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区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

2024-05-08 19:56王亚宁何倩
中国市场 2024年12期
关键词:丘陵

王亚宁 何倩

摘 要:四川省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第七大省,其中丘陵水稻面积占65%左右,文章主要运用桌面研究的方法剖析四川丘陵地区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少丘陵地区轻简化栽培品种、农村老龄化程度提高、近年来由于天气等原因种植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有待升级,针对上述问题,提高四川丘陵地区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有:优化品种结构、技术服务模式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加强基础建设与政策引导、鼓励返乡青年为乡村振兴出谋出力,逐步推进四川丘陵地区水稻产业稳步发展。

关键词:丘陵;水稻产业;种植成本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00-00

我国自2021年6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乡村振兴法》。第三条和第八条多次强调粮食安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完善对种粮农民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收益保障机制。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2] ”在四川省,稻谷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也是举足轻重的。2022年四川省提出“天府粮仓”工程,第一阶段到2025年“天府粮仓”建设成效显著,2030年粮食产量提高到3750万吨以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和粮食供应有保障、农业基础有基础、科技装备有保障、经营服务有保障、抵御风险有能力、质量效益有保障、竞争力强的农业现代化强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抓好粮食生产”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3]。

1 四川丘陵区域概况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方位,是全国第七大水稻种植面积大省。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水稻栽插省份。四川丘陵区域主要分布于龙泉山脉以东,南充、遂宁、广安、资阳、内江、自贡、以及巴中、达州、宜宾、泸州的丘陵县,绵阳、德阳、眉山、乐山的丘陵地区,我省常年水稻面积在2800万亩左右,其中丘陵地区水稻面积占65%左右,2022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常住人口8367万人,城镇人口4746万人,城镇化率56.73%,2021年四川人口8041万人,城镇人口3234万人,城镇化率40.22%,乡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转移,同时,四川丘陵地区田块分散、气候多样化、道路交通復杂,2022年四川夏季气温创历史新高,降水量为1961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全省多条江河来水减少,2019年四川水库数为8220,同比下降0.23%,2022年四川省举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工程共1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达5000万亩,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四川交通运输发展迅猛,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9.2万公里,新增346个乡镇和16457个硬化路,为粮食加工运输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耕地面积减少

四川丘陵地区人口占全省2/3左右,根据国家第五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四川省人口常年稳定在8000万人以上,2020年到2022年期间城镇人口数不断攀升,由2231万人逐步增加到4746万人,城镇化率逐步提高,意味着乡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转移,65岁以上人口由总人口的7.45%上升至13.50%,2022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8.70%,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底,四川耕地面积8864.20万亩,截止到2022年初,四川省最新耕地面积7840.75万亩,我省耕地面积15年期间减少1023.45万亩,农村人口与耕地面积下滑对我省确保粮食安全、紧守耕地红线提出了考验。

2.2 种植成本高、风险大,农户种植积极性弱

四川丘陵地区田块分散,田块面积小,无形中增加机械与人工作业成本,成都平原地区机插费用80-100元/亩,丘陵地区机插费用120-150元/亩,同时部分丘陵区域没有达到机械化条件,仍然是手工移栽,人工价格在120-200元/天不等,并且丘陵区域人工难找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出现包车接送外村人工、种植大户包午饭等现象,成本进一步提高,同时丘陵地区收割费用也明显高于成都平原;2022年夏季高温缺水,丘陵地区灌溉设施不完备,在丘陵地区修建灌溉系统成本高,造成靠天吃饭、靠天降雨等现象,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其中影响丘陵地区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扩大规模的调查发现,前五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不足”“粮食价格低”“农资价格高,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土地流转租金高”“自然风险大”[4],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利润空间不足,阻碍其扩张规模,同时,种植散户积极性弱,部分地区出现撂荒田,如何降本增效提高农民积极性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专业农技服务团队少,供需不平衡

