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冬天的河流

2024-09-05 00:00:00李达伟
长江文艺 2024年7期

1

金盏河,苍山西坡的一条河流。金盏河流经金盏村的三厂局,再流经金盏村委会后,汇入暂时浑浊的漾濞江。金盏河的清澈与漾濞江的浑浊,对比强烈。这个冬天在苍山中见到的河流,都清澈见底,河流清洗过的石头上的图案清晰可见,蓝色堕入河流中一般。当我从铁匠铺的窗子往河流望时,见到的是漾濞江。雨季,我也曾多次出现在漾濞江边。河流滚滚向前,它的浑浊和我此刻见到的很相似。有那么一刻,我竟有种错觉,我面对的不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是一条以浑浊为真实的河流。当我们离开铁匠铺离开漾濞江沿着金盏河往上时,河流又有了季节性,我们又看到了一条清澈而瘦小的河流。

我们是临时决定先去那个铁匠铺的。我想看看一个古老职业的现状。同行的几个人中还有记者,他们想用影像记录下一个行将远去的职业。还有摄影者,想拍摄下一些被时间迷惑与篡改的照片。还有一个作家,他想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什么。我们各有所求。我们本来打算从三厂局回来,再来铁匠铺,半路友人接到电话,铁匠打铁只打到十一点多,下午他要去往离家不远的镇上守店。一些废弃的钢条随意堆放在院子里。目光从那个近乎慌乱的现场,转移到另外一个现场,一个正在工作的现场。铁匠本欲停下手中的活计,友人跟他说不用停,也不用表现得那么不自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铁匠工作的现场。在那个镇子里,他就是唯一的铁匠,已经有三代了,到他就结束了。里面夹杂着感伤的东西,又不仅仅是感伤。他曾收了一些徒弟,到半途都接连放弃。他的儿子,也不想学。

鼓风机嘶嘶地吹着,火炭燃烧着,火炭中有几块烧得赤红的铁。他用铁钳把其中一块夹出来,拿起锤子不断击打,等温度下来,等赤红暗下来,又放回火炭中继续烧着,换一块锤打。锤打之时,火光四溅,一些铁屑脱落下来,许多的铁屑落满地上。要借助一些模具,模具上面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灰。我曾想象过,鸡鸣刚叫一两遍,铁匠就在漆黑中把火点燃,把一些铁块放入火中。要制作的东西,往往都是人们定制的。我们定制了两把菜刀,他拿出来两把刀,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把作为样品。就要那样两把,我们都以为铁匠打出了很多还没有卖完的刀。已经没有剩下来的,手中的样品已有主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如果铁匠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停止打铁,而是已经没有人需要而放弃铁匠活的话,里面夹杂的人生与命运就会有不堪的意味。他是需要那些模具的,无论是要制作犁铧、刀,还是要制作其他的东西,模具很重要。模具,只是大致的轮廓,基本成型之后,就开始考验铁匠的经验、眼力和感觉了。这也考验一个铁匠的高明与否。

当剩下唯一的铁匠时,已经没人跟他比较了。我们却能从那些打造出来的成品上,知道这就是一个优秀的铁匠。正烧得赤红的火炭旁,是一个窗子,窗子里摆放着一些东西,其中有一些药,像三七粉,像银翘解毒颗粒,像阿莫西林,还有一些胃药,那是铁匠铺里存着的药,一个也经常要借助药物来缓解一些疼痛的匠人。他大部分的时间在铁匠铺度过,还有一些时间是在镇上的喧闹中度过。连着铁匠铺的家,被整饬得干净整洁,种植着许多的草木,二楼还种着许多盆兰花。近乎两个极端,在他身上达成了某种不可思议的平衡,柔软的植物与坚硬的铁块,植物需要的是轻触的质地,那些铁块需要的是力量的锤打,打铁发出的声音在铁匠铺里响彻着。我们听到了淬火的声音,铁匠把淬火过的东西放到了地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基本成型的东西,那是用来做犁铧的部分,需要把好几个部分焊接在一起,犁铧才真正成型。

