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入村激荡乡村振兴之源

2024-04-22 12:15章梦晗
廉政瞭望 2024年4期
关键词:红薯人才农业

章梦晗

4月2日,四川广安市岳池县酉溪镇黄花岭村养蚕户胡兵前往村委会“上课”,这是“岳池菁英服务团”提供的线上课程。岳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石愚轩介绍,岳池组织一批专家成立了“岳池菁英服务团”,为乡村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生产提供指导。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工程的推动下,农村发展要素被不断盘活,乡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农业产业也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游子们纷纷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各地对企业家、技术人员以及大学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一批又一批人才重新发现乡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

4月上旬,伴随着怡人的景象,记者走访四川多地农村,对话多位扎根乡村的建设者以及基层干部,听他们将自己的故事摹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人才画像。

返乡创业人才激发乡村活力

4月初,在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经过整地、播种、覆膜等一系列操作,温室大棚内的红薯苗育苗工作已完成。这一红薯苗育苗基地,属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周礼人黄晓艳。

在黄晓艳的记忆中,最开心的莫过于跟着爷爷学做红薯粉,小时候村里老人一见她就会说:“你是咱们村的‘红薯妹妹嘞。”长大后,黄晓艳一家在广元市从事红薯淀粉生意。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原料逐渐供不应求……黄晓艳立刻想到曾经在家乡种红薯的日子,内心深处的返乡创业梦被点燃。

2013年,黄晓艳回到老家周礼镇海棠村成立了薯品开发公司。但在创业初期,工厂常常用人紧张,黄晓艳记得,那时候是安岳县人社部门给她下“及时雨”。“有时候企业缺人,只要我们跟人社部门反馈,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县上帮我们举行招聘会,甚至将招聘会开到家门口。”黄晓艳直言,自己的返乡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18年,安岳县农业农村局帮助黄晓艳的公司申请到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专项资金15万元,协助黄晓艳的公司进行品牌建设。

返乡创业以来,黄晓艳一直致力于带领农民转变传统种植模式与思维。“当时老家的大多数村民虽然成片栽种红薯,但红薯品种单一老化,种植技术传统,导致品质和产量不佳。”为解决这些问题,黄晓艳跑到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等地,拜访专家,学习农业技术、了解红薯新品种、摸索种植经验。

掌握了知识与技术后,黄晓艳开始给村民们细算经济账、对比新老品种、免费发放红薯种苗、提供技术支持。村民黄后才按照黄晓艳传授的新技术种红薯,每亩收入比平原先增收1000元。

资阳市乡村振兴局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邓时光回忆,黄晓艳对红薯品种的改良引起了乡村振兴局的重视。近年来,安岳县持续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出台了提高红薯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也为黄晓艳的公司这样的涉农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由于后台查询到降雨量传感器数据异常,蒲理蓝来到田间气象站对传感器进行检查,他说,这关乎作物模型的精准计算。

黄晓艳主动学习技术、在农村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举动也在返乡创业人才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陆续有不少在外务工的安岳人返乡创业,依托安岳的农特产优势,请教农业专家,发展种植、养殖、畜牧产业,有的还开起了农产品加工公司,乡村户籍人才回乡工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邓时光说。

一人探索,全村致富。“通过提升红薯种质,公司第一年就实现亩产收入2500元,是普通红薯亩产收入的1.6倍。现在,周礼镇政府也通过红薯种植培训、技能比赛等方式,推广船型法、丁字法等栽插技术,目前高产红薯已种植1万余亩。”黄晓艳介绍。

如今,周礼镇年产红薯10万余吨,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薯乡”。“黄晓艳就像一汪活水流进周礼镇,搅动起农村产业发展的池水,鼓励着乡村人才返乡。”周礼镇副镇长张春梅说。

科学技术人才深耕数字农业 

近年来,像“红薯妹妹”这样懂技术、为乡村带来技术的人才不断助力乡村发展。许多种植、养殖大户在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帮助下,引进了一系列农业新技术,也让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施展的舞台。

3月28日,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狮子村8组的弥牟镇智慧农业管理中心附近麦香阵阵,蒲理蓝来到成都智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这里是他所在的农业数字化团队服务的村镇之一,也是青白江区农业数字化应用的重点示范区域。

种植大户杨小兵一度苦恼于粮食产量低、质量不突出,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结识蒲理蓝后,对方团队在田边设立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等设备,将田间数据实时上传,后台分析,对种植的每一阶段精准控制。“以前我们都是凭经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遭病虫害,盲目用农药。蒲老师的团队收集数据分析,不仅能预测什么时候有病虫害,还能告诉我们用多少计量的农药,保证我们的小麦是优质、绿色的。”杨小兵说。

杨小兵说着,蒲理蓝已经完成了对田间设备的例行检查,随即将带来的优质种子与肥料搬下车。蒲理蓝看着不壮,搬80斤重的肥料却毫不含糊,像是做农活的熟手。但几年前,蒲理蓝还是一个从没下过田的“IT男”。

