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建构:融合语境中影视创作与传播的粉丝思维

2024-05-10 11:42王晓琳
齐鲁艺苑 2024年2期
关键词:影视作品数字时代故事

摘 要:融合语境中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受众赋权,粉丝作为最为活跃的群体获得影视行业的关注,而影视内容创作与传播也逐渐发展出粉丝思维。其中,故事的发生和延展是最有效力的卷入力量,也是粉丝积极参与行业实践的重要表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究影视作品如何通过故事建构来卷入粉丝,以及粉丝实践对故事生命力的延长和再造何以影响视听生态发展的问题,意在寻找促进新媒介时代影视创作及传播兴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粉丝思维;故事;融合;影视作品;数字时代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24)02-0098-10

美国粉丝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用融合的概念阐释数字时代“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1](P30)。当下融合语境中影视受众依托于媒介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选择性观看、互动反馈和挪用式再创作等方式参与到影视作品的接受、传播和创作中来。其中,又以影视粉丝的实践最为显著,它能够产生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推动主流文化的传播。媒介融合时代的影视粉丝呈现为一种流动状态,很难被限定为某一作品、社群乃至圈层的粉丝,而是在不同影视作品和彼此交融的各类趣缘圈层间自由地游牧和盗猎,其情感指向不能被简单链接至单一对象,成为粉丝前的故事与其后的情感投入充满不确定性,与身为粉丝的经历同样值得关注,不仅表现为在空间维度上兼具不同社群成员的身份和对同一作品中的整体与部分以及不同构成要素持有不同的倾向,并且显示在时间维度上对同一文本内容喜爱、厌恶或无视的态度也并非恒定,可能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认识变化而转变,从而向其他作品跨越和迁徙。因此,无法根据受众某一时刻、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来简单断定其身份归属,而在一次次社群迁移行动中,粉丝培养出固定的实践技能和态度倾向,已然发展为一种文化身份。

粉丝思维意味着建立作品与受众之间的紧密关联。基于融合语境下粉丝的流动状态、积极参与的实践特性及其影响力等身份属性,粉丝思维表现出通过影视创作和传播来卷入来自不同趣缘社群的更多粉丝、力求破圈并且培育自己粉丝的策略,它已然演变为影视领域的重要议题。文化研究学者麦特·希尔斯(Matt Hills)认为,虽然某些体裁(科幻、幻想、惊悚、喜剧)也许很快地便兴起可以与狂热状态相连结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但引起粉丝狂热的诸多文本不能被视为一种体裁、表现手法,它们共享了诸如无限延期叙事(endless deferred narrative)、超历史叙事(hyperdiegrsis)、作者论(auteurism)以及偶然的去叙事(denarration)等家族相似性,这也说明了狂热状态无法仅视为完全是外文本的或者是粉丝所引导的。[2](P264-265)希尔斯的观点提示了文本层面充满叙事策略的故事建构对于吸引、维系粉丝情感的重要价值。在融合语境的视听内容创作和传播中,影视剧、综艺和短视频等虽呈现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都具有卷入受众、建立用户粘性的粉丝思维,显现出创作者对故事的调度,继而引发粉丝对故事的情感投入和再创作。

一、故事创作:影视作品卷入粉丝的内部力量

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3](P6)基于粉丝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独特感知、特殊的情感体验以及探查谜底、追寻真理的欲望,故事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然而,数字时代的粉丝社群不再泾渭分明,粉丝可以在不同的趣缘圈层和群体间自由地跨越迁徙,其目光并不会停驻于单一的故事。因此,创作能够收割持续注意力的故事尤为重要,它是影视内容生产卷入粉丝的内部力量。卡桑德拉·埃姆斯利(Cassandra Amesley)发现粉丝将虚构人物及其行为同时视作“真实的”和“构造出来的”,采取“双重观看”策略,同时运用拒绝怀疑和反讽远离两种方式,认为这种双重读解角度可能是粉丝创造性重构媒体内容的先决条件,承认故事的虚构使介入并重新构造文本成为可能,和虚构文本保持距离,同时也说明了为何粉丝离作品如此近,却仍能与其意识形态保持相对自由的关系。然而吊诡的是,粉丝对文本和角色的亲近感,才是他们参与大量重构和重新使用节目材料的最初动机。[4在影视领域,粉丝也总是运用上述双重视角进入文本,这就要求创作者既要努力讲述令人信服的故事,也要预先为粉丝留存参与的空间,如此才能形成卷入粉丝的力量。

(一)装置故事和情感的真实质感

保证一致性和连贯性是装置真实故事的基础,加之以充盈的故事细节,能够使其趋近于生活质感和时代心理,由此搭建出与现实互文的情节脉络,让影视作品的内容契合粉丝对故事世界及其价值理念惯常的解读策略与认知态度,从而使故事世界呈現出本体的安全,这是卷入粉丝的起点。