铁匠的女儿与儿子,已经汇入打工的洪流,他们去的是深圳。过年回来了几天后,又去深圳的那个电子厂上班了。我们只见到铁匠一人在家。我们村也有人去往深圳,无论男女都在工地上班,一个小时15块,一些人不分昼夜在为生活而努力。他们是怎么看一个作为铁匠的父亲的?这个问题,被我们提出后,还是感觉有点唐突。他笑了笑,说他们并无丝毫贬低歧视之意,只是坚定了他们不会成为铁匠的决心。我们能预见到铁匠最终的命运,铁匠早已做好了离开的准备。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还想到了那些窗子里摆放着的各种药,希望它们上面覆满的灰尘已经在暗示着铁匠身体已无大碍。就好像要与铁匠这个职业达成某种平衡,铁匠家旁就是一个废弃的桥墩。离那个桥墩往上不远,又是一个废弃的桥墩,毁损严重的桥墩上长满杂草,那些丛生的杂草已经干枯。冬日的草木和桥墩,它们是现实之物,也成了关于一种职业在眼前这个世界里的预言。

我从铁匠铺的窗子往河流望时,河流是静止的。那是错觉。我想拨开铁匠正在打铁的声音,听听河流的声音,听不到。铁匠会在雨水季节听到河流在哗哗流淌。铁匠是否也曾端起酒杯,看着涨起或是落下的河流陷入沉思。当他想到再没有人愿意接替自己时,是否会对着河流陷入恍惚?他是否也会因为自己的儿女去往深圳打工,偶尔担忧和焦虑?我们在铁匠铺时,他跟我们不只是说起铁匠铺的种种,还说到了他们几兄弟里就只有他感兴趣,并成了铁匠,说到了自己的子女,说到了镇上自己的店铺,店铺里售卖一些自己打的物件,还售卖其他一些不是纯手工的东西。我印象深刻,有一个雨水季节,友人就在那个铁匠铺给我打电话,我能在电话里捕捉到铁匠在铁砧上锤打铁片的声音,还听到鼓风机发出的哧哧声,还听到了河流哗哗的声音。当听到哗哗声时,我还问了一声,那是下雨了吗。友人说不是,那是河流的声音。

当把河流与那些民间艺人和匠人联系在一起后,河流充满了隐喻。铁匠接受了现实,没有多少叹息,铁匠说当人们不再需要他打的东西时,再挣扎也没有多少意义了。有些消亡充满了必然性。友人小江几次三番出现在铁匠铺,记录着一个铁匠(也是过往众多铁匠)的生活日常,同时也记录着铁匠的技艺。只是有些东西是无法记录和展示的,那些已经镌刻于铁匠经验与记忆中的东西。在一些细微处,铁匠借助的是感觉。对于民间工匠,感觉很重要。感觉是一种上天赋予自己的东西,也是在长时间不断练习下形成的。

我们羡慕铁匠能拥有那种让细微处变得更精致,能用感觉就可以矫正细微处的能力。我们的感觉都钝化了。我们已经失去了对世界最敏锐的感受力。当离开铁匠铺,来到不是很大的河流边,我们离那些废弃的桥墩很近,一切是残破的,一些砖石坍塌在地,桥墩的现状也具有了隐喻性。有一块石碑,记录的是过往的战事,已然消失的桥是何时建起的,都已成谜。眼前这条河流上还有着一些古老的桥和成为废墟的桥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在记录着一些东西。一些赤楠在离桥墩不远的地里生长着,低矮却繁茂,与桥墩旁的植物和桥墩上的草木生长的姿态完全不同。冬日里,充斥着各种对比。

2

我们告别铁匠,离开了那个叫脉地的地方。一开始,我以为是麦地,想象中种植着大片大片麦子的地方。当“麦”字变成“脉”之时,我们想到的是“脉搏”的脉,大地的脉搏,这也让这个地名指向了另外的维度。我们要沿着河流继续往上,三厂局是我们今天的终点。 三厂局,苍山中的一个傈僳族村子,命名会让人产生一些遐想,这个地名里夹杂着现代人类文明的气息,据说那里曾有过一个纸厂。此刻,另外的现代气息融入这个世界,原来的纸厂已经消失不见。一直未消失的是,三厂局有一些织火草布的人。

我们沿着金盏河往上。河谷中,许多沙石裸露出来,冬日的河流瘦小。路正在修,尘土飞扬。才沿着金盏河往上不远,路便断了,与那些或坐于路边,或站在路边的村人闲聊,知道路一时半会儿不会通。同行的友人中,有人似有畏难退缩之心,他知道到三厂局还要走很远的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是曾多次出现在想象中的世界。时间往回退,空间也往回退,那是两年前,在雪山河边,我们说着一定要去金盏村的三厂局去看看。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那里还举行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又是一个在我们看来无比依靠感觉的世界与角落。

