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海洋的浪尖(评论)

2024-09-05 00:00:00金理
长江文艺 2024年7期

《长江文艺》推出“青年作家专辑”,这一组小说作品风格各异且作者几乎都为90后。已有不少文章开始勾勒这一代写作者的整体图景,尤其是在与80后写作的纵向对照中,提炼代际区隔的文学特征。我个人感觉是为时尚早。不过在阅读这组小说的同时,我时不时想起近二十年前,正当80后在新世纪涉入文坛之际,有两部电视剧集《奋斗》《蜗居》引发万人空巷。当时网友总结出这样一条编演方程式——“50后导演+60后编剧+70后演员= 80后生活”。这让身为80后的我耿耿于怀,当然不是说80后的经验只能由80后来表达(文学经验原是可以在不同代际间渗透与传达),而是纳闷为什么一度有如此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写作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被命名、被描述、被代言的对象?抚今追昔,“反抗被描写”对于90后来说已经是一项早被揭过的课题吧,或者说,他/她们牢牢地将自我叙述的权利收归己身。

自我叙述并不等于叙述自我。人只有在关系中,在与他者的对话中才能更清晰、更丰富地辨别自身的经验。“关系”或许正是《休眠火山》的一种主题。在即将身为人父之时,周苏捷借故开溜到上海,他联系了此前有过交往的两个女子,似乎想要发生点什么,也确实即将就要发生了,但最终什么也没发生。这是男主刻意为自己争来的一个喘息的间歇,仿佛日常生活的脱轨,又来到的是频繁上演奇迹的魔都,也将角色扮演和道德规范尽数解脱;然而这个间歇期仿佛黑洞一般,吞噬、取消了男主的蠢蠢欲动。多么神秘的“取消”,仿佛就是制约着火山不爆发而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秘力量。男主肯定疑惑是什么力量主宰了“取消”。当然,在旧情复炽的刹那,女子回归了角色规范(“她的女儿刚断奶!”),可是我还是想寻找一些介入、参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神秘因素。比如,周苏捷经常会认为妻子多愁善感(她坐火车时居然会敏感到“住在铁路边的人要承受多大的噪音”),可是小说一开篇,就别有意味地写周苏捷走进医院时的“分心”,他注目于窗外的悬铃木被修剪,“丧命于电锯下的树枝散发出类似于刚修剪后的草地的味道”,他依稀记得(正是多年前交往过又即将在上海重逢的女子告诉他的)这是“植物受伤后释放的化学物质,实际上是痛苦的味道”。自我关注、自我满足的同时、旁逸斜出的“分心”时刻,是《休眠火山》的精彩一笔。

《闯入者》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故事两种版本的讲述。版本一:苏瑶和丈夫的生活因为后者妹妹的闯入而出现危机,苏瑶通过向心理医生倾诉——这一次是从养了六年的牧羊犬“贝拉”开始——而试图缓解情绪。版本二:苏瑶已出现幻觉与妄想症状,于是才将女儿误认为丈夫的妹妹,于是才幻想出从未存在过的“贝拉”。医生开具的药物治疗精神分裂与躁狂发作,甚至建议物理治疗。小说的主体部分,是用版本二来拆解版本一。但这一代的年轻作者,可能并不接受幻与真、表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所以在小说结尾,医生会怀疑在与苏瑶丈夫的通话中,“从电话那边听见了几声狗叫”。这或许还谈不上反转,但至少在两个版本的对抗性关系中调整了些许局势。

