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神龙记

2024-09-26 00:00:00赵柏田
长江文艺 2024年9期

1

进入公元705年,武则天的病还没有好起来的迹象。为给女皇延年祈福,正月壬午朔,大赦,将长安五年改元神龙元年。

女皇没有料到,一向唯唯诺诺的朝臣们竟然会趁着她卧病迎仙宫长生殿突然发难,把她驱赶到了禁苑之东的上阳宫。她的第三个儿子、太子李显即位。新皇登基不复改元,仍为神龙元年,只是变武周年号为李唐年号。

自从载初元年(690)掌握最高权力,改国号为“周”,至此,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正好十五年。

新皇登基,清算张易之、张昌宗势力,一批罪官被逐出洛阳,放逐荒僻的南方,本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流放潮开始了。

曾蒙武则天恩擢、担任膳部员外郎的杜审言,被流配峰州,贬地在遥远的汉交趾郡属地。

对于时年五十九岁的杜审言来说,这不是他第一次踏上贬途。六年前的圣历二年(699)被谪江西吉州?譹?訛任司户参军,已是这次流放的一次提前预演。

2

那次吉州之贬让杜审言失去了最疼爱的一个儿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想起来就深以为疚。

厄运降临前,杜审言已经在州县任下级僚属三十多年。杜是贞观二十年(646)前后生人,郡望京兆杜陵,出生襄阳。据徐松《登科记考》著录,他是咸亨元年宋守节榜的进士。刚入仕途,在汾州任隰城尉。几年后调到东部的江阴,担任的同样是丞、尉之类的基层官职。大概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前后,他才调任洛阳丞。

对于杜审言圣历二年的那次流放,《旧唐书》本传只以一句话带过,“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究系何事,未有明言。杜审言出城时,四十余位文友、同僚饯别赠诗,据诗集的序文作者陈子昂说,“天子以桓谭之非,谪居外郡”,似借一则典故,含蓄说明了杜被贬的原因。桓谭是汉时大臣,曾力阻光武帝以谶纬决事的荒唐之举,“桓谭之非”很可能指杜因为在瑞符、谶纬方面的某些议论得罪当朝遭到外贬。

杜离洛阳时,四十余人聚会相送的场面,有陈子昂以高调笔法记录之:“朝廷相送,驻旌盖于城隅;之子孤游,淼风帆于天际。”这哪里有半点谪官就途的消沉,简直是送英雄出征。

这或许是因为,送别宴的主角不是别人,乃是当世狂人、五言诗大师杜审言。

当然,朋友们对他贬任外郡还是深感惋惜的。比如在小迷弟陈子昂看来,建安文学的翘楚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全部加起来,也不一定比得上杜。“群公爱祢衡之俊,留在京师”,把杜比作祢衡,肯定也不是陈子昂的发明。祢衡是连曹操都敢当面骂的,杜审言恃才傲物,天下没几个人能放在他眼里,岂非当今祢衡?

陈子昂还记下了饯别宴会到高潮时,杜审言挟琴起舞、抗首高歌的场面,歌曰:“哀皓首而未遇,恐青春之蹉跎。且欲携幽兰,结芳桂,饮石泉以节味,咏商山以卒岁。返耕饵术,吾将老焉。”

觥筹交错之际,一念及岁月蹉跎,青春易逝,任谁都会被伤感击中的吧,于是“群公嘉之,赋诗以赠,凡四十五人,具题爵里”。没有谁想到要避嫌。就连病中的宋之问,虽不能亲自到场送行,也有“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这样深情的诗句,表示对好友遭受不公的愤怒与关切。

继妻卢氏要照顾子女无法随行。杜有四子,名杜闲、杜并、杜专、杜登,十六岁(或谓十三岁)的次子杜并随父去了吉州。

《旧唐书》本传说杜审言“恃才謇傲”,紧接着还有一句话,“甚为时辈所嫉”。杜审言到任吉州司户不久,就与同僚关系不谐,得罪了司马周季重和员外司户郭若讷。这两个地头蛇式的官员将杜审言构陷下狱,准备找个由头将之除掉。