近处是还未收割的玉米秆,枯黄,残败。对面是老鹰岩,陡峭的悬崖上长着一些植物,我们能一眼看出的是修长的竹子,悬崖下面有一片笔直的白桦。当我们在那里找车时,一些农人拿着镰刀去往玉米地,还有一些人割着人工养殖的草准备喂牛。这里的海拔,应该比我的老家低。在我老家,我们也需要眼前的这种饲料草,与甘蔗相近,只是老家的气候和土壤不适合种植这种饲料草。我们在牧场种植了另外一种饲料草,长得有点低矮,像极了苍山顶的箭竹,为了与刮过山岗的风对抗,都长得低矮。

冬日里,山上最醒目的就是繁密的白桦,叶子落尽,灰白笔直的躯干成了最美的风景。我暂时不去理解老鹰岩的命名,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白桦树上。近处,还有众多的核桃树,只有唯一的一棵核桃树上已经抽出新芽与叶片,季节和气温正慢慢发生变化,漫长的冬季正临近结束。老鹰岩的命名,可能源自那个悬崖的造型与老鹰很像,暂时没能分辨出老鹰的样子,老鹰在内心早已没有了实体般的存在,当没有一个真实的参照物时,想象便失去了飞升与抵达的力。从悬崖反过来想象老鹰,这又是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最终也宣告失败。当提到老鹰岩时,我想到曾经去过的打鹰山。打鹰山的命名似乎就要更为具体,那里曾是人们打鹰的地方,有着众多的悬崖绝壁,适合老鹰的生存。眼前的世界,同样适合老鹰的存在,是有了一只鹰,在金盏河上空逡巡翱翔,我们想象着它的巢穴应该就在老鹰岩,这也让“老鹰岩”这样的命名指向了实处。与三厂局不同,许多人都觉得那里应该有过三个厂子。那里适合建造什么厂子?人们说起了在不远处,曾有过造纸厂。三厂局适合有个造纸厂,它已经身处苍山的半山腰,有着许多茂密的山林。三厂局如果曾存在一个厂的话,我们都觉得应该是一个织布厂。当我们把这样的想法跟三厂局的人说起之时,他们都觉得织布厂是不可信的,毕竟在流传中并无这样的说法。

在那个世界里,人们更相信说法。也是对说法坚信不疑之后,才有先生(祭师)会在人出生、结婚和葬礼上,从盘古开天辟地处开始自己的吟诵,众多的说法从祭师口中如眼前的金盏河般流淌,祖先的诞生,祖先的搬迁史(从另外一个世界搬迁到了这里),织火草布的历史,死后要借助火草布去往苍山深处。说法,时而虚幻,时而真实,时而遥不可及,时而伸手可及,时而抽象,时而具体。杨记者在好几个葬礼上,听着祭师吟诵着这些说法,有着一种独特的方式和旋律,与人们日常说话不同。

我有种冲动,即便路不通,走路也要去。我们把车子停下,走过那段车子无法通过的路段。杨记者在那个村落里借了一张微型车。破旧的微型车,车门时而可以打开,时而又无法打开。路上的灰尘往车子里涌,我们的身上都沾满灰尘,鼻子因干燥刺鼻的灰尘很难受。草木的气息,都被呛鼻的灰尘淹没。只有当灰尘浓烈的气息变淡,或者彻底消退,冬日的草木被阳光照晒后释放出来的淡淡气息,才会被我们捕捉到。车子的破旧与颠簸,并没有把内心对三厂局的向往之意冲淡。我们暂时离河流远了。随着很陡的下坡路行将结束,河流的声音开始清晰可见。我们再次离河流近了。

我们真正进入了三厂局。深山中这个村落名,引发了我们的各种猜想,有三个纸厂,或者是除了纸厂外还有其他厂。在三厂局,问村人,命名何意?答:不清楚。许多命名在时间的河流面前,已经失去了清晰的一面,许多的真相被时间的尘埃与铁屑覆盖。我们看到了一些石头垒砌起来的墙体,主体部分已经损毁。在我们看来,那便是抵达和揣摩这个地名的一些墙砖。一片损毁的墙体,那里曾建着很大的一个建筑,可能与那个地名有关。

