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暖流

2024-05-09 12:21李荣华
椰城 2024年5期
关键词:风车祖父祖母

作者简介:李荣华,中国电力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青年文学》《青春》《脊梁》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与小说。

父亲老了,快九十岁了,可他记忆力很好,许多年代久远的往事,他依然历历在目。

他喜欢讲古,有时,他是开门见山地直接讲述往事,有时,则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由此及彼,钓出很久以前的往事来。只是,他讲述往事所需一个引子。

对于很久以前的事,家里只有他一人清楚,他是那件事的亲历者,作为听众的晚辈们,我们都无法提出异议,他便像发布独家新闻似的得意。可是,晚辈们既没时间,也缺乏诚意聆听他对往事的回忆。大家都忙着呢,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谁愿意平白无故地为一位九十岁的老人花大把时间呢。

相对而言,家中只有我算是父亲的忠实听众,愿意倾听他讲述很久以前的往事。我是他儿子,与他亲近,且对他负有应尽的义务。现在,我已从单位退休,空闲时间也多起来,若不外出旅游待在家里的话,也有如何打发时间的现实问题呢。何况,父亲的唠叨,说的都是实话,若想知道我家前辈大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听父亲讲古,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父亲年事已高,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关起门来说话,他讲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故事,家丑家短,也是直截了当地讲,无需遮掩,但说无妨。我惊讶地发现:祖上曾去江南逃荒要过饭,父亲曾当过小乞丐。当年,祖父母带着一家老小挤在一条小船上,小船从江北行到江南,停泊在苏州大运河里,在大运河岸边附近,有一座香火很盛的寺庙。父亲常到寺庙里去玩,见到了热闹的烧香拜佛场面,富裕的苏州人,喜欢求佛拜佛,但年幼的父亲知道,口袋里缺乏香火钱,即使想求神改善生活都不可能。父亲与哥哥一起在寺庙里自由玩耍,在众香客的人缝里钻来钻去,图个热闹。

你还记得那地方么?

一天,我问父亲。近日,我想到苏州地去旅游,顺便到寒山寺去玩一玩。既然去了,父亲常说他熟悉那地方,何不带上父亲一起去呢。他这个年纪,若没有儿女陪伴,人家是不让他出门旅游的,我这次带他去旅游,可谓一举两得。

父亲听了我的话,顿时兴奋起来,他已体验到故地重游的快乐了。

汽车上路后,父亲打开的话匣子便关不上了,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大半个世纪前在苏州生活的往事。

祖父为什么去苏州,而不去其他地方谋生呢?

父亲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说:

其实,当年祖父也是第一次去苏州,他是听一位老乡说的,苏州那里人好,苏北人到苏州来,有过上好日子的机遇呢。这位老乡,先前率全家老小,乘一条小船,辗转多时,终于来到苏州。不久,他遇上一位贵人,人家指点他,可以用小船做运输,将城里人生产的有机肥料,送到苏南乡下去,卖给种田的人家,可以赚钱养活一家老小呢,人家就是干这一行的,有实践经验。老乡一家因此有了可靠的收入,过上了稳定的生活。祖父便幻想自己也能走上这条路,他向老乡学习,也置办一条小船上江南去了。

我爱听父亲讲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认为他用词很精准,恰到好处,一字不識的老人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有文化的人,固然讲究遣词造句;即使没文化的人,也本能地做到这一点。例如,这里他说祖父上江南,而不是下江南。想想这个“上”字用得真准,只有乾隆皇帝有资格下江南,皇帝是天下第一,俯瞰芸芸众生,他去哪里都是向低处走,江南当然也不例外。而苏北人去苏州,则是到好地方去谋生,苏州是天堂之地,江北人去江南是人往高处走,当然为上。

祖父带领一家人乘船到了江南以后,生活却没有立刻水涨船高,倒是很快地陷入赤贫的境地,他们没带多少钱粮,不久,便耗尽了积蓄,生活难以为继。情急之下,祖父见人家下河摸河蚌,拿到菜市场去卖可挣钱。做这活不需要本钱,可以白手起家。祖父立刻行动起来,当天便从船沿滑下河去,摸了许多河蚌。第二天,拿到菜市场去卖,果然,有了收获,船上又见炊烟升起,一家人都很高兴。

你还记得是哪一条河么?

父亲正说得起劲,我打断他的话问到。

大运河。

大运河在苏州城里也长呢,你说的是哪一段?

