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刻画一个不真实的人(评论)

2024-09-05 00:00:00韩松刚
长江文艺 2024年7期

小说除了叙事,还刻画人物。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好的小说,就是要塑造和刻画逼真的人物。但事实上,中外小说史上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很多恰恰是不真实的。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真实吗?莫泊桑笔下的马蒂尔德真实吗?鲁迅笔下的阿Q真实吗?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真实吗?较真的朋友一定会说,他们是艺术的真实,确实如此,但他们都不是真实的人。他们之所以真实,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刻画。因此,重要的不是真不真实,而是是否令人信服。如果令人信服,哪怕他们不像真人,也会跃动着一种迷人的生命力。

穆萨的《去海边》就为我们塑造了这么一个不真实却令人信服的人物。小说讲述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因为和车上的乘客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将其捅伤,并把尸体装到收纳箱里抛到了桥洞里。心有不甘的他,决定在被抓之前要去一次海边,以了结自己多年的夙愿,而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妻子的赞同。于是,他们一起去了大连。在去海边的愿望实现之后,他选择在大海中自杀以对抗对余生牢狱生活的恐惧,而与此同时,妻子得到了那个被抛尸的男子并没有死去的消息。小说到这就结束了。我为什么说这个人不真实,是因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但不真实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这部小说的兴趣。毛姆说:“小说是用来展现剧情中的人物并吸引读者兴趣的一种安排,并不是真实人生的复印本。”作为一篇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可以尽量将小说写得接近现实,将人物塑造得接近真实,却也没有义务复现现实和真实,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读者信服。

穆萨的小说整体上显得安静,是一种静态下的观察和表达。小说的开篇是静态的,小区门口的野花、家里客厅的灯光以及主人公微弱的意识,都为这静态做着最友好的维护。但这静态后面潜伏着某种对照和反差,那就是,这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瞬息万变到令人吃惊的世界。就像小说中的出租车司机,他会想到自己会杀人吗?这静态不是作者的无意之笔,而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因此,即便是主人公回家说出“我杀人了”之后,这静态都没有被打破,“她呆呆地坐在那里,让这个噩耗静置良久”。小说中妻子的这一反应太让人意外了,意外得有些不真实了。但这静态不是无终点的,随着他们对杀人这一事实的逐步消化和接受,静态终于破碎,“听到这话,他仿佛一个原本还抱有逃脱希望的人听到最后的审判,失声痛哭起来”。可也仅仅是哭了而已,哭完之后便是上床睡觉,从不能入睡到鱼水之欢,那暗夜中的“疯狂”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不真实。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萌发的去海边的愿望还有真实可言,那么第二天一早他所偶发的灵魂之问:“一个念头跑进他的脑袋,他想,拿刀的欲望和半夜做爱的欲望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了一个短暂的快感,他要么通向极致的愉悦,要么通向灭亡。”再次深刻得不真实了。

但这不真实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去阅读这篇小说。甚至可以说,唯其不真实,才使得人物的表现更为饱满和丰富,从而进一步合乎了真实。尤其是对这一特定的人物来说,他在小说中有其自身性格的统一性。杀人似乎很遥远,却发生了,去海边似乎太过理想,却也实现了,此时杀没杀人已经变得没那么重要。而正是在看似荒唐的不可能和不真实中,人被一种无形的命运裹挟着,既无法摆脱,又难以超越,就这样,作者带着读者兴致勃勃地继续往前走。可能连读者都没有反应过来时,夫妻二人已经顺利地抵达大连海边。而此时,新的静态又开始了。

……他们并排坐在酒店房间的床边,顺势平躺下去休息。“我会被判死刑吧,”他说,“至少也是无期?”接着两人都沉默。“现在不要想这些。”她思索很久才想出这样一句话。他忽然抬起上半身冲她大声说:“你告诉我怎么才能不想?”她静静地躺着,依然用大拇指来回抚摸他的指节。他意识到自己不该这样,是他把灾难带给她的。于是又连忙道歉。

引文中的着重号是我所加,沉默、思索很久、静静地、抚摸,这些无声的词语,将这静态无限地放大了。静态由此变成了一种可怕,它在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各自隐藏,并等待合适的时间伺机而动。看海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但愿望的实现并没有让他变得轻松。一切都还在沉默中继续。“两人沿着堤岸向东缓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什么话也不说,只是一边走一边扭头看着大海。”然而,静态很快又要再次被打破了。他们终究要面对现实,但现实引发的是关于“活着”的思考。此刻,崩溃的不是他,而是她了。她的理性和平静,终于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前失去了久违的平衡。但这失衡很快就消失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也许警察正在追踪他,她想,也许她和他的任何一面都是他失去自由之前他们的最后一面。想到这里她猛然回头。他正默默地在她身后不远处跟着,她停下,他也停下。她像个姐姐那样上前把他抱住。”他的沉默此刻变得如此令人悲伤,又如此令人同情。