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可能的世界,一个依然还需要先生的世界。先生,并不是老师,是傈僳族的祭师。三厂局有着自己的祭师,我们可能与他相遇,也可能不会与他相遇。我们最终没能遇见他。在金盏河边停留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有两个人带着用火草和麻织出来的布骑着摩托车,正匆匆赶往某处。当我们对三厂局的傈僳族有了一些了解后,我们知道他们是去参加一个葬礼,先生早已去往那里,我们注定将与先生错开。

亲历的杨记者转述道,当有人去世,亲戚朋友在去往死者家中时,要带上一块长长的火草布,还要牵来牛羊。人们把布挂在棺材上面,为了给死者铺路。铺好路,死者的灵魂在被抬往苍山中安葬时,有着路的指引,才不会被路上的孤魂野鬼阻挠。那块布的作用,与以前在苍山中遇见的吹奏过山调过水调的意义相近。人们穿着火草衣围着棺材转圈,人们拿着竹子敲打地面,击打出来的声音很响,为了让死者知道有那么多人在送自己。葬礼上,最孤独的往往是狗。狗是这个民族的图腾。这曾经是一个靠狩猎和放牧为生的民族。在这里,没有人会吃狗肉。任何一个死者都有着与自己感情很好的狗。杨记者说自己每次拍摄葬礼时,总会遇到一些悲伤落寞的狗,它们靠着棺材蹲坐在地,眼睛与身体里充满了感伤。他曾见到有条狗在主人去世被抬往苍山安葬后的那一晚,低鸣哀泣。葬礼上出现了祭师,祭师用傈僳族语讲述着。世界的起源被讲述,从开天辟地开始讲起,漫长的铺垫后,讲述开始变得无比真实和具体,具体到了死者,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祭师在以这样的方式,既完成了对一个人一生的追忆,同时也在以这样的方式,给那些跪着的生者一些濡染、启示和警醒。为了一生可以在祭师口中被完整地讲述,人们在那个隐秘的河谷中,努力活着。

葬礼已经结束。杨记者拍摄完成后就下山了。另外一场葬礼又将在三厂局的某处开始举办。葬礼总会时不时就举行。与葬礼不同的是,这个村落里已经有两三年没有举行过婚礼了。他特别希望能见到一场婚礼,婚礼上将会有一些特殊的仪式要举行。

在苍山中,有时我们依靠着想象,有时我们不只是凭依想象。我们深知如此,才会不断实地进入苍山中。在东面,苍山十九峰的连绵一眼就能够看得清楚。与苍山的东面不同,在苍山的西面,苍山开始变得绵延不绝,让我们无法一眼就能把那些山峰和溪谷分辨清楚。苍山的西面,有着众多村落,金盏村的三厂局就是其中之一。在苍山的东面,村落都聚集在苍山脚下一个宽长的坝子里。在苍山的西面,世界变得不再那么规则齐整。

杨记者在县融媒体中心上班,他已经多次进入眼前的这个村落,他与这个村落的人很熟。在很多人看来,即便我们就在三厂局住上一晚,依然只是对世界的表象有着直观的感受而已,许多细节将如那些从眼前的苍山顶倏然而逝的云朵,不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些深刻的印象还是留了下来。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叹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相似,真实的情形是在苍山深处,世界还有着它的迥异与复杂。杨记者与我们不同,他时不时就会抽时间出现在那里,在那里与他们同吃同住,还与他们多次一起喝酒。那个村落里,无论男女都喜欢喝酒。我看到了摆放在织布机旁的土罐,里面装着自己酿制的酒。金盏河的水清冽,大麦的麦穗低靠着那些斜坡。还有许多生活的场景里,有着酒的影子。与他们喝酒,他们才会和你交心。大师傅(爬刀杆省级非遗传承人),堵住了金盏河边唯一可以通往外界的公路。那是另外一个友人,已经多次进入这个村寨,与大师傅的年纪相仿,他们成为至交。他们最终怎么走出那个村落的,大家都感到好奇。友人顿了顿说把那个大师傅喝醉了瘫倒在床后,他们才顺利出了这个村落。

杨记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不断来到这个村寨里,他拍下了很多的照片,也录制了许多他们生活的场景。这些被记录下来的东西,在时间的变化面前,变得越发珍贵。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一些可能会消失的东西,记录下来,以记录的方式,让人们重视它们。他不无感伤地跟我们说着,至少希望能减缓它们消失的速度,就多少感到心安了。谈及两年多时间的跟踪,他很激动,他说在三厂局,他在那些人眼中看到了盈满眼眶的纯朴与善良。那是被苍山中的河流清洗过的眼睛与心灵。

