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演唱怯场心理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2024-04-21 14:17贾琦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摘 要】在声乐学习及舞台演唱中,通常会侧重于对演唱者歌唱技能和舞台表现力的训练和培养,却容易忽略演唱者心理状态的良好与稳定对舞台演唱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舞台演唱怯场心理原因的分析,总结出引起“怯场心理”现象的几点原因,并通过自身在声乐学习与艺术实践中的实际经验,提炼出几点避免及克服怯场心理状态的指导理论依据。

【关键词】怯场心理;舞台演唱;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162—03

一、研究背景

舞台演唱艺术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复合型精神产品。演唱者在创造歌唱艺术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心里活动的影响。心理状态作为心理活动的背景,又支配着心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在不同心理状态的影响下演唱者心理活动的轨迹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最终反映在演唱技巧的展示、作品情感的表达、舞台形象的表现等方面。因此,可以看出演唱者心理状态稳定与否,对其演唱质量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作为演唱者学习与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以研究。

歌唱艺术不仅是人类行为艺术的一种高级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它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与共鸣的艺术。这也就对歌唱者要有特定的要求:歌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适应不同的环境来完成舞台演唱的需求;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作为其演唱状态的精神支撑。但“心理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依靠个人的感觉来调整。所以,歌唱艺术也是一种心领神会的艺术。一个演唱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稳定,将直接影响到其歌唱艺术的展示效果。可见,拥有良好稳定的歌唱心理状态,是帮助歌唱者发挥自已最佳演唱技巧,展示真实演唱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怯场心理状态分析

“怯场心理”是演艺界通用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演职人员在登台演出前后及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绪高度紧张、胆怯、畏惧舞台的心理状态。它属于一种情境焦虑,会使演唱者正常的心理活动暂时失去平衡,或者中断。严重的怯场心理有时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出现肌肉痉挛、抽搐,甚者晕倒。它是在不良心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表现,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

演唱者在登台演出前受多方面思想负担的影响,容易出现“怯场心理”现象,致使其舞台表演变得不自然,无法展示出应有的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力。这是演唱者在舞台演唱中必须要攻克的一道难关,尤其对于缺乏舞台演唱经验者更为重要。

三、“怯场心理”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怯场心理”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产生于初学者的身上,有时也会体现在比较成熟的歌者、甚至歌唱家的舞台演唱中。在“怯场心理”的影响下,歌者在登台演唱前后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及生理反映。我们依照时间顺序将其划分为“演出前、演出时、演出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列举。

演出前,根据演出场合的大小、演唱任务的轻重,歌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失眠”的现象。此现象一般发生在歌者登台演唱的前一两天。根据歌者自身实际情况的不同,有人也会在前一周甚至更早的时间内便开始产生此现象。这种因“怯场心理”引起的“失眠”现象会直接扰乱歌者正常的生活节奏、导致歌者在演出前无法以健康稳定的身心状态去备演。

演出时,歌者受“怯场心理”的影响在登台演唱时身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跳加速、呼吸不规律、大量冒汗、颤抖、身体僵硬、肢体不协调”等等身体反应。这些身体反应则会导致歌者在演唱过程中出现“呼吸过浅、嗓音干涩、遗忘歌词、演唱走调、高音区破音、嘶喊、甚至失声”等现象。更严重者甚者会产生休克、晕倒在舞台上。在这样的状态下歌者无法正常完整的演唱声乐作品内容,歌唱技能也得不到正常发挥,更谈不上舞台的艺术表现力了。

演出后,“怯场心理”对歌者舞台演唱造成的影响会以遗留下“心理阴影”的方式留存在歌者的心理层面。根据其“心理阴影”的大小影响着歌者的歌唱欲望和学习热情。如不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加以减少或消除,会对歌者的艺术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

四、形成“怯场心理”的原因

形成“怯场心理”的原因依据客观事实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技术性因素”“思想及身體因素”“艺术实践经历”。

在技术因素层面,主要指歌唱者的专业演唱技能是否过硬,成为一名歌唱演员要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自身日积月累反复的练习,加以时日才有可能获得符合舞台演唱要求且具有一定水准的演唱技能。反之则无法掌握科学合理的歌唱技能,如此之下登台演唱对于演唱者来说可谓是“如临大敌、惶恐不安”,怯场的心理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演唱者的专业演唱技能是否过硬,专业技能基本功是否扎实,是造成“怯场心理”最为关键的技术性因素。