靠近一座寺庙,在船上,能听见寺庙里传来暮鼓晨钟呢。我与哥哥常到庙里玩,穿行在众香客之间。烧香拜佛的多半是妇女老人,往往还带着孩子,人家孩子与我们有明显区别,主要是衣着不同,我们一身多日未洗的破旧衣服,人家身上的衣服干净整洁,有些还是丝绸布料,一看便知是富贵人家的孩子。

自己条件比人家差,心里好受么?

我又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父亲却从容地回答道:

小孩子对这些问题兴趣不大。虽然,有条件好的人在我们面前大摇大摆。但是当时社会上穷人多,我们有一种站在大多数人这一边的优越感呢。再说,寺庙这地方比较特殊,瞧不起人的目光少,既然知道到寺庙来烧香拜佛,当然也知道寺庙里提倡众生平等的道理。老弱病残之人,自愿选择待在寺庙附近,他们能获得一种人与人平等的感受,香客不会以鄙视的目光瞧他们。暂且不说这个,继续说祖父下河摸河蚌的故事。

父亲略停顿了一下,其间,他打开茶杯,喝了一口茶,然后继续说道:

谁知,好景不长,祖父因连日下河,长时间浸泡在水里,患上了疟疾。他整天睡在船舱里,每到下午三时,疟疾病准时发作,他虽裹身在棉被里,仍然觉得周身寒冷,如置冰窖一般,嘴里冷得上下牙颤抖,咯咯作响。身上盖着的被子,随他寒冷的身体一起抖动,甚至,连小船也微微摇晃,祖父颤抖得一家人心神不宁。

祖母束手无策,她拿不出钱上岸为祖父买药治病,只是默默地到寺庙里,没点一支香,单凭自己的心意,求神保佑祖父。大概是她没花钱的缘故,祖母求神保佑时,端坐的神明神色未变,她当时以为神明是一视同仁,没有嫌弃她呢,可是后来,祖父的病迟迟未见好,祖母便内疚自己没有一点香火钱,菩萨没得一点好处,所以,也难怪她办事拖拉。

祖父虽然病了,可一家人的生活还得继续。家主倒下了,孩子们便顶了上去,尽管,当时父亲才八岁,哥哥十一岁,他们还是自告奋勇地与祖母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整日在外面奔走,一有收获,便立刻飞奔到船上,与全家共享。

这天,父亲与哥哥饿着肚子在岸上寺庙里闲逛,兄弟俩看了一会香炉里燃烧的香火,觉得这里香火之旺可与过年时燃放的烟花比试,香客静静站立,默默许愿,一脸虔诚,如天底下最乖巧听话的孩子。他们穿着好看的衣裳,花大把的钱买香,还投币到投功德箱里,不知他们还有什么心愿需要菩萨来帮助实现,年幼的父亲与哥哥感觉不可思议。他们看了一会香火处的热闹,便转移到别处去了。谁知,他们在养金鱼的放生池边,遇上了一件大好事。

有母女俩来到放生池边,小女孩约四五岁的样子,母亲穿着好看的衣裳,人也长得好看,她搀着女儿的手,指着池里的红金鱼儿,引导女儿观赏。突然,有亮光在父亲面前一闪而过,是小女孩手中掉落了一枚银元。圆形的银元,急匆匆地寻找新主人似的,竟然鬼使神差地一路滚到父亲脚旁,父亲不假思索地一伸腿,便踩住了银元。这时,小女孩也发觉手里银元掉了,她向父亲这边张望。

小女孩尚未学会说话,她使劲拽着母亲的手,呀呀了半天,母亲才明白她的意思。她拉着母亲的手,走在前面,向父亲这边走来。父亲一直站着不动,眼睛死死地盯住她们母女俩,观察她们的一举一动。她们向他走来时,父亲紧张极了,成败如何,即将揭晓。

小女孩有母亲在身边,胆子就大了起来。她上前来,居然推移陌生人的一只脚。父亲一只脚仍踏在银元上,在做最后的坚持。这时他已紧张到了极点。他清楚自己虽然站在一块银元上面,但却未站在道理一边。

父亲抬起头来,仰望小女孩的母亲。她母亲也俯视着我父亲。她母亲生得慈眉善目,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走下莲花宝座一般,慈祥的目光里,满是温柔与善意。在这样的注视下,父亲缴械投降了,他下意识地移动脚步,露出了被踩着的银元。