蒲理蓝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很长一段时间都在IT行业工作,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功底。但为了让农业数字化技术团队更好地与农民沟通,蒲理蓝下田调查,向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专家马均教授请教,并自学考取农艺师。其团队中的其他工程师感叹:“智慧农业是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一体的精准生产模式,但必须有人从农业的角度进行问题反馈,团队中只有蒲理蓝既懂计算机又懂农业。”

从顶层设计到中期沟通再到后期维护,蒲理蓝每周固定时间巡田,采集数据,再结合品种、气象、土壤、病虫害的大数据库进行实时诊断,输出长势分析、预警。个性化生产建议会在2个小时之内发送到种植户的手機里。

现在,蒲理蓝及其团队搭建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已经实现天府新区全覆盖,智慧农业产业决策分析系统已覆盖弥牟镇10000亩左右农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作为链接计算机科学与农业的新兴职业,在去年11月完成了职业标准审核。审核会上,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莫广刚表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这一职业对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蒲理蓝所在团队正在积极了解、准备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职业认证。“有了认证,我们能更好地完善服务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基础事业人才保障幸福农村

“自从‘艺术村长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黄洋来到村里以后,他深入挖掘各村特色文化,将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打造乡村新场景。凤凰村的整体風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平房,变成了每家都拥有独特艺术画作的精品小院。”在四川汶川县水磨镇,党委副书记刘宏琴有时也会站在艺术墙边来张自拍。

刘宏琴告诉记者,“艺术村长”的到来源于校地合作。2022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实施方案》,各地乡村振兴部门、属地高校大力推进校地合作,建校地合作基地,培育乡村建设人才。刘宏琴介绍,校地合作为水磨镇带来了持续的人才输出,在黄洋的指导下,农城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为当地人发展农旅结合的新产业提供了支持。

乡村美丽宜居除了要有田园风光,还需要健全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乡村医疗队伍存在老龄化严重、执业水平不高、后继无人等问题。

“我们县乡村医生平均年龄达到55岁以上,一些医生已经接近70岁,他们大部分以师徒传授的方式学习,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而村卫生室不仅要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还要对老百姓的健康情况进行随访管理,上传公共卫生服务云平台,老一辈的医生操作不熟练。”广安市广安区卫健局副局长秦俭平说,随着乡村人口结构中“一老一小”比重增加,乡村医疗需求日趋增多,对乡村医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2023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参加计划的大学生村医由乡镇卫生院与大学生乡村医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服务期限,按规定落实相应社会保障待遇。且需以县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盘活用好存量编制。“去年我们就专门腾出编制给参加专项计划的大学生村医。”秦俭平说。

今年22岁的李婧毕业于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去年报名参加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并顺利通过编制考试。“专项计划的激励机制给我们更多成长空间。现在我正在准备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李婧介绍,她目前在广安区协兴中心卫生院学习、工作,经常下乡去堡寨村给老人体检。 “村上另一名李医生已经67岁,知道我来了非常开心。”

四川省政协委员、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院长王钦认为,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打破了乡村人才主要集中于“农林牧副渔”方面人才的固有认识,进一步拓宽了高素质医学人才事业发展的新渠道。同时,他建议:“政府在落实计划时还应优化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机制、建立评先评优倾斜办法等,让乡村医生留得住、走得远。”

记者在李医生所在的村卫生室看到,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人气很旺,村里的老人经常来看病拿药。记者走之前,李医生正准备带李婧去村民家看病。在一老一少远去的背影中,大褂白成了乡村道路上最明亮的色彩。

【记者手记】

乡村建设者:从心出发感受农村

“城市很美好,也有大把的机会。但当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去给农村老人看病时,从他们感激的眼神里我看到:这里需要我。”脸上还未褪去稚气的李婧说,这就是她一毕业就选择进入农村的原因。她的回答,让记者感受到一股宁静却富有生命力的力量。

细问李婧、蒲理蓝的成长背景,记者发现他们和农村的关联不大,几乎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他们发现农村、喜爱农村也是因为“巧合”。

蒲理蓝是四川绵阳人,曾经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工作,因为个人原因回到家乡发展,此前从未想过会和农业打交道,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现在的农业数字化服务团队,成为了一名“新农人”。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就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农民。”在乡村与农民打交道的经历突破了他的过往经验,让他看到农村发展中最弱势的群体、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弥牟镇的数据监测站里,阳光暴晒,设备上一个小问题出现,蒲理蓝马上向农户要梯子自己上去修整。在他看来,每一个数据对粮食生产都至关重要。他关心农业、关心粮食,也关心农村的留守老人,会自掏腰包给他们送米送油。“没有人种地,我们的粮食安全怎么办?年轻人都出去了,老人们怎么种出好粮食?”蒲理蓝依然担心。

人才之所以能够留在乡村,固然因为乡村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了,风貌变美丽了,即使在农村也不愁没有工作做。乡村建设者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扎根农村,但对土地的热爱是一致的,这使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乡村才是家园的根基。乡村振兴用政策给这些建设者吃下定心丸,他们也将在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回报这片土地。

李婧成为乡村医生后,每周都要到堡寨村卫生室,与老村医一同为村民看诊。

猜你喜欢
红薯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