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谨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以下简称《文稿》)由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编辑出版,已发行13册,所汇集文稿起于1949年6月,止于1956年12月,包括周恩来的手稿、记录稿和公开发表文稿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恩来生平思想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而《文稿》中的讲话提纲是他手稿中的“精华”,重温讲话提纲,犹如用心灵触摸泛黄的手稿,从中可以感悟周恩来那跨越时空的精神风范。
亲力亲为 彰显勤政之风
翻阅《文稿》,在每一篇讲话提纲文末,都有这样的注释——“根据周恩来手稿刊印”。足以表明,我们看到的讲话提纲,无论长短,一字一句都出自周恩来之手,不是口授修改或例行圈阅,更不是秘书代劳之作,而是亲笔拟写,凝聚着其心血、智慧和辛劳。这些讲话提纲虽然周恩来还会在现场讲话中加以阐释发挥,后期“深加工”时进一步丰富完善,但它是催生周恩来诸多重要论述和思想的酵母,是见证他勤勉从政的珍贵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主持内政外交,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对每一次公开讲话都十分重视,事前都会开展针对性调研,收集相关资料,挤出时间拟写提纲,力求言自心声,言之有物。
《文稿》中收集的讲话提纲有30余篇,最密集的集中在第2册,有6篇之多。1950年上半年,人民政权初建,经济、国防、文化、外交需要整体谋划、统筹部署,周恩来先后起草《向纺织等十个专业会议代表作报告的提纲》《关于签订中苏条约协定问题的报告提纲》《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这些讲话专业性强、关注度高、影响深远。即使在1954年上半年他准备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尚有大量工作需要部署之际,对于3月份召开的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和地质部钻探职工代表会议的讲话报告,他都没有假手于人,依旧亲自执笔,根据习仲勋和李四光提供的材料草拟了《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报告大纲》。
提纲挈领 彰显务实精神
周恩来草拟的讲话提纲,简明扼要,干净洗练,基本上是条目式、短句型,具有提示性、引导性和启发性,几乎是一字不多余,一词不重复,体现了作者的务实作风。如在《关于抗美援朝问题的报告提纲》中,强调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言简意赅地列出“清匪、肃特、土改、统战”4个词作为“文眼”予以提示。对一些常用名词还采用了缩写,如用“资级”表示资产阶级,用“节资”表示节约资本,用“财济”表示财政经济,力求文字精炼。即使少部分提纲有所铺陈、大致成型,但也叙述扼要、结构紧凑、详略得当。
《文稿》中的讲话提纲,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开门见山,没有“穿靴戴帽”,不拘长短、格式等。长则洋洋洒洒数页,如1952年4月《在驻外使节会议上的报告提纲》,其中对外交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梳理了8个方面,从和平政策到内部建设、从思想领导到建立制度作了明确;对大使的条件罗列了7条,从安心工作到干部政策作了说明,全都思路清晰,要求明确。短则一页,寥寥几行,一目了然。大部分提纲无论主题大小,都控制在两页左右、千字以内。如1951年3月他向出席工业会议、财政会议和其他专业会议代表作的《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讲话提纲,仅有两部分、12行文字,但字字有内涵,句句有分量,现场发挥的空间极大。
提纲简略凝练,有原则而不空洞,浓缩而不干瘪,突出表现为对数字的列举不惜笔墨。《在八所院校应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提纲》中,开门见山就是一组数字,“毕业总数17000人,京津1300、700人”,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在传达毛泽东“调动一切力量为社会主义服务”报告(即以后所说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纲中,阐述“工农业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时,用6组数据加以说明,有绝对值,有百分比,数据翔实,一目了然。《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报告提纲》中,强调“远景规划必须放慢一点速度”时,用破折号直接点明两个关键数字“三千万吨钢和一万亿斤粮食”,放在文中醒目处,红线标注,表明态度。
形散神聚 彰显思想活力
周恩来的讲话提纲,从形式上看,句型不一,前后衔接、上下转换好像无规律可循,但仔细研读、认真揣摩就会发现,提纲中心突出,主题鲜明,每篇各具风格,内在的逻辑关系清晰,前后呼应,开合自如,有形散神聚之效。
有的主题突出,单刀直入,围绕几个核心问题直接陈述。如1950年4月的《谈谈学习问题》,3个段落,100多字,第一段剖析“经验主义的学习和教条主义的工作”,第二段阐释“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最后一段“批评与自我批评”,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中,开宗明义发出“中国科学家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的号召,接着摆出两个不容回避的“建设问题”和“团结问题”,从回顾到展望,“良心”“责任”与“分化敌人、巩固自己、消除门户”等关键词重点突出。
有的平行展开,层层推进,视野宏阔。如1950年6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上的讲话提纲》,从“杜鲁门声明暴露自己”到“世界和平势力达到最后胜利”等9个方面,一句一个要点,阐明国际关系现状,视野开阔,聚焦精准。《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提纲》,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贯彻,从“过渡时期总路线、执行总路线中的目前国内外情况、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3个方面展开,由远及近,务实重行。
