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我喜欢意味深长的叙述

2024-09-05 00:00:00姚鄂梅
长江文艺 2024年7期

我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虽然我年轻时并不这样认为,那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以为时不时冒出来的写作冲动就是写作才能。

不管怎样,我自我鼓励着一篇接一篇地往下写,幸运的是,没有什么激烈事件横空出世,中断我的自我鼓励,我的极简生活一直放任我不紧不慢地写作到今天。现在想一想,如果当年的我聪明一点,机灵一点,是很有可能离开写作的,写作虽然要有一颗坚韧的心,但写作本身其实很脆弱,一不小心,就被匆忙的生活和不宁的内心给淹没了。

我很少回头分析、梳理自己的作品,一是没有机会,二是羞于谈及自己的作品,我只想埋头往前走,以为走得越远,以前令我羞愧的作品就离我越远。我经常会有一种想要跟从前的羞愧之作撇清关系的冲动,大概是潜意识里一直有一颗追求进步的心吧。

但是,该面对的终究还是要面对,《长江文艺》通知让我整理一个创作年表,这个任务比我想象的难多了,整理的过程也是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从年表可以看出,自1996年到现在,我总共发表了60个中篇,29个短篇,11 部长篇,2部儿童文学。我无法衡量这个数字是偏大还是偏小,总之,我有点被自己感动到了。要知道,我是一个很笨拙的人,一篇小说,无论长篇中篇还是短篇,从拿出初稿到最后定稿,至少需要修改三遍才敢送出去……我知道不能谈论意义,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又都意义非凡。有段时间,我相当看重书籍,每搬一次家,书籍都是重点关照对象,后来,因为搬家太频繁,过程太痛苦,不得不做个取舍,扔掉了那些慕名买来、读过之后觉得不过如此的书,下一次又扔掉了一部分虽然还不错但已反复读过的书,再下一次,我发了个狠,全部扔掉,只保存几本重要的贴身书籍,我还记得当时的感觉,很轻松,也很惶恐,就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因为事发仓促,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只能乌青着脸站在街头发抖。为了克服这种惶恐,我又开始买书,甚至重新迎回了之前扔掉的书。

对书的感觉,与我对写作的感觉是一致的,最狂热的时候,感觉自己什么都能写,没有禁区,无所畏惧,但很快,我就发现了自己最擅长的区域,我总是更喜欢将观察点放在家庭,或者说,将机位架在家庭生活的某个角落,对我来说是一件得心应手的事。家是一个人的安顿之所,也是社会的注脚,世事变迁,观念演进,最终都会在家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视野,却有着包罗万象的巨大胸襟。家其实是一个小社会,它是外面那个社会的极度浓缩。

家还是一个大漏斗,当你从外面回来,很自然地往家里带回你所遇到的一切,以及你对这一切的反应,即使出于善意而不得不有所隐瞒,它们最终还是会像沙子一样,缓慢而执着地从你身上流泄出来,无可挽回地影响到每一个家人。

这种缓慢而持久的影响,往往正是悲剧诞生的地方,也是我为之着迷的地方,每剖析一个家庭,都是一次充满痛苦和疑虑的探索,因为必须顺着人物的常识和逻辑去经历他们的遭遇,去模拟他们的体验,将虚拟的人物落实到极具现实意义的情节中去,唯有如此,才能从容不迫地输出他们的故事,这个过程有点像要先整熟土壤,然后才能播撒种子长出庄稼,有点机械,有点漫长,但非如此不可,否则我会心虚,觉得是对他们的冒犯。是的,虽然我的人物没有完整的原型,但我仍然会觉得潦草地对待一种生活,是对某一类人无法原谅的冒犯——如果我没有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痛苦的话。为了减少这种冒犯,我必须更加认真地投入生活,跟写作一样认真。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在我写下短篇小说《狡猾的父亲》一年以后,父亲因病去世,我为此深感内疚,虽然小说里的“父亲”与我的父亲相去甚远,他的故事之曲折、经历之复杂,远远超出我的父亲,但我自己清楚,这个“父亲”的某些皮毛、某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肯定与我的父亲有关,这是没办法的事,无论何时何地,父亲永远是孩子内心的影子,就算你刻意不去想他,他也会对你施加某种看不见的影响。所以,当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我的震惊大过悲痛,因为,那个“父亲”也在《狡猾的父亲》结尾部分因病去世。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消除的愧疚折磨着我,我甚至想,如果我不写这篇小说,我的父亲是否就不会生病、不会死?那一天是否会延迟到来?从那以后,我暗暗告诫自己,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让我小说中的人物死去,宁可让他们艰难地活着,耻辱地活着,也不要轻言死去。

慢慢地,我有了自己的禁区,我意识到,纵是百无一用、无足轻重的文字,也有它的不可承受之轻。我开始给自己树立界石。

社会新闻不会成为我的素材。我只写自己能感受到的人和事,只写自己能够理解的人和事,只写能够引起我的震撼和思索的人和事,否则,我担心自己有限的理解力亵渎了别人的人生。我不担心自己所能书写的范围会越来越小,只在乎我注目的地方是否真的击中了我,是否带给我痛感,是否不写不足以摆脱这种痛感。我所要叙述的人和事,是否真的被忽略,是否真的为人所不屑,是否真的需要有人来掀起他们头上的遮盖物。