四川省现有农业领域国家创新平台4家、省级129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1家、升级43家;科研机构105家、高校17所;农技人员5.8万名,对于幅员辽阔的丘陵地区而言,科研机构、技术集成组织覆盖面小,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主要依靠一线农技人员、一线乡镇政府宣导,大户普遍文化水平低,技术知识匮乏,多数种植大户种地主要靠经验,对市场消费需求导向不明,跟风种植供大于求导致亏损,近几年来种植大户数量日益增加,此类人群对先进的种植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时对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以及农技人员综合素质提出进一步要求。

2.4 品种同质化程度高

2016-2020年共有131个水稻品种通过四川省审定,其中以中籼型为主,占比97.71%,2021年和2022年,分别有125个和128个水稻品种通过四川省审定,品种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亲本血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同质化严重[5],2014年,国家启用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渠道,进一步加剧水稻审定品种同质化现象,水稻种子市场竞争激烈[6],但突破性品种稀缺,近年来四川稻谷重金属超标、米厂收购条件提高等问题,对育种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在高产的前提下,米质条件、重金属低吸附是近年来关注热点,2022年高温干旱环境提高对品种抗性能力的要求,四川丘陵地区靠天吃饭,适合轻简化栽培品种较少,旱稻品种优势不突出,选育适合四川丘陵区域的水稻品种仍是提高丘陵地区水稻品种质量的重要途径。

3 高质量发展途径

3.1 优化品种结构

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种业是核心,我省的杂交水稻选育潜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加大育种材料的创新度,增加育种材料的多样性,提高培育突破品种的可能性;二是针对丘陵地区现状选育适合丘陵栽培的品种;三是针对劳动力短缺,选育适合轻简化栽培的品种,如:适合直播、抗旱、抗除草剂的新型品种,此外,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兼顾品种高产扛倒的同时,米质、香味等性状都需要加强。2023年春耕在即,四川丘陵地区育秧工作相继结束,川南宜宾、泸州等区域推进旱育旱栽等技术,此项技术对水稻抗旱能力提出要求,选择适宜当代农村发展的水稻品种是优化品种的重中之重,为加快四川省水稻品种更新换代速度,优化水稻品种布局,一要在四川丘陵地区开展新品种联合试验,选定适合丘陵区域栽培品种,二增加品种抗性测试,例如抗倒伏、抗病性、抗旱性、耐高温、耐低温的能力。

3.2 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整合

政府组织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农村人口流失、耕地变荒地、基础设施不完善,政府组织应加快烘干塔、物流设施等建设,丘陵地区目前大容量的烘干塔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目前生产经营面积所产出的粮食烘干需求,粮食烘干单吨平均价位处于160元/吨左右,高于成都平原烘干费用;粮食运输往烘干塔、仓库等距离较远、路况复杂、专业运粮车辆较少、大多数以4.2米货车为主要运输工具,导致中间转运成本增加,建设烘干塔、物流设施等,可以逐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当地就业率,促进人才留在乡村,为整个产业链条减压赋能,实现水稻产业的乡村振兴;增加新型农机推广力度,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在丘陵地区现代化农机设备较少,飞防、耕地、收割等机械设施严重不足,农机服务团队过少,现阶段农机总费用要高于成都平原,增加农机推广基地,鼓励农机服务团队快速形成规模,从而增加部分就业率,降低生产经营者成本,促进产业发展,利用高质量良田优势,引进外部收粮资源,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于丘陵地区经营成本高,生产者对稻谷的期望价格相对高,本省收粮企业重点目光大都聚焦在了成都大平原,造成了川东、川南等地种植户卖粮难、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引进外部资源,发展订单农业,可以解决种植户对销售端的后顾之忧,专心做好粮食生产,坚决牢守粮食安全红线;引进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培养种植户种植技术,促进高质量农资市场竞争,给规模种植户制定相关种粮政策,降低肥料、农药、种子的成本,降低其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压力,促进农业生产以健康良好的形态可持续发展。