少年杜并抢先出手了。圣历二年(699)七月十二日,周季重府中盛宴高张,宾客盈门,杜并身怀利刃,潜入周府,趁人不备之际,将周季重刺伤。周季重因伤重死去,杜并也被周府的人当场杖死。

《旧唐书》本传对这桩凶杀案述之甚详:“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审言罪状,系狱,将因事杀之。既而,季重等府中酣宴,审言子并年十三,怀刃以击之。季重中伤死,而并亦为左右所杀。季重临死曰:‘吾不知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因此免官,还东都。”

这血溅宴堂的一幕,也入了中唐刘肃《大唐新语》的“孝行”门的。大概在唐宋人看来,杜并血气方刚,为父手刃仇人,是至孝的嘉行。

事后旁人回想,杜审言遭受构陷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这个少年是有一些异常反应的。“盐浆俱断,形积于毁,口无所言”,饭不吃了,脸色消瘦,目光阴沉,整日不说一句话。但谁也不会想到,杜并要杀人了。

当杜并怀白刃潜入周府时,杜审言尚在狱中,对这一切毫不知情。如果他知道儿子为了他要去动刀子,必定会阻止儿子蹈身险地。

杀人偿命,律有明文,但从法理上来说,杜审言和他的家人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因老父遭辱并有性命之危时,杜并先行下手刺杀对方,且为对方所杀,他已“杀身以请代”。但这一事件毕竟有逾常规,且在当时影响甚大,引发群议汹汹,杜审言因此被免官,召回洛阳。

杜审言“流目四野,抚膺长号”,写了文章祭祀儿子,时人也都哀悼杜并孝顺刚烈。三年后,长安二年(702)四月,杜并归葬洛阳建春门东五里偃师首阳山祖茔时,杜审言邀请好友、人称“燕许大手笔”之一的苏颋写了墓志,另一个文友刘允济也写了悼念文章。两大学士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亲自作文,既是对少年孝烈之举的表彰,也是对痛失爱子的老友的抚慰。

时任监察御史苏颋是一个正直的官员,酷吏来俊臣罗织的许多旧狱就是经他手平反的。或许在苏颋看来,为杜并作墓志,更有一份特别的警世意义在。报仇固然不是一件易事,报仇也不是政府所倡导的,但少年杜并赤诚的孝心通贯于神明,因而报仇成功,他不是挑战社会秩序,而是舍生取大义,他的死是有价值的。为了说明杜并不是一个嗜杀之徒,苏颋还特地指出,这个八岁丧母的少年从小就品学兼优,尤精文学翰墨,日诵万言,宗族里都期望他将来成为栋梁之才。

苏颋所撰墓志说,“圣历二年七月十二日终于吉州之厅馆,春秋一十有六”,可知杜并死时十六岁。

3

圣历二年(699)秋天,当杜审言带着儿子残破的身体回洛阳时,经过襄阳,他作过一首五言律诗《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丢官和痛失爱子的双重打击,杜审言的心情已完全被悲伤所笼罩。但他这么一个骄傲的人,并不想对此多说什么。颔联写他登临襄阳城头所见,楚山横亘,高耸地表,汉水辽阔,复又转折迂回。写山势雄伟,是“横地出”,写水面浩荡,是“接天回”。天与地与山与水,气象宏大,直率优美。这样一个看周遭世界的人,完全不像刚刚经历了人间至痛之事。

在五言律诗这个不知多少人耕耘的领域里,杜审言或许真是一个天才。“至”“开”“横”“出”“接”“回”,这些准确的动词,带动起了诗歌的速度。而这速度,对应着的是他内心潜藏的激越。他是一个偏爱动词的诗人。这需要他对诗律的熟谙,也需要一点小小的冒险精神。

第三联也是一个对句,这两句流露出了先前被小心翼翼掩饰着的伤悲。“冠盖里”已名不副实,“章华台”也只是旧日台榭的统称,“习家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了。而这种伤悲到了全诗的结句“归路满尘埃”,突然爆发了。

归路所见,满目尘埃。自然,这尘埃不只是因为路途遥远,漫涂风尘,而是他心中感受到的悲伤与压抑。一千多年后,我们分明听到这个旅人在说,呀,我的心上长满了野草,我的心头积满了尘埃!

