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

2024-04-23 07:53[英]大卫弗格森
国际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美关系

[英]大卫 ? 弗格森

【内容摘要】如何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里推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美方如何破坏中美关系,探讨了“中国威胁论”如何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华态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应在未来更加行之有效地与西方国家民众进行对话。本文还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阐释了这一对外话语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国对外话语;中美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威胁论”

一、美国:“偏执而疯狂的运动员”

目前,美國仍是世界头号强国。从历史上看,美国称霸的时间并不算长,只有数十年。但是,当今“世界第一”的位置似乎专属于美国,因为当世已无多少人见过美国称霸之前的世界。

简单打个比方。美国就像一个偏执而疯狂的运动员,一个从未输过、也决不接受失败并且认为自己是唯一有资格赢得比赛的人。现在,赛道上的他,感到有人步步紧逼,自己第一的位置岌岌可危。这时,他会怎么做呢?是拼尽全力、加速前进吗?不,他做不到,因为他已经过了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于是,他选择对后面的运动员拳脚相加,想要将其绊倒,以免被其超越。

我认为,这一场景准确描绘了美国当前的状态。比赛本来就有输有赢,每个运动员都有权利追求更快、更强。但是美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执着于打压竞争对手以保住自己的地位。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 · 伯恩斯(Nicholas Burns)2023年在美国商会的一次活动中通过视频连线发言说,北京必须接受华盛顿是亚洲的领导者。他宣称中国现在必须明白“美国留在这个地区——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是这个地区的领导者”。

当然,“运动员”这一比喻也不尽完美。毕竟,中美关系除了竞争,还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只不过,美国似乎宁愿独占一个小蛋糕,也不愿和其他国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不愿通过合作与共享让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最终都能分得一块更大的蛋糕。

这就是中美之间的根本差异。中国人相信“合作共赢”。我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当时只把它当作“商业领域的流行语”,但是现在我也逐渐接受了这个简洁凝练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心态是“合作共赢”,而美国则是“赢者通吃”。以合作共赢的思维看待世界,处处都是机遇;而在“赢者通吃”者看来,世界充斥着威胁。

由于这一根本观念的差异,中国对世界的态度是:“如果我们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成功的果实,那么他们也会取得成功,最终也对我们有利。”而美国对世界的态度则是:“如果其他国家发展起来,他们就会抢夺我们的份额,所以必须压制他们。”

美国自身是一个暴力泛滥的社会。对于一个文明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来说,美国社会的暴力问题实在是令人咋舌。美国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冲突与对抗内容的视频,包括各种枪击、抢劫和袭击事件。

美国社会的暴力倾向不仅仅体现在个体,也体现在政府行为。自上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以来,美国不停地在世界各地发动或煽动战争。对于美国来说,暴力似乎总是第一选择,而不是最后手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威胁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理念基于两个不言自明的事实:一是所有人共享一个地球;二是所有人共享一个未来。这意味着,只要有一个大国坚持对抗和冲突,其他国家就无法拥有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必须在第一部分先讨论美国。中国和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的经济总量远超其他国家。因此,中美关系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如果两国无法和谐共处,那么这一愿景将难以实现。

不幸的是,现状不容乐观。这样说可能都太过委婉。事实上,很多迹象都令人惶恐不安:美国的反华论调日益猖獗,同时处心积虑地在中国台湾地区挑动军事冲突,美国众议院2023年还专门为应对“中国威胁”成立了一个新的立法委员会。

“中国威胁论”让人啼笑皆非。如果想象太空中有个外星人从20年前就开始观察地球,那么它会听到人们不停地谈论可怕的“中国威胁”。从本世纪初开始,它目睹了无休止的各种战争悲剧,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此受伤、丧生或流离失所,世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和物质损失。不过,这些战争的发起者或煽动者无一例外都是西方国家,当然美国更是从未缺席任何一场战争。远眺地球,外星人看到上百个美军基地形成了一个包围中国的海上军事圈,紧逼中国的海岸线。它纳闷地喃喃自语:“人类这种高等生物怎么会这么愚蠢,居然觉得中国是一种威胁?”

过去20年间,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持续调查了发达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问题的设置很简单:“你对中国的态度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20年前我刚来到中国,那时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此后,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开始逐渐下降。自2017年起,负面评价不断攀升。这种敌对情绪并非偶然,也绝不是通常所说的“误解”。“误解”由信息不够充分或不够准确而引起,但其本质上仍是理性的,故通过理性的手段就可以得到解决,比如提供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但是,目前这种敌对情绪是潜意识的产物。西方媒体和政客有意给西方民众灌输反华思想,导致后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中国的方方面面都遭到西方的非难, 从涉疆、涉藏、涉港、涉台、南海问题,到新冠疫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再到人权、经济、科技等。可见,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已将对中国的敌意渗透到西方民众的情感层面,要解决问题,中国必须和西方民众进行情感层面的交流。

三、中美对话:跟谁对话、如何对话?

