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4-04-24 07:38高成慧孙艳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6期
关键词:思政工程专业

高成慧 孙艳玲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0 引言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工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重要的三个理念,其中以学生为中心(SC)是宗旨,成果导向(OBE)是要求,持续改进(CQI)是机制[1]。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而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正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作为支撑专业认证工作的课程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并以专业认证理念推动各专业建设。

课程思政是通过专业课或通识课而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是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通过专业课教学、课外实践等途径融入非思政课程的教学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举止[2]。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广大教师和学者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方法及具体实施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持续进行的当下,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工程教育认证非技术类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本文以机械专业为例,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和指标点出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及各指标点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实现专业认证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1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重构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在“培养目标”章节中强调,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应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总目标。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部需求和条件,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能够合理选择理论方法、实验方案和现代工具等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产品制造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

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在多学科、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和工程研发团队中工作并担任主要负责人。

4)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持续关注国内外现代制造行业涉及的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5)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6)了解机械工程领域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能在工程实践中充分考虑工程与社会、环境、法律、安全、健康及文化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设计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支撑矩阵,重构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人才培养方案。

2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科学设计多维课程思政体系,确定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须完全覆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这12条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建立毕业要求指标点与各课程的支撑矩阵,构建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课、非技术类素质课),专业教育课程(课程思政)、课外实践课等在内的多维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明确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围绕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机械专业多维课程思政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机械专业多维课程思政体系

3 结合课程特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以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1)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即党和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体现责任和担当;2)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包括社会道德、个人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素养等;3)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具有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以及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遵守学术诚信等。

结合机械专业课程知识点特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无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表2所示为以机械专业必修的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说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4]。

表2 机械制图教学主要内容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4 围绕机械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

4.1 开展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教学,深化课程思政教育

分析机械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和内涵,对支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研究,通过设计基于课程、基于章节或基于课程群的综合性项目[5],围绕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强调学生自我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与项目内容及要求相融合,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2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融合课程思政

由于学时限制,课程思政素材可以放到网络平台供学生线上学习或学生上网查资料完成。课前通过课程网站发布任务点,使学生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并通过主动学习建立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联系。课堂中再采用辩论、写作、动手实践、总结归纳等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德育、智育学习双提升。

4.3 通过小组讨论式教学,强化育人实效

小组活动在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在实践活动中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主要采用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过程考核评价为重点、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

毕业要求主要是对知识技能指标点与人文素养指标点(非技术类毕业要求指标点)两个方面的要求。知识技能指标点主要针对专业课中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价方式,分析实施课程思政后学生知识技能方面提升的实际效果,以及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的各环节,建立课程可持续改进机制,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对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职业规范、沟通交流、个人和团队、项目管理等非技术类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效果,给出定性评价,作为量化成绩的补充[6]。非技术类毕业要求指标点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配合专业课程中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采用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的混合式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调节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有效闭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6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意、有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转变,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过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系统化的设计与实施,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既能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又能促进工程认证相关综合素养能力的达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思政工程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