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教学的实践

2024-04-22 01:01辛馨李娜徐爱燕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西藏红色思政

辛馨 李娜 徐爱燕

红色文化以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精神内涵的先进性、功能价值的永恒性,以及区域特色的独特性赋予民族文化深刻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教学,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文化教学渗透力、推动形成高校思政教育与发展经济学教学联动机制、体现红色文化的特有魅力。本文通过讲述西藏红色文化发展史,分析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的现实难点,并从人才培养、理论实践相统一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西藏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教学实践,有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发展经济学教学本土特色化发展,实現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让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发展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理论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真正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西藏红色文化的发展史

“两路”精神与“老西藏精神”是我党在西藏建设的过程中,将革命的热情、民主科学的思想以及人类的智慧相融合形成的精神财富,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90年7月,江泽民同志深入藏区,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并给驻藏部队题词“发扬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建新功”。从此“老西藏”精神就成为西藏红色文化的代名词,并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西藏的发展,从1980年开始,中央先后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并形成“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模式,为其建立了一整套配套的援藏体系,自此对口支援西藏成为制度。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援藏干部,如孔繁森,他两次入藏,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激昂宣言,把自身的一切都献给阿里,成为时代标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铸就了孔繁森精神,深刻地影响并丰富了西藏红色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批批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援藏干部前赴后继,与西藏本地干部一起,传承和丰富了老西藏精神,谱写出了一首首催人奋进的援藏赞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在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两路”精神,号召全体中国人敢于承担,不畏艰苦,不畏奉献,坚定不移地推动军民团结。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中提出爱国戍边的玉麦精神。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又提出援藏精神,指出:“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玉麦精神、援藏精神相互交织,融会贯通,最终汇集成西藏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

西藏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教学的意义

一、塑造全面型人才的有效举措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针。西藏红色文化充满了深刻的革命精神,大量的红色遗迹镌刻着历代革命先辈砥砺前行、舍身为藏的动人事迹。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重现前辈革命足迹,有助于大学生领悟革命精神的真正意义,延续红色血脉,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理想;有助于大学生将伟大抱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争做爱国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

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创新能力是衡量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经济学是培养经济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要平台,而发展经济学作为其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必须遵循时代步伐,将其与红色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理想和信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西藏的红色文化不仅包含伟大的民族精神,还凸显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通过将西藏的红色文化转变为发展经济学教学的典型案例、故事与实践,为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扬社会进步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将西藏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有助于增强现代大学生的人文自信,吸引他们积极理解、尊重和记忆历史;有助于唤醒并帮助学生积极面对蜂拥而至的碎片信息;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言行,赋予校园浓厚的文化底蕴,完成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

本土特色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弘扬本土红色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

当前不少高校在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尝试课程思政工作全面开展。但多数高校的专业教学总体框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仍然是僵化、被动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并没有走出师长传授、无互动的教育传统,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不对等。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思政课教学与教育活动为主,且以固定的形式开展。对本土化的红色思政教育大多数高校缺乏学科探索,特别是对于发展经济学研究与本土红色文化的系统化整合,至今尚未形成。因此,高校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必须积极寻求变革,构建互动性强、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二、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本土红色文化相融合的教材

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等关系——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并未整合成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脉络。根据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大量教材进行改进,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其相结合。然而,发展经济学教科书几乎没有与红色文化的内容相结合,基本上不涉及红色文化。各高校普遍缺乏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其无法有计划、有目标、有结构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为例,这类课程并未很好地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仅穿插少量红色文化元素,使红色文化的学习仅仅浮于表层,这种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本土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因此,高校发展经济学在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本土特色红色资源亟待解决。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理论实践不统一的问题

作为积极进步的、最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其足以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意识添砖加瓦,向学生灌输红色文化,也符合经济学专业培育德才兼备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但目前,红色文化在融入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来看,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普遍关注理论的讲授而缺少实践环节,纯粹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若红色文化在融入专业教学时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无法较好感知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优良美德、奋斗精神等,也将无法贴近和全面了解本土特色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终将失去吸引力。“學”与“做”的无法统一将导致红色文化从理论难以走向实践,从而逐渐削弱其作为进步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西藏红色文化融入                                    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经管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西藏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把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新型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作为西藏本科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保障西藏红色文化有序传承发展,将其融入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全过程是中国文化传承主旋律的重要一环。从课程教学来看,传统的“授课+PPT”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诉求,缺乏新鲜感和体验感。教师可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选择相适宜的红色经典案例进行课程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例如,引用“援藏干部修鸡舍,助力农户脱贫”“西藏林芝龙古村:高原贫困村的美丽‘蝶变”,引申出各级政府在减贫发展中的付出与成就,以此来学习介绍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同时,可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分享、参与、点评等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探索西藏的红色经典等,在教学过程中激活红色基因。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搭建教学实践基地,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第一课堂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缺乏第二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优势互补。在注重课程思政的当下,除课堂的教学环节外,还应开拓区域内发展经济学实践环节。通过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将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时代价值观的培育全过程。例如,林芝市墨脱县解放大桥爱国强边教育基地,以墨脱解放历程(地堡)、墨脱发展时间长廊(地道)和墨脱公路记忆馆(碉楼)为主线,详尽地介绍了墨脱的解放史、奋斗史、公路修建史、军民融合史、边境建设史,一组组承载历史的照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介绍,反映了墨脱的巨大变化以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向大家展现了“乐于吃苦、善于忍耐、勇于战斗、敢于创业”的老墨脱精神的深刻内涵。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

西藏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更是西藏人民不惧苦难、艰苦奋斗的历史产物。西藏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社会实践、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也要突出技能与本土文化产业的衔接,在实践中体现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来说,要做到教学目标紧贴岗位要求、教学内容紧贴工作过程、教学环境紧贴工作环境、教学组织紧贴工作管理,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现在提倡“产教融合”,要求产业和教育成为一体,企业与学校共同投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达到共建共赢。将本土特色红色文化融入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当地文化产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未来经管专业建设主要方向。

西藏具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优质文化创造性地开展本土化经济学教学意义重大,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解中国红色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当代青年有意识有责任地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同时,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应当把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辛馨,女,博士,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李娜,女,学士,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徐爱燕,女,博士,西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西藏民生。本文系西藏大学2022年度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发展经济学,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专业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以《西藏经济概论》为例”(项目编号JG2021-31)阶段性成果;2021年度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西藏经济概论》、2021年西藏大学教育教学类项目——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2021年西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西藏经济概论》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西藏红色思政
都是西藏的“错”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