3

我们出现在了熊玉兰家。熊玉兰会织火草布,还是火草织布的非遗传承人。杨记者与熊玉兰很熟悉。她暂时还没回到家,杨记者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打开房门,拿了一些米,淘米煮饭,添柴火。熊玉兰回来,边给我们做饭边给我们讲述,那是我们最希望和习惯的方式。你们听我说吧。她并没有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讲述,反而变得无比羞涩,那是与六十岁的她产生割裂的羞涩。我立马反驳自己,羞涩能与年龄有关吗?这本就是一种悖论。

熊玉兰跟我们说,葬礼和婚礼上才会把这个世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东西展现出来。熊玉兰在这里卖了个关子。讲话的艺术,让我不禁发出了笑声。我们也希望这个村落里,会有那么几对新人。一场婚礼对于这个村落的意义很大。一场婚礼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孩子的出生。一场婚礼还将可能出现那些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火草织布,上刀山下火海,都需要人。一些人已经老去;一些人已经去世;一些人还在继续努力生活着。凌晨四点,熊玉兰就和自己的朋友出发,翻越苍山,到苍山东面。

她们出发了。她们已经在讲述中顺利回来。讲述中还出现了苍山以外的山。她们不只是在苍山中采撷火草。苍山中有一些火草,但那些火草的量还远远不够。那是一群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人。那是六七月份,杨记者跟着她们,他记录下了时间,是凌晨四点,她们只能那么早,翻越苍山的难度,想想就很难。他要拍下整个过程(当我们出现在这个村落时,他已经拍摄得差不多,只差最后一个关于婚礼与火草布联系的内容了)。

他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跟着她们亲自体验采撷的过程。她们要去采撷火草的叶子。在这之前,我们的想象里,要去采撷的是整棵火草。现实在靠近想象。当出现在这个村落时,想象才与现实相遇,并被现实矫正。从一棵火草到火草叶的转变,这让火草布的缝织更显艰难。那种艰难背后,是我们的一些隐忧。杨记者感觉到了里面暗含着的隐忧,他觉得有用影像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必要,他希望更多人能知道火草布。我竟觉得暂时还没有什么隐忧,火草布依然有着存在的理由,那个村落的人在自己成长的重要时间段,都需要一件火草衣。出生时,需要被火草布做的襁褓包着,婚礼上要穿火草衣,葬礼上更需要火草布。火草布成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符号。

要翻越苍山。她们先是走过木桥,金盏河的声音在凌晨还未散开的曙色中,清晰入耳,从河谷中飘荡着的风,会让人不由一颤。河流在凌晨清洗着耳朵。她们曾经面对的河流,与此刻我面对着的河流不同。去年她们翻越苍山采撷火草时,泥石流还未发生,我能想象还未遭受泥石流时候的河流,同样会有一些粗粝的沙石裸露出来,雨季一来,河流一涨,那些干燥的白色又被河流淹没,成为柔软潮湿的色调。遭遇泥石流的河谷,惨不忍睹,在冬天更是这样。一些从上游冲下来的木头,依然横在那个河谷中。人们经常过来捡拾那些木头,三厂局的人一年四季都在烧柴,这里的冬天尤为严寒冰冷。我们坐在他们的火塘边,我们在火塘里加入了一些栎木柴。我们都觉得要翻越眼前的苍山很艰难,熊玉兰笑了,说什么时候带你们爬山,就爬对面的这座山,你们爬的话至少三个多小时,我爬的话两个多小时。她们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往牧场放牧。

熊玉兰,朝对面的山指了指,散落的几家人,自己的女儿是对面那家,自己的儿媳妇又是另外那家,还有自己的小女儿家安在了县城,是个教师,生了对龙凤胎。她跟我们开玩笑说,当年只能嫁给本民族的人,不然她一定会离开这个村落。从那条曲折陡峭的路往上,穿过那些茂密的森林,翻到苍山背面的半山腰,火草喜欢长在那些松林之中。她们在山顶看到了冷杉与箭竹,都长得低矮,海拔已经很高,空气已经稀薄,空气依然冰冷,冷风卷裹着她们,还有未化的雪。六七月还是有未融化的雪,只是斑驳稀少,它们就像是灰色的羊身上的斑点。她们已经习惯了。有些路是重叠的,她们不只是去采撷火草时才走,她们去山上看一直放在高山草甸上的牛羊时,也走那些路。

