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链补链强链视角下,擦亮“千年瓷都”名片的路径探析

2024-05-07 00:58肖静汪淑晨张思
老区建设 2024年3期
关键词:景德镇产业链

肖静 汪淑晨 张思

摘 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景德镇虽具备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的现实基础,但目前尚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小”、新赛道布局“缓”、产品创作趋“同”、贴牌现象不“止”、高层次人才“缺”等制约因素。景德镇应从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通过做大做强“产业链”、补齐“创新链”、做优“人才链”,打造出“千亿级陶瓷特色产业集群”“高能级陶瓷产品创意平台”“世界级陶瓷人才聚集高地”,进而把“千年瓷都”名片擦得更亮。

关键词:景德镇;千年瓷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3-0065-08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1],强调“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2]。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景德镇必须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贯通融合,才能在文化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进而把“千年瓷都”名片擦得更亮。

一、景德镇拥有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的现实基础

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曾创造出“钧、汝、官、哥、定,不如景德镇”的历史辉煌,当前又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中重塑辉煌。

(一)2000多年冶陶史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陶瓷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发展的城市,创造出的陶瓷佳品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这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向新而生、再创辉煌的最大底气。

1.制瓷技艺“高”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明初时期官府更是在此建设了御窑厂,专门烧造皇家用瓷。景德镇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正是因为一直以来都坚持不懈地对制瓷技术进行琢磨、创新、突破,促使整体制瓷技术不断攀上新的高峰,其作品的工艺性、艺术性、趣味性与珍稀程度被广泛认可。彼时,景德镇制作出品的瓷器,颜色丰富,霁红、粉青、漆黑、杂彩不一而足;器型多种多样,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创作出抱月瓶、天球瓶、摇铃尊等多种器型;纹饰精美、图案传神,很多作品的创作十分复杂。有时,为了在同一件作品上综合呈现不同的色彩层次和装饰造型,甚至会对瓷器进行反复多次的烧制,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景德镇才被称为“千年瓷都”,成为千百年来的重要制瓷中心。

2.管理制度“实”

景德镇制瓷业延续千年,至明清时期景德镇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整体行业繁荣兴旺。根据《陶冶图说》记载,清雍正至乾隆初,景德镇“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陶瓷从业者数以万计。彼时,为了对陶瓷行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对陶瓷匠人从业提出规范,使其中佼佼者通过加入御窑厂,为皇家创作出更多的珍稀作品,“督陶官”制度应时而生,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的生产制造。虽然,发源于明代时期的“督陶官”制度,其对督陶官本身过于严苛、“宦官督陶”等客观事实也一定存在,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督陶官”制度出现后对御窑制瓷的严格管理,也确实推动了御窑烧造技术的不断提升。此后,这种系统、严格的管理制度,更是被普遍借鉴、运用至景德镇整体制瓷业,助推瓷业发展。

3.工匠精神“正”

长期以来,人们对景德镇陶瓷的了解和认识,往往來自故宫博物院等地展出的馆藏,或者有史可考的明、清两代督陶官人物事迹。但实际上,真正创造并不断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发展的,毫无疑问是千百年来的景德镇陶瓷工匠。作为中国陶瓷历史上最著名的“草鞋码头”,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流淌着“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文化基因,全国各地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纷纷汇聚于此。在长达两千年的制瓷史中,正是这些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陶瓷工匠,将各大产瓷区的优秀工艺、技法、理念带来于此,并进行思想碰撞、工艺交流,才形成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盛景。这些陶瓷工匠创作的高水平陶瓷作品,不仅从客观上为世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陶瓷历史文化印记,同时也彰显了工匠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时至今日,此工匠精神仍然为景德镇坚定文化自信、再登瓷业高峰提供着精神滋养。

(二)新时代新要求引领产业蓬勃发展

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从过去一直“火”到现在。与此盛名形成对比落差的却是景德镇陶瓷产业曾在近代经历没落、一度几近被其他产瓷区的发展所超越,幸而经过痛苦的重塑之后,有了新的起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国家试验区”)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先后两次对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又提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8月,国家试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唯一的文化类试验区。景德镇把握机遇,以文化引领、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争取用速度换时间,尽快追平、赶超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被其他产瓷区拉开的差距。据统计,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总产值2012年仅为200亿元,2018年为403.62亿元,2022年则上升至665.37亿元,10年间翻了三倍多。