融合环境中影视剧在探索多样叙事手法的同时,也承继了传统影视剧中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台网同步播出的作品《去有风的地方》,用细腻平实的笔触,描述了一场寻“心”之旅,勾勒出一幅恬静淡然、烟火氤氲的乡村生活图景,精准捕捉到当下都市青年在焦虑疲惫的工作常态中渴望缓释压力、疗愈创伤、回归生活本源以及叩问生命意义的真切渴望,在一众情节跌宕起伏、叙事策略奇巧的影视剧中显得与众不同。该剧节奏舒缓,温暖治愈的叙事风格贯穿始终,通过对云南旅游、创业和情感故事的延展和细节的铺陈,将“慢”生活娓娓道来,显现出以真为美的创作理念,同样能够收获网络平台习惯游曳于戏剧性故事的年轻粉丝的喜爱。即使是热衷于建构强情节、快节奏的网络剧,也并未忽视打造故事的真实质感。譬如《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漫长的季节》等悬疑网剧,不仅通过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和细枝末节构成悬念网络来吸引粉丝持续关注,并且注重对时代背景、生活细节的还原和复杂人性的表达,支撑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行为契合其性格逻辑,呈现出角色与剧情、叙事情节的前因与后果之间的紧密链接,从而使剧中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及其搭建起的故事世界,显现出足以取信于粉丝的真实质感。

力求真实的美学原则,并不意味着故事与现实生活严丝合缝地一一对应,故事世界内部的统一是保持“可信度”最为重要的前提。当下诸多网络剧的创作,较为典型地展现了“超叙事”的理念,建构出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又不失条理和现实逻辑的结构,赋予故事以观者所信任的世界观和情节走向。即使是如网剧《三体》《开端》《鬼吹灯》系列等架空的故事、无限流或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风格的叙事,以新奇的、非线性的、甚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叙述方式,讲述三体人入侵地球的科学幻想、不断循环的公交车爆炸案和诡谲神秘的冒险等奇幻故事,也并非前后叙事断裂或与客观现实严重脱轨,其自成一体的故事世界及运行法则、主人公的日常细节以及人物行为逻辑、性格成因与情节发展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提供了“可信度”,受到粉丝欢迎。究其原因,是上述作品虽然改写了故事内容的惯常表现手法,却不带有任何对真实质感的威胁之意,符合粉丝对相应故事世界的审美认知。

粉丝们想要的并不只是叙事内部的统一性,而且希望能有洪美恩(Ien Ang)所描述的“情感现实主义”(emotional realism),它并非虚构故事本身的属性,而是粉丝阐释虚构故事、赋予流行叙事意义而构建出的他们眼中的虚构故事。[5](P102)因此,情感上的“可信度”也十分必要。以情感人、建构情感层面足以取信于粉丝的故事,是当下影视剧装置真实属性的有效路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在他乡挺好的》《外婆的新世界》等影视剧,聚焦当下不同年龄、不同境遇女性的生活状态,探讨就业、婚姻和亲子关系等现实性的社会议题。剧中主人公在遭遇生活困境时表现出的痛苦焦虑、勇于解决问题的乐观心态以及故事中细致铺陈出的人物悲喜情绪真实可感,切中当代女性渴望成长、追求独立和寻找人生价值的心理,达成与粉丝的情感共鸣。

由此可见,创造逻辑自洽的故事世界和引发粉丝共振的情感表达,是实现影视作品真实质感的必要途径,为后续粉丝真正地进入故事,并为此付出沉没成本的深度卷入,奠定了基础。

(二)调配故事的类型化与陌生化

故事的类型化代表了一种相对固定且为观者熟知的叙事模式,设置类型化元素以满足粉丝的期待视野是必要的触发步骤,在此基础上予以适当的陌生化调配,足以凝聚成卷入粉丝的重要力量。诸多大众文艺作品正是如此,尤其是类型剧和类型片的成功,就是基于稳定的类型创作加之革新的叙事手法,在熟悉与陌生间达到平衡,让粉丝收获最佳观看体验。

别林斯基提出“熟悉的陌生人”(familiar stranger)理论,揭示出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关系,启发了影视作品既要创造粉丝能从现实生活、日常规律和观看经历中感知和联想到的熟悉形象,又要为其搭配新鲜独特、寄托作者对新事物审美理想的陌生化元素,进而使人物的故事兼具类型化与陌生化特征。职场剧《新闻女王》中的主角文慧心,堪称一位“熟悉的陌生人”,作为职业女性,她不同于其他作品中无道德瑕疵的绝对正面形象,也并非无底线的扁平反派,而是具备“圆形人物”的丰满立体质感。她表现出手段强硬的女强人特征,具有不羞于展现个人欲望的自我意识,为成就自己的野心,不惜损害下属的利益。当然,拥有欲望也不等同于反道德,她坚硬的外壳中,也包裹着关怀他人的柔和气质和致力于改革的责任感。这一角色赋予的陌生感,体现为人物外显的张扬个性和内在社会意识交织的矛盾编织起复杂的叙事网络,形成使人惊奇的故事,熟悉感则在于人物的争权夺势和晋升,类似于粉丝熟稔于心的宫斗剧类型和大女主爽剧,又引人联想起现实中的内卷环境。《狂飙》也是如此,高启强的命运走向,保留了警匪剧中“恶人有恶报”的类型化创作逻辑,其形象却展现出不同于以往脸谱化反派角色的人物弧光和人性之复杂。该剧的取胜之处,正是在于尊重粉丝的审美习惯,遵从其已然适应的成熟类型模式的同时,也力求革新创作,对恶的成因和反腐主题进行深度探讨。

