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黄芩栽培技术

2024-05-07 20:54郝世斌王小英王斌白银兵
园艺与种苗 2024年1期
关键词:定苗黄芩中药材

郝世斌,王小英,王斌,白银兵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陕西榆林 719000)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接壤地带,介于36°57′ N~39°35′ N、107°28′ E~111°15′ E,属暖温带至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水4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593.5~2 914.4 h。该地区南北跨度较大,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差异明显,是多种中药材的适生区和优生区。中药材是特殊经济作物,具有严格生态环境选择属性。榆林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加之种植环境能保持原生态环境,是国内少有的天然“野生药库”。黄芩是榆林市道地大宗中药材,也是该地区中药材中的主栽品种,目前人工栽培面积远远超过6 600 hm2。笔者对榆林当地的黄芩种植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为黄芩的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 黄芩生物学特性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也被称为土金茶根或山茶根,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黄芩的茎呈直立状态的四棱形,株高33.3~50.0 cm,基部有众多分枝。黄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 月。其干燥根部可作中药,是我国常用药材,其性寒、味苦,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胸闷呕恶、湿温、黄疸泻痢、胎动不安等[1-2]。

2 栽培技术

2.1 选种

选择干燥、籽粒饱满、发芽率≥80%、纯度≥98%、千粒重≥1.75 g 以上、充分成熟的优良种子[3]。

2.2 选地与整地

首先选择壤土或砂壤土,或腐殖土,具有排水良好、土层较厚、土质疏松、养分含量较高和光照充足的地点,在闲散地、低龄果园中的行间及向阳的荒坡地也可种植黄芩。选地后及时耕翻,结合深翻35~50 cm,施底肥,然后整平耙细,待播。

2.3 施肥

底肥推荐用量为磷酸二铵225~300 kg/hm2和有机肥22.5~45 t/hm2,施足底肥后即可满足当年生长需要。在中等肥力土壤,施30 t/hm2农家肥的条件下,建议3 年总追肥量按追施纯N 为225~300 kg/hm2,P2O5为37.5~45 kg/hm2,K2O 为75~105 kg/hm2。氮肥在定苗后按30%施用,第2 年返青后按30%施用,第3 年返青后按40%施用。磷肥作基肥(或定苗后)施用50%,第2 年返青后施用另外50%。钾肥的施用时期、比例和方法与磷肥一致。在土壤水分充足下进行追肥,不足的要结合灌水。

2.4 播种

2.4.1 直播。黄芩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都可播种,适宜的播种时间分别是4 月中下旬、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和9 月底前。采用开沟条播方法播种时,一般划2~3 cm 的浅沟,行距15~20 cm,沟内均匀播散种子,之后按1.0~1. 5 cm 厚度覆土,压平。播种量15.0~22.5 kg/hm2。

2.4.2 育苗移栽。育苗移栽进行播种的最好时间是早春期间,优质苗床的条件是选择土壤疏松、养分含量较高、背风向阳的地块,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苗床的长度,苗床宽度为120~140 cm。苗床整地后按10~15 cm 行距,开1 条浅沟(宽为5~8 cm、深为2~3 cm),在该沟内均匀地撒入种子,然后覆土0.5~1 cm,播种量45~60 kg/hm2为宜。为保证出苗时间,播种后要适时覆盖草苫或地膜,控温范围为18℃~20℃。为方便出苗后通风,要及时去除覆盖物,适时间苗、浇水追肥和除杂草[3]。

2.5 幼苗定植

采用育苗方法播种后,移栽最好选择雨季,当苗高为5~8 cm 时进行移栽定植,且按照行距、株距分别为15~20 cm和5~10 cm 进行。注意移栽时,如果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小于50%时,要坐水定植,为便于缓苗,移栽后要覆土压实以及适时灌水。