2.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带来的历史机遇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考察,在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时,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3],强烈释放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明信号。而让文化得以活态传承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使其融入产业发展。当下,景德镇迎来了因瓷再兴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二、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瓷越千年,文明跨山海。”当下,对标“千年瓷都”这张名片所承载的价值而言,景德镇陶瓷产业既拥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又面临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制约难题。

(一)从产业布局看,龙头规模“小”,新赛道布局“缓”

景德镇虽然现有上万家陶瓷企业,主要集聚在三宝国际瓷谷、陶瓷工业园区、湘湖陶瓷大学等区域,但是,龙头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龙头企业缺乏,至今全市无一家陶瓷上市企业。此外,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景德镇的艺术瓷享誉世界,但在日用瓷、建筑瓷、先进陶瓷等规模化生产上发展相对不足。2022年景德镇先进陶瓷产业产值仅为133亿元,分别占全市陶瓷产业产值的20%和GDP的11%。

究其主要原因:

1.产业布局重两头、轻中间

“哑铃”的两头,一边是主打大师级作品或企业高精品的高端市场,其产品定价因艺术的特殊性而无法以标准化进行计量,导致乱象频出,动辄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的价格,引发信任危机;另一边则是以价格取胜的低端市场,大多是拼价格打折促销的同质化产品,呈现过度饱和的特质。消费者要么感觉高不可攀、不敢买,要么感觉价低质劣、不愿买,真正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中高端企业和产品并不多。

2.产业品牌重建设、轻宣传

虽然红叶、古镇、法蓝瓷、诚德轩、博大、精诚等企业的产品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善,但因企业缺乏对品牌价值和品牌意义的认知,对品牌建设的投入和推广不足,导致其市场知晓率、认可度并不太高。同时,景德镇还缺乏大规模、标准化的现代陶瓷企业,从而获得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瓷区同类陶瓷竞争品牌的商业价值。

3.产业规模重数量、轻体量

从空间布局看,成零散状分布于珠山区、昌江区、昌南新区等地;从经营模式看,传统的家庭作坊和小型企业占据绝大多数,缺乏有影响力、带动力的龙头标杆企业。截至2023年6月,“国家试验区”有小微企业上万家,其中规上陶瓷企业仅235家。从而导致企业间的关联度不够、黏合度不强,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之间理想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不能产生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本节约效应、集体协同效应与学习创新效应等。

(二)從创新保护看,产品创作趋“同”,贴牌现象不“止”

近年来,虽然,景德镇大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大批以陶溪川文创街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为代表的全省乃至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竞相涌现,“景德镇制”大品牌IP开始形成,但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过路瓷”“贴牌瓷”等现象屡禁不绝。

究其主要原因:

1.对市场规律的了解不够充分

由于陶瓷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么在进行产品创作时会充分衡量创新投入产出比,以节省成本降低风险,盲目追求、顺从于所谓的市场潮流,忽略时代追逐个性化表达的现实需要,以至于一时的热潮过去之后,很多产品就从“抢手货”变成了“库存品”;要么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忽视了创新设计,导致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平衡不足、科学技术与传统技艺融合不够的现象经常发生,限制了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2.对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不够完善

一方面,现有的创新平台数量少、级别低;另一方面,大多数陶瓷企业、作坊、工作室的规模都不大,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设立专门的研发创新部门,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从而导致研发创新的试错成本无形中被提高,无法形成集中研发优势。全市重点项目中能真正形成创新优势和产能的占比较低。

3.对保护性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近些年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政策,成立了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律师调解中心,建立了版权交易中心,构建起咨询、申报、维权的系列服务体系,但是就陶瓷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而言,仍面临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有待提高、对陶瓷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十分有限,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不够充分、未能满足陶瓷知识产权发展需求等现实问题。

(三)从人才队伍看,高层次、专业化、技能型人才“缺”

目前,景德镇累计有15万陶瓷从业人员,约占城区人口的1/4;还有6万多“景漂”、5000多“洋景漂”。但从结构上看,还存在各类人才断层、短缺、严重不足等各种问题。主要体现为:应用型技术传承人断层,由于景德镇手工制瓷主要以“师徒制”传承,随着一批掌握手工制瓷技艺的老工匠相继离世,一些难度较大、短时间内不易掌握的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创新型研发人才短缺,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作坊、工作室来讲,自主培养研发人才的成本高、风险大,因此往往是由其负责人身兼数职,一条龙完成从研发、设计、生产、制作、销售的全部工作;领军型复合人才严重不足,对标目前的发展定位,当前最稀缺的就是引领整个陶瓷产业提档升级的领军型人才,以及能够承担考古研究、标准制定、品牌建设等专业性强的工作的重点领域人才。同时,本土专业人才流出现象未能完全转变。

