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消解

2024-05-02 02:49孙秀红刘祖强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高原馆员

孙秀红,刘祖强

(1.惠州学院 图书馆,广东 惠州 516007;2.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渠道发生巨大改变,使得传播内容的产制、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接收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新的传媒格局正在迅速被重塑。同时,也推动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助推我国图书事业快速发展,图书馆书籍资源更加丰富、类型结构更加多样,传统的图书馆运作模式也逐渐向互联网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这就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如何满足高校师生对图书资讯的多样性需求,帮助读者快速、精准找到所需的资料?高校图书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和师生的重要“桥梁”,其导航员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高原”现象明显。因此,探究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消解,对在全媒体时代进一步发挥高校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师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职业高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伦斯在1977 年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其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的职业生涯进入一个在相当长时间里无法提升的状态[1]109。这一现象在目前高校图书馆员中较为普遍存在,也成为全媒体时代影响高校图书馆员队伍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和科研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人财物的投入大多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图书馆作为教辅单位,在高校中的地位处于教学和科研的“辅”地位。在人才引进、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都要次于教学部门。纵观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结构,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远远低于教学部门人员的比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图书馆馆员“职业高原”现象在各大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存在,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员导航员作用的有效发挥。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高原”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职业认同感不强,爱岗敬业精神缺乏。由于认知偏差,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无非是整理书籍、借书还书、打理图书馆环境等简单工作,技术含量很低,用不着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因此,当学校教学部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图书馆就成了安排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的地方。这部分人员在高校图书馆馆员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综观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高校图书馆员以女性居多,她们的事业心整体要差于男性,大多把图书馆工作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为了支持另一半发展事业,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在照顾孩子和琐碎的家务事中。这一群体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她们缺少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事业心,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二是网络技术进步太快,缺乏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学习能力。传统图书馆运作模式比较简单,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内容也相对简单,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不是太高。由此导致高校图书馆人员配置在学历、职称等方面远远低于教学一线的现象。然而,进入全媒体时代,随着传播环境的巨大改变,新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使得高校图书馆工作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图书馆员原有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远远适应不了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就网络技术而言,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信息检索整合等能力,同时也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而从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看,他们年龄相对偏大,学习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三是个人晋升空间受限,缺乏消解“职业高原”的动力。高校图书馆大多归口到教辅部门,特别是在定岗定编后,各大高校的职称评定职数大多向教学一线倾斜,高校图书馆馆员职称晋升受限,更加影响了他们提升自我专业素质的积极性。有的馆员好不容易评上了职称,由于是非编制员工,很难享受到在编馆员的同等待遇,要么兑现不了待遇,要么象征性享受部分待遇。由于人事制度改革,年轻的图书馆馆员大多是合同制员工,他们的待遇远远低于同岗位的在编员工,尽管有的高校在逐步尝试推进“同工同酬”,但由于图书馆的辅地位,有限的指标也是往教学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倾斜,真正能享受“同工同酬”红利的并不多。而身为教授太太、博士夫人的高校图书馆员,大多干脆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而不是工作上,得过且过。年轻馆员看不到希望,中年馆员等待退休,消解“职业高原”动力缺乏;这让不少高校图书馆馆员放弃了学习提升,使得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二、消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必要性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社会各领域掀起新技术革命。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图书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新局面,从图书馆书籍资源到类型结构均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

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从理念到技术都出现了创新,促使高校图书馆向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服务型图书馆转型。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高校师生提供获取知识路径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创新服务理念,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以消解“职业高原现象”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进入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校图书馆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能熟练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他们的导航员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文献资料能否实现其最大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作用,就必须要有效消解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高原”困境。

三、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消解路径

图书馆因读者而存在,读者是图书馆的根本。图书馆是由读者、图书、馆员、技术方法、建筑设备五大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47。有关研究也表明,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源占20%,馆员占75%[1]109。由此观之,高校图书馆功能能否得以发挥,其价值能否得以实现,关键在馆员。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要真正发挥图书馆馆员的“导航员”作用,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树立理想信念,激发消解动力

