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视域下明清戏曲的发展与传播

2024-05-07 15:54刘容江
传媒 2024年7期
关键词:书坊刊刻戏曲

刘容江

明清时期戏曲文学空前繁荣,日渐发达的市民经济催生了诸多经典的戏曲名作,而这些经典戏曲在坊间的传播又深刻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趣味。因此,以出版文化作为切入点探究明清戏曲的发展与传播,为戏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域,而这一研究领域也是传播学与古代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明清书坊与戏曲研究》一书从出版文化的角度,系统探讨了书坊与戏曲之间的复杂关系,阐明了明清戏曲的创作观念及审美风尚的形成机制,厘清了出版文化对戏曲文学的具体影响。本书可作为高校美学、古代文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读物或工具书。

从出版文化的视角审视明清戏曲。从以传播学为主的多学科视角观察戏曲文学的发展轨迹,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本书开篇即明确了全书的切入点——书坊刻印出版,并顺此设计全书的逻辑框架,逐层展开论证。作者首先从社会思潮、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創作主体的共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深入探讨明清戏曲刊刻兴起的原因,使读者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明清戏曲刊刻兴盛背后的复杂合力。而后又以“出版文化”为纽带,重点阐释了明清戏曲书坊刊刻过程中的“物”“事”“人”。其中所谓的“物”是指出版刊刻的具体内容;所谓的“事”则指出版刊刻作为社会活动所附带的事项;所谓的 “人”则是指戏曲刊刻活动完成后的受众。作为观照的重点,作者对“人”的论述给予了更多的篇幅,其中主要论及了读者群体的构成、读者主体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读者的特点等。最后又以 “人”为基点展开论述了读者与“事”和“物”之间的关联,即戏曲演出和戏曲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读者对戏曲刊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本书紧紧围绕“以出版文化审视明清戏曲”的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地解决了明清戏曲发展环节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是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史上的一大收获。

注重戏曲文学的关联性存在。以往的戏曲研究多关注戏曲作家以及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而戏曲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以文本的形式被创作出来,又通过出版及演出的方式流传开来,这中间有许多与戏曲发展紧密相关的存在为研究者们所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毕竟摒弃了文学的关联性存在而孤立地就文学论文学,难免会失之偏颇。而本书则囊括戏曲稿源、编辑、广告、插图、选本、评点、演出、受众等方面,并结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考辨、解释了明清戏曲研究史上一些久争不明的疑题,进而丰富和深化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内涵。比较近年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无论是文献选取的严谨性和翔实度,还是讨论问题的细致性和深入度,都是可圈可点的。正如作者在书中交代,“如果说一部作品的产生,是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紧密结合的结果,那么出版机构要完成一个刻本,就是刻家、作者、文本与受众之间四者相互影响的结果”。而本书就戏曲文学的关联性存在多维度地梳理戏曲发展脉络的开创性贡献颇得学界好评。

阐明了明清戏曲传播的复杂特征。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戏曲的传播也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本书将明清时期戏曲传播的特征阐释为多样性和变化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多样性和变化性是指明清戏曲传播方式多样且各方式之间主次地位会因时地变化而发生变化;开放性和互动性是指戏曲在传播过程中还会经历评点互动乃至书坊刊刻的二度创作。本书在视角上有所创新,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来研究中国古代的出版与传播。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编辑:李栋】

猜你喜欢
书坊刊刻戏曲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传记书坊
传记书坊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