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探究

2024-04-28 12:10周金霞
甘肃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开发与应用实践策略课程思政

周金霞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教育在塑造学生品格和培养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增长学生文化知识和德育素养的黄金时期。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开发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落实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实际探讨了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全能型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开发与应用;价值;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6—0019—04

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接触文化的最初阶段,也是塑造学生优良品格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渗透思政理念,在学生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探索,进而将其发展成具有优良品质和文学素养的全能型人才。

一、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价值

1.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能实现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引入具有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经典诗词等,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思考,进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通过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学生能够锻炼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探讨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价值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1]。

2.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显得尤为关键。“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通过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资源,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2]。首先,思政资源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此时通过深入学习经典文学、名人事迹等思政资源,可以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思政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案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成为有担当的公民,进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小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形成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思政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和民族精神,这种文化传承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事迹,还能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爱国情怀。

二、小学语文课程中优秀思政资源的开发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古诗词、经典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3]。例如,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智慧,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道德观念,如孝道、仁爱、忠诚,都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讲解相关故事和启发式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手工艺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学生可以制作传统的剪纸、折纸等手工艺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传承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让其理解并应用这些传统价值观念,能为其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学生的这种学习过程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延伸,更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益实践。

2.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体悟与宣扬。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学习红色革命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所作的伟大贡献。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关于革命英雄的故事和传记,了解其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分享自身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激发其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更好地成长。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组织讨论等,向学生展示革命历史的宏伟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认知,更能激发其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教师通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元素,可以为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观的塑造提供深远而有力的引导,使其在日后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志青年[4]。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与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的价值基石,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材、教学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巧妙地选择一些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来开展阅读教学,如《红岩》《雷雨》等,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以此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共建共享的思想观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精神。再如,在写作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议论文或作文题目,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对正能量、向上向善的追求,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

三、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策略

1.整合资源设计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通过合理整合思政资源,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在选用文学作品时,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引人深思的经典著作。通过课前导入、阅读指导、课堂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对思政要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以文学作品《草房子》为例,教师可进行情感体验活动。首先,教师之所以选用这部作品,是因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前,可通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在整合资源设计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其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人生智慧和价值取向,通过学生的交流形成多元化的观点,拓展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其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生抉择。通过这种活动实践过程,增强学生对思政资源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沟通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可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呈现出来,使得学生在情感、认知、实践等多层面得到发展,实现思政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入[5]。

2.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多媒体技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图文并茂、音视频等方式呈现思政资源,能直观地传递价值观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片、正能量短视频等,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例如,以《爬天都峰》一课为例,教师引入思政资源时就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何为克服困难的勇气。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以“坚韧与勇气”为主题的短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勇气、毅力的讨论,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随后,教师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勇敢经历。通过这些互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勇气与坚韧的力量,在交流中激发其对价值观的深层思考。此外,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线上讨论、分享,能扩大学生对不同观点的认知,促进其在多元文化中更全面地理解思政内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3.课程案例分析。课程案例分析是一种深入思考的方式,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政资源的价值。教师可以选用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在课程案例分析中,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发其深刻思考。例如,选取社会中的公益活动作为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儿》时,就能以一则真实新闻报道为例,该报道讲述了一位普通市民在遇到他人车祸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最终挽救了伤者的生命。通过这个案例,教师便可提出问题“:雷锋叔叔和这位普通市民有何相似之处?这两位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培养学生:①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到善良、助人为乐的正能量,激发其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情感;②价值观念: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其中体现的价值观,如生命尊重、互助友爱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行为规范:学生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每个人的一次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既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将这些观念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4.学科融合创设情境。学科融合,即教师可以通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更全面地体验思政教育的力量,提升学生学科的综合素养,通过学科融合,使之在跨学科的情境中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思政要素。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使其更好地理解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例如,在一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选择一则历史故事——《岳飞传》,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忠诚、爱国等核心价值观。在融合历史学科时,教师还可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岳飞所倡导的忠君爱国精神。此外,还可以将本节课与音乐学科相融合,引入岳飞时代的音乐元素,通过演唱古代歌谣或创作歌曲,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表达形式更深刻地感受忠诚、坚韧等情感因素。这样的学科融合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提升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学生既在语文学科中领悟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在历史、音乐等学科中得到了更全面的体验,实现了思政资源在多学科融合中的创造性应用。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资源设计活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课程案例分析和学科融合创设情境等实践策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接受思政资源,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边春蕾.谈中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及其教学运用[J].天津教育,2021(25):19-21.

[2]张作栋.“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汉字教学改革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21(06):30-33.

[3]戴薇.言教并重育匠人,文道合一铸匠魂——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J].职业,2022(04):91-93.

[4]梁美亚.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2022(04):37-39.

[5]李云.课程思政视野下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J].文化产业,2022(05):151-153.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开发与应用实践策略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温度场模型在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微课在小学音乐中的开发与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