小女孩见到自己的银元,连忙弯腰拾起,高兴得笑了起来。这时,她母亲弯腰向女孩轻声耳语,她声音虽然好听,但是讲的是苏州方言,父亲没有听懂,而且说话的声音也轻,像是母女俩在说悄悄话。不过,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小女孩又主动将银元还给我父亲,她拍一拍手,像完成任务后汇报成绩似的,快乐地向她母亲奔去。母亲则从包里又拿出一枚银元递给女儿。然后,母女俩手牵手向放生池边走去。

父亲愣住了,他遇上了好人,她不仅没有指责他企图非法占有小女孩的银元,反倒赠送他一块银元。父亲好久没回过神来,直到哥哥捅了他一下,他才回到现实中。

我们遇上好人了,赶紧回去告诉爸妈!

哥哥也说遇上好人了。他们回到船上,一家人都高兴起来。祖母赶忙上岸买米,立刻煮粥,一家人久违地喝上了热乎乎的大米粥。祖父的病情似乎好转了一些,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祖父夸奖孩子能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父亲受到祖父的表扬,为生活奔走的干劲更足了。

这天,父亲与祖母一起在苏南乡村讨饭。母子俩手里都有一棍子,这是以乞讨为业者的标配,是必不可少的防身武器,许多人家都养狗,而狗與乞丐天生为敌,即使脾气温顺的狗,一旦见到乞丐,便如仇人相见,会疯狂地咆哮。而富裕人家甚至养几条体型大的烈犬看家护院,烈犬与乞丐相见,如同宿敌相逢,连吼叫的“招呼”声都免了,一上来便是直奔主题,撕咬追杀。父亲最怕烈犬,他虽然年纪小,但已积累了一定的乞讨经验,见着青砖黛瓦的好房子,便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他知道这样的人家,家里养烈犬的几率高,必须提高戒备心。可祖母有迎难而上的决心,据她的经验,这样的人家才有大方施舍的实力,说不定遇上一位有爱心的人家呢。人家一次的施舍,抵得上她们娘儿俩奔波一日的所得呢。因此,祖母走在前面。当脚步匆匆的祖母回头发现孩子远远地落在她身后时,祖母想到人家施舍是按人数分发的,孩子去了才可能有两份收入,便呼喊我父亲。可我父亲过于畏狗,仍然没有起步。性急的祖母,便大踏步返回,一把抓住父亲,强拉着他往前走。祖母迈着大步,奔向生活的希望。她将木棍扛在肩上,放松自己,为孩子做出榜样。生活很艰难,即便是乞讨为生,也需要勇气与信心。

到了家门口,只见黑漆大门密封紧闭,门上有一双拉门的铁环,圆目怒睁,不欢迎客人临门似的。祖母将木棍支在地上,伸出右手小心翼翼地拉响门上铁环,努力使铁环发出悦耳的声音,唤主人来开门。这时,父亲心里紧张得很,他紧盯着大门下方门槛的位置,院里的狗大多是从这个位置奔出来的。

终于,门内有了动静,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直至开门声响起。父亲关注的位置上一直是空的,紧闭的大门透出一道缝,在铁环位置上露出一张脸来。虽是一个男人的脸,但他面容和善,父亲见了,觉得有些亲切。

门完全打开了,父亲的心情又紧张起来,院子里果然有一只大狗,它被铁链子系着,扣在木桩上。大狗见到陌生人,嘴里发出低沉的咆哮声,像夏天的闷雷,在浓厚的乌云中响起,恐惧感油然而生,父亲本能地提起木棍,随时准备对付大狗。

父亲的惊慌举措,引起了主人的注意,他转身去训斥大狗,顿时,大狗如中了魔法一般,安静下来。它嘴巴贴在地面上,偃旗息鼓,主人这才放心地转过身来,目光又回到父亲身上。

他与我父亲像是熟人似的,刚一开门,便注意到我父亲,之后也频频打量着我父亲。父亲怕人家不怀好意,便藏到祖母的身后,期望祖母去面对问题。

不过就一会儿,父亲便离开了祖母,他的注意力被院里有一口浅浅的水池吸引,池里养着红艳艳的金鱼,大概是刚喂食的缘故,大金鱼搅得水面上绽放出团团水花来,小金鱼疾速游动,向大金鱼展示小个子的本领。