在思想因素层面,演唱者在学习初期思维认知的重点,学习训练的方向容易局限在声音的范畴里,而忽略舞台演唱中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培养。加之其日常演唱技能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在琴房独自完成,进行专业课程训练时也仅仅只面对自己熟悉的指导教师和个别相识的同学,演唱的结果的好坏不会对其造成过重的思想负担。但登台演唱或参加比赛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演唱者脱离了熟悉的琴房以及指导教师,面对现场众多陌生的观众或严厉的专业评委,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给演唱者带来“陌生、不安定感”,使其对能否演唱好产生思想质疑。然而越担心“唱砸了”反而思想越紧张,心理压力越大,最终使这种心理反常现象演变成为一种“怯场心理”。因此缺乏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和稳定的心理依靠是引起“怯场心理”的重要心理因素。

在艺术实践经验方面,演唱者在学习阶段能获得的艺术实践的机会很少,这也是音乐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以音乐表演(声乐)专业方向学生的情况较为突出。学生们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琴房完成对嗓音乐器的训练、对作品的学习处理与打磨。很少能接触到各类舞台演唱的实践机会。少数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其指导教师会鼓励并推荐其参加各类演出或专业比赛。直接通过舞台艺术实践使学生获得舞台演唱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慢慢培养其舞台演唱中稳定的心理状态,以此来遏制“怯场心理”的生长。对于其它没有获得指导教师推荐其参加艺术实践的学生们,仅能通过每学年两次的专业考试演唱来获得较少的艺术实践经验。这对于学生在舞台演唱中稳定心理状态的培养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学生缺乏足够的艺术实践锻炼,无法获得丰富的舞台演唱相应的实践经验,再结合个人实际训练情况的差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怯场心理”。这便是艺术实践经验对“怯场心理”形成的客观影响。

五、“怯场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技术层面的准备工作

技术层面的准备工作需要结合舞台演唱的标准及要求,首先必须要完善基本功的日常训练,以保证我们拥有一定的演唱功底。这其中包括“嗓音乐器的训练(音准、音域、音响、音色)、歌唱呼吸的训练(深度、支撑、均匀、连贯)、作品的学习与练习(适当、细致、深入、反复)”等内容。

在嗓音乐器的训练中,应严格依照个人嗓音条件和共鸣腔体的实际条件,循序渐进的训练歌者的音准,拓展歌者的音域,增加其歌唱共鸣的音响效果。切勿急于求成,妄想一蹴而就。在歌唱的呼吸训练中,应结合歌者阶段性的歌唱状态及声乐作品中各类音乐术语的演唱要求,配合进行“拖气、狗喘气、吹气”等等针对性的气息训练,并要能乐此不疲、持之以恒的进行训练以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训练效果。

在选择学习演唱作品时,应结合个人实际嗓音条件和各阶段歌唱能力的高低,并参考舞台演唱的要求和标准,选择与其相适应相匹配并能在舞台演唱中起到扬长避短的声乐作品进行学习演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阶段或学习的初期,歌者应虚心听从指导教师的建议来学习演唱曲目,依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在学习完成演唱作品的音准、节奏、旋律、语言、音乐术语等谱面知识后,同时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方向、基调等深层内涵知识的拓展学习。使歌者在学习演唱中能更专注于作品表达。最后便有规律的进行周期、重复性训练演唱,以求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使正确的演唱状态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肌肉记忆。

(二)“心理层面”的准备工作

“心理层面”的准备工作,需要围绕“日常训练”“临场调整”和“演唱后总结”这三方面展开。“日常训练”方面需要歌者在每天坚持完善基本功训练(气息、声音、语言、读谱、唱谱)的前提下,并有计划有规律的练唱所学声乐作品。这里我们可以使用“模拟舞台演唱训练”的方法进行练唱,即在练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可在大脑中模拟出舞臺演唱的虚拟环境,将心理状态调整至稳定、从容下,同时结合舞台演唱的基本要求进行练唱。在此训练的基础上即提高了歌者的歌唱技能,也能逐步提升歌者的演唱心理状态,提高其歌唱欲望。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便是如此。