台网两端不断上新的综艺节目,也致力于讲述兼具类型化与陌生感的故事。在绵延十季的老牌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中,常驻设计师都有固定匹配的案例类型,如本间贵史解决失能人士的家居改造难题、史南桥匹配逼仄老房的翻新案例和赖旭东处理预算不足的婚房装修问题等,诸多设计师帮助业主达成愿望的温暖故事,符合粉丝的期待视野。同时,每一期的家装实例,都会抛出新的居住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在稳定流程的基础上,为粉丝营造陌生新奇的体验感。无独有偶,“0713再就业男团”的新“团综”《快乐老友记》,也调配了成员故事的类型化与陌生化。该节目的熟悉之处,显现为颇具成就感的养成偶像体验、“慢综艺”惯有的生活质感和治愈风格,以及继承自前序“团综”《快乐再出发》的人员配置和过气偶像与中年艺人的身份属性叠加所汇聚成的生动风趣的故事,“陌生”则表现为变更的“就业兄弟团”的称谓变化、由户外轉至室内的拍摄空间、在家中招待朋友的新鲜设定,以及将节目招商、内容策划、运营和行程规划等幕后工作搬至台前所形成的真实又不失新奇的故事。目前,大多综艺节目都开始在粉丝实践经历中挖掘内容要素,在模仿与创新中尝试创作满足粉丝期待视野和好奇“尚异”的欲望故事,以期增强作品的卷入力量。

故事建构:融合语境中影视创作与传播的粉丝思维/王晓琳

此外,不少粉丝信奉“作者论”,实际上也是对类型化背后所代表的稳定创作模式的认可。他们认为三位一体的作者角色(制片人—导演—原著作者),保证了影视作品恒定的质量,相似的视听语言或是叙事策略,提供了为粉丝所信任的类型化创作模式。该卷入方式表现为,由粉丝熟悉或喜爱的导演所执导的作品,总是能满足其接受前的定向期待,进而建立起故事内容与粉丝之间的有效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将故事与先前获得关注的类别和形式紧密捆绑,虽然可将已拥有的潜能昭告粉丝,并使其通过已经掌握的实践技能和惯用的解读方式去对接故事,但也会因为此过度连结所具有的高度透明性显得寡淡乏味,进而破坏其潜力,所以故事创作应在符合观者的期待视野的基础上,进行陌生化调度。

(三)设置故事的未定点和记忆点

英伽登认为文本中必然会存在未定点,有赖于接受者的实践活动去充实,伊瑟尔进一步发展此观点,提出“空白”理论,将文本中的空白之处,视为引发接受者补足内容、展开想象的召唤结构,以及连接创作者与接受者的桥梁。影视领域的内容创作深谙此道,在故事中留白的同时,也重视打造足以打动观众的记忆点,从而促使粉丝参与其中。

一方面,影视内容生产者,通过设置文本未定点的方式,来召唤粉丝参与。该策略尤为突出地体现为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以驱使粉丝不断探索,即使是生活化的叙事,也会在每一集或每一期的结尾处截断连续性情节以形成谜题,勾起粉丝对后续内容的求知欲,形成对故事的持续关注,这是影视领域的常见现象。以“影游融合”的形式,建立影视作品与粉丝的联结,也是设置故事未定点的重要表现。例如,于网络平台上线的情景喜剧《破事精英》、谍战类和古装探案类互动影像游戏《隐形守护者》《神都不良探》,在原有类型元素的基础上,探索互动剧的审美要义,注重在故事中设置剧情的未定点,提供多个导向、不同情节走向和支线脉络的选项,以供粉丝支配,为粉丝预留了可以决策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尝试多種可能性的参与空间。如韩剧《鱿鱼游戏》式的作品,在国内互联网平台掀起热潮,则是佐证了简洁的故事结构也可以等同于留置空白区域,召唤粉丝探索已知故事之外的未知领域。该剧以简单易懂的童年游戏,架构起闯关式的生存竞技,虽然剧情单一、人物扁平,但流畅简易的构造,接近影视作品的初始模本,方便粉丝的模仿、补充和重塑等再创作实践。

另一方面,情感记忆点也是故事内容得以卷入粉丝的要素。《乘风破浪的姐姐》《披荆斩棘的哥哥》系列聚焦大龄艺人的职业发展困境,讲述他们翻红的故事,在内容创作时,不乏以情感记忆点来链接粉丝的关注。其中《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中,王心凌的走红离不开粉丝的情怀滤镜,在节目中唱跳的《爱你》,勾连起粉丝缅怀青春、追忆旧时光的情感,“炸出”一批沉寂的粉丝在视频平台竞相模仿唱跳,并对镜头不足的问题积极反馈、贡献节目话题度,以关联着怀旧情绪的故事,成功召唤起粉丝的情感投入。《梦想改造家》同样试图打造扣人心弦的故事。该节目致力于讲述节目组帮助业主化解居住难题、追求美好生活的温情故事,其初衷在于解决业主的家装改造问题,蕴含人文关怀的节目主旨,赢得了粉丝的好感,但近年来出现的为彰显设计师个人风格而无视业主要求的“红砖房”设计和忽视母亲实际需求的改造案例引起争议,被质疑违背了初心而遭到观者厌弃,由此证明了承载情感记忆点的故事是卷入粉丝的题中之义,一旦其情感要点有所背离,就必然会打破粉丝对故事的美好想象、丧失原有关注度。影视剧《延禧攻略》,则是提供了另一种情感记忆点,即粉丝从魏璎珞游戏式“升级打怪”的故事中体会到的爽感,主人公有仇必报的性格特征及其酣畅淋漓的宫斗故事,引发粉丝对快意人生的美好期许和想象。