你走近去看,池里金鱼多呢。

主人热情地邀请父亲上前去观赏金鱼,父亲信了他的话,降低了警惕性,走近去欣赏眼前的美景。单纯的父亲专心地观赏着池里的金鱼,却不知祖母被主人叫到一旁,他们悄悄地说着话,像是谈生意似的。主人开出条件,祖母沉默了一会,答应人家,然后,他们散开,而父亲对这一切却浑然不知。

院子里除了鱼池,还有太湖石堆起的假山。主人又邀请父亲上山去玩,父亲竟顺从地跟在人家身后,爬上山去。

山上还有精雕细琢的凉亭,亭里有石凳石桌,父亲一一坐过。亭旁的桂花开了,香气扑鼻,主人拿出美食让父亲品尝,父亲抵不住美食的诱惑,也吃了许多。其间,父亲也曾疑问:我妈妈呢?你妈妈去不远处的熟人家了,一会儿过来,主人拿这样的话搪塞他,尽量拖延着时间,父亲也信了。父亲在这江南人家的宅院里大长见识,玩得十分开心,而主人虽在自家庭院里,但他也同样开心,他长久的心愿,今日终于实现了。

夕阳西沉,天色黄昏,光线逐渐暗淡下来。父亲对祖母的想念强烈起来,他开始怀疑主人的话了,他奔走呼号起来:我要妈妈。

原来,财主没有儿女,偌大的家产无人继承,这一直是他的心病。今日,看到上门讨乞的我父亲,生得眉清目秀,财主一眼相中,便与祖母商量,将父亲留在他家,将来会继承他偌大的产业,再供他上学,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又拿出丰厚的报酬来,讓祖母拿回去与家人共度时艰。祖母犹豫了好一会,在艰难的思想斗争中,为了父亲的前途,忍痛割爱,提起一袋大米,从后门悄悄地走了。

父亲一面哭喊着,我要妈妈,一面疯狂地奔走转圈,在院子里寻找出路,欲逃出这深宅大院。这时大狗被他彻底激怒了,它一面狂吠,一面拖着锁链绕着木桩转圈奔跑。可此时的父亲浑身充满狂野的力量,他再不畏惧烈犬,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冲出这深宅大院,回到自家小船上去。

与他们相比,主人显得很冷静,他冷眼旁观着宅院里人欢马叫的场景。过了一段时间,烈犬又被他训了一顿,它便一声不吭地趴在原地,可父亲依然情绪激昂,继续奔跑,大吵大闹。终于,主人对他说到:

你还回去吧。

可你已给了他妈钱与米呢。

这时,他妻子出面阻止他。财主便劝说妻子:

就当是到庙里供奉菩萨的,接济穷人也是一桩善事啊。

主人说着,打开了大门,父亲不待大门完全敞开,便立刻侧身挤出门去。很快地,他瘦小的身影,消失在血色黄昏里。

与此同时,祖父责怪祖母做出这等大事,事先未与他商量。他责令祖母立刻上岸,将钱与米还给人家,把孩子领回来。可祖母不愿去,她认为将孩子送给好人家,等于是让孩子从糠箩跳到米箩,从此,能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了。同时,他们自己也减轻了负担。双方僵持不下。

父亲回到船上时,船上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像空船无人似的。突然见到我父亲回来,一家人喜出望外,欢乐洋溢在破旧的小船舱里。父亲饿了,他提醒祖母说:

快煮米粥吃。

不行。这米得还给人家,人家会来要回去的。

人家亲口说了,米不要了。这人家心肠好呢,经常行善拜佛。

真的?

真的。

祖母听了,就信了父亲的话。此前,一家人都饥肠辘辘,大家都义愤填膺地要将我父亲换回来,但又都馋涎欲滴地渴望着那袋大米。现在,听到我父亲说这话,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半个时辰后,米粥上桌了,一家人喝着米粥,称赞江南米优人好。然而,半夜里,祖父睡不踏实,他总是担心人家可能后悔,会追寻过来讨要钱米,毕竟自己理亏。祖父这样愈想头脑愈清醒。终于,他做出决定,悄悄起身,解缆移船,顺着运河前行了四五里,在一偏僻地方,重新停船暂居。

