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2024-04-21 02:15意公子
视野 2024年7期
关键词:倪瓒黄公望洁癖

意公子

黄公望以一幅《富春山居图》,被推举为“元四家”之首,可以说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了。但你能想象得到吗?就是如此大神级别的黄公望,有一天居然会“屈尊”亲自提笔,给一幅水墨山水画题诗留言。

他说了什么呢?“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翻译过来,黄公望他形容这幅画:“隔着一江秋水,远望能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峦,近处有古木和山石相互交映。在秋意萧瑟中傲然挺立的六棵大树,是正人君子的真实写照。”

只画了山、水、树木,就让黄公望品出了“正直”,给出了“六君子”的高度评价,是谁这么有能耐?

这位获得大神如此高评价的不是别人,正是黄公望的道友,同时也是“元四家”之一、别号云林居士的倪瓒。而这幅高分作品,便是《六君子图》。

有人说元代山水画画得最好,开创了整个中国山水画在意境上面的一个高峰。而倪瓒,就是那高峰上面的一座丰碑。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不仅影响了元代的山水画创作,而且还影响了明清数百年的画坛。

如果你翻开倪瓒的简历,他的荣誉奖项这一栏大概会是这样:曾获得“中国古代十大画家”称号,并被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一同入选的有屈原、莎士比亚等。

毫不夸张地说,倪瓒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上少见的一朵奇葩。他的艺术人生,始于一个“清”字,但也毁在了这个“清”字上。

作为一名富家子弟,倪瓒祖上好几代都是有钱人。虽然有钱,但都不怎么显摆,家族里好多人是高雅的隐士,很低调。后来,家里的长辈、兄长接连去世,家族产业就落到了倪瓒的头上。可他哪里懂得经营生意,就开了家三层楼的藏书阁,取名“清閟阁”。这个私人俱乐部内藏有经史子集、佛经、道籍上千卷,倪瓒有事没事就叫上一帮文人隐士们来一起喝酒、画画、唱歌,还出资建了“云林堂”“逍闲仙亭”“朱阳宾馆”……

虽然是富贵人家出身,但倪瓒身上一点都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毛病。只除了一样,他有洁癖,而且洁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倪瓒身边专门安排有两个小童,他们平时就负责轮班给倪瓒擦拭文房四宝等杂物,一刻都不能停,半点尘土都沾不得。不仅如此,倪瓒每天洗头时要换十几次水,穿的衣服每天也要拂拭几十次。《明史·倪瓒》记载,“(倪瓒)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意思就是说倪瓒爱干净,不管他去到哪里,都有一个仆人端着装了水的洗手盆跟在他后面,以供他随时洗手。

而这,还仅仅只是他平日里的洁癖程度。

据说,倪瓒在家门口种了棵梧桐树,又专门雇了两个小童来洗树。有一天,朋友夜宿倪瓒家,到了晚上,倪瓒就听见客人在咳嗽,浑身难受,整夜都睡不着。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叫仆人去看一看客人到底把痰吐哪了。这仆人前找后找都没找着,最后实在没辙了,就吐了口痰在叶子上骗倪瓒说找到了。倪瓒一看,你赶紧把叶子给扔到离我三里地以外的地方去,并因此严格要求仆人必须要洗那棵梧桐树,洗完树叶洗树干,洗完树干洗树叶,结果活生生把梧桐树给洗死了。

倪瓒对别人要求如此苛刻,对自己的生活更是要求到了極致。

我们都知道以前没有冲水马桶,古人的卫生间条件一般都比较差。但那是别人,倪瓒可不一样。倪瓒家的厕所可是经过专门改良的。他家马桶悬空,先是用有香气的木头搭起一个很高的台子,然后让人在下面铺满天鹅绒。这样的话,排泄物掉下来的时候就会被天鹅绒飘起来包住,既没声音又没味道,绝对是最梦幻的如厕体验。

准备泡茶招待,便派小童去邓尉山中的七宝泉挑水。水挑回来后,倪瓒却让小童把身前桶里的水,拿去煎茶;至于身后桶里的水,则当作洗脚水。在场的人就奇怪了,问他为什么。倪瓒就说了,前面水桶里的水,一定干净,所以用来泡茶。而放在身后水桶的水,怕是已经被小童的屁污染了,所以只能拿去洗脚。

关于倪瓒的洁癖行为,就是我们花一整本书的时间去讲都讲不完。据说那个时候还真的有人把他的洁癖行径结集成册出书,还一举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可见倪瓒洁癖到什么程度。

但你知道吗?正是因为倪瓒这样的洁癖,也使得他在艺术上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元朝末期,各种农民起义,整个社会特别地混乱。原本按倪瓒这出身,跟上边搞搞关系,走走后门当个官也不错。可倪瓒并不爱跟官场的人打交道,他变卖了家里的田产,带着收藏的艺术品到处隐居流浪,从昔日的富裕公子哥变成了江上的隐士。

至正五年(1345年)的四月八日,倪瓒正在无锡弓河之上,乘着小船游览周边美景,时不时打个小盹。没想到,朋友卢山甫竟然提灯前来,还拿着上好的纸请倪瓒给他作画。尽管倪瓒这时候已经困了,但还是勉强答应了他。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六君子图》,也是黄公望亲笔题诗的一幅画。