整体来看,融合语境中的影视创作,可以从传统的电视媒介中汲取经验,着力打造生产者式文本,把作者式文本的开放特征和读者式文本易于理解的特征结合起来,其优势在于,允许观众使用已掌握的话语技能,将熟悉的故事结构以有利于自己且有产出的方式解读出来,因而受到欢迎。[6](P135)据此可以推论,创造真实、类型化或印刻记忆点的故事是尊重粉丝人生阅历、实践经历、审美理想和接受习惯的有效举措,设定陌生或空白之处,保障了作品引人惊奇的魅力和粉丝参与其中的乐趣,这已然是数字时代故事创作的无形规范,成为粉丝思维在影视内容层面的重要表征。

二、故事衍生:影视作品维系热度的外部因素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为粉丝赋权,抵制封闭文本、呼唤开放空间是当下媒介内容制作与传播的隐藏逻辑,其中暗含延展故事的发展取向。在数字时代,不同于普通观众碎片化、即时性的接受习惯,粉丝基于情感驱动,倾向投入持久的注意力,采取连续性观看行为、关注更加连贯的内容。从普通观众到粉丝的身份转变以及在不同趣缘圈层“游牧”“盗猎”的粉丝对特定对象的情感投入,都需要连续性内容以卷入持久关注度,影视作品由此才能培育出自己的忠实受众。可以说,在内容取信于人且勾连观者兴趣点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不断衍生的故事具有持续的卷入力量,成为影视作品维系热度的外部因素,是粉丝思维镌刻于影视制作与传播环节的表现。具体来看,维持观者长久注意力的关键,在于无限延期叙事,故事的展开,不仅是由创作者有意识地为其接续生命,也有赖于粉丝自发的联想与反馈。

(一)推进IP制作与衍生以延续故事

从制作方的角度来看,故事最好是连续的、没有终结的,即无限延期叙事,从而驱使漫不经心的随意观看,转变为有目标的持续欣赏,获得源源不断的热度。因为无限延期叙事,虽无终止,但有焦点,所以人物或主题,都可能成为故事衍生的恒定基底,IP的制作与衍生,在此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

芒果TV的《大侦探》系列,就深谙无限延期叙事之道,推出粉丝关注且喜爱的IP,并以此为核心延展其故事,构筑起不断扩充的内容宇宙,以维系粉丝热度。八季节目打造并串联多个内部IP,例如NZND组合的形象,横跨在每季案件,既能自成故事,又在整个故事世界中起到联结作用,搭建起前因后果逻辑清晰、故事内容丰富多样的明侦宇宙,以笑料十足、自成一派的故事网络,促使观众投入其中。爱奇艺打造从四季《做家务的男人》到《家务优等生》的“家务男”IP,以探讨家庭成员亲密关系的主题为核心,串联起系列故事,同样牵引着特定受众的注意力。

当然,并非所有无限延期叙事,都在同一媒介或平台展开,业内老生常谈的跨媒介叙事,也是实现故事衍生的有力措施,可以理解为内容“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7](P157)。诞生于视频平台发展初期的网剧《灵魂摆渡》,成功探索了从小说到网剧再到网络大电影的IP衍生策略,通过不同媒介长短不一、形态各异的叙事补充主角的前世今生,编织起翔实的故事网络,将粉丝卷入其中,使其在不断探寻缘起因果和案件谜底的过程中,品味人生百态、感知故事的精神内核。网剧《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将原作的故事世界,搬至方寸屏幕,网剧又被改编成同名网络游戏,基本还原了原剧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这一故事IP跨越视频、纸媒和游戏等多个平台,每一媒介平台的文本,都凭借各自的媒介优势,为故事世界做出贡献,使其内容足够全面丰富、真实可感且独具魅力,从而吸引粉丝在不同平台持续观看、使用和消费。面对时下大量影视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被娱乐产业规训,依循快餐式工业生产配置的现实,《种地吧》扎根费时费力、且无人涉足的农耕题材,以温暖治愈的慢节奏风格,讲述十位青年在田园耕作的故事,并对其“精耕细作”,形成“十个勤天”的IP,实践出一条长视频、短视频、沉浸式直播和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融合、多媒体平台传播的新思路。制作方在此基础上打造了衍生节目《你好种地少年》,“十个勤天”前往家乡自驾游学,以年轻人的视角,观察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在旅途中结识新农人、体验新生活的乡村游学故事,既是第二季故事的前情提要,成为后续开展耕种业务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储备阶段,又为第一季补充了叙事维度,形成因果关系清晰、前后链接紧密的连续性故事,完成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的传递,成功引发了粉丝的连续观看和持续关注。