杜并的孝行上达天听,女皇亲自召见了杜审言。对于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丢官的杜,这或许也是因祸转福。《旧唐书》本传记载召对的场面,女皇问,“卿欢喜否?”杜的反应很敏捷,“蹈舞谢恩”,另作一首《欢喜诗》献上。看来真是欢喜坏了。

这次廷对后不久,杜审言获授著作佐郎,并在这年秋冬再升一级,迁为膳部员外郎。

女皇恩擢他进入朝堂后,直到神龙革命发生,那几年里,晃动着一头白发的杜审言时常出现在往返两京的随驾文臣队伍里。他知道如何用精美的诗句、不着痕迹的句式转换来表达身处太平盛世的感恩,感情热烈而又恰到好处。

政变发生后不久,很可能在神龙元年正月底或二月初,杜审言就离开了洛阳。

一个月后,他来到了离洛阳一千里外的荆州。

在沙市长江中沙洲上的江津(江津戍,一名奉城),他看到江边柳树都已发绿,鸟啼蝶舞,雾卷落花,不由惆怅万分。他想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他暗暗告诫自己,在这险恶的人世间行走,必须“善下”,以“让”为先,戒掉浮躁喜大言的毛病。这般反躬自省,在他也是极少有的事。

三月,过长沙,有《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他从京城出来,往南窜逐,满心满眼还是京洛的繁华,故而向北流去的湘江水也是值得歆羡的了。

和宋之问流放泷州一样,杜审言此去峰州贬地,也是经大庾岭进入岭南。五言古诗《度石门山》写壁立千仞、迸水万丈的岭南山水,对“江声连骤雨,日气抱残虹”的殊异气候,他还是有一种新奇感的。

他还描写了悬崖尽头消失的道路,架在绝涧当中的木桥,蛇一般盘曲的小径和埋伏着兽群一般的变幻的白云,赞叹这一切都是造化之功。险山峻岭没有让这个六旬老翁退缩,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他在诗里说“坚贞深不惮”,是因为前方的道路更加艰难,他必须先给自己打气。

杜审言应该是在神龙元年(705)仲冬,也就是农历十一月到达峰州贬所。

这里暖风熏人,寒冷天气几乎很少。山果冬天成熟,野花却在正月开放,一到雨天就生雾气,霜天还会打雷。作了一番物候学上的考察后,他的新奇感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思乡之情突然泛滥,把他彻底淹灭了。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4

沈佺期与宋之问是一对影子诗人,在武后和中宗朝的宫廷里,他们总是联袂登场。

宋之问是汾州人,字延清,沈佺期是相州人,字云卿。他们同年出生,同年中进士,又同为女皇的文学侍从之臣,同入内殿控鹤监参与《三教珠英》编写。他们又先后担任过考功员外郎这一显赫的职位,又差不多同时落马,这么整齐的进止步伐,简直是提前写好了出演脚本似的。

不只如此,两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在伯仲之间。作为武后、中宗朝最重要的两位宫廷诗人,很多场合他们既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在上官婉儿为仲裁的宫中诗赛中,“赐锦”的荣誉总是轮流落在他们两人中间。

当然细微的区别还是有的,宋是一位五言诗大师,擅长宫廷修辞的种种技巧,沈虽工五言,却更加擅长灵活多变的七言,且善于控制文体,描写能力更强。比如那首为他带来巨大声誉、被崔融收入《珠英集》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写少妇思远,“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这般的精到之笔就让宋之问十分眼热。