3.3 种植主体转变、种植模式升级、技术服务升级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村集体作为可以代表农民的经营主体,在农业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怎样保障产业快速变革后的农民利益,如何进一步巩固全面脱贫攻坚的战果,如何带动丘陵地区水稻产业的发展,其中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是村集体组织建设是主要方向,目前村集體经营单位在水稻产业中运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一是村集体通过收集有租赁意向的土地资源,对接给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公司等经营主体,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保障农户的基础收入,加大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也限制了农户自营收入的上限;二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整合本土各种资源,实现以村集体为单位,辐射农户的自营模式,这种模式对村集体经营盈利增加了风险,如何给村经营主体增加收入保障,如:完善种植完全成本险、商业补充保险、社会化服务、全程种植服务、粮食收购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产业仍然面临较大挑战,期待丘陵地区水稻产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带领农民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

另外,大力引进农业专业人才、专业服务团队,针对乡镇或种粮大户,进行一对一服务,快速提升当地种植水平,对农业人才制定普惠政策,加速人才流动,以人为本;引进金融机构,完善农业生产信贷服务,为有能力的粮食生产者提供资金保障,完善水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额外补充保险等,给种植者因自然因素引起的种植风险兜底;打造完善的农资、农机、烘干、收粮等农事服务链条,建设区域性完整的全产业链,降低种植者经营成本,增加资源利用率;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区域内病虫草害监控,在丘陵区域内局部小气候现象明显,加强气象监控,综合做好防虫防病,对病虫害等严防死守,做好统防统治,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利用全程品控溯源技术(如MAP beside),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给产业链收集好农业大数据,给消费者提供好品质,给种植户创造好收益;在当前的天气环境下,丘陵地区靠天吃饭的问题仍然存在,推行水稻新型种植技术,例如旱育秧、旱地直播等,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水稻育秧集中管理、水稻统防统治等服务入村,切实保障农民收益。

3.4 品牌建设

强化区域性稻谷品牌打造,着重发展丘陵区域优质稻谷,引进更多的粮食集并人、粮食加工企业等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水稻种植产业的营销端保驾护航,整合区域性资源,如供销社体系、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大米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等,联合我省研发单位以及校企选定米质、产量、抗逆性等优质的稻谷品种,针对性开展生产、回收加工,拓宽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营销增效,增加区域性优质稻谷品牌影响力的深度与广度。

4 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迁移导致农村人口逐年减少,粮食生产经营压力逐年增加,为了坚守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里,国家相继颁布乡镇振兴法规。

水稻作为四川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促进水稻产业集群发生转变,鼓励更多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粮食生产主力,解决人口流失问题,由传统的以小农为主经营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公司、村集体等规模化种植生产的经营主体,配套基础设施、优质品种、先进种植技术,丘陵地区水稻产业将实现现代化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智心.立法为基强化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解读[J].农村金融研究,2021(8):62-67.

[2]王成栋,史晓露,王代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专访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J].乡村振兴,2022(8):18-19.

[3]李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N].21世纪经济报道,2023-02-14(001).

[4]刘金丹.四川丘陵地区水稻规模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0.

[5]颜学海,吴红梅,郝丽宁,等.“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主要性状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22(7):88-92.

[6]石学彬,刘康.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变革与现代种业发展刍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8(3):62-65.

[7]林海,王志刚,鄂志国,等.2019 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J].中国稻米,2020, 26(6):16-22.

[作者简介]王亚宁(1995—),男,汉族,甘肃陇南人,本科,中化现代农业四川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大田作物病虫害;何倩(1993—),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研究方向:大田作物栽培。

猜你喜欢
丘陵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浅谈贡井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对策与建议
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收获探析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胡丘陵《栽树》
丘陵地区枣树栽培及管理技术之我见
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村的现代农业之路
对丘陵山区机耕道建设的思考
丘陵山地姿态智能调控动力机具技术研究报告
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