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

2024-04-25 04:47刘天娇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技能

姚 亮,刘天娇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下产教融合的新内涵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目的是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体系、课程标准和师资建设之中,同时将培养学生、学校科研和大众创业创新成果向行业转化,共享和优化生产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产业服务,重点培养职业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高效办学模式,是推动高校发展、强化职业教育融合性、加快构建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指标,是形成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产业相融、培养与就业衔接、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关键。以人才引进快速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能力[2],是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得力助手,未来必将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经验缺乏,校企合作融合不深

校企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持续合作机制的明显短板上,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实现长效维持。特别是职业院校体制的障碍显得尤为突出,必须及时破除这些障碍,以确保合作双方与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共同提升,实现多方共赢。

(二)校企双方运营模式有差异,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分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满足国家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趋势下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性,让学生能够获得在不同环境下的强竞争力,以高技能人才优势来获得社会效益。而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得资金效益,成本与收入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根本性原因。

(三)学生实践环节形式化,市场认可度不高

当前许多实践活动形式化严重,市场认可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校企融合的不足,以及实训项目与生产实际的脱节。学生的岗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顶岗实习,但顶岗实习安排往往较晚,导致企业在接收学生时需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与时间消耗。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企业实际需求及未来科技发展脱节

该问题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产业不断升级的今天,市场迫切需要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而学校往往提供的是技术相对“陈旧”的人才。因此,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实训设施的优化迫在眉睫,这是确保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关键一环。

(五)专业教师能力发展与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不同步

当前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教师现有的能力提升速度。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理论功底扎实,而且还必须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生产问题的解决,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然而,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并不深入,导致教师缺少在实际生产环境中的实践锻炼机会,加剧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行业技术发展之间的脱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一)明确合作目标,满足服务企业认知发展要求

1.建立与企业高效沟通、迅速响应的职业教育制度

高职院校需要深入企业、主动配合,做到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紧密围绕产业升级和产业变革趋势下的人才需求,及时开设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着眼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同时不断深入改进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2.以高标准高目标的服务水平,促进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在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企业培训、产业创新的进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继续提升服务质量,用自有的价值优势强化校企合作的基石[3]。

3.强化企业式运行模式,提升高职教育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要摒弃传统的固有思维,学习企业化管理思路,不断形成有价值的利益思维、提升高端的品牌思维、形成数字化的现代思维等,在文化培养、组织架构、制度保障和服务管理等方面提升品质[4]要求。

(二)多元化相互合作,形成高效运行机制

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开设企业冠名班,探索多种形式营造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等专项制度,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推动校企间的持续、深度合作[5]。

1.形成高校和企业资源互通的融合体

校企深度融合的目的是各种资源的共同融合,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建成教师相互交流、机构形成互补、信息及时分享、实训研发基地共建共用的机制。

2.形成多元化相互合作,服务企业价值思维

为建立全目标联动共享和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可发挥自身优势,了解企业思维、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三个重要需求,逐渐实现从组建团队的项目服务,到成立相关机制的专项服务拓展,继续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相关职能机构的紧密合作友好关系,逐渐由浅入深,实现服务价值。

3.持续校企融合,资源共享、共同培养

开展实践性教学和企业化实训,让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夯实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和创新技术能力。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创建共同发展目标、开设校企交流区、聘请企业工程师进校园等措施,多渠道实施、多模式培养、多元化协同育人,构建社会、高校、学生保障机制,促进高校内外、企业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起新型教育制度、服务平台和协同机制。

(三)校企联合发展,共建生产共享型实训基地

生产共享型实训,是加强人才培育、解决职业性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依靠引入“行业隐形冠军”等优秀企业,坚持“双元协同”等合作原则,积极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破除公办院校的限制。

学生在基地可以进行专业实训,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实践的真技能,实现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能够真实接触实际工作情境,真正呈现在企业的工作状态。在真实工作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能力得到提高。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真应用真实践,将企业的项目融入教学,从调研、需求设计、建设方案到项目验收,由学院专业教师及项目班的学生组成的项目团队全程跟进,学生们完成学校课程任务的同时,在企业教师的带领下到现场实训,有序进行项目规划。在实际工况下,真学真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项目设计能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得到了“职业化新形态”的感悟与收获。