生活危机向心灵内部的侵扰与转移,是我阅读这一组小说的突出感受。《白马》开篇第一句话:“那是八九十年代交界之际,又或者,比她想的还要再晚一些年……”暗示出罗珍妮在复原真相时的主观随意。该篇完全可以罗珍妮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主导结构,但三三的处理是将罗珍妮下降为视角之一,在其之外又保留了一个叙述者。还必须注意类似这样的细节:刘梦兴致盎然地讲述水貂咬蛇之后,罗珍妮随即断言“又一个谎言,为了某种戏剧性”,可她否定的实则是水貂真实的习性。这些细节的累加,难免会为罗珍妮的自我叙述蒙上一层主观妄断的薄纱。读者一方面跟随罗珍妮沉湎往昔与当下,一方面不免推敲其叙述的可靠性。“白马的故事究竟意味着什么。恨、嫉妒”,这是白马和梅慧芬?抑或罗珍妮镜像中的白马和梅慧芬?这一镜像本身是否有心造幻影的渗入?白马的意象近期在青年作家笔下反复出现,比如孙频《骑白马者》、林戈声《奔流到海》等。或许是庞然异物的闯入,暂时中断了日常生活的常规。在《飞烟》中,孟还潮—李全—周显声仿佛是无解的循环,然而解套的“闯入者”阙如,或许是个人成长外化出的客观对应物。在三三这里,白马喻示着“直视此刻的一切存在”,包括外界和他人身上的黑暗,也当包括直视自我心中的黑暗。

《绳索与海洋》叙写了四次未及发生的死亡事件。第一次是叙述者“我”的自缢。弃绝自我生命是“唯一的哲学问题”,是断裂性的事件。然而一声手机铃声就唤回了“我再次降临人间”,电话另一头的向清邀请“我”“陪她走走”。偶然的电话(小说未交代这次铃声如何制造对“我”而言巨大的骚扰效果)、并无“多深交集”的朋友(即便是对这样的一位朋友,“我”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中断了自杀事件。那么,这次自杀是深思熟虑的决定?为什么“我”对自杀都可以如此敷衍、漫不经心?淡然、冷漠,正成为这个时代青年群体中弥漫性的症候。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午后梦魇一般的感觉”缠绕着“我”,“我的喉咙里像是卡了一粒玻璃球,需要非常用力才能维持呼吸”,也就是说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很可能是艰于呼吸的;然而,兴许出于应对风险的防御机制、或弱者的武器、或游戏性的策略、甚或戴着一张不乏表演性的面具,“我们这一代”呈现出的却是冷淡、无所动心,“就像我的触觉神经忽然断掉了一样”。第二次未及死亡的事件是“我”和向清目睹天桥上的男人跳楼,围观的人群“不愿继续站在太阳底下,又不舍得错过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这是鲁迅式启蒙视野中的经典结构,不同在于,鲁迅笔下的“我”在“看”与“被看”之外顽强地选择出了自我,启蒙的诉求必须从这个位置出发。然而向清和“我”早已泯然众人,他们也是看客中的一员,“向清淡漠地回答我,仿佛刚才发生的事情已经退去了遥远的地方”。第三次未及死亡的事件是向清对“我”回忆童年,将露台想象成海上冒险。诡异的是,在这次想象性引发的事件中,也许是童年时代新鲜的感受力,也许是那个时候不需要携带面具,于是人的感官世界充分敞开,感应神经敏捷地、饱满地与外界互动,“海的味道如此真实”。《战争与和平》里的皮埃尔被法军俘虏,即将面临枪毙,排在他前面的是一个十八岁的瘦削男孩,被蒙着眼睛,但是就在行刑前,“他整了整后脑勺的结,让它稍微舒服一点”。这个带电的细节击中了詹姆斯·伍德,他感兴趣于“托尔斯泰这位决定论者”对这个看似“诡秘无意义”的动作所设定的意图:男孩在临死前去拨弄眼罩,“是在行使自由的最甜蜜犒赏呢,还是在对那个不舒服的结做出无奈的反应?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另一个人的绝对个人中心,必然给了自负的皮埃尔以启示。在这段经历之后,他对他人之间差异性的感知开始增强。那位男孩调整了他的蒙眼布然后死了;皮埃尔,形象地说,调整了蒙住自己眼睛的东西然后活了下去”(詹姆斯·伍德:《私货》)。夸张一点说,“我”和向清在这次对童年未及死亡事件的追忆之后,也如皮埃尔一般获得新生。接下去是第四次,因为“我”的出手相救,借助那条原本为“我”自缢准备的绳索,挽回了失足卡在窗户上的小偷。这样的解读也许夸大了“新生”,毕竟在小说结尾还有“瘫坐”“死寂”的字眼。但我愿意在那副“冷漠”的面具背后,寻找意义涌流的瞬间。它们其实就潜伏在小说字里行间,比如向清的质问:“人跟人的相处,难道就不能直截了当得像作自我介绍一样,简洁又全面地把自己展示给对方看吗?”这些潜藏的、又不可遏抑的对意义涌流的渴求,仿佛就是海洋的浪尖吧。