我不虚构不熟悉的生活,也不在熟悉的生活里铺天盖地事无巨细地叙述。我喜欢寻找熟悉里的陌生,陌生里的似曾相识。站在门里看到的,和站在门外透过门缝往里窥视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从不认为所谓素材可以直接搬上稿子,就算它们自带完整结构,看似浑然天成,我也不会有太多兴趣,它们顶多只是针织品上可以拆下来的几缕丝线,放进我的收纳柜里,聊作备用。

故事越完整,小说越无趣。以买鞋为例,在36码和37码之间,存在一个微小差异的半码,一定有人觉得这个半码更加舒适,也一定有人总是找不到这个半码,只好把自己往偏大、偏小的标准尺码上靠,久而久之,一些脚变形了。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个半码。比如我的中篇小说《游刃有余》,是一个因为家人患病而一夜返贫,男主人公出招挽救濒危家庭却陷入深渊的故事。它有一个听来的原型,讲的是一对生活优越的夫妇,把自己的两处房子租出去,长期住在五星级宾馆里,享受各种免费VIP服务。这种生活方式乍一听让人羡慕,细想想也令人生厌,但是,当我把它改头换面到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头上时,一切都不同了,他们在薄薄的体面下挣扎,很快就全盘崩溃。

我不为写小说而去进行所谓的采访,也不相信一个人的口头表达一定会忠实于他的内心,更不相信一个人真的有着准确表达内心的能力,至于经过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重误读的故事,我高度怀疑它是否还具备文学上的张力。我宁可当一个无意中的聆听者,一个扎根生活的参与者,时刻启动自己的感知,思考我的观察,表达我的感悟。我宁可拆解一个无意中得来的好故事,把它们装进文学这只陶罐,让它尽情发酵,直至酿出一个全新的故事,一部从未有人写过的好小说。中篇小说《基因的秘密》就是这么来的,它的源头之一是一次平平淡淡的聊天,其中的几句话像几粒火星,落在一张纸上,很快就烫出了几个洞。《基因的秘密》就是通过那几个洞推演出来的。

我也不会为了写作去四下里寻觅。我会等待一个念头来击中我,然后围绕它去组织一支队伍,如果等待无果,我就去看书,努力生活,假装忘了写作这回事。

我不写被审判过的人。他们已经被法律审判过了,被道德审判过了,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我无权再将他们拖到笔下,进行新一轮鞭笞。我更不会去采访他们,首先,他们不一定想对陌生人重述他们不堪回首的遭遇,其次,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处于弱势的人毫无保留地打开心扉。

我不写真正绝望的人。如果我从外面回来,从绝望者那里归来,迫不及待地坐在桌前描写一个绝望的人,而不是对绝望者施以力所能及的援手,我怕我会在半夜里惊醒过来。

我不写浅薄自大的人。哪怕只是顺着他的生活逻辑去构思一遍,就已经对我自己造成了伤害。

我不写暴力和色情,因为我对此缺乏想象的基础。

我信奉文学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广袤无边的人群,至于那粒启动写作的种子,全靠努力和幸运从生活中觅得。为了种好它们,必须去研究阳光、水和风,研究肥料和工具,而不是去讨论它们的价值、美感和可能的市场。由于写作是个极其耗时的工作,有时在桌前枯坐一天,真正有效的写作时间却只有两三个小时,这种状态让我珍视每一次外出。在屏幕聊天盛行的年代,与真人聊天多么珍贵,我喜欢听到真人的笑声,看到真人的表情,屏幕上的聊天,总让人有种二手生活的感觉,我甚至常常误读微信对话,因为我对真人对话中的语音逻辑更为敏感。

我喜欢在小说里表达理想和诗意,比如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不管我以后还要写多少,写得怎么样,《像天一样高》对我来说,都是一部重要的小说。

我喜欢修改,喜欢反复锤炼第一章的句子,因为我需要它们为我定下全篇的语感和基调,需要它们给我打气,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我相信勤奋是灵感的沃土,相信热爱,如果不是爱入骨髓,我不可能孤注一掷地写作这么久,今后还会一直写下去。写作让我感到,我的每一天都没有虚度,因为就算有虚度,也可狡猾地将之视为积累与调整。

我相信写作会使人不断地完善自身,因为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彻底的自我洗涤,直到最后,把自己洗得深刻如智者,天真如小孩。

我喜欢在写作中追踪一束光:理想之光,真相之光,深情之光……种种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光,我都会以写作之名,将它们赋予到我打量过的生活中去。我喜欢真挚而诚恳的文字,喜欢用这样的文字完成一篇意味深长的叙述,我希望我的叙述能打动我自己,打动别人,然后抵达这样一种光束。

我确信,每个故事都能产生独属于自己的光束,哪怕是一块顽石,只要选中一个合适的角度,加上特别的雕琢,一样能发出喑哑的光彩。写出有光的故事,才叫小说,否则就只是一个故事,没有个性、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的故事。写出有光的故事,是我的小小抱负,也是我的责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