有效的政治对话,前提是对话双方必须具有理性和诚意。然而美国并不是这样一个对话者。如果美国足够理性,就不会用价值40万美元的导弹击落美国公民自己的热气球,并声称这些气球“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也不会认为在港口卸货的起重机“在监视美国人民”。

美国没有诚意,表现在它隐瞒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美国打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跟美国的国土安全完全无关,而仅仅是因为不想被“中国制造”和中国科技赶超。

除了理性和真诚,“智力”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政坛并不都是聪明人。如果你足够恶毒、冷酷,或者足够胆大妄为、财力雄厚,那么即使你再愚蠢,也能在美国政坛平步青云。在2023年举行的TikTok听证会上,美国政客抛出的问题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愚蠢,他们对互联网和TikTok的基本功能一无所知,这点恐怕连中国的孩童都不如。

我认为,与美国政府高层进行对话之外,中国还可以进行其他途径的对话。目前看来,中国官方发布的信息最终并不一定抵达美国大众,从皮尤研究中心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这一点。因此,中国的高级官员、外交官和发言人可以着眼美国普通民众,更加重视公共外交,开展更加广泛的人际传播。同时,中国传递的信息应该简单明确:“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我们并无恶意。我们和你们一样,是一群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有着相同的追求:有栖身之所,能衣食无忧,希望街道安全、医疗和教育设施齐全,对美好未来有着期许。所以我们何不共同努力朝着这些目标前进呢?”对于已经厌倦了病态的美国社会,受够了腐败无能、鼓吹战争的美国政客的普通美国民众,这番话一定能引起共鸣。我认为这种面向普通民众的对话方式值得一试。

四、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美国并不代表全世界,中国还应考虑如何与其他国家对话。除了少数美国的马前卒,中国完全可以与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高效的对话关系。

首先一个重要的考量是中国国际传播中的官方政治话语。我所说的“官方政治话语”主要指介绍中国政治体制的出版物、与政策相关的政府白皮书、政府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等材料,以及外交往来。

官方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够吸引重要的受众。这些人中有全球南方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导人、专家学者及有影响力的媒体人物。他们迫切想要解决各自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渴望接触能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发展模式的材料,并希望由此寻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些材料中最重要的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要应对中国目前面临的“负面形象”问题,还必须与广大的外国民众进行交流并找到适当的交流方法。换言之,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覆盖更多受众,就要有更大的“屋顶”,也就需要更多的“支柱”。

事实上,这样的“支柱”并不缺乏,中国电影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直接与观众产生对话。美国媒体和政客无法操纵电影的内容,因此美国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直观地感受中国、倾听中国。

中国人擅长制作电影大片,2008年上映的《赤壁》和两三年前的《长津湖》系列就是十分出色的大制作。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优秀作品。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这部电影由七个不同年代的故事组成,七位导演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七十年当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这部电影之所以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是因为导演讲故事的视角新颖独特,并不是简单地叙述事件经过。例如,第一部分《前夜》讲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故事。故事选取了一个精妙的切入点,围绕抢修旗杆顶部的那一颗金属球而展开。如果我对你说“我要给你讲一个如何制作旗杆上的金属球的故事”,你一定觉得我疯了。但《前夜》的导演做到了,他将这个故事讲得激动人心。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可以把任何事情变成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的题材可以是人民民主、反腐倡廉,甚至是司法制度。司法题材长期以来就是美国电视剧的一大类型剧,有许多经典佳作。所以,让我们用影视剧反击西方的政治宣传。让我们拍出能打动西方观众的故事,能真实全面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民的故事。让我们用更为巧妙和新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而不要被西方的反华宣传牵着鼻子走。

综上所述,中国影视产业是强大的国家软实力,毫无疑问可以成为撑起中国国际传播“屋顶”的一大“支柱”。此外,还可以考虑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

当今世界,相当多的人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资讯。如果中国力图在西方主要社交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必须直面两个劣势。首先,西方社交媒体的主导语言是英语,面对那些气焰嚣张的西方批评者,中国人必须使用对手的母语与之进行辩论。其次,中国人必须适应西方唇枪舌剑的政治话术,即便中国文化向来不鼓励在公开场合发生正面冲突。好在还有一大群像我一样支持中国的外国朋友——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向世界展示正面的中国形象。我们的优势是用母语进行辩论,而且更适应那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模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其他“支柱”吗?比如体育。体育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的受众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年轻人。2023年3月,《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有关美国人对中国好感度的报道。报道称,不同年龄段受访者对中国的态度存在巨大差异。4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一半把中国看作“敌人”。而在45岁以下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25%。我敢肯定,如果进一步细分年轻群体,那么越年轻的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越高。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首先,年轻人更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更愿意交朋友。当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时,他们会相互交流、建立友谊,而不是互相诋毁。其次,也与年龄有关。年轻人被反华宣传“洗脑”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彻底将中国看作“敌人”。所以我们要赶在对手之前,抢先把他们变成朋友。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该多谈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多尋找官方政治话语以外的渠道。那么,年轻人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从我那个年代到今天,年轻人的沟通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交流的主题并没有太大改变, 仍然是音乐、时尚、美食、游戏、体育,等等。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充分证明,中国有一群擅长体育运动的年轻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苏翊鸣这样的优秀运动员在年轻的海外观众中激发共鸣。

中国国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是在华从业经商的外国人。这一群体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他们对中国的开放包容和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有切身感受。出于自身利益,他们对中国与世界建立积极的关系乐见其成。然而,当前他们不得不保持沉默。我知道他们中有许多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一个更加全面、积极的中国形象。因此,我们要帮助他们勇敢发声,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好感度。

除了上述几大支柱,中国国际传播工作也应该发挥好传媒、旅游、艺术、手工艺、文化、科学和学术交流等各领域的合力作用。

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在官方政治话语以外,要建立多元、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对外话语体系。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以上我所论述的几大“支柱”不仅要能支撑“屋顶”,还要能相互支持,亦即在国际传播中协调联动。

当然,中国十分擅长统筹谋划、协同发力——这正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组织方法,也是中国脱贫的成功之道。从创新举措的制定到试点验证再到最后的大范围推广,政府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和财力保障。具体来说,中国的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在最高层有良好的统筹和设计,并能在各省、市、地、县、乡、镇、村以及基层社区稳步推进。每个基层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并确保措施到户。

在国际传播这一领域,中国的最高领导机构统筹设计、目标清晰,各级政府合理实施、众志成城——这种综合、全面、协调的战略将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良好国家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胜法宝。

(责任编辑:张冬梅)

猜你喜欢
中国威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美关系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