我愿意在“海洋的浪尖”上,定位《第一人称》这部作品。当读到“我”在北大所长主持的会议上遭受屈辱,从单位隔三差五顺回一些A4纸、拎一兜充电宝到单位充电等情节,不免想起刘震云在1990年代写下的“小林”系列,它们共同属于青年知识分子被权力与世俗生活所阉割的故事。当然更耐人寻味的是共性中的迁变与差异。从形式而言,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中实验了自由间接引语,混淆人物话语和叙述者话语的界限,双重作用于读者,促成个体经验的泛化。自由间接引语更多是为了捕获强烈的认同感,而小林内心的分裂则被小心翼翼地压制着。到了《第一人称》,“我”和男人的分身则充分将内心的分裂和盘托出。而主题与形式交相配合。在刘震云的小说里,小林连半夜起来看场足球赛都无法实现,这哪里只是一场球赛,分明就是小林精神苏息空间的泯灭。小林不是没有过挣扎,但是“足球赛”在“蜂窝煤”面前溃不成军,日常生活中有限的间隙迅疾被剿灭。这一间隙与分裂中意义的重生,成为《第一人称》中“我”与男人辩驳的主题与结果。所以这场辩驳顺理成章地会牵涉进“二十世纪之尾声”的故事,那是小林们的亲身经历,当年刘震云把小林们从形而上的玄思中一把拽出来,扔进生活的“一地鸡毛”,也正是“一地鸡毛”围困中的溃不成军反证了先前精神资源的贫乏、虚幻与不可恃。然而对精神资源合理与否的考较,不等于对精神资源之有无的评估。《第一人称》中男人仿佛是一类“魔鬼辩护士”(诸如浮士德身边的梅菲斯特,伊万·卡拉马佐夫身边的魔鬼),他引领着“我”开启一段回向内心之旅,两人“决斗”所开启的“隐秘往事”,渐渐挣脱困惑当年小林的烟火琐事,而与爱、承担、责任、心灵隐疾相关。这趟旅途,“在心里往深渊的中心挺进”,一一指认、正视内心的不堪本就如同“我”的精神自救;恍若阴极阳复,凿穿黑暗隧道的尽头让光透进来,在虚无的深渊等待爱的重临。

写作这篇阅读短札之际,正逢五月四日,我读到关于王晓明老师名为《新的可能:当代文化与当代生活》讲演的报道。王老师表示:“当前社会并非1990年代的状态,在那个时期里形成的支配性/主流文化、‘情感结构’、心智的普遍‘小器化’,如今都已遭遇怀疑和冲击,难以顺畅、难以为继。而这正是给人带来希望的:中国社会理当拥有开阔、丰富的文化,社会生活迫切需要文化提供新的进步的可能,我们的文化状况应当发生良性的改变。”(澎湃新闻,2024年5月4日)想来,这样的改变必须从如《第一人称》中“我”这般一点一滴的真诚自省开始。人们心底对爱与理想的渴求是灰烬中不灭的余火,就仿佛《第一人称》梦中的回信,虽经隐匿但终究不会消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且让我们和小说中的“我”一起诵念并持守:“爱即建设,即重返,即最初的无尽幻想,也即最终的唯一的拯救。不必怀疑,一旦拥有,它便不可丧失。”

责任编辑 吴佳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