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做大做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

2024-05-07 05:21杨晨
祖国 2024年6期
关键词:算力人工智能

杨晨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是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也成为关注的热点。从人工智能+不同领域可能碰撞出的火花,到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新进展,乃至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他们带来的提案和建议覆盖了“人工智能+”的诸多方面。

我国人工智能的现状和优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前,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则成为新生产工具,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人工智能+”打開新质生产力的大门。他强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象征着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AI技术领域的投入与产出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硕果累累。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介绍,从投入看,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

人工智能,+教育、+硬件、+制造业、+通用应用……运算符号的右侧,可以是无限的可能性。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人工智能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促使新的职位需求方面取得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成就。

近年来,中国在算力、芯片和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和持续创新的趋势,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局部突破。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早在 2021年,中国就向联合国提交《中国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2023年7月,中国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10月,中方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人工智能相关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了蓝本。

从半导体产业看,中国在先进制程方面已经受到限制,需要想办法在成熟制程上获得优势,从而形成供应链压力的互换。美国出口管制的覆盖面越是扩大,美国企业获取利润的空间就越会缩小。短期来看,美国占据了主动权。但从长远来看,也会削弱美国对供应链的控制力。

“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有着一定的技术积累,但相较于美国还存在1年以上的差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教授徐玖平对记者表示,数据、算力与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

美国由于在人工智能领域原始积累早,研发速度快,数据端设施完善,微软、亚马逊、谷歌等企业拥有大量数据。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人才储备,人口基数和健全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也为数据的收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可为AI的实际应用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文心一言等超百款国产大模型的推出也能说明在算法上有一定实力。

不过,“我们还应该正视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融资和人才上的差距。”徐玖平说。罗马尼亚Economedia.ro网站日前报道,2023年美国居人工智能风险投资首位,投资额达700亿美元,中国排名第二,为150亿美元。另一方面,在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简称“AI 2000榜单”)中,美国入选学者及提名学者的数量最多,有1146人次,占比57.3%。中国位列第二,有232人次,占比11.6%。徐玖平还提到,美国已经拥有ChatGPT、Sora等领先的AI产品,而中国的AI现象级应用还未出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分析称,虽然我国在算力软硬件、算法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在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应用方面积累的经验仍然不足,但大模型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广泛应用态势,相信AI现象级应用很快就会出现,并且将会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例如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为衡量具身AI供应链的分布,我们确定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在这些类别中的主要供应份额。结果显示,中国占据该供应链38%的份额,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据26%、24%和12%。中国在3D视觉传感器和机器人关节模块等行业表现尤其出色。大湾区占中国具身AI供应链的55%以上。引人注目的是,如果单独衡量,大湾区将占据全球具身AI供应链的24%,与欧洲持平并超过日本。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告诉记者,中美博弈最核心的“主战场”是在通用底座能力上。“当前OpenAI的GPT-4/4V代表全球通用大模型底座能力的最先进水平,Sora等都是基于GPT-4/4V的底座能力平台所延伸出来的特定领域的实践。”刘庆峰介绍,科大讯飞的大模型“预计6个月内可达到GPT-4/4V当前最好水平”,但“随着GPT-5的发布,这个差距可能会被拉到1年以上”。而如果从算力、数据、模型训练等方面组织好资源全力追赶,这个差距也有望在1-2年内被追到相当的水平。

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各有所长,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合作研发人工智能有助于企业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促进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未来持续推动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刘庆峰也表示,建议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

国外的“新技术陷阱”我们不得不防

近期,虚拟货币大王兼“首富”赵长鹏在美国被拘禁,美国政府对其洗劫可能还只是其次,最重要的应该是逼迫赵将其手上的虚拟货币控制权交出,这从一个侧面更加有力的佐证了美国是妄图全面控制虚拟货币的,这将让美国更加接近通过虚拟货币继续掌控未来的金融霸权。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为何竭尽“洪荒之力”还要推AI概念,是由于这个概念是美国可以找到的有可能解决金融危机的一种办法,什么网络货币大涨,苹果、奔驰退出新能源轿车市场,这些可都不是孤立现象,而是环环相扣。这些年美国推出的主线高科技,无论是AR、VR、元宇宙、区块链、OpenAI/ChateGPT,都没有真正搞起来,这些却都离不开一个东西,就是虚拟货币,因为现在只有区块链去中心化,美联储才有可能重新定义替代庞大且积重难返的美元,用虚拟化的AI金融货币霸权,代替老的美元霸权,只有这样,美帝才能有机会让它们现在的经济好起来,新建往往要比重建要简单的多,美元虹吸收割其他国家的资本和财富如果一旦不成功,就用虚拟货幣来接替美元,替代老美元原有应对的资产和价值,如果到时候美元变成废纸一张,轻松就可以甩掉债务资产,完成移花接木。可以称这个动作为美元到虚拟AI币解决方案。

这就是AI股一涨虚拟货币接着大涨的原因,现在美国美债压身它可以不慌,如果AI遇冷,那它可就真的慌了,因为上一次布局了十几年的碳币计划,以惨败而告终,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留给现在美元霸权代替的时间已经不多了,AI金融只能毕其功于一役,抓住了就是救命稻草,抓不住压下来了那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此刻,它们似乎还是没有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搞错了主次关系,本末倒置。

因为,没有我们的同意和配合,它们的科技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空中楼阁。现在是,矿还没挖,卖“铲子”的已经肥得流油了,比如说英伟达,最后赔得底儿都不剩也是不奇怪的事,那么造成这些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现在的美国已经没有能力落地一个大众化的领先科技了,因为领先科技的大发展一定要以生产力推进为主,资本金融引导为辅,一个是解决有和没有,能不能落地的问题,一个是解决落地后时间快慢的问题。我们的工业生产力世界第一,网络基建环境世界最好,有钱但是没有美国多,而美国工业空心化,基建是发达国家里算差的,只是寡头的钱比我们多。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看上的项目,没有美国的配合,落地成熟的时间要长一些,而美国看上的项目没有我们的配合,它根本无法落地。所以平等合作是双赢,如果美国想软饭硬吃一拍两散,倒霉的是它,便宜的是卖‘铲子的。因为不能落地的科技概念,它就是个预期,而预期概念在交易厅里才有价值,出了交易厅的门口,它还不如一碗面来得实在。”这位分析人士讲得耐人寻味。

笔者认为,美国为了压制中国崛起,极有可能以“郑国渠”一类科技条幅忽悠我们的钱和社会资源,甚至是加强渗透。后来看美国推出的不少“高科技新概念”都在国际上没搞成,但却被中国人在国内搞成了,甚至还助推中国登上这一领域的世界之巅,如5G、新能源汽车、网络支付等,这回人工智能和以往的美国技术路线推送当然有异曲同工之处。AI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以及中国的弯道超车是否还会在我国上演新的精彩大戏?复制新能源汽车或电信5G的成功模式进而力压美欧日,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算力人工智能
多方求解智能时代算力挑战
基于网络5.0的重叠网形态算力网络
这个第二不一般
卫星通信在算力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生产力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基于SiteAI算力终端的交通态势感知系统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