(四)加强平台建设,形成技能提升的培养体系

校企共同培养高质量高标准“职业型”“工作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找准企业需求点,从企业效益收入、学生技能不足两个方面确定实训需求,与企业工程师组成联合教师团队,真实设计实战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实践型课程,应用行动学习、模拟式实践等实战化学习技能,以及讨论式、实例式、实践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将实际问题融入课堂,推动实践教学,最终将学生技能提升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目标。

1.构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创新技能”的技能提升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依托专业实训室来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专业实训室应配备与行业标准相符的设备和材料,使学生能在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练习。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适应未来职场的环境,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岗位实践能力。学校应依托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2.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

该模式强调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高度一致。通过这种合作,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和行业需求,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市场,更具实用性。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具体需求,甚至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训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还能提高他们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力。

3.基于企业技能岗位的职业能力,构建人才培养和课程标准

专业群要对接智能制造,建立“岗课证赛”融通体系。在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趋势下,专业群应紧密结合智能制造领域的实际需求,通过构建包含岗位实践等多元化的融通体系,有效实现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对接。这不仅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满足了智能制造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6]。

4.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职教国家学分银行

为了更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共同建立并共享一个包罗万象的教学资源库,不仅应包含各类教学材料、案例研究、实验设备等,还应涉及创新教学方法和最新行业动态。积极探索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对接,实现学分的累积与转换,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习路径,进而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五)抛砖引玉,构建产学研育人新平台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核心,构建产学研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高职院校应以其校内的实训基地为核心,构建一个包含产业、学术、研究多方面的综合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实践的优质环境。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也能给学校的科研工作带来更多创新灵感和实际成果。

校企共同创建职业化创新与服务平台。继续围绕行业企业实际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构建“政行企校研”育人创新服务平台,开展“项目式”实践技能创新研发,共同发展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7]。通过双边或多边的技术创新协作,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共赢与资源共享,确保项目研发的时效性和适用性,有效支撑政府科学决策、行业创新发展、企业技术攻关和师资能力提升。

(六)校企跨界融合,创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与企业应实施跨界融合策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式,共同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这种合作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直接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校企在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与企业共建教学团队,聘请国外资深双元教育专家,与企业培训师和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双元教学团队,通过校企联合建立校企师资的混编教师团队[8];制定多维度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大教师海外进修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国际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和外语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国际化交流能力,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学习国际前沿职业教育理念方法,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争取与海外知名高校进行“双导师制”合作,与外籍教师达成长期的远程教育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国内外优秀人才,优化师资结构,组建以专业带头人、博士和高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师资队伍。

创建企业专家、企业工程师队伍,共同建设研发课程体系;聘任企业专家,开展校企合作,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高职学科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学校与企业联合培育学生[9],承担社会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和课堂教学工作,帮助所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申报、成果研发、成果转化,承担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培养职业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七)企业联合订单式培养,服务学生企业实习与岗位就业

创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高效新机制,需要发挥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协同协作优势,创建“培养、育人、实践、就业”四位一体、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企业项目班”的创新教学模式,按照企业要求定制定向培养,创建新思维,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按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按企业实际工作人才岗位进行综合考核,使得企业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实现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八)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点

参考国际化先进企业经验,推动产业需求与学科专业的深度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推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和架构,有效突破学科专业创新,实现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定制化。坚持立德树人、技能提升、素质提升,展现因材施教、产教融合、知行合一。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设置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国际化议题,提升判断性思维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技能学习能力、创新力、实践性思维及实操的培养,为数字化时代的产业发展增加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10]。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以中外合作办学和示范性产业学院引领产业学院集群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成长,需要面向企业、面向市场与面向产业,以保障学生的就业创业为重点,推动产业和教育链之间的深度整合,确保职业教育有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增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可对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支持。借助合理措施优化校企合作、多模式参与的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强化学科专业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探索协同育人新方向,有益于应对企业的人才缺口,为促进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技能
高级技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