有的立体构建,层层叠加,有纵深感和厚重感。如1949年12月《关于外交政策的报告》,将外交思想、外交阵线、外交形势、外交政策和外交约法作为5个切口,深入解析,立体呈现,外交阵线透视“两个营垒”,外交形势审视“配合”与“妥协”,外交政策则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4个维度擘画。1950年3月《向纺织等十个专业会议代表作报告的提纲》,围绕外交、解放、土改、财经、治安5个问题分别展开,其中财经问题由“恢复”入手,从重点、配合、计划、耐心、步骤、前途等7个层次阐发,丰满而厚重。
对比鲜明 彰显理论高度
周恩来的讲话提纲有一个显著特点,许多篇目、章节采用了大量的对比关系。灵活运用对比,是他语言风格的独到之处,在讲话提纲中也留下深刻印记。
将对比关系作为分标题使用。如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委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分为“政治与科学”“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3个部分。1956年1月《知识分子会议上的结论的提纲》,明确“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前5个分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数量和质量”“理论和实践,长远和目前”“教育和研究”“提高和普及,国家和人民”。在每篇提纲内容中对比手法也经常出现、使用频繁。如1952年4月《在驻外使节会议上的报告提纲》,在“思想领导”中,一连用了8组对比关系,即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安心与不安心、无产阶级纪律性与自由主义、民主集中制与官僚主义等。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关于体制问题的发言提纲》,重点阐述的3个问题就是和平与战争、个人与集体、民主与集中。
注重对比,关注事物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善于统筹兼顾,善于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辩证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现了周恩来特有的科学思维方式,也展现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
畅谈外交,他专注“战略与战术”“反帝斗争与‘和平共居”“轻视与重视”“挑衅与刺激”“团结国际友人与平等互助”“独立自主与一面倒”“自力更生与取得外援”等之间的关系;对于“统一战线中倾向问题”,高度警惕“先锋主义与尾巴主义”“关门主义与迁就主义”“大汉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官僚命令主义与自流主义”4种弊端;涉及教育改造,倡导“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要求正确处理“辛苦与享乐”“谦虚与骄傲”“艰苦朴素与奢侈铺张”的关系;强调增强“政策观念、大局观念”时,不厌其烦地梳理出“党派、公私、劳资、工商、财经、城乡、内外、上下、南北、民族”等十大关系,逐一阐述,以期引起足够重视。
《文稿》中的讲话提纲,有10余篇扩充为完整文稿收入《周恩来选集》。对照提纲与最终文稿,可以看出,虽然文稿篇幅有所扩展,内容更加丰富,文字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显著增强,但与提纲一脉相承的讲话精髓得以延续,主题思想、框架结构、语言风格都未改变。目前收录在《文稿》中的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就是在“会前,周恩来起草的政治报告的详细提纲”基础上形成的。显然,提纲是文稿的源头和框架,文稿是提纲的扩展和完善,真实反映了这段时期周恩来的思想脉络和理论底蕴。
朴实隽永 彰显大众情怀
周恩来的讲话提纲,虽然主题不同,受众迥异,但文字都洗练简洁,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鲜明,没有复杂句式和晦涩词语,内容活泼、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读来给人平易亲切之感。
1950年,周恩来讲精简节约,5个要点一气呵成:“减员复员,社会负担,生活待遇,政府负责,大家动手。”对8所院校应届毕业生分配工作,直截了当提出3个“方向”,即“跟新生的走还是跟死亡的走?看发展还是看不变?怕困难还是不怕困难?”1952年8月,思考如何解决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反保守,反本位,反盲目,反分散”。1953年6月,谈及抗美援朝,坦言“争取和,不怕战”。总结政协工作不足,一针见血,不绕弯子,“准备不够,酝酿不够,通知不速,发言无准备、随便,有些事未磋商”,等等。
提纲通俗中富有哲理,平实但不平淡,令人回味无穷。1950年6月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阐释“理论与实践”关系时,他深入浅出地指出:“理论是从实践中提高,不是教条。实践是要有理论指导的,不是盲目乱撞。”1952年4月,与驻外使节交心,启发领悟外交艺术,懂得“针锋相对,弯弓不发,见机而作,细水长流”,学会“以友为师,以敌为师”。1955年分析台海形势,直言“苟安不能得到和平”。1956年阐述如何理解“十大关系”时,提出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强调“有不同意见才有统一意见,有不同呼声才有共同呼声”。
周恩来的讲话提纲涉及的都是内政外交、国内外大事要事,看似理性枯燥,但仔细揣摩,字里行间充满温度,透出对人民的关爱,对官场劣习的憎恶。1953年在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他强调要“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1954年在分析思想战线阶级斗争形势时,号召“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私自利”。1956年4月,指出“政府工作的基本毛病,就是民主少了,集中多了,因而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大大发展,不关心群众利益,不倾听下层意见,不接触实际,危险的贵族集团”。同年11月,在冒进之风开始抬头时,强烈呼吁:“要重工业,又要人民——为人民、依靠人民,才能搞起重工业。”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容量很大,体裁多样,讲话提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展现了周恩来思想的轨迹,是他所著文章的核心要义。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领略到周恩来独特的文风,崇高的风范,学会如何作文、怎样做人。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