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娟 赵明芳
【摘 要】 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僵化、过时的生涯教育有碍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形成。研究试图借鉴组织管理中的压力传导机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构与重组,梳理出目前职业生涯教育中政策执行难、高校改革难、学生接受难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可行建议,助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并应对挑战。
【关键词】 职业生涯教育;压力传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06-0083-0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6.011
【作者简介】 徐淑娟(1990—),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讲师、学工办副主任;赵明芳(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国家战略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拉勾招聘与知乎联合发布的《2024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抽样调研报告》,超过四成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这表明“延迟就业”现象持续升温。在受访者中,近九成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了学历竞争的压力。在2023年秋季招聘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岗位需求中,大型企业的招聘需求最高,总占比达到45%,此外,电商、人工智能及数据服务行业的需求也最为旺盛[1]。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慢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从2022年的15.9%上升到18.9%,这表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求稳,对于职业发展的心态更加谨慎。同时,“双一流”光环在求职中仍然起到正向作用。另外,面对新冠疫情引发的职业生涯冲击,国内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离职潮,这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社会传统的求稳心态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国企、事业单位持续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这也反映了中国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相对保守,缺乏个体主观性和自我意识[2]。
中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自改革开放后才加速发展起来,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转变为“自主择业”[3],职业环境剧变给大学生带来认知压力,导致其职业规划过于短视,忽略个人长远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学习作为核心目标,开展可持续、动态且多元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助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并应对挑战。
一、文献回顾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研究,“本土化”指导理论供给不足。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且通过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提高就业质量,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术界针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包含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部分,但不够全面翔实。
目前研究指出,传统的指导模式和情境无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迷茫,服务机构需要探索新的指导模式和情境,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技术,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构建能力得到提升[4][5]。多数学者从主体、评价体系、测量方法等角度梳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困境,发现高校在实践中更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随着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社会对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任务衔接、人员配置、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上有待优化。学者提出要优化现有评价体系,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家校社合力促进大学生探索多元职业体验,增强自主选择的意识[6][7],其中不乏运用多种模型研究大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对职业生涯影响的研究,强调大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职业成功,可以通过匹配的教学模式培养,在职业生涯中不仅需要主动抉择,更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成长型、问题导向型思维[8][9]。
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尚未应用到前沿的可持续职业生涯理论中。可持续职业生涯指个体在漫长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能够兼顾健康、快乐与生产力,并且具备抵御外界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实现资源积累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经历[10]。这种经历需要在长期的时间跨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和适应,以实现个人和职业的长期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高校阶段的做法,高中教育作为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中小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尚未得到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成果也可运用到该领域的研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推进是一项意义深远且颇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为了使这一教育更具实效,他们提倡整合各方资源,打破传统界限,为大学生提供更真实、更深入的职业体验场景。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有效解决主体间目标异化的问题,以及如何将教育政策与实践紧密结合,以确保各方资源能够顺利传导到大学生个体。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源远流长,“中庸之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可见一斑[11]。但儒家思想的优秀内涵并未被深刻诠释,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更多浅显表现为“泛大众化”。“稳妥”“保守”“折中”成为当代社会对“中庸之道”普遍的解读,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表现也呈现出“顺从”“守纪律”的特点[12]。这种渗透到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取向在大学生就业领域中易表现为从众心理导致的“羊群效应”,个人与社会都弱化了个体差异,人们通过积极的口口相传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做出趋同选择。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教育目的既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又要关注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托一定的动力机制保障政策落地实施,现有的动力模型一般为“引力—压力—推力”[13]。