深秋时分,江南的田野上也是一片空旷,所有的粮食都已被主人收获进仓了。接下来,主人便释放善意,将自家田地开放,允许任何人到他田地里捡漏,但为数不多的漏,已经被一轮轮拾稻穗的饥民捡拾干净。父亲与哥哥却固执地奔走在田野间,幻想着能再遇见一次果腹的机遇。

秋收前,田野上布满庄稼等微凸物,现在,田野成了一张巨大的平面图,就像擦皮擦过的纸张一样干净。但是,高高的风车,依旧凸起在田野上,使得广阔的田野有了立体感。

夏日里,为了给田野里干渴的庄稼供水,抽水风车会日夜不停地转动,将河里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田地里。即使在无风的日子里,人们两人一组,轮番踏车,也要将河水输送到田地里。但到了秋天,地里不需要供水了,风车便闲置在田野上,召风的巨幅草帘都放了下来,只有十六根竖立的木柱支撑着风车骨架,像是患上了对夏日的相思病。随着夏日的远去,风车的相思病也愈来愈严重,病得瘦骨嶙峋,令人怀疑它能否支撑到明年夏日来临。地上生长的藤蔓植物,顺着木柱攀援直上。它们不停地疯长,始终积极向上,一直攀到风车顶端,藤蔓依然高昂着柔弱的头颅,在风中不停地摇曳,似乎要搭起天梯,攀上云霄。现在是冬天,藤蔓的风光时日已过去,藤蔓装饰得体态丰满的木柱,此时瘦得现出原形来,风车上堆放着许多藤蔓的枯草,像是地里的草堆,被一阵大风卷到空中去了。

父亲站在风车下,心不在焉地打量着风车。突然,他眼前一亮,只见,高高的风车顶上,一堆枯藤堆放的地方,有一只大南瓜在风中若隐若现。父亲立刻联想到船上空空如也的铁锅,若是这熟透了的大南瓜,躺在自家铁锅里,该有多美呀,就像小宝宝躺在舒适的摇篮里一样。

这意外的发现,给父亲带来巨大的希望,他兴奋地告诉哥哥这一惊喜的发现。兄弟俩站在风车下激动地抬头仰望。事不宜迟,要防止被别人抢走这诱人的果实,得赶快摘下南瓜走人。可是,如何摘取这只大南瓜,便成了难题。木柱在风中摇晃不定,攀爬上去是行不通的,唯有用木棍捅南瓜的办法可行。可是,周围并无长物可用。若要找一根足够长度的木棍,也许要跑到那远处的村庄,但是这样要浪费多少时间啊。

兄弟俩心急火燎,仓促行动,弟弟就地取了一截短竹竿,用土法子上马,站在哥哥的肩上,兄弟俩双双踮起脚尖站立,勉强够着了南瓜。父亲用短竹竿反复地捅那只南瓜。可那只南瓜像成精了似的,已习惯于高高在上,且十分恋位,轻易地,休想请动它下凡落地。但兄弟俩意志坚定,一定要把这位“神仙皇帝”拉下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父亲手持竹竿,坚持不懈地捅那摇晃不定的南瓜,终于,南瓜坠落下来。可是,意外又发生了,南瓜不偏不倚,正中弟弟的脑袋,然后,反弹起来,呈抛物线的轨迹落地。顿时,弟弟被南瓜砸晕过去,身不由己地从哥哥肩上坠落下来。而且,他们像是约好的,父亲与南瓜同时着地,并列躺在哥哥面前。

南瓜因为父亲脑袋所起的缓冲作用,落地时依然是一只完整的南瓜。南瓜与父亲并躺在地上。哥哥作出了令今天的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抱起南瓜,向小船方向飞奔而去,将弟弟一人独自留在空旷的田野上,任凭风吹草扫。哥哥送瓜到船上后,才折返回来,准备接弟弟回船上去。

可是,哥哥走到原地方一看,弟弟不见了,莫不是跑错了地方?他环顾四周,农田里竖立着多架风车。哥哥进一步辨别这架风车,那南瓜从空中坠落的痕迹,依然留在那里。被南瓜拖拉下来的一截枯瓜藤,仍然悬挂在空中,迎风飘荡。哥哥跑到垂挂瓜藤的地方,连南瓜着地时砸出的浅坑都找到了,在附近又找到了弟弟着地时压着的一片枯草。

