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园觅唐槐

2024-05-07 05:22福雨
北京纪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北海公园画舫槐树

福雨

“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至今每每看到胡同中那一树槐花,仍旧会想到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的作品《人在胡同第几槐》。

北京人爱槐树,以至于曾几何时将槐树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耐酸耐碱的树种仿佛就是为了北京而生而长的。枝繁叶茂的树冠,不单可以为胡同小院遮风挡雨,更可以见证老少爷们儿一盘象棋之战的全过程,它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百姓的“遮荫侯”。待到阴历五月,那满树的“槐花香”不单成为了京城一景儿,更上了餐桌、入了北京人的“肚府杂货铺儿”。千万不要误认为食用槐花的创意,是那生活拮据的年代挤对出的果腹灵感,据考证其实早在唐代宫廷便有以槐树叶做饼的记载,且还有去火消炎的功效。文人雅士更将槐树挺拔的身姿与如落雪一般的飘逸花朵,上升到了人文精神层面,视其有君子之风,于是唐代、东晋、北魏均有种植槐树的记录。

北京古树名木众多,但从唐代陪伴至今的古树却凤毛麟角,特别是唐代种植的槐树,如今仍可见到的实属珍贵,并非藏于深山却出现在公园中的唐槐更是“珍中之珍”。

北海公园对于公众来说并不陌生,这里是个不缺故事的地方:横跨数个朝代被皇家视若宫苑重地、折粮石远道而来藏身于此、慈禧太后坐着小火车赏景又开心、末代皇帝耕耘回忆录,直至《让我们荡起双桨》带着碧波荡漾的欢笑飘进了无数人的童年……但或許没有太多人知道,北海公园中还藏着一棵著名的“唐槐”。

之所以称之为“藏”,是因为早在乾隆时期,它便被特意圈在小院之中,所以便会出现来过北海千百遍,不识唐槐真面目的情况。此外,这唐槐的“家”——北海公园的园中之园“画舫斋”,与其他院内早已向公众开放的景点不同,近年才向游客露出真容,所以对唐槐的存在自然知晓的并不多。

这座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画舫斋,具体位置与北海公园另一处著名的景观群“濠濮间”相邻,顺小径伴芳草寻得一院门进入,便是画舫斋的世界。

初进画舫斋,与其他小院并无什么太大差异,前院雅致精巧,房前绿树掩映,殿额上悬的四个字“春雨林塘”恰为这小院增添了不少“点题”的趣味。

穿过第一进院落,眼前则是另外一番景色,有“舫”怎可无水?于是,一池清水成为了斋的主题,周围以回廊连接,所有房屋围绕在这水的周边,正殿探水而居,伴以东西配院。看介绍方知,这组建筑院落整体形状如一艘大船,创意来源于欧阳修的《画舫斋记》。游人置身其中并不知晓其形象,只能玩味园林造景的艺术,当得知建筑设计背后的文化故事,则另外获取了一份对古人及传统文化的钦佩,正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据记载,乾隆爷不仅将这里作为赏景休闲之所,而且也曾在这里办过宴会、搞过射箭比赛,还听过“小曲儿”、阅过古籍。民国五年(1916年)大总统黎元洪的秘书长饶汉祥真会找地儿,在这里安家短住。而后又作为北海公园董事会会址。

这株唐槐所居住的小院,便是画舫斋正殿东面的跨院,院中匾额的“古柯庭”三个字,便已经传递出园主非人,而是古树。

实际上,这株唐槐虽为天然,但却拥有了不少与人文元素相映成趣的雅致。首先,坐拥山石之上,一枯一荣、一静一动,如巨大的盆景。此外,小院因树得名,又成为了这树景中的一部分,置身院中,仰望“华盖”参天,触摸光阴年轮,闭目聆听叶片与风的奏鸣。值得一提的是,这株拥有1200多年树龄的巨大唐槐不止一次出现在了乾隆皇帝的视野与笔墨之中。

“庭宇老槐下,因之名古柯。若寻嘉树传,当赋角弓歌。阅岁三百久,成荫数亩多。底须向王集,工拙较如何。”如说明文一般,讲述了古柯庭的名称由来,以及唐槐的茂盛。“蒲落闲庭对古柯,熏风绿叶亦婆娑。金元明阅三朝迹,不向荆凡问若何。”与“古柯自不如其岁,率与计之六百年。却胜大椿及建木,虚无只剩付书篇。”则将唐槐与情感、人文加以融合,凝练了自然又诉说了情怀。

有人会有疑问,当时乾隆为何并未将这株唐槐的生辰追溯于唐,而是在诗文中划定于金?其实对于这一点,乾隆还真动过心思,只是当时并没有对于树龄较为科学准确的测量方法。

当时乾隆所用的方法比较简单,两手相合为一“拱”,一手所握为一“把”,据他说是“拱把应于大定年”,看来测量方式全靠手。因此还特意感叹:“元明兴废都消尽,劫外留斯不老身。”但树木的粗细与其所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因素都有关系,所以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我们得到了最终答案。

其实不单乾隆皇帝对这株唐槐情有独钟,慈禧对于画舫斋也十分喜欢,曾经光绪皇帝还在古柯庭中读书写字。

在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的日记中,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光绪皇帝与古柯庭的印记:“光绪十一年四月廿八(6月10日)。上祈雨大高殿,入承光左门,永安寺拈香,跪迎皇太后。静憩轩用膳,悦心殿办事。出承光右门,入福华门,紫光殿阅御前大臣、乾清门侍卫等马箭,画舫斋读书,仍至静憩轩用晚膳……余等饭于古柯庭旁屋……满书刻许,二刻入,作诗一首,纵谈古今。”“光绪十一年十月廿日。辰初上由承光左门至悦心殿,辰初二刻太后驾到,召见办事后传膳,膳毕至紫光阁。午正上至古柯庭书斋,先至画舫斋小坐,冒风稍凉,未作论,仅满书、温书而已。”“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在画舫斋古柯庭相度书案,与两孙兄坐谈,直至午正一刻奏事处太监来,云自今日至廿四日皆在内有书房,南北海亦无书房,系敬事房误传也。”

在北京市园林局2018年12月18日针对于唐槐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了它如今的具体情况:胸围596厘米、树高13米、冠幅9米、树龄1200年。

与此同时,在2023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新华社联合组织开展的‘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中,还发现了北海公园的“街坊”——景山公园中也有一株唐槐,有意思的是这株唐槐的知名不仅是因为它的年龄,还因为它与另外一棵树的缘分,人们称之为“唐槐抱子”。

这株奇特的唐槐位于景山公园内观德殿西侧,巨大挺拔的身姿格外显眼,就在人们惊叹于自然生命力的伟大时,中空的树干又长出了一株小树。那干枯的树皮、那迸裂的“时光印痕”,却因为小树的存在而有了另一番温柔与暖意。

漫步在北京的公园,与这些古树擦肩而过之时,相信您还会读懂更多这座城市的“年轮”故事。

猜你喜欢
北海公园画舫槐树
我与槐树
游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盆栽荷花无土栽培初探
Promoting Architectural Values in Culturebound Scenery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夜游秦淮河
一艘画舫
秋临
槐树花开
北海公园
丢了一棵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