“引力”是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根本原因,压力是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推力则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核心环节。压力传导的模型可以将目前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顽固问题分阶段、分环节抽丝剥茧,梳理出背后的原因,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优化提供思路和参考。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根本引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有必要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合格人才的供给。职业生涯教育的设计必须与经济社会同向同行,而不是将理论方案与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必须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而不是单一地由学校来设计课程内容与形式。只有多元、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碰撞,才能探讨出契合动态的终身学习论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
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教育的期待都将转化成职业生涯教育实施中的压力。压力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压力环境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培养皿,只有直面压力问题,职业生涯教育才能有力推进。虽然个人在压力环境中的感知水平不同,大学生对压力的趋避行为却普遍存在[14]。引导大学生识别压力来源,剖析压力类型,合理分散、运用压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任务之一。最后,政策的影响力和大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共同推动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压力传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正负两个方向的作用,要积极构建正向“激励型”传导机制[15]。
三、压力传导机制的应用
(一)社会需求的引力机制
首先,政府在就业这个民生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需求推动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为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家庭、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制度保障。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就业服务机构能够根据清晰的政策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更匹配。其次,政策引领促进了跨领域合作。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通过提供实习、实训等机会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环境,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对产教融合、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政策引领还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政府支持大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和职业规划,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辅导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同时,政府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二)政策压力的分级传导
我国行政权力运行制度的特点在于通过科层制度将行政责任和压力逐级分解并层层传导,以推动工作实现预期目标任务。从纵向看,由于制度缺陷以及行政人员个体差异化,压力传导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心理学上的“责任分散效应”,导致责任和压力的逐层传导转变为逐层推卸,出现权责不对等的现象[16]。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权责管理和资源分配上展现出明显的行政化和绩效化特点[17]。这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因责任重大而呼吁凝聚各方合力,也因上下联动,广泛动员,每个环节的责任都被弱化模糊导致压力无法正向传达产生积极作用。在行政化管理模式下,从国家政策层面到高校执行环节,压力传导因个体差异存在异化问题。为减少压力传递的层级障碍,需要打破僵化思维,优化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和责任主体,避免责任分散,提高对压力的认识。
从横向看,高校领导干部应发挥引领作用,坚持上下联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同时,要重视关怀疏导工作,消除下级员工的对抗心理,营造守土有责、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环境。在高校行政工作中,部门间协作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中主责部门和配合部门围绕某项任务进行分工协作,以共同完成该任务。为了实现有效的协作,任务统筹方需要发挥能动性,并打破固定分工,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就业指导部门在部门间协作中通常会采取主动竞争上级注意力的策略,例如将校级任务打包、发布二级学院完成率排名等。这些策略有助于强化对配合部门的统筹力度,从而优化高校内部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分配方案。通过分析不同部门在协作过程中的角色差异及协同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机制的运行及其逻辑,有助于打破合作壁垒,让行政体制的“条”“块”有机融合[18][19]。
为提升教育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压力传导机制势在必行,同时要坚决防止职能部门层层加码、压力过度传递的情况出现[20]。在行政管理领域,“吹哨模式”作为压力逆传导模式,是一种基层一线治理主体借助外部力量向上级施压的方式,旨在重塑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并重新设计组织流程,从而实现治理重心的下沉[21]。高校可以通过收集真实数据并与家庭、社会等各方进行联动协作,将教育压力逆向传导给上级。这种方式可以优化工作效率,提升育人实效,同时也可以缓解结果导向型教育评价下就业压力与就业指导之间的张力。因此,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适度引入“吹哨模式”,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整合与下沉,减轻繁琐冗杂的事务工作,提升育人实效。
(三)压力对个体的两极作用
在垂直管理中压力自上而下传导,上级的政策到下级的执行以逐级的方式流转,执行效果根据下级的认知差异、专业分化、配合程度、职业能力而异。科学的传导制度可以有效分解压力并得到有效执行,失控的压力传导则会引起负面效应,导致项目停滞不前[22]。区别于行政管理中的层级制度,大学生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主体要警惕压力的无差别传导。当代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在面对心理压力时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采用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但仍有少数学生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方式。研究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例如大一新生通常更倾向于向外部求助,而高年级学生更偏好自我内部调节。此外,性别也是影响压力应对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女生在面对压力时通常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独生子女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采取消极的防御方式。在应对压力的方式上,农村户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总结经验,城镇户口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宣泄情绪和寻求帮助[23]。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等因素均对抗压能力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个体差异,坚持“一生一档”“一生一策”,提供定制化服务。