她们把采撷回来的火草叶,先放入水中浸泡,晾干。然后,她们开始不断揉搓,把火草叶背面的绒搓成绒丝。绒丝,我轻轻一扯就断。当绒丝与麻丝织在一起成布后,布变得很牢。我们眼前就放着一件火草衣,已经穿了很多年,依然如刚缝制出来一般。那件火草衣,本应用火烧给死者。那是一件在现在已经无法缝制出来的火草衣。熊玉兰烧了自己新做的一件火草衣,把这件火草衣留了下来。火草绒丝的含量很高,里面较之显得粗粝和柔软的就是火草绒丝,还有就是麻丝。印象中,我曾见过一些麻田,人们把麻连秆砍下来放入河流中浸泡。熊玉兰她们,要把麻秆放入金盏河中浸泡几天,然后就在河流边把那些丝剥出来,慢慢揉搓成麻线。采撷火草花费的代价越来越大。麻早已被禁止。熊玉兰想打听一下,是否可以种植上几棵。印象中,似乎也限制着不让人种植。无论代价多大,她们依然要去采撷火草叶,没有火草的绒丝,那就不是火草衣。熊玉兰把杯子和装着土酒的罐子拿了出来。我们知道,只有跟她喝上一杯,她才会真正把我们当成朋友。杨记者多次出现在这个村落,已经和她们尽情畅饮过。我们相互对视了一下,只能决定待下次再跟她喝酒。杨记者的在场,也注定了我们的交谈并没有因为没喝酒而尴尬。

今年,她们包了一辆车,去到另外一座山里采撷火草叶。她们说的那个地方,已经不属于苍山的范围。老人剪下了火草布的一块,给了出生的婴儿,要给婴儿制作一顶帽子,或者制作其他婴儿用的东西。我们眼前才制作出来的火草衣是完整的。那些过往留下的火草衣,它们已经不是完整的。如果看到一件经受着时间侵蚀后,依然完好无损的火草衣时,我们就会猜测那件火草衣的主人的人生有可能是不完整的。我们依然只能是猜测的不完整。我们暂时离开了三厂局。破旧的微型车,有扇门又无法打开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只是感觉内心很复杂。这是我这段时间面对着河流与民间艺术时常有的心情。

4

在这个遥远的村落里,还有着刀杆节。刀杆节那天,会有一些人表演上刀山下火海。那些会爬刀杆和下火海的人,他们变得无比神秘。我们要在刀杆节这天,再次来到这个村落,在金盏河哗哗的流淌中,感受着已经沉寂了三年的节日再次举行时呈现给我们的喧闹,那时的喧闹将把金盏河流淌的声音覆盖。这都只能是猜测。只有出现在现场,我们才不用借助诸多不可信的臆测来理解世界。那天我们去的那些人,都想在节日这天重新回到这里。拍摄火草布的友人,也肯定会在这天回到这里,他很激动,他要在节日里寻觅火草布的影子。

我们再一次来到了三厂局。与之前来时不同,世界开始变得喧闹起来。原来来这个村子时,世界很安静,只有金盏河的水发出哗哗的声音。这次,我依然在金盏河边花了一些时间,沿着河流走。河流清澈冰凉。金盏河的声音被其他声音盖了过去。他是大师傅,和自己的几个徒弟,要表演上刀杆和下火海。面对着众多的观众,他们是在表演;面对着金盏村和村里的人,他们不是在表演。他手里拿着摇铃,嘴里用傈僳族的语言念着祭词,有人敲着羊皮鼓,还有一些人抬着祭祀用品,他们走向刀杆,广场上铺着一些松针,广场边围着众多的人。人们先是围着竖起的刀杆,跳着舞蹈,跳完真正开始爬刀杆了。