(二)打造宣传节目以完善原作故事

当下的影视生产者愈发重视作品宣传,其举措不限于运营官方账号与角色号、放送未播片段与多种类型的宣传视频、剧组路演、开发布会和上综艺/直播节目宣传新作等常规形式,也乐于在传播过程中探索用衍生节目延续故事的方式来延长热度。

观察类综艺《封神训练营》作为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衍生节目,在电影宣传过程中揭秘背后的成长历程,将演员选拔、培训和确定角色等幕后故事搬至台前,为电影内部神话叙事延展了外在现实的故事维度。创作衍生节目在网络综艺领域已蔚然成风,《名侦探学院》《密室大逃脱大神版》《少年圆鱼洲》分别作为《明星大侦探》《密室大逃脱》《登陆圆鱼洲》的衍生节目,不仅具有为明星版综艺宣传预热和测试游戏的作用,也独立发展出趣味性故事,甚至实现与原版故事的联动。《花儿与少年》在正片之外,也设置会员加更版、超前营业、好友记和花絮等衍生作品以作宣传,解释正片中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機、补充行程中的小插曲,完善花少团成员的旅行故事。在节目断更和完播后,起到维系粉丝热度的作用。

其实早在以电视为主要媒介的时代,就出现了以衍生节目来宣传作品的现象。1987年播出的《西游记齐天乐春节晚会》《红楼梦文艺晚会》都是剧组为宣传在播剧而录制的文艺晚会。《西游记》剧组将剧中师徒在西天取经途中遇到的各路神仙、妖魔鬼怪和帝王妃子等角色“邀请”至节目中给观众拜年,《红楼梦》剧组打造了《宝玉重返大观园》《黛玉焚稿》等内容,同样实现了与剧中故事的联动,足见剧组服务粉丝的满满诚意。时至当下,两部晚会仍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衍生价值为剧粉所怀念。遗憾的是,虽然数字时代如《陈情令》《山河令》《长相思》等网络剧,也开始尝试制作剧宣综艺,但在艺术价值下跌的同时,效果也总是参差不齐。《莲花楼》的主题演唱会虽审美价值不足,但可见剧组与粉丝双向奔赴的诚意。其主演身穿戏服,以剧中角色的身份,在节目中积极营业,还原名场面、演唱主题曲,并且重新演绎让人“意难平”的角色关系,弥补了剧粉对故事结局的遗憾。为了衔接第一季与第二季播出空档以求延续热度的《长相思第一季收官庆典》,表现得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号称“大荒巡礼狂欢夜”,却舍弃剧中角色的装扮,以现代服饰示人,丧失沉浸感,甚至连见面会的游戏、歌曲和朗诵等内容,都乏善可陈,难以实现与剧中故事联动的价值。因此,商业属性压倒内容质量、以攫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创作态度,不仅无法通过故事衍生来维系粉丝热度,也势必会招致各方批评。

(三)开放粉丝共建故事世界的空间

无限延期叙事并非制作方的专利,粉丝也为故事的衍生贡献力量。这尤为突出地体现为,粉丝可以通过联想,将前后相连、但并无逻辑关系的视频内容,理解为不断衍生的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开放故事的创作空间,允许粉丝参与故事的衍生,可以收获更大限度的热度供应。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认为,由于电视的序与流不是根据逻辑关系,而是根据联想关系组织起来的,所以它们在文本中的表现就不明显,但它们的联想特性,使得它们以潜意识的方式,传达给读者。逻辑性意味着确定性内容的存在,代表意识形态的封闭,联想关系并不能保证统一文本,反而允许开放。与电视文本相似,数字时代的影视文本,可以汇聚成流,但不能确保其中相连的每段视频以及前作与续作之间的逻辑性,反而为观者打开了参与空间,使其通过联想建立前后关系,由此产生的连续故事,能更加紧密地将粉丝卷入其中。

以迪士尼角色玲娜贝儿在互联网平台爆火的现象为例,可以说明粉丝联想之于故事衍生的作用。作为迪士尼近年来最为成功的作品,玲娜贝尔并不依托具体的影视作品而存在,仅有一段官方故事,来讲述其与达菲家族的关系和大致的性格定位,其形象未被全然限定,拥有再创作的空间。它成为大热IP的原因在于,初始故事赋予其活泼好动、热爱探险的角色设定,通过粉丝自发上传的角色视频片段,在视频网站的传播,而不断强化和扩展,粉丝联想将并无关联的段与段的故事内容进行组接,从而形成故事序列并得到延展,发展出玲娜贝尔与其他角色及其与粉丝互动的系列故事,经由大数据推送,粉丝可以轻易使用移动设备,以“刷”视频的形式,连续观看玲娜贝尔的故事。不同于以往迪士尼角色的故事是由传统生产者在影视作品中创造,该角色的故事是互联网语境中由粉丝在互动中参与共建的,是在持续衍生的动态序列,由此可知,粉丝的喜爱对象并非表层角色,而是其背后被制造的引申故事,影视创作开放参与空间,可以使粉丝通过联想共同制作故事,加强了粉丝关注度及其与作品的情感联结,从而“圈粉”无数。综艺节目的创作也有典型案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中的组合“少爷和我”,虽然将《少爷和小姐》定位为《少爷和我》的前传,尝试了创作者角度的故事衍生并获得好评,但两位成员在节目中的《少爷和我》《警察和我》《德古拉和我》等多个喜剧作品之间以及作品与节目的中插广告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但粉丝会通过联想为其设计因果关联,将新作品和广告,视为少爷和管家故事的衍生,延续原始故事的生命,并从中感受到趣味,获得参与创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促使自己以更大的热情关注故事并投入其中。