究其主要原因:

1.政策红利释放不够充分

对已出台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影响了人才在政策上的获得感;部分政策的审批流程不够优,影响了人才对于政策申请的积极性;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全,针对基础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2.育才模式偏向保守传统

没有充分运用好“产学研用”大平台,没能将景德镇独有的院、所、高校、职校等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甚至存在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现象,导致很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最后流向了其他产瓷区。

3.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提升

针对人才现实诉求的配套功能不够齐,缺乏对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生产方面配套功能的深度开发,以及对住宅、教育、医疗等生活方面配套设施的综合规划。

三、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擦亮“千年瓷都”名片的路径探析

产业,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景德镇要想把“千年瓷都”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就必须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贯通融合。通过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一)做大做强“产业链”,擦亮“千亿级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名片

产业发展,“聚则兴、散则衰”。景德镇锚定打造千亿级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目标定位,必须从产业链、供应链、标准链、数字链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1.育龙头、扩赛道,提升产业链

育龙头,发挥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聚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强化金融政策扶持、优化地方营商环境等关键环节,及时出台支持景德镇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以红叶等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型、外贸出口型、文化创意和工业设计型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加快构建起上下游协作配套、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陶瓷产业生态链。扩赛道,推动产业格局多领域广覆盖。以寫好“陶瓷+X”大文章为主轴,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做强“陶瓷+文旅”赛道,以当下最受欢迎的“赶集”“citywalk”“博物馆奇妙夜”等形式,打造景德镇陶瓷文化IP;做大“陶瓷+服装”赛道,将“陶瓷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乘汉服产业东风,共同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2.提档次、扩市场,拓展供应链

以市场需求端为导向,调整供应端发力点。紧盯国内4亿中等收入群体,积极研究国际消费市场特征,推动产业格局由两极分化的“哑铃型”向“纺锤型”转变。着力推动艺术瓷精品化,通过规范定价标准,增强传统手工陶瓷产业的竞争优势;日用瓷艺术化,顺应当代人对传统美学的追求向往,在日用瓷中注入文化内涵,使“生活有情调、灵魂有诗意”通过日常器物得以呈现,积极拓展日用瓷市场;先进陶瓷规模化,积极对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积极运用9个数字陶瓷产业园,加快孵化满足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医药等全省重点产业需要的陶瓷企业,促进陶瓷产业提档升级。

3.定标准、塑品牌,打造“标准链”

定标准,掌握陶瓷产业话语权。借鉴国外成熟市场使用特邀会员制的模式,支持景德镇牵头成立国家级陶瓷产业发展协会和交易平台,针对不同门类的陶瓷产业,设置相应的企业准入门槛和产品标准体系,抢占陶瓷产业制高点。塑品牌,扩大陶瓷产业影响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将“景德镇制”从本土品牌打造成为区域性共有品牌。通过引导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管理“景德镇制”日常运作;加快制度建设,完善“景德镇制”准入运作机制;系统打造品牌生态体系,根据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创建“景德镇制”下属子品牌。

4.强平台、促转型,部署数字链

通过强化“1+4”数字平台建设,赋能陶瓷产业转型发展。打造一个“数字大脑”,即智能制造数字中央平台,对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质量、设备进行全过程数据采集、监控和分析,对订单变化、生产过程、工艺控制、设备参数、库存动态、污染物排放进行可视化管理、研判和调度,从而助推整个产业链“数智化”转型升级。健全四条“数字臂膀”,即:设计研发数字平台,利用“物联网”,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画像”,为企业生产提供重要参考;生产制造数字平台,通过“数字工厂”,一方面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提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生产能力;销售贸易数字平台,引入“云计算”,为陶瓷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包括产品展示、订单管理、支付结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收藏展示数字平台,利用“数据库”,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数字博物馆建设、数字版权申请和交易,提供信息保障。

(二)补齐“创新链”,擦亮“高能级陶瓷产品创意平台”名片

创新驱动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景德镇历史上,陶瓷产业最发达的时期,往往也是国内、外陶瓷工匠交流最密切、精品频出的年代。当下,锚定“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战略目标、肩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历史使命,也必须在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平台搭建、助推产品更新。