就是在海边,他突然有了“逃跑”的念头,他想起自己根本无力承担这几刀所引起的人生的巨大变化。他开始变得真实起来了,先前的草率、粗疏在这一刻也渐渐地变得模糊,似乎读者和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实现第一次的直接沟通了。那关于人物的一般性写照,也在此刻变得清晰明朗了。这想必超出了作者自身的想象。但这逃跑的念头其实还是不真实的,跑能跑到哪里去呢,已经恢复冷静的妻子知道:面对才是唯一的选择。但她似乎高估了一个男人的承受心理,同时也低估了一个男人的可贵自尊。他是不甘的。这种不甘的表象是恐惧和崩溃,但内里则是无尽的懊恼和悔恨。此刻,他再次不真实起来。他犹疑,他徘徊,他纠结,他被各种矛盾的情绪所挟持,包括那个他杀死的人,也开始跑到他的梦里折磨他。穆萨似乎有一种制造平衡的能力,他辗转腾挪于各种虚虚实实之间,就在你觉得这个人物可能要崩溃的时候,他会让人物重新获取新的平静。“在她看来他像是比昨天更平和了,他默默地躺着或坐着,不再有激烈的情绪变动,也不再提那些奇怪的问题。哪怕这时候有警察踹开房门冲进来,他似乎也能够平静地向他们手里的手铐伸出双手。”这样的平静是可怕的,它意味着一种决绝,也预示着一种不可避免的结局。而更令人唏嘘的是,也是在他结束自己生命的同时,妻子得知了那个被抛尸的男子并没有死的消息。

读《去海边》,你会惊讶于作者自始至终那种对人物情绪的压制和情感表达的克制,但似乎也并不乏味和压抑,相反,小说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生机勃勃,哪怕很多时候你觉得一切似乎并不真实。一切都那么安静,安静得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但故事还是发生了,靠什么呢?巧合。穆萨善于利用巧合,《去海边》充斥着许多巧合,一个接一个的巧合,构成了这个故事的原动力。巧合还带来了荒谬。而荒谬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真实。由此我想,小说中故事、人物的些许夸张和失真,或许并不应该被过度地苛责,就像我们吃芋头喜欢蘸白糖,也不过是想让味道变得更加可口一些罢了。《去海边》为我们提供了一般人性的写照,恐惧、胆小、懦弱,但也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平庸人物的不一般,哪怕这决绝显得如此荒诞甚至可笑。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反抗,一种对温驯又动荡的世界的勉力拒绝和仓促突围。

穆萨的文字非常感性,这使得《去海边》拥有一篇好的小说所具备的品质,那就是有一种力量。这力量很隐秘,甚至并不容易被人所察觉。但小说中人物的所有行动,都是靠着这种力量在前行,他的平静、不安、逃跑、坚定,最终汇聚成他在劫难逃的命运。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又引发了一种悲剧感。一出小人物的悲剧,也是一个人生命的悲剧,更是人被生活戏谑的悲剧。穆萨用他自身这一感性的法宝唤起了作为读者的悲伤和感叹。《去海边》就像生活开的一个巨大的玩笑,有点荒谬,但更多的是无力。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有穆萨小说的语言。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少有他这个年龄的作家在语言上的那种粗疏和抽象,他的语言干净、凝练,不拖泥带水,即便是对话也显得干脆而自然,少有过度的抒情和冗长的议论,这种清晰、克制的文风,增强了叙事的紧凑感和故事的兴味感。《去海边》只给我们展示了短短两三天时间的故事,但那些从过去岁月中提炼出来的回忆和思考,使得小说在时间的层面上写出了人生的纵深和宽广。以此来看,几天便是一生。而当一切在小说略带嘲讽的口吻中走向结束的时候,作者那稍显残忍的抒情方式,进一步放大了小说一开始便具有的那种不真实。但我还是决定接受这个不真实的结局,也接受这个不真实的人物,因为至少在小说的层面上,它前后一致,令人信服。

责任编辑 吴佳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