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评,学写作 (四)

2024-05-02 12:17王淦生
中学生报 2024年9期
关键词:年货古典诗意

王淦生

前后勾连,详略有致

时评赏读

滋养我们的诗意人生

(标题即观点,言简意赅。)

□杨梓岩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近期热播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围绕燃、寒暑、心动、天下、十年等关键词展开,品味着点滴欢喜与万千滋味,勾勒出千里江山与家国豪迈,让观众与诗词再一次相遇。回顾《中国诗词大会》走过的8个年头,从飞花令到诗词接龙,再到“云中千人团”,节目形式不断变化,进一步引发人们思考:古典诗词为何魅力不减?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深入人心?(介绍央视热播节目,引出文章议题:古典诗词何以魅力不减?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深入人心?在结构上总领全篇。)

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到穿梭街头的外卖员、科研一线的工程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字,沁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餐一食中对生活的体悟,阖家团圆时对幸福的期盼,寒来暑往间对自然的亲近,桃李花开处对师长的感恩……都让生活充满了诗意的惊喜。(照应议题一,举例分析,阐述古典诗词魅力不减的原因之一:诗词浸润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着人们生活中的诗意。)

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来自基层的消防战士、民航机长、铁路上水工、窗帘安装工,他们在每一次自信抢答中诠释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无论多大年纪、何种职业、身处怎样境遇,人们都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只要喜欢诗意的生活,每个人都能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希望里,在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沉郁、陶渊明的恬淡中汲取营养,用古老诗句激活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建构精神沃野中的希望家园。(列举实例,援引名句,阐述古典诗词魅力不减的原因之二:人们借古典诗词慰藉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面对内蒙古草原的美酒羔羊时想起“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品尝彩云之南的菌子时吟哦“石罅青蛇湿,风榸白菌干”……在节目现场,“百人团”用诗词介绍家乡美食。这是诗词赋予生活的独特美感。走进诗词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要从历史文脉中汲取精神力量。从看似遥远的诗文中寻找情感共鸣,我们就能更好认识自然的风花雪月、感受人生的离合悲欢,将积淀千年的智慧作为参照系,在困境中、迷茫时,从中寻找攻坚克难的底气、心怀天下的志气、寒梅立雪的骨气、踏浪前行的勇气。(列举实例,援引名句,阐述古典诗词魅力不减的原因之三: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寻找感情共鸣。)

从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到深邃厚重的经史子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尽管欣赏古典之美不限人群,但理解古人哲思却存在“门槛”。悠远的历史,迥异的生活,古奥的文字,以及词句中的微言大义,都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节目的热播,为初学者叩开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而与千古圣哲神交,还需积年累月、一以贯之的努力。(照应议题二,列举实例阐述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要为初学者叩开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

从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到白居易的“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古人曾想象过站在地球之外回望地球的景象。如今,这样的诗意想象已走入现实,中国人已经可以在自己的空间站里长期驻留。读过古人这些诗词,对中国空间站的宇宙级浪漫或许会有更深的理解。当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诗词之美并从中收获进步时,诗词就不再是读书时的“死记硬背”、考试时的“绞尽脑汁”,而将化作我们的生活情趣、处世智慧。(引用名句,列举实例,阐述古典诗词中的美妙诗意正化作今天的美好现实和人们的情感智慧。收束全篇。)

(摘自2023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思维导图

1.标题:《滋养我们的诗意人生》

2.结构: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按“由主到次”的顺序。

(1)总(第1段):介绍热点,引出议题——古典诗词何以魅力不减?传统文化如何深入人心?

(2)分(第2~5段):例证、引证结合,阐述古典诗词魅力不减之因、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之法。

①分论一(第2~4段):例证、引证结合,阐述古典诗词魅力不减之因。照应议题一。

②分论二(第5段):列举实例,分析阐述如何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照应议题二。

(3)总(第6段):总结全文,表达让古典诗词中的美妙诗意化作美好现实和情感智慧之愿。

写作借鉴

原载于《人民日报》的《滋养我们的诗意人生》一文,在写作上有三大亮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前后勾连,逻辑严密;二是详略有致,重点突出;三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分。

前后勾连,逻辑严密。这则时评开篇由对央视热播节目的介绍引出文章议题,提出两个问题:古典诗词何以魅力不减?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深入人心?而后紧承这两个问题分析、阐述、作答,先逐层分析古典诗词魅力不减的原因,后简要阐述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举措,前有设问,统领全文,启发读者思考;后有阐释,呼应开篇,使文章逻辑严密。

详略有致,重点突出。這则时评开篇以两个问题总领全文,在后面的阐释中并未平均使用笔墨,而是重点分析了古典诗词魅力不减的原因,简要阐述了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方法。这是因为文章的表达重点在于分析古典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古典诗词的美好和意义,以激发广大读者心中的诗意和热爱古典文化的热情。