后人把他们合称“沈宋”,并不只是他们过于相似的人生,而且也是因为他们共同完善了律诗的格律,一起推动把诗歌作为进士考试的常规科目。《唐才子传》提出一个至今还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诗歌从建安时期到东晋,诗歌语言渐趋华丽浓稠,到了沈、宋,他们约束诗句,准定篇章,确立了诗律的基本要素和原则,于是诗歌从古体一变为今体,即所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

沈、宋成为一个时代里诗歌变革的重要推手,自与他们曾经担任考功郎这一职务有关。众所周知,唐朝主持制科考试的,就是沈、宋这样的吏部考功员外郎,这个官不算大,职级六品,相当于人事部副司级干部,却对学子们操有生杀予夺之权,并能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影响一个时代的文风。

沈佺期曾是太常寺协律郎,校正乐律正是他所长,完善诗律他起的作用应该更大,而宋之问作诗有时候比较任性,并不完全遵守格律。

和宋之问、杜审言等朋友们一样,当沈佺期被迫离开帝国的东都前往六千里外的流放地驩州时,他诗中雅致、靡丽的风格消失了,格律诗大师不再追求诗律上的完美,他开始在诗中流露生气和个性。

在贬途的最初阶段,他被一种新奇感吸引着。传统的地理知识被打破,他专注地描写起了南方奇异的风景。

行至郴州,已是大火星(心宿)西沉的五月,风吹绿树,天高云淡,他回望走过的群山,心里感觉到一种奇异的东西。

著名的《自昌乐郡溯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是在结束一段水路后在郴州歇脚时写的。船溯流而上的险阻,出现在诗的前半段,湍急的河水自南方倾泻而下,一转眼间,就电驰一般直腾而去,拍打在河心的礁石上,发出雷鸣般的巨响。

北流自南泻,群峰回众壑。

驰波如电腾,激石似雷落。

而这个立在船上的人,他的目光跃过波涛,落在了远处。他看到岸边的古树,大得如同盘古时代留下来的。溪涧里生长的药草,又像是神农氏亲手种植的。他一一记下了眼前飞掠而过的风景:连绵起伏的群峰、激荡的水波、色彩变幻的苔藓和河滩上起舞的鹤群。因这些景物的急遽变化,这首诗的行进速度渐快,快得像要飞起来。

水路的种种艰险,自不待言。比如遇到大风浪,整个人都要狼狈地伏在船板上,有时在行至危险的水段,连停泊吃饭都顾不上。但因为发现了人生的一种新可能,他忽然觉得了无所畏惧。

这种新可能就是去做一个隐士。濯溪有什么好怕的,我还要振衣濯足呢!

由于挣脱了诗律的束缚,诗作得浑成完整,生气昂然,一派盛唐气象。

濯溪宁足惧,磴道谁云恶。

我行山水间,湍险皆不若。

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不是独自在受难。他们这些珠英学士和一班倒了霉的朝官们,一起被放逐到南方瘴疠之地,虽是忠信见弃,却无损于他们高尚的道德。于是有了这首想象与杜审言一起翻越大庾岭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此岭既是南北之分,过了此岭,蛮荒之地的风土就与中土大为不同了。“见白云”,既是眼前景,也是游子意。大雁飞到衡阳的回雁峰就回头了,他们的前方还是江山万里。回想起东都的繁华,更觉这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可久待。好在还抱着一个梦想,贤明的君王会重新起用他们。

但希望终究是渺茫的,明白了这一点,他心如冷灰。到广西后,取道海上,早晨涨潮前,船从昌平岛解缆启程。船工们先是“鸣榔”,以长木叩动船板表示船将启动。面对这壮阔的海上晨景,他真的想要叩舷而歌了:

解缆春风后,鸣榔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

他看见了什么?他看见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起,北归的雁群纷落在江边。他刚刚离开的那座苏醒过来的小岛,雾气蒸腾而上,而放眼江海交接处,波光粼粼,水天相接。但这一“冲”一“溢”的强大气势,被尾联这道堤坝给挡住了,升腾为一股怨气:要是我再也不能心念魏阙,再好的风景也失去了意义。