“临场调整”则需要建立在“转移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两方面进行。“转移注意力”主要针对歌者在登台演唱前,一至三天或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增减。当进行完当日适量的演唱训练后,其它时间需刻意转移注意力,进行一些如“整理衣物、打扫房间、户外散步……”等既不会过多的耗费体力又能使自己身心放松的轻度活动。避免思想和注意力全天候集中在与舞台演唱相关的事宜中去。“集中注意力”则是在登台演唱前需要歌者在后台候场时和舞台演唱的过程中进行调整。歌者在后台候场时,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呼吸状态的调整上。通过做适度的“拖气、吹气、狗喘气”等轻度气息练习,使歌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气息的调整中,让气息状态能始终保持在“绵长、均匀、灵活”的状态下。在登台演唱的过程中则需要歌者能“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表达和与音乐的交流当中去,虔诚的将身心完全交给舞台,以避免产生与演唱作品、表达音乐以外的一切杂念分散注意力。

“演唱后总结”即歌者在舞台演唱结束后,思想不要完全沉浸在体会演唱结果的“好”与“坏”之中。待心理平静下来后,及时理智、客观的回顾从后台候场到舞台演唱直至演唱结束下台的整个过程。并分析此过程中哪一环节未能平稳顺利的进行。如:后台候场时由于慌乱未能平静的进行气息调整,导致舞台演唱过程中气息上浮没有演唱出理想的声音状态,同时依据此客观实际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如:首先,需要在日常训练中进一步强化气息训练,已达到歌唱所需更好的呼吸状态并使之形成相应的肌肉记忆;其次,在“模拟舞台演唱训练中”适当的将注意力往气息的平稳顺畅上调整;第三,在下一次登台演唱前将“轻度调整气息”写与手掌中,在后台候场时可观看手掌所写信息以提醒自己调整好呼吸状态,以平稳的气息及稳定的心理状态登台演唱。

“演唱后总结”需要歌者能在舞台演唱结束后及时理智、客观的进行总结与反思,根据舞台演唱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以求在下一次舞台演唱中能避免同类情况的再次出现。从而使得整个舞台演唱的过程“有理可依”“有律可循”“有法可解”。

(三)“艺术实践层面”的准备工作

“艺术实践层面”的准备工作对于歌者客服“怯场心理”,提升演唱能力来说,是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所有的理论依据、技术论、方法论最终都要通过艺术实践的检验来获得。因此要求歌者在坚持不懈训练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多的参加相应的艺术实践来检验和巩固自我训练的成果。如:大量参加“社团演出活动、校内外演出、比赛、社会实践演出活动”等一切能提供表演平台与演唱机会的实践活动。

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通过“联系校内社团负责人、咨询指导教师获得信息、网络搜索查找、加入社会公益或非公益演出团体”等方式来实现。如因各种原因无法大量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也可在校内琴房、大教室、音乐厅等类似于舞台环境的场地,自行进行定期性、重复性的“模拟舞台演唱”的模拟实训活动。

六、结语

作为歌者,舞台演唱是真正展示并检验其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的途径,而客服“怯场心理”是歌者舞台演唱中必须经历且跨越的一道屏障。我们说即使一位歌者有很好的嗓音条件和优于常人的音乐感觉,但他无法客服在舞台演唱中“怯场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无法展示出其优越的歌唱才华。本文依据自身声乐表演学习经历及舞台演唱实践经验,总结并列举出以上针对“怯场心理”的研究策略,供存有此类疑惑者以参考。

最后写给所有热爱和坚持在声乐演唱中歌者们,声乐演唱的进步过程是艰难而又缓慢的,歌者们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决心,并抱以不断进取的坚定信念,同时需要配合着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以此来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最终才能在舞台演唱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科学、美丽的声音传递给听众们。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龙向洋.心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杜·舒尔茨,著.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北川苔子茶设计与社会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DYWH2323)。

作者简介:贾琦(1989—),男,汉族,陕西商洛人,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浅析《荷马史诗》中女性的依附地位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学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