材料丰富,论据充分。既然文章主旨是“滋养我们的诗意人生”,文中自然也就少不了信手拈来的经典的古典诗词。这些诗句,既是这篇时评的重要论据,以资印证论点;又美化了文章的语言,使文章读来诗意盎然、典雅精致;更可以直接唤醒、激活读者心中的诗意,让人不自觉地浸入传统文化的美妙意境中。这样的素材运用,堪称“一石三鸟”之举。

构思逻辑严密、选材丰富经典、表达详略有致,三个因素共同促成了文章的成功。

虚实结合,见微知著

时评赏读

品鉴文化年货  体验别样春节

(以“年货”喻指春节文化产品,形象而别致。)

□华  羽

近日,在河南郑州,新年灯饰扮靓了大街小巷,道路两旁的行道树被诗词灯牌纷纷“点亮”。在湖南长沙的潭州市集,众多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宋韵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还可以小试射箭、投壶,在钱庄操作雕版印“钞”制作古银票……随着春节临近,各地各种丰富的文化年货也逐渐备好,这些文化年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列举各地春节期间的特色文化产品,点出这些“文化年货”的意义,引出文章议题。)

文化年货的火爆是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提升的生动体现。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借春节阖家团圆的良机,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并融入新时代元素和内涵,这样的文化年货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节日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文化的内涵往往需要在岁月的回味与生活的体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文化年货连接着悠远的历史与火热的当下,促使我们一次次深情回望和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强化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感。

(第二、三段分析“文化年货”火爆的深层原因: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提升。春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由文化年货的火爆,推导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文化年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文化年货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源于其背后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一盏花灯、一副春联、舞龙表演、非遗体验,文化年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凝结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春节传递着传统文化中人与家庭的和谐理念,是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一个缩影。品鉴和享受文化年货,也成为一次历史文化之旅,给人们带来独特而美好的春节体验。人们在春节返回故乡,感受特别的年味,其实也是一种对文化之根的找寻。我们过春节,体验文化年货,既是汲取文化养分,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无论是逛庙会等传统方式,还是文化旅游、文博场馆过大年等新的方式,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让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既延续文脉,又守正创新,也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传承发扬。(分析“文化年货”火爆的深刻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各种年俗活动,无不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人们对文化年货的热衷,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文化年货走俏也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丰富的文化供给,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到了高品质的文化滋养。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是不断变化、提升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年货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守住根本、灵活多变。随着生活水平和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年货相继诞生,例如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创年货,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時光在向前,过年方式在变,但人们对于新年新春的美好期盼没有变、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文化年货承载着传统佳节的节日内涵,体现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满足着人们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而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就是我们最真切的期盼。(分析“文化年货”火爆的隐含信息: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精神生活丰富正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的,春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追求的不断变化和提升。)

(摘自2024年1月31日《光明日报》)

思维导图

1.标题:《品鉴文化年货  体验别样春节》

2.结构: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主体部分则按照“由虚到实”的顺序。

(1)总(第1段):列举各地的文化年货,简析文化年货的意义,引出文章议题。

(2)分(第2~5段):例证、引证相结合,分析阐述文化年货所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①分论一(第2~3段):文化年货的火爆的深层原因——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提升。(虚)

②分论二(第4段):文化年货被认可的深刻意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虚)

③分论三(第5段):文化年货走俏的隐含信息——体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实)

写作借鉴

原载于《光明日报》的文化时评《品鉴文化年货  体验别样春节》,在写作上有三大亮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见微知著,能透过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解读其本质;二是虚实结合,能从精神和物质的层面分析文化年货蕴含的意义;三是推理严密,能通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层深入推导出深层原因和深刻意义。整篇文章体现出一种很强的逻辑力量。

见微知著,窥斑见豹。这则时评透过活跃于各地的各种极富创意和传统特色的新年文化活动,揭示文化年货火爆背后的深层原因乃是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看出人民群众对各种文化年货的认可和热衷正是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看出文化年货的走俏正是源于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见微知著、窥斑见豹是文章最大的特点。

虚实结合,分析全面。文章作者在分析文化年货火爆的原因、意义及其蕴含信息时,注意虚实结合。作者首先看到了文化年货火爆这一现象所体现出的精神价值:一是人民群众普遍提升的文化自信;二是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和自觉传承。同时又看到了浓浓的年味中呈现出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足和精神生活追求,分析全面而周密。

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章作者在分析文化年货大受欢迎的原因、意义时,善于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例如在阐述“文化年货的火爆是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提升的生动体现”这一观点时,先指出春节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人们因春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正源于传统文化给人带来的享受和精神满足,而这正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见微知著、虚实结合、严密推理,这是写议论文常用的手法和技巧,必须掌握。

猜你喜欢
年货古典诗意
诗意地栖居
年底来点硬年货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冬日浪漫
备年货 迎新春
去无人超市办年货
怎样读古典诗词?
花样年货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