他先前不是还想做隐士来着?如此看来即便做了,也是个假隐士。

怨气在盘旋、积蓄。当他又经过一个月的跋涉,来到广西北流西的一处俗称鬼门关的山谷前,他或许真的会以为自己站在了阳界和阴间的交界处。“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此处已是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要冲,谷前有双峰对峙,最窄处仅三十步,乃是传说中瘴气最重的死亡之地。死亡之地正与神仙之地等同,人在这里都不会变老,但他却感到离开京洛后自己在飞快地衰老。

到达驩州贬所后,他对“鬼门”还心有余悸。在他看来,那是一座真正的地狱之门,到处都蒸腾着白色的雾气,雾的后面是黑沉沉的地下世界的入口,在那儿他曾经差点把命丢了:“魂魄游鬼门,骸骨遗鲸口。”

这真的令人绝望,他还想着回去“重饮洛阳酒”呢。

诗里他还说,自己是他们这批十八个犯官里运气最不好的,发配得最远,也是最后一个到达贬所的。这地方实在太不开化了,就说刚到过的儋耳国?譺?訛吧,那里的土著竟然在额头和脸颊雕刻花纹,实在是说不出的诡异。

他从前听闻,从中土到马援将军平叛立铜柱的交趾,要走整整一年,哪知道真到了这古时的林邑国,跟中土已不知隔了多少道天空。此时作诗,也尽是哀音了。“雨露何时及,京华若个边。思君无限泪,堪作日南泉。”

5

因为怨恨、绝望,再加思念家人,他时常默默流泪。寄寓驩州南亭的一个夜晚,他慨叹妻儿离散,他连小民之家正常的人伦之乐都享受不到了。

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

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

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

肝肠余几寸,拭泪坐春风。

五律的颌联、颈联照例应该是对句,如果严格按照诗律,这首诗第二联起码是对偶不工。但沉痛郁结,他不再考虑句子是否失粘,而纯然出之以寻常语。正常的夫妻人家,有谁想到过会分别?想那一双儿女,曾和自己一起在一张桌上吃饭哩。

第三联“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是一个工整的对句。以为梦中所见洛阳家里的一切全是真实的,谪放之事从未发生过,没想到梦醒之后,一切都坐实了。诗尾出现了“春风”,这一刻,他应该是哭着在笑。

家庭景象再次出现在一首五言排律中。诗一开篇就自报家门,“家住东京里,身投南海西”。然后他告诉我们,当他在南方受困于“火云蒸毒雾”,他的儿子刚离襁褓,女儿还未及笄,家中一切全仗“老妻”操持。

身为“边地囚”的绝望,在他后来从南亭搬到山间水亭居住时,被愈加放大了。新居所在驩州西南一个叫“火洲”的地方,是一个叫苏伯玉的当地朋友帮他安顿的。从五言排律《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来看,那里更加幽僻,山上的古柏如青盖一般笼罩着,屋前屋后都是绿油油的芭蕉,除了偶尔有渔舟出没,再也不见一个人影。

他告诉苏伯玉,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完了。

他时常喃喃自语,外人以为这是他神智行将崩溃的征兆,却不知道他是在与鬼神对话。这倒不是说他灵府已开,可通鬼神,而是穷荒无人时,只得转入内心独语。作于新一年的五言排律《答魑魅代书寄家人》,借鬼神向他发问,为何从帝都流落到这蛮荒之地,他则一一告以自己的生活故事,如何发迹,如何贬谪来此,又告以现在的心境。

诗中还特意提到自己家世清白,居官守廉,京中没有薄产,故里也没有田庄,他一流放,家中的口粮也大成问题。

全诗九十六句,四百八十字,长至十二韵,为当世所罕有,结构之繁复远在前面几首排律之上,几乎成了一首诗体回忆录,全诗有排山倒海之势,却又不失流丽疏放之体。

看来他是认命了。所以他安排余生,首先就是读周易、咏老庄,努力去认清命理的真面目,以更好地顺应它。但即便如此,当春风吹拂南陲大地,一年一度的上巳节到来,他还是渴望着从这一场祓除仪式中洗涤去自己的罪名。