粉丝在传播过程中参与共建衍生故事,也表现为通过互动反馈来延续故事的生命。创作者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粉丝建议,满足其对故事的期许,可以赢得粉丝好感及其持久的关注。从作为《向往的生活》预热节目的《欢迎来到蘑菇屋》到独立“团综”《快乐再出发》,再到第二季《快乐老友记》的节目衍生链条,得以窥见制作方及时回应粉丝呼声,为“过气”的07届快乐男声全国13强选手量身打造系列节目、提供上镜机会的积极态度。该序列在故事衍生的过程中,打开粉丝的反馈空间,尊重粉丝意见,以就业男团重回荧屏为内核,形成连续性的再就业故事,满足观众的期待和设想,因而收获粉丝的持续关注。《古相思曲》的剧本,源于长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中一位UP主剪辑的两位演员的同人视频,后被剧组购买版权,改编、扩充为14集影视剧,完整地呈现了一个男女主在背道而驰的穿越中不断错过,相见不相恋、相识不相知,最终无法相守的爱情悲剧,制作方对粉丝二创及其知识产权和故事创意的充分尊重、认可和赏识,赢得了同人圈和影视圈内更多粉丝的好感和持续关注。

无论故事衍生是传统的制作和传播方主导,还是将部分权力让渡给粉丝,都能够显现出影视领域的粉丝思维。二者并非对立,粉丝共建故事世界的背后,势必有大公司运作的显影,娱乐公司掌控衍生故事,也并不意味着收编粉丝的参与权。粉丝不是受操纵的提线木偶,作品的热度,并非全然来自制播方的卷入策略,也有粉丝自发认同、自我收编的因素在其中。当然,故事的衍生,并非为影视作品的热度提供绝对保障,衍生作品质量的不确定和粉丝实践经验与审美认知的变动,让问题变得复杂,但“内容为王”是唯一确定的规则,是永远无法被粉丝抛弃的热度稳固器。

三、故事重构:粉丝之于媒介内容生态的价值

粉丝思维在关涉故事发生与延展的同时,也召唤着粉丝对故事的重构。融合语境中的影视粉丝群体的结构发生变化,不同社群或圈层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粉丝的审美认知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实践经验的丰富而变化,不仅会同时兼具不同社群成员的身份,在多个圈层组织间跨越迁徙,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变更。另外,“Z世代”的加入,使粉丝群体思想理念与实践行为,趋于年轻化和多元化发展。因此,粉丝在数字时代凝结出巨大力量,甚至作用于媒介生态,既表现为粉丝持续关注、积极联想和互动反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何种内容得以制作、播出以及长久发展,也显现出粉丝对故事的重读和盗猎助力作品的经典化和新生。

(一)粉丝对经典故事的重读和追认

粉丝实践是一种参与式艺术,基于时下粉丝积极参与互动实践、改写文本内容的活跃状态,粉丝重新阐释影视文本,以REACTION视频、解说与吐槽视频、切片和同人视频等形式,输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经典故事的重新理解和价值追认,彰显了独特的艺术属性和传播价值。

2000年播出的《西游记后传》曾经因鬼畜的剪辑、重复的武打镜头、对人物性格的颠覆和荒诞不经的剧情,而被视作对《西游记》原著故事的失败续写,如今却出现了认为其先锋前卫、大胆创新的声音,作品本身也成为值得怀念的群体记忆,豆瓣评分飙升至8.1。该剧评价逆袭的原因,在于互联网语境中粉丝观念的变化。当下观众习惯于网络空间的表达方式和短视频的美学形态,一些视听制作的粗糙之处摇身一变,成为故事表达形态适应互联网传播的设计要点,从而使该剧被奉为鬼畜视频的鼻祖。越来越多的粉丝,也从曾经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情节中,品味出改编的价值和新意。唐僧从软弱善良变为勇敢坚毅、悟空由直率活泼转为理性克制、八戒的贪婪自私也转为重情重义、沙僧依旧深沉但言语尖锐,师徒四人西行之后的性格看似颠覆,实则符合成佛的成长逻辑,无天一派和佛祖一派的情节互相交织、逻辑缜密,两派的故事背后,各自具有一套处世哲学,引人深思。

2008年播出的影视剧《魔幻手机》,曾被判定为“雷剧”, 当今却被众多粉丝视为美好的童年回忆,豆瓣评分从3.9上涨至8.5。荒诞离奇的穿越故事和拼贴质感的人物造型,让当时掌握话语权的观众产生不适观感,因而饱受争议。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当时年幼的粉丝在当下的数字时代获得话语权,将其重新解读为大胆前卫的设定,傻妞所代表的未来科技和《西游记》角色背后蕴藏着的神话传说,经由多时空叙事,碰撞出荒诞又不失趣味、离奇又不失条理的故事,被更多观者所接受。