没错,就是这地方。哥哥坚信自己没跑错地方,可是,弟弟去了哪里?一个小叫花子躺在地上,誰会抱走他?莫不是菩萨显灵,抱走了弟弟?毕竟旧社会里,穷人的命是不值钱的。

哥哥一面胡思乱想,一面脚步不停地四处寻找,不断扩大搜索范围。从下午直到傍晚,眼看夕阳西沉,红霞遍天,又渐渐暗淡下来,暮色愈来愈重。哥哥不得不考虑,是否该回到船上去。

正在此时,在暮色黄昏里,一个模糊的身影向风车处跑来。愈近愈清晰。

你跑到哪里去了?我在这儿挖地三尺地寻你呢。

见了面,哥哥劈脸责问弟弟。弟弟回答道:

不是我跑了,我被人家抱走了。就是上一回妈妈欲将我送给的好人家,他家住在运河岸上,这是他家的田地。下午,他到自家田地里来收拢柴草的,意外地发现了躺在地上的我。他误以为我是饿昏了过去,便立刻将我抱回家去,喂我一碗米粥。喝完这碗粥后,我嚷嚷头晕,他又给我了一碗米粥。我喝完两碗米粥后,头晕病好了,肚里也不饿了。

你平白无故地喝人家两碗粥,人家怎肯放你回来的。

哥哥急问,弟弟从容地说道:

我看天色晚了,自己才要求回来的。临行前,人家还给我一袋米呢。

弟弟将拎在手里的米袋提高至胸前,这时,哥哥才看见,弟弟手里还拎着一袋米呢。

走,赶快上船,今晚喝南瓜米粥。

兄弟俩手挽手,大踏步地向小船方向奔去。这时,已转移到哥哥手里的那袋米,既是他们的物质食粮,也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极大地鼓舞着他们,使他们在苦难的日子里,也会有开心的笑颜。这晚,一家人喝着南瓜米粥,说着颂扬活菩萨的话,祖父的病,已好多了,一家人快快乐乐,像过大年似的。

车到了苏州运河边上,前面就是有名的西园寺,依照我的理解,父亲他们当年曾在这地方生活过。我们下了车,走在运河边上,我问父亲:

你认得这地方么?

父亲瞪大眼睛瞧着,只见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高度与宽度统一的垒石,使运河两岸整齐美观。岸上长着各种树木。有些地方,树木稀疏一些,两棵树之间,互相总隔着一段距离,三三两两地分布着。有些地方,树木很密,分不清彼此。

白鹭飞行在河面上巡视捕鱼,累了,就在河边树冠上歇脚。上百只白鹭同时歇脚在一个树冠上,树枝被它踩低到接近河面,真叫人担心,担心白鹭会不会落水。其实,它们是这儿的常客,常玩这有惊无险的游戏。白鹭们起飞与降落,此起彼伏,使这临水的杨树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整日热闹不休。

这河水像呢。

父亲说道。我听得笑了起来。如今,谁都清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家都重视生态环境,经济发达的江南先行一步,早已使青山绿水恢复至原生状态,清清的河水,有啥稀奇呢。

这河岸像么?

我又问,父亲没有回答。这就对了,这两岸石彻,显然是近年来的杰作。

当年的运河,有这么宽么?

父亲点头,他手指对岸的杨树与白鹭说到:

宽度差不多,那树上成群的鸟儿也像。

父亲的话,又惹我笑出声来。父亲真的老了,尽说些笑话。但是接着,我迅速转变态度,相信父亲说的是实话。父亲又说道:

听,这钟声与当年一模一样。

他边说边加快步伐,向声源方向走去。这时,西园寺的钟声响起了。钟声洪亮,悠扬,直往人心底里钻去。我也迈开大步,紧追父亲。我们一起往西园寺走去。父亲边走边兴奋地告诉我:

就是这儿,那时,我每天要听好多遍钟声呢。

祖父的病好了以后,就不再下河摸河蚌了,他决定拔篙开船,到别处去谋生。在这里,大病一场,给了他一个深刻教训,他是旱鸭子,不能久待在水里的,虽然身陷贫困,但也不能饥不择食,饮鸩止渴。不过,他收获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他笃信,尽管生活艰难,谋生不易,但生活中有冷漠,也有热情;有坏人,也有好人。而好人的善意,就像不求回报的阳光,虽然,它是来自遥远的天上,却能照得地上的人们身心俱暖。

猜你喜欢
风车祖父祖母
祖父瓷
小风车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纸风车
瞻仰三黄风车庙
小风车,转呀转
祖父的一封信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