高校图书馆员由于职业认同度低,晋升通道不畅,薪酬待遇不高,工作细碎繁琐,很容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而要有效消解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高原”现象,必须激发高校图书馆员树立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因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意志,是实现目标的精神动力,一经点燃,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党不变的根本宗旨,而且也是每一位高校图书馆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4]。高校图书馆员如果没有为师生服务的职业精神,不仅无法消解自己的“职业高原”心态;同时,也难胜任本职工作。

在高校大力开展“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针对高校图书馆员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5]等多方面充当育人的角色,有必要认真梳理高校图书馆员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以此作为他们工作的职责要求。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员的作用不可或缺。高校图书馆员虽然不是高校教师,但他们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和学生产生关联,他们的言行,同样在学生中产生“为人师表”的效应。因此,就必须让图书馆员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工作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而不是一般的服务工作,使其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2]48。通过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和高校具体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以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为导向,让他们理解和明白图书馆工作在为人师表和服务师生方面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爱岗敬业。通过在育人中提升自我,在提升自我中育人,有效消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帮助高校图书馆员树立理想信念,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让他们能自发用心对待工作,摒弃功利思想,谨记自己作为理论教育者和思想引领者的职责,深刻认识到自己有形的言行产生的无形影响,自觉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人格魅力[6]。这样,才能让高校图书馆员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此外,通过优化晋升渠道和分配机制,将高校图书馆员的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的待遇,让他们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职业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调动高校图书馆员消解“职业高原”的动力。

(二)树立市场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基于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高校图书馆馆员市场意识严重缺失。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习惯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方式,没有压力,缺少动力。加之借书还书、整理书籍等琐碎日常事务,很容易使高校图书馆馆员产生职业倦怠,使其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因此,要消除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发挥他们在图书馆工作中“导航员”作用,就必须牢牢树立高校图书馆员的市场理念,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我们有必要厘清图书馆工作的市场特性。图书馆的图书,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又是无形的精神产品。读者到图书馆来借阅书籍,从表面上看是通过相关的借书手续借走了图书。作为物质产品的图书,其本身并没有对读者产生消费结果,只是一个传播媒介,只有当读者通过阅读,获取其中承载的知识后,满足了读者(消费者)精神上的需求,其精神产品的效用才得以实现。读者作为图书产品的消费者,借阅的图书越多,获取知识的需求越能得到满足,图书才实现了其图书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图书馆员的价值也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因此,有必要将图书馆员的工作深植于市场营销的角色中,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明晰高校图书馆员的定位和价值,通过市场理念的树立,提高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

其次,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对图书馆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管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与企业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完全可发借鉴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对图书馆员的工作进行量化管理。比如书籍的整理,犹如超市的商品上架。超市的商品上架,讲究的是分门别类,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同理,图书整理也是为了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图书馆的其他工作也大多如此。由于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繁琐、重复,时间一长,很容易造成图书馆员精神倦怠、情绪低落,工作被动应付。因此,借鉴企业管理经验,量化考核图书馆员的工作,以制度管人,能有效调动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三)树立网络意识,提高用网技能

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以纸质图书为主的业态发生了根本改变,纸质图书资源与数字图书资源并存的复合式图书馆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图书馆相继出现在各大高校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最大优势是能在海量的书籍中帮助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节省读者在资料获取过程中的时间成本。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在提高了用户体验的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图书馆员的网络意识,以“互联网+”思维,发挥图书馆员的导航员作用,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员必备的技能。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员需要树立网络意识、与时俱进,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用网技能,通过加强对计算机的日常使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信息情报的检索等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师生。

四、结束语

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巨变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最大效能,适应读者多样性的阅读需求,帮助读者快速、精准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料,就必须从树立图书馆员的理想信念、市场理念和网络意识三方面入手,消解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中的“职业高原”现象。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高原馆员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
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水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