很多人都说倪瓒是惜墨如金,确实他的整幅画用墨很少,但是全部都在最要紧的地方。你要知道,越少的用墨,其实对人会有越高的要求,因为他每一笔都不能出错。一旦出错,就要多画多用墨。所以,你别看他画得简单,其实每一笔都很复杂。倪瓒每一次落笔前都是需要一番思索的。

只见《六君子图》画上面一座山,下面一块地,中间用河水隔开,这就是倪瓒最经典的构图大法,一河两岸式,出现在他笔下的众多作品中。你看,他的构图非常简单,能留白的地方全部留白,连代表水的波纹都几乎没怎么画。实在不能留白的地方,比如山石,有的时候倪瓒也只是勾个边,点几个点,扫两笔,偶尔染墨。就是树木,也只是勾画了几棵,非常简化。

但是简化不代表倪瓒不讲究。他用披麻皴等皴法给石头增加了厚重感和立体感,以浓墨点出苔,一棵棵树就好像是从石头的夹缝里长出来的一样。虽然笔墨用得少,可这六棵挺拔的树采用了松针点、介字点等不同的点法,就将六种树叶不同的形状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倪瓒功力深厚之处。明代文人李日华在题跋中认为,“六君子乃松、柏、樟、楠、槐、榆”。

不过,倪瓒或许并不是这么想的。他有一句人生座右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大概意思就是说我都随便画的。我画一棵树、一棵竹子,并没有要它非得长得跟现实中的哪棵树、哪根竹子一模一样。我画它们就只是为了表达我心中的感受。至于画什么树,为什么画树,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我们前面有提到在中国文人画里面,除了技法之外,其实最要紧的就是意境。

文人士大夫追求渔樵僧道出仕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内心又特别地挣扎,因为每一个人又都希望能够入仕当官,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连我们上一篇刚认识的黄公望也同样如此,并将这种心境诉诸笔端。可倪瓒不是他们。在倪瓒的画里面,你看不到渔樵僧道四个角色,甚至在他的画里面根本就没有人。

有人就问他了,为什么你的画里面没有人。倪瓒回答说:“天地间安有人在!”这苍茫大地之间哪有什么“人”啊!就像他自己在散曲里说的,“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内心自有一套为“人”的尺度和标准,而用这个标准去看世人,无人能入他的画,即使洁癖如自己也不能。

于是,倪瓒戴个斗笠,驾一叶扁舟,枕着太湖的水醒来,伴着太湖的钟声入眠。他醒来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他就把它画下来。当一个人的内心是非常干净的,他所看到的景色、所描绘的画面自然也是非常干净的。因为他已经把渔樵僧道的那种高隐的状态,内化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内化成一棵树、一块石头,内化成天地之间缓缓流淌的一汪清水。

所以后人评价倪瓒的画是“胸中净无尘”。与其说倪瓒是洁癖,倒不如说他是把文人的那种高洁和孤傲发挥到了极致。可惜的是,尽管他的内心再宁静,世道却不能停止纷扰。

元末起义军四起,社会一片动荡。

其中一支起义军的头头儿张士信,听说倪瓒的画非常好,就差人送了很多钱给倪瓒,请他作画。倪瓒不愿意,当着人的面把绢撕了,把钱退了,还放话说“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

终于有一次,张士信在太湖边上逮着了倪瓒,叫人把倪瓒抓过来给了他一顿鞭子。但是不管再怎么打,文弱书生倪瓒都被打趴下了,他依然是一声不吭。倪瓚说“不可出声,一出声便俗”,意思就是说我一跟你说话,我人就变俗了。

后来张士信实在拿他没辙,就想说好,那你不是洁癖吗?行,我把你绑在粪桶边上,我折磨你,把你折磨死。

关于倪瓒的结局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倪瓒患了痢疾,粪便拉得满床都是,恶臭熏天,没有人敢靠近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明初朱元璋想要请他入朝为官,被他拒绝了。倪瓒作了一篇《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朱元璋恼羞成怒,就叫人把倪瓒活活扔到粪坑里面淹死了。

历史就是这样的讽刺,没有让一个清清白白的人,清清白白地离开人世。

其实从元朝以后,有很多的画家都在模仿倪瓒的高逸,在创作中讲究心淡如水,追求以“静”为美。但是在画史上面,始终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因为他的那种干净已经不仅仅是画面的简单清雅而已,他是由内到外的一尘不染。倪瓒的生活是干净的,他的心和灵魂也是干净的。而到最后,他是用这样的“清白”,决绝地与肮脏的世俗划清界限。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叫作“会留白者真大师也”。当我们看完了倪瓒的故事,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时,你会发现它不仅仅说的是画,也说的是像倪瓒这样的人。

“百年世事兴亡运,青山数家,渔舟一叶,聊且避风尘。”

在人生最后的二十年里,倪瓒漂泊不定,常常在太湖四周游荡。王朝倾覆,朝代更迭,不过朝夕之间。而在那云雾缭绕的太湖边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架着一叶扁舟,或停或走,任清澈的湖水带向不知名的远方。他们越漂越远,越漂越远。最后,天地之间,无人也无舟,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林一摘自海南出版社《大话中国艺术史》)

猜你喜欢
倪瓒黄公望洁癖
倪瓒的洁癖
黄公望的人生
“洁癖”也是病吗?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爱护小耳朵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倪瓒·墨竹诗》
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