就业服务载体、家长与高校教师都应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导大学生接收压力、分解压力、产生动力,发挥个人能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抗压氛围。从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教导大学生正确辨别压力,有效运用压力,合理排解压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压力传导与关怀疏导的动态平衡[24]。家校社联动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排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自媒体盛行背景下,各种信息与舆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具备较强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能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就业意识,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并积极寻求就业机会。这种压力对个体正向激励作用的产生,离不开家庭、社会和高校的支持和引导[25]。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有丰富的理论成果,这将有利于保证每一位大学生对压力的分散不偏向、不异化。只有顶层设计的政策精神准确无误地传导到大学生个体并被接受内化,职业生涯教育的动力模型才能形成良性闭环,成为可持续、动态化的“活”教育。
四、结语
鉴于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行政化管理倾向,本文建议引入组织管理中的压力传导机制,运用心理学进行解构与重组,以更清晰地梳理出教育过程中的痛点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那些疏而不通、合而不聚、传而不达的症结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经过分析发现,在压力传导过程中,管理部门层级间政策的执行出现分化,高校内部横向职能部门协作出现固化,大学生个体在压力分散中出现异化。未来的研究可以遵循问题导向,通过重视压力传导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分流体系,将职业生涯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本文也认识到对教育问题的解读不能简单套用组织管理模型,基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使用,需要跨领域多学科进行探讨,贯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营造健康、快乐、高生产力的职业生涯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拉勾招聘联合知乎发布《2024届高校毕业生求职调研报告》[EB/OL].(2023-10-16).http://wap.xinmin.cn/content/32497702.html.
[2]白雪.《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发布[EB/OL].(2023-05-05).https://www.hb.chinanews.com.cn/news/2023/0505/391251.html.
[3]王晓琼,邱钰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赛促教”改革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12):147-151.
[4]高婷婷.美国一流高校本科生“职业生涯共同体”:组织特征与实践探索[J].外国教育研究,2023,50(07):44-57.
[5]方伟.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7):10-18.
[6]温亚,顾雪英.美国模拟工作本位学习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4):61-67.
[7]王华强,何颖,祁芳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1):79-85.
[8]顾雪英.一种跨界尝试:MBTI在差异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04):25-29.
[9]黄敬宝.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视角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3(16):18-26.
[10]吴仲达,梁婧涵,陆昌勤.可持续职业生涯:概念、管理策略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06):68-83.
[11]李泽民,周晓波,耿郡璞.浅析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J]. 公关世界, 2021 (22): 135-136.
[12]巩萱萱.大学生中庸思维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 31(11):1735-1739.
[13]陈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以“引力-压力-推力”为着力点的阐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05):10-19.
[14]杨睿,周文翠.压力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03): 102-105.
[15]温演驰.组织中“激励型”压力传导机制构建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0):96-99.
[16]张广乐.责任与压力传导的问题及对策[J].领导科学,2017(24):41-42.
[17]赵曙明,张紫滕.教育评价视角下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变革[J].江苏高教,2023(08):44-51.
[18]文丰安.构建科学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06):16-23.
[19]王铮.政府部门间协作的影响因素及其组织逻辑:基于组织角度的分析[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3, 12 (02): 43-53.
[20]李志杰.职能部门间的横向加码:运行机理、现实功能与优化路径——基于A省“放管服”改革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3,12(05):99-111.
[21]郑崇明,原超.压力逆传导与权责匹配的基层治理创新——以深圳市G区“吹哨报到”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2):85-91.
[22]康超.个体赋能视野下压力传导机制的效应分析及创新对策[J].领导科学,2021(02):82-84.
[23]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01): 36-41.
[24]李汉华.领导工作中压力传导与关怀疏导的矛盾调和之道[J].领导科学,2020(09):44-46.
[25]李春玲. 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J].教育研究, 2020, 41 (07): 4-16.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ransmissionMechanism i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Education
Xu Shujuan, Zhao Mingfang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is crucial for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success. Rigid and outdated career education hinders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outlook on employment and career choi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raw on the pressur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deconstruct and reorganiz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sort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cceptance by students in current career education, further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it, and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the vo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mbrace challenges.
Key words: career education; pressure transmission; college students
(责任编辑 郑昕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