在一定程度上,粉丝通过重新解读故事,将曾经的或备受争议、或平平無奇的流行文本,成就为有价值的作品,辅助完成了后世对经典的追认。而经典之所以能被追认,不仅与当下粉丝的重新阐释有关,也有其自身原因。自诞生之初就具备的扎实的内容品质,尤其是发人深省的故事内核,支撑着它们能够超越时空限制,被粉丝所挖掘、为观众所追认。

(二)粉丝对流行文本的盗猎与再造

粉丝重构故事,也表现为对当下流行文本的盗猎式阅读。粉丝对影视作品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强调借用和重组,采撷其认同的部分,并改造其认定的单薄人设、同质化情节和生硬转折等不合理之处,扩展文本时段、变更空间背景或转换叙事视角以探寻多种可能,从而在脑海中解读或重新构思出新的故事,甚至将其落于笔下并广泛传播,使流行文本生发出新的生命力。

粉丝重建流行文本的常用策略,不仅表现为以真人演绎、动画制作或重新剪辑的方式,对故事提示的预设性意义,进行协商式解读或抗拒、夸张、戏仿与反讽,构想主要人物在不同时空境遇的故事,也囊括从原作主要角色身上移开视线,转而关注次要人物,甚至是反派角色的重聚焦(refocalization)。譬如,《你是我的人间烟火》中的孟宴臣,本作为阻碍主人公爱情发展的角色而存在,却因富有层次感的演绎获得粉丝关注,并在同人创作中,拥有更加丰满立体的形象和向好结局。《长月烬明》中的叶冰裳,虽然承担“破坏者”的功能,但粉丝怜悯其身世零落的遭遇,理解其黑化原因,也能够与其不屈服于命运的自我意识产生共鸣。于是,粉丝为这一角色,梳理出人物前史和激励事件,厘清做出恶行的前因后果,将其补足为逻辑清晰的完整故事,甚至在同人创作中重写人物命运,为该角色赋予舒适的成长环境和美好结局。《黑暗荣耀》中的朴妍珍是十足的恶女形象,其从不内耗的精神状态,勾起粉丝兴趣,粉丝们纷纷解读其诡辩式行为逻辑和霸凌、出轨行为的心理成因,逐渐阐释、填补出完整的人物故事,也有粉丝根据影视剧提供的视频素材,将原剧中朴妍珍与河道英之间掺杂着利益、背叛与掌控的婚姻,重新剪辑为河对朴付出真心的爱情故事。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反派人物,不再总是被观众厌恶,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粉丝理解甚至尊重,其口碑的逆转,不仅源自创作者的悉心打磨,也在于粉丝对反派人物的重新解读和再造。其中,过去流行文本中让人憎恶的反派人物收获当代观众喜爱的现象,是因为粉丝以现代观念去重新审视故事,并利用互联网平台输出对故事的新观点。当切换视角、转变立场后,《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容嬷嬷等反派恶的原因,被挖掘并获得理解,逐渐为一些粉丝所接受,与之相反,小燕子、紫薇和令妃等正面人物,却被认为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他人利益,却使自己获利,被评价为“绿茶”和“心机”,在一些粉丝心中的形象下跌。《甄嬛传》里的安陵容一角,在原作中从主角的朋友阵营倒向敌对阵营,是影响主角行动的叛变者、阻碍者,近几年却频繁被“甄学家”重新阐释,分析其谨小慎微、敏感自卑性格的成因,感慨其宫斗技能以及对主角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从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体味到其精彩魅力,理解其行为逻辑,会为其走向死亡的悲剧而扼腕叹息,因此同人创作积极探索其命运的不同可能性。

粉丝在不同媒介文本间游牧、盗猎,擅长在关注的多个故事间建立联系,从中获得的乐趣不亚于阅读其喜爱的单一故事所获得的快乐。因此,混合同人(cross overs)也成为粉丝重写故事的惯用手法。例如,同人视频创作者书写了《长月烬明》中的角色叶冰裳重生并穿越为影视剧《你是我的人间烟火》中的主角许沁的故事,不仅为叶冰裳打造了其缺失的来自家的关爱,也改写了以许沁为核心展开的其他角色的命运。粉丝也设想了《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和《你是我的人间烟火》中的许沁互换人生的故事,并剪辑为短视频,根据人物性格重写剧情,为二人匹配了各自向往的生活,苏明玉在孟家拥有家庭支持后接手家族企业,在商界大展拳脚,许沁在苏家获得了想要的自由,却因缺乏家庭支持而工作艰辛、婚姻不顺,也由此改写了苏、孟两家的轨迹。视频网站中粉丝制作的大量“拉郎配”CP视频,如人气最高的“林黛玉·伏地魔”组合系列,以及近期将《新闻女王》《黑暗荣耀》中两位主人公的复仇线索和职场斗争,重组为一个互相救赎的爽文,并登上热搜榜单的混剪视频“当文慧心遇上文东恩”,也都采用了混合同人的策略,创造出来自不同影视作品的两个角色的崭新故事,满足了粉丝对多个喜爱对象的构想和创作欲。