3 田间管理

3.1 间苗、定苗和补苗

按株距为10 cm 左右在直播苗高约5 cm 时进行定苗,有缺苗地带的最好带土移栽补苗,移栽后需及时灌水便于提高成活率。

3.2 中耕除草

黄芩出苗后,为保证正常生长,建议每年的春季返青前和返青后,直到封垄前各时期要经常进行除草还有松土[4-5]。

3.3 浇水

对于种子直播的土壤,播种后至出苗期间要保持其湿润,出苗后要及时灌溉(土壤相对含水量<50%时)。对于育苗移栽定植的地块,土壤相对含水量在生长中前期和生育后期分别保持在50%~70%和50%~60%。

3.4 修剪

对非留种田,为促使养分向根部的运输和积累,进而提高产量,选现蕾后开花前的晴天上午,剪去所有花枝。

3.5 病虫害防治

3.5.1 农业防治。主要举措包括倒茬轮作、深翻细耕、精准施肥、合理灌溉和中耕除草等。

3.5.2 物理防治。采用黏虫黄板防治,用量为600 块/hm2,且每0.2 hm2建议安装1 台频振式杀虫灯。

3.5.3 生物防治。主要原则是对螳螂、白僵菌、草蛉等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

3.5.4 药剂防治。黄芩常发生的病害有叶枯病、根腐病、灰霉病和茎基腐病[6-8]。叶枯病的防治,可用1 000 倍液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发病初期进行喷施;根腐病的防治,要及时拔除病株,可使用5%石灰水在病穴处进行消毒,发病初期用600 倍的3%广枯灵可湿性粉剂,或1 000 倍30%恶霉灵水剂;灰霉病的防治,可用800~1 000 倍40%嘧霉胺悬浮剂在发病初期每7~10 d 喷1 次,连喷2~3 次为宜;茎基腐病的防治,可按600~800 倍80%代森锌与50%多菌灵按1∶1 比例在发病初期进行喷施。

黄芩常发生的虫害有蛴螬(金龟子)、黄芩舞毒蛾、黄翅菜叶蜂和地老虎[6-8]。蛴螬的防治,可用750~1 500 hm2的50%辛硫磷乳油与52.5 kg 的谷子等饵料充分拌匀,还可每公顷用2 250~3 000 g 的25%辛硫磷胶囊剂与75 kg饵料充分搅拌,均匀撒在种植沟内,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用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兼治;黄芩舞毒蛾的防治,可选用3 000 倍液的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在幼虫发生危害期进行叶面喷施;黄翅菜叶蜂的防治,选用1 000 倍的4.5%高效氯氰菊酯、2 500 倍的5%氟虫脲、1 000 倍的50%辛硫磷(3 种均为乳油药剂),在幼虫低龄期每隔7~10 d 喷1次,连喷2 次为宜;地老虎的防治,可在幼虫发生期的日落时刻,每公顷用75 kg 炒香的麦麸,将1 500 g 的90%晶体敌百虫兑水15 kg 搅拌均匀之后喷施在其上面,搅拌均匀撒在幼苗旁即可。

4 采收

黄芩收获的最佳时间是播种后第2 年或第3 年,且在春季萌芽前或晚秋进行。收获时,人工采挖小地块,机械挖药机采挖大面积地块,采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断根和伤根。残根茎和病烂茎在采挖后要及时去除,同时除去须根以及泥土等杂质,之后进行晾晒,直至晒到半干时再撞去粗皮,继续晾晒直到晒干(水分含量≤6%)为止。为避免影响黄芩产品的品质,防雨和防曝晒是在晾晒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采收晾干后的黄芩按级分成条芩,即装箱或者小把捆绑。

5 产量与收益

3 年生的黄芩鲜产量为9 000~11 250 kg/hm2,成本为37 500 元/hm2,按市场收购价12 元/kg 计算,除去成本后的纯利润为70 500~97 500 元/hm2。

猜你喜欢
定苗黄芩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玉米出苗后昨管理
关于加强玉米苗期管理主要技术指导建议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