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假想敌

2024-05-01 11:28孙海英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遗像长辈姐妹

孙海英

和先生相识时,他还是一小伙,外表阳光,眉目俊朗,只是不善言辞,在有限的聊天中也从未听他讲起过他的母亲。我心里一直很纳闷,但他不说,我也不好意思问。

每一个女孩在恋爱时可能考虑最多的就是未来的婆婆是什么样的人,在传统社会里,婆媳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母亲婆媳间剑拔弩张,宋代诗人陆游的母亲和妻子唐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这些都给原本美满的婚姻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悲剧结局。所以,婆婆无疑成了女孩们心中的假想敌。

后来,辗转打听到他没有母亲。当时心里就有很多疑团:他母亲是怎么了?是感情不和离开了,还是生病去世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个人不会花言巧语,为人挺实在,对于他母亲的问题就暂时搁置了。那年暑假在单位逗留了几天准备回家,他把我送到回家的公交车上。漫长的归途中,我俩聊了不少,可能他觉得我会向家人汇报一下他的情况,他主动告诉我他母亲不在很多年了。那是他第一次和我聊起自己的母亲。他说自己好多年都没有那一刻提起母亲那么伤心难过。

当时,看到他发来的那条短信,我仿佛看到电话那端的他在无人的角落默默落泪。尽管心里有准备,可是那一瞬间我还是脸贴着车窗泪流不止。

每一个男孩从出生起最眷恋的就是母亲,长大后最愿意分享心事的也是母亲。我不知道一个十几岁就失去母亲的男孩,他的精神世界会是怎样的荒凉!他成长过程中那么多心事是怎样慢慢消化掉的!这也许是他不愛说话的原因吧——长久缺少倾诉的对象,也就习惯了默默承受。

后来经历了一些波折,我从未问及他的母亲,怕他伤心,他也从未再提起。可我一直很好奇,他的心里到底藏着什么难以言说的秘密,以至到结婚他都不曾流露一丝对母亲的情感。我不禁对我的假想敌——婆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婚后,从家族中的长辈及邻居们三言两语的讲述中,我的假想敌才在我的印象中拼凑成一个单薄的、模糊的形象。

婆婆姓李,未知其名。她小的时候(也许是幼年,也可能稍长)跟随母亲改嫁到一个姓顾的人家。家中兄妹众多,身为拖油瓶的她尽管长相出众,但总免不了会经历别的孩子难以体会到的委屈和冷落吧。她寄人篱下,纵有万般委屈也不敢诉说,可能也无人能诉说。同村的一个女孩和她关系亲密,也可能是她所有烦恼的倾诉对象,她俩后来成了结拜姐妹。在她的心中那可能是她生命中最亲近的人,她到临终都不忘叮嘱她的孩子要和她的姐妹多来往。直到今天,先生和她的那个姐妹还在走动,关系很亲近,一如她生前那样……

有了孩子之后,和先生的家人融合度加深,每到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总免不了唠些家长里短。楼上的四婶是家族里年轻的长辈,爱聊天。

有一年春节,四婶聊天时翻出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大家人的合照,其中一位个子高高的,五官棱角分明,在人群中很出众。

四婶指着说,这就是你婆婆。先生的姑姑曾说她是几个妯娌里面颜值最高的一个,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生活中完整的肖像。最早见到的是那幅挂在公公房间里的遗像,遗像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齐耳短发,目光温和,寻常人家的衬衣,很端庄。但我始终不敢直视,每次只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有时刻意不向那个位置观望。

我说不清面对她时的心情,或者说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不知道该庆幸自己的生活中不存在婆媳矛盾,还是该惋惜婆婆年纪轻轻就匆匆离世。

就像刚结婚到祖坟行礼时,在她的坟前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为她的早逝感到惋惜,也为她的坎坷命运而哀叹,更为后代孩子没有奶奶这一角色存在而遗憾。

原本我已习惯了没有假想敌的生活,可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我和同事的婆婆偶遇,她说起同事那种宠溺的口吻,让我不禁倍感失落。

原来婆婆不全是横眉冷对的,她也可以成为自己很好的朋友和长辈。何况我的婆婆当年也是位老师,也许我俩会有很多的话题可聊呢!

猜你喜欢
遗像长辈姐妹
八闽姐妹的2020
爷爷奶奶的遗像
哭出一座山丘(三首)
长辈篇
八闽姐妹的2019
父母的遗像
“我想帮更多留守姐妹在家门口就业”
港澳台姐妹的新年畅想
长辈们的教诲
爸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