粉丝的同人文本不能简单理解为解读行为的物质表现,而应该视作文化艺术品,以其自身为观照重点,注重把制作完毕的图像和话语进行选择、变换、并置和再循环。[8](P212-213)简而言之,粉丝群体的艺术传统和粉丝个体的创造力与洞察力作用于流行文本,赋予故事以美学价值的新生。

(三)粉丝重构故事存在边界和限度

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为用户赋权,活跃于各大网络平台的粉丝,能够参与到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中来,粉丝阐释也并未因官方的、正式的文本知识限定而有所终止。因此,粉丝拥有重构故事的参与空间。但这一空间并非绝对自由,必然牵涉到其他参与者为其规定的边界。

2018年3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其中“坚决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编视听节目的行为”引发各方解读,这毫无疑问是从政策导向层面强调二次创作的各类侵权问题。短视频领域内作品二创和侵权、乃至抄袭之间的边界,是在重写故事之前首先要厘清的問题。《甄嬛传》的“二创”,既包含对原作视频内容的重新剪辑,也有动画形式的故事再造,是数字时代粉丝重构故事最为典型的案例,也是使原作热度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在《甄嬛传》的粉丝社群中,“淮秀帮”的配音秀,沿用剧中人设,并对剧中人物性格进行简单化、极致化处理,以戏谑幽默、拼贴戏仿的风格,发展出新的“CP”,将多个剧中人物对话的场景,重新剪辑为“狼人杀”游戏,无疑是最具热度的二创作品,却被要求下架该系列内容。近期博主“追娘娘特别肝”的《甄嬛传》解析与知识科普视频被迫停更,同样与逐渐收紧的版权管理尺度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制作者对粉丝二创的矛盾态度,他们支持有利于作品营销的粉丝实践,却又试图封禁粉丝的某些盗猎行为,希望粉丝能在不违背文本原意的情况下,进行阐释和创作。尽管做出让步举步维艰,但让渡部分参与权才能卷入粉丝,制作公司应厘清创意与恶搞、再创作与盗版、商业竞争和非赢利性质的业余占用等概念,搭建一个粉丝能够展开想象、发挥才能的空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故事二创诚然受到制作方支配,视听多样化发展受到制约,但这也一定程度隔绝了恶意剪辑、同质化和不良导向等内容生产乱象。譬如,许多影视领域的博主,身为粉丝中的意见领袖,却为追求播放量,在解说视频中恶意曲解故事内容,并进行价值观审判,在粉丝群体间传播错误观念,以哗众取宠的方式,谋求流量收益。一定的限制确实能够有效惩戒上述再生产的乱象。因此,在生产者与粉丝达成协作关系、对其适当放权的同时,粉丝二创也应有所规约,在获得授权的基础上,生产健康向上且富有新意的视听内容。何况,二创成果本身的独创性和著作权,也应该得到保护。

粉丝二创作为“引用的艺术”,必然会涉足被引用者的控制领域。故事二创有助于增长原作热度,制作方的许可,有利于释放粉丝的创作潜能,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存在合作的可能。然而,多家长视频平台、影视公司和影视协会发出联合声明,抵制短视频解说、切片、二次剪辑和搬运等行为,《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的公布,从监管者的角度,再次明确了对侵权行为的态度。目前,粉丝与制作方互相尊重、合理二创和侵权行为的界限并不明晰,粉丝时常游走于灰色地带,只能在重写故事的实践中,有限度地再创作,尝试摸索、试探其边界所在。

值得欣慰的是,短视频平台“抖音”,已经开始与拥有原作版权的长视频网站“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先后达成合作,公布获得授权的片单,尝试为粉丝创作拓展空间,故事二创迎来转机。实际上,合作双方虽然对短视频二创形态进行了协商和约定,呼吁粉丝在限定范围内创作,以期短视频与长视频的共同发展,但是具体的界限和规定,仍需进一步探索以达成和谐状态,力求在繁荣故事二创的同时,也拉动原作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结语

数字时代的影视粉丝趋于动态。因此,影视内容生产者既要在内容创作中铺垫足以卷入粉丝的故事要素,也要不断延展其枝叶脉络以维系粉丝热度。在关注粉丝之于影视创作与传播价值的同时,也需要警惕粉丝思维异化为谋求营收,而忽视质量屈就流量逻辑的趋向,探索以粉丝优势助推文化传播的路径,形塑影视作品多样化发展的面貌。

参考文献:

[1][7][美]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 杜永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英]麦特·希尔斯. 探究迷文化[M]. 朱华瑄译. 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9.

[3][美]罗伯特·麦基.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 周铁东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4]Cassandra Amesley. How to Watch Star Trek[J]. Culture Studies 3,1989,(3).

[5][8][美]亨利·詹金斯.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 郑熙青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美]约翰·费斯克. 电视文化[M]. 祁阿红,张鲲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叶 凯)

猜你喜欢
影视作品数字时代故事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后期特效在影视中的应用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