众人因世界再次热闹而激动兴奋不已,人们脸上洋溢着快乐与兴奋。五个人,这是数量。他们跪在刀杆下面。每个人在开始爬刀杆前,大师傅会教爬刀杆的人喝一口水,然后又吐出来,这种动作重复数次后,开始爬刀杆。我们都看到了爬刀杆之人,除了大师傅外,给人的感觉都有点紧张不安。爬刀杆,大家都觉得需要很巧的东西,大家也觉得还有其他。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让世界变得越发神秘。他们每次爬刀杆在火草编织的口袋放的东西都不同,一些经常病的人把自己的帽子和衣物等东西拿给他们,他们帮着爬刀杆,当爬到有两把刀交叉的地方时,他们开始喊着一些东西;当爬刀杆成功了,也即意味着一些关卡行将过去,里面的寓意丰富。第二个爬刀杆的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和他认识。那次,我们有好几个人去往他们家吃饭,去拜访他的母亲熊玉兰,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的母亲身上,他的母亲给我们讲解着自己织火草布的种种。我们忽略了她的儿子,今天广场上见到了他,才知道他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习爬刀杆不久,他斜挎着放得鼓鼓的口袋。当爬上刀杆的最顶端时,他开始给大家一一抛下东西,先是钱,我抢到了一角钱,其他抛下来的还有馒头、饵块、糖果等。众人疯抢,众人欢乐,众人震惊。等到大师傅把火塘里烧得通红的犁铧拿出来,在上面喷了一些水,发出哧哧的声音。大师傅像其他人一样,把草鞋脱下来后,开始表演。没有人帮他摇铃,他要用嘴咬着赤红的犁铧抬上刀杆顶端。我们看到了他咬着犁铧,再借助手和那些锋利的刀,不断把犁铧往上抬。犁铧已经跟着他上去了一半。我听到了有两个人(后面才知道,那是他的两个女儿)大声朝大师傅喊着什么,语气里暗含的急迫和担忧,作为外人,依然能感觉得到。犁铧被他从第二个关卡(两把刀交叉的地方)丢了下来。他是失败的。他又不是失败的。爬刀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我没去注重他的神色,或是失落,或是坦然(毕竟大家都知道里面的危险)。观众并没有感到失落。那些村子里的人,皆如此。当结束后,与他再次相遇时,我们从他口中知道了为何没能咬着爬上顶端,犁铧烧得不够赤红,越是赤红的犁铧,口里咬着时感觉到的重量越轻。当他们接连踩着这两天才磨得锋利的刀,爬到顶端,那个过程让人看着惊心动魄,亲眼看见和别人讲述完全不同。现场,让感觉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

当大师傅在给我们讲解着刀杆节的一些东西时,我突然想起了曾见过他。那是几年前,在雪山河边的小城里,他穿着火草衣(除了服饰而外,看着他,丝毫感觉不到他与常人有些什么区别),当友人开始介绍他会爬刀杆,他开始变得完全不同,也让我对他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想象。他的那些刀,都是才重铸不久的刀。当大家提到重铸之时,我们都想到了漾濞江旁边打铁的人,一问果然如此,那些刀都是他打的。他们之间有了联系。上次,我们先是去了打铁铺一会儿,见了那个铁匠,才来到三厂局。这次在大师傅的言语中,我又再次想到了铁匠。我也再次感慨巧合的魅力。那次,我们进入铁匠铺后,才进山,遇见了火草布,又才见到了大师傅。铁匠铸造了一些还未开锋的刀,三十六把,有着寓意的刀,预示着各种各样难关的刀。一个祭祀仪式,一个多少有了一点点表演性质的仪式,里面暗含着众多的东西。与他提起雪山河,他也想起了那次的见面。在雪山河,在被寥寥数语触及的人生和世界都充满了神秘感。我既是为那些未知的神秘感而来,也是为了另外一种明晰而来。火草布在这个节日里,变得更加普遍,火草布随处可见,火草布以众多的量在暗示着它们在特殊日子里的重要。随着最后一个爬到顶端的人,把被他带到顶端的公鸡朝众人抛下来,公鸡被人抱走后,爬刀杆的仪式结束。众人又开始围到烧得赤红的火塘,这次只有两个人从通红的火炭上踩过,别的几个徒弟跃跃欲试却又从中踩过去。

直到我们行将离开三厂局时,广场上还聚集着很多人,无论男女都在喝酒都在唱歌。这样的情形,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了。我们沿着金盏河往上走了一段时间,坐车离开了三厂局。这应该只是暂时的告别。当我们再次出现在金盏河和漾濞江汇合处,原来在那个坡地上的养蜂人,已经离开了,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倒伏的草已经重新立了起来。

责任编辑 徐远昭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