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率真的杨绛之美

2024-05-08 06:30朱振山
北京纪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钱瑗钱钟书杨绛

朱振山

说到美,可谓争芳斗艳、姹紫嫣红。世俗眼中的女性之美,包括温柔体贴、奉献包容、俊俏妩媚、敦厚善良,等等。而杨绛,除了具备、超越这些世俗之美之外,还向世人展示了,她独一无二的杨绛之美。

杨绛之美,好似天籁,诠释着高贵与圣洁。解读杨绛之美,还要从她的坚韧、高洁与率真入手。

杨绛,当代著名女作家,钱钟书夫人。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2016年5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杨绛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她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依凭着一颗高贵的心灵,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作家翻译家的同时,也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家”这个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以一个优雅率真的精神贵族,敞开着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坚韧,

在孤寂中放射生命光华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與钱钟书相识。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腆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钱钟书是清华著名的才子,书生意气,而杨绛也是名门闺秀。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其间,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结晶——女儿钱瑗降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绛与丈夫选择回国,辗转任教北大、清华等高校,同时从事文学研究。

“文革”时期,杨绛受尽折磨和屈辱,但她始终热爱读书,坚持高洁心性,不计较得失。“文革”结束,春回大地,杨绛夫妇也被平反,重新继续开始文学创作,并在这一时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因病住院。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离世,杨绛轻吻爱人的额头,将脸贴在他的脸颊上,久久不舍得放开。她见钱钟书有一只眼睛没有闭上,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面对钱钟书的遗体,杨绛自言自语地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送别亲人之后,杨绛坠入了孤寂无助的深渊。然而,她没有沉寂,没有颓废,以接近90岁的高龄,着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缅怀丈夫与爱女的纪实作品《我们仨》出版问世,她在这本书中,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杨绛追忆那些与钱钟书一起走过的日子,整理出版了《钱钟书手稿集》。2001年,捐献了72万元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为那些寒门弟子可以好好读书提供经济帮助。后又写出《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走到人生边上》等作品。

高洁,

在思考中袒露开阔胸襟

解读杨绛之美,我们还可以在她告诫年轻人的语录中窥视她开阔的襟怀。她曾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读书不多的后果势必要导致精神空虚,而“想得太多”则是妄念太多,妄自尊大,自恋、自负、自我膨胀。这是许多年轻人的通病。“读书不多想得太多”,就会使精神空虚而性情狂妄,用自我感觉遮蔽他人的不屑一顾。其结果,只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花渐渐枯萎,甚至贻笑大方!

杨绛将读书与妄想对照提出,足见她对构建精神世界的真知灼见。

杨绛在《100岁感言》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记取:“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段话有两个着眼点,一个强调修身的极端重要性:“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一个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许多人不理解淡定与从容的极端重要性,就是不懂得每个人的心灵根底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根底很厚,心灵之树很茂盛,那么外界的指点与荣辱又何足道哉?杨绛所说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也可以兑换成,精神家园是自己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际云卷云舒”。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生的最后实在,除了心灵质量之外,其余都是过眼云烟。

率真,

在写作中坚守文学状态

杨绛是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管窥杨绛之美,当然要涉及先生的文学状态。

杨绛先生的主要作品包括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等等。

我们从《我们仨》这部作品中,去探寻杨绛之美的文学状态。所谓“文学状态”,也就是作家的存在状态、生存状态。那么杨绛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

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然而,令杨绛先生无法面对的是,她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丈夫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的孤独无助实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杨绛之美就在这里——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用心记述了这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写成回忆录《我们仨》。

按照常规,此时的杨绛已经是风烛残年,她已经无力、无心通过写作来实现各种功利欲望。然而,那一颗诉说自己的人生体验,为后来者烛照前行的拳拳之心并未泯灭。这样,我们就能走进她充满真情的文学状态。

众所周知,文学的原点是有感而发。而这个“感”,却要分为低级感觉与高级感觉。低级感觉是生理感觉,而高级感觉则是审美感觉。从以上两部作品的创作起点来看,杨绛完全抛弃了生理感觉,忘记了身体不适和病痛折磨,抛弃了物质享乐安度晚年的常人模式,将自己的感觉定位在审美感觉之上。

只有这种高级感觉,才使杨绛的精神站位“会当凌绝顶”。把个人的苦难,升华到普世的苦难,把个人的遭遇,置放在普世的遭遇之中,这就是杨绛的文学状态,也是杨绛的生存状态。从正面说,就是那种思考状态、孤独状态、无所求状态;从反面说,则是非功利状态、非市场状态和无目的而合于目的性(康德语)状态。

杨绛的“无目的”是没有利欲熏心的功利目的,杨绛的“合于目的性”是她通过自己对命运的讲述,暗合于人类谋求幸福的目的性。这是因为,先生有一颗优秀的心灵,这心灵里面包括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和怜悯之心。

猜你喜欢
钱瑗钱钟书杨绛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选择
选择
女儿的感恩
言传不如身教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一封“提前”的回信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