上巳节行修禊礼,这种汉文化的经典仪式在万里之外的岭南被普及,至少表明八世纪初这里已经被中原文化覆盖,而不是宋之问、沈佺期们所宣称的文化的不毛之地了。落魄的诗人们为了突出自己所经受的苦难,他们对南方的荒蛮落后作了一定程度的夸大,这本来就是文人的修辞术,而且也更符合那个时代对南方的公共想象。

他没有在诗中描绘贬所驩州的修禊礼。甚至,他很不情愿写下“驩”这个字,嫌这个字土气,不吉祥,非驴非马。他的诗是从对往事的追忆开始的。

“忆旧游”,当他在诗题上写下这三个字,眼前闪现的,乃是洛阳城中三月三日的禊礼。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刻,柔风丽日,微雨甫收,红桃已绽,绿柳半垂,童子们春服既成,欢快地跑来跑去,连宫里的人也都到洛水边来了。

那一刻,他肯定还会想起早些年,也是上巳日祓禊,他在洛水扈驾写下的应制诗,“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而眼下自己多不幸啊,他所处的,乃是“炎蒸连晓夕,瘴疠满冬秋”的南方,几乎已是世界尽头。最后他说,“无人对炉酒,宁缓去乡忧。” 他是一个人,一壶酒,写下这些诗句,以释乡忧。

与魑魅共语,只是寄意代书,他最终寄希望的还是宗教,希望佛陀可以解他一切苦。

驩州城外二十五里,有一处绍隆寺,沈佺期曾乘舟到访施香。《绍隆寺》诗说,看到香火笼罩着北渚,花朵在南峦的佛龛中隐匿,他已决意放下尘世间种种牵挂,不再为俗事所扰。但当赦令到来时,他在佛前的这些承诺早就抛到了九天云外。

等到明年回到洛阳,他的诗又重新回到了宫廷诗刻意的典雅和美好,就好像这极南之地的一切,从未发生过。

6

神龙元年(705)春天,当珠英学士们呼天抢地离开洛阳,在南中国的荒山野岭间跋涉的时候,有一个人正怀着巨大的喜悦从广西钦州返回洛阳,他就是张说。

在七世纪末八世纪初的长安文坛,几乎所有人都看好张说,认为这个人将是未来的国之栋梁。这是因为,张说的第一次亮相太过惊艳了。载初元年,称帝后的武则天第一次在洛阳主持贤良方正科殿试,张说对策天下第一,“则天以近古以来未有甲科,乃屈为第二等”,授官太子校书。也就是说,他本来是考了第一名的,因为本朝历史上从未有过,只能屈居第二。

张说身为寒族之后,身后没有政治资源可资凭借,他能够被武则天树为典范,作为后备干部着力培养是因为他赶上了阶层流动的好时代,先前的名门、士族在新朝不再吃得开,寒族的地位正在上升。但张说真正发迹,已是到了玄宗朝,三登左右丞相,三做中书令,封燕国公,唐兴以来,几人有过这样的荣耀。这当然是后话了。

作为政治家的张说是个好斗的人。看他日后在玄宗朝与姚崇斗,与李林甫斗,与崔隐甫、宇文融斗,斗争精神未尝一刻下线。史载张说是个暴筒子脾气,“好面辱人”,议事时,下属有忤他意的,立便叱骂,其暴烈性情经小说家们渲染,更加绘形绘色。但年轻时的张说还是颇有英挺之气,为人也较为方正,就像他的崇拜者所说,“鹰扬虎视,英伟磊落,越在诸生之中,已有绝云霓之望矣”(张九龄语)。

张说与沈佺期、宋之问共事,应该是一起承旨预修《三教珠英》。两年后书成,珠英学士们各有封赏,张说迁右史、内供奉,再迁凤阁舍人,据说他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考功员外郎,与沈佺期搭档。