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抢抓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机遇,针对陶瓷知识产权担保贷款、证券、数字化的流程进行再优化,进一步降低用户成本,提高平台使用效率;延伸陶瓷知识产权链条触角,推动知识产权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工作一体化开展的全领域“陶瓷知识法庭”建设。

2.搭建创新创意交流平台

以“陶溪川·邑空间”为示范样本,打造更多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新要素在同一个场景当中的高速流动;借助B站、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进行引流,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创新创意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创新要素在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

3.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通道

针对产学脱钩、研用断链的现象,紧抓已有的“校企合作”制度落实,真正实现陶瓷企业生产制品与创新科技成果之间的有机对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良性互动;紧扣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主体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从而促进科研成果在陶瓷产业中的良性转化。

4.讲好景德镇陶瓷世界故事

突出“千年瓷都”的文化价值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扣“世界客厅”,以御窑申遗为抓手,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等地标性街区、园区、厂区中,举办系列学术论坛、艺术展览、主题活动,积极开发文化研讨和科技交流等国际性学术活动,项目化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三)做优“人才链”,擦亮“世界级陶瓷人才聚集高地”名片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景德镇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呈现出的正是“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盛景。当下,在陶瓷产业提档升级的赛道上,必须盘活“集聚各方面人才”的源头活水。

1.用精准政策留人,破解高校人才流失困境

打造省、市上下联动机制,推动出台支持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一揽子人才政策。为高校毕业生量身打造就业社保补贴、技能提升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对取得紧缺急需职业的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者,大幅提高其专项补贴额度;为中小微企业和“双创”基地,分别提供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见习基本生活补贴和综合商业保险补贴等,以促进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人才工作制度供给,加紧出台促进教育科技和陶瓷人才融合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为人才优先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以产教融合育人,破解传承人才断层困境

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地方职业教育中已有的陶瓷技能学科建设,并与陶瓷企业合作,开设特色“订单班”;另一方面,针对传承人培养以“师徒制”为主、“学院制”为辅的短板,试点开展高校教育的职业化培养,通过在景德镇各高校开设陶瓷手工技艺传承专业,设置系统性学科指标,邀请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业者作为固定师资,促进传统工艺得到高水平延续发展。

3.以产业振兴留人,破解创新人才短缺困境

着眼于打造更多的头部企业、领军企业,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制定出台、落实落细针对“绿色陶瓷企业”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绿色税制”的积极引导作用,促使陶瓷企业主动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以产业创新发展、龙头企业形成的良好前景,吸引、留住创新型陶瓷人才。

4.以改革创新引人,破解领军人才不足困境

目前,景德镇的陶瓷领军人才,大多都是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大师,高端人才结构相对单一,研发创新略显不足。为引进陶瓷行业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应尽快出台“一人一策”的项目化合作办法,尤其是依托陶瓷大学创建“一流学科”的背景,争取引进院士及其团队落户景德镇。

参考文献:

[1][2][3]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N].光明日报,2023-10-14(01).

[4]刘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J].党建,2023(12).

[5]徐辉.景德镇:保护文化遗存,复兴千年瓷都[J].城乡建设,2023,(22).

[6]赵欣,周誉东.景德镇:立法守护瓷都千年窑火[J].中国人大,2023,(22).

[7]王目国,伍健行.綜述景德镇成为“千年瓷都”的原因[J].陶瓷研究,2022,(5).

[8]郭建晖,李海东.陶瓷文化产业视野下国际瓷都复兴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22,(4).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to Shine the Business Card of Jingdezhen as "Millennium Porcelain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nding, Supplementing, and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Chains

Xiao Jing Wang Shuchen Zhang Si

Abstract: Ceramics is a treasure of China and an important business car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lthough Jingdezhen has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to expand and strengthen the ceramic industr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straints at present, such as small scale of leading enterprises, slow layout of new tracks, innovation homogenization in the product, unlimited phenomenon of OEM, and shortage of high-level talents. Therefor, Jingdezhen can focus on extending, supplemen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hain by expan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making up the innovation chain and optimizing the talent chain, to build "billion-level ceramic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cluster", "high-energy level ceramic product creative platform" and "world-class ceramic talent gathering highland", and then shine the business card of Jingdezhen as the "Millennium Porcelain Capital".

Key words: Jingdezhen; Millennium porcelain capital; Industrial chain; Innov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景德镇产业链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景德镇颂歌
不忘你,景德镇
问一声,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