如此恩渥,降临到一介寒族子弟身上,张说还不对女皇感恩戴德?是以,他的各种表颂,称武后都是顶格的“一册金轮圣神皇帝陛下”。作起应制诗,卖力程度也不在沈、宋之下。长安三年(703)九月他被流放钦州,某种程度上是他为名誉而战付出的代价。

长安元年十月起,武则天久住长安。女皇毕竟七十多岁了,经常生病,连宰相也好几个月见不着她。司礼丞高戬,是太平公主的挂牌丈夫、司礼卿武攸暨的下属,据说他还有一个隐秘的身份是太平公主的男宠。高戬与御史大夫魏元忠交好,张昌宗担心武后一旦不豫,魏元忠等对他兄弟不利,就诬陷魏、高二人背后败坏太后名誉。武则天将魏、高二人下狱,令张昌宗与二人当庭对质。

张昌宗找到张说,许以高官厚禄,要他在对质的时候作伪证。张说勉强应允了。

庭辩当日,武则天诏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诸宰相到场,她要亲审此案。殿上庭议汹汹,久决不下,张昌宗便要求张说出庭。张说上场后,先是沉默不语,被催逼不过,他才说,他没听说过魏元忠和高戬说过这样的话,是张昌宗逼自己作伪证的。张昌宗措手不及,大声连呼张说也是同谋。

张说临场倒戈,让魏元忠和高戬逃过一劫,最后处分贬谪岭南,张说为此承担的后果是被流配钦州。此事《旧唐书》本传有载:“时麟台监张易之与其弟昌宗构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称其谋反,引说令证其事。说至御前,扬言元忠实不反,此是易之诬构耳。元忠由是免诛,说坐忤旨配流钦州。”

武则天本意是要杀魏元忠的,只因张说不配合,才没有得逞。这戏剧性一幕的发生,是张说良心发现吗?更可能的是,当他稍一清醒,发现自己面临着将要丧失名誉的危险。而名誉对一个士人来说是重逾性命的东西。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璟听说张说接受了张昌宗之请,马上跑来劝告他:“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时任左史的历史学家刘知己这样对他说:“无亏青史,为子孙累。”

朋友们的劝告,在张说即将滑入道德泥淖时拉了他一把。要是张说掉了下去,真的跟张昌宗站到了一起,那他就会瞬间“社死”,也就没有了日后“敦气节、重然诺”的大唐宰相。张说当庭改口,挽回了将要遭受玷污的名誉,实际上他救的不是魏元忠,而是他自己。

7

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是不是一同前往岭南,从张说写于谪途的《端州别高六戬》来看,他至少与高戬在端州(今广东省肇庆)见过一面。端州是高戬的贬所,他是到这里来做长史的。这是个由县升级的州,因端溪过其境而名。高戬有太平公主这层关系,故而处置稍轻,魏元忠则贬到这个州下面的高要县当县尉。

异壤同羁窜,途中喜共过。

愁多时举酒,劳罢或长歌。

南海风潮壮,西江瘴疠多。

于焉复分手,此别伤如何。

唐人习惯以行第相称,高戬在家族中排行第六,故有此称。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说“共过”,并不是张说与高戬在谪途上相逢,很可能到了端州地面后,高戬以主人的身份招待了他,停留一些时日后,他又重新上路。高戬到站了,他毕竟还在“途中”。

诗的第二联说,他们一起饮酒、长歌。对于遭到流放的这对朋友来说,这自然是最好的慰藉。第三联出现的“风涛壮”“瘴疠多”,既是南海、西江的实景,也在暗示朝局之险。

南谪途中,张说赠高戬还有一诗:“北极辞明代,南溟宅放臣。丹诚由义尽,白发带愁新。鸟坠炎洲气,花飞洛水春。平生歌舞席,谁忆不归人。”这首诗的前两句比较老套,如果我们记得宋之问在临江驿寄崔融诗中有“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这十个字中有一半是重复的,虽然说不上谁抄袭谁,这至少表明这些宫廷诗人的写作有着雷同化的危险。第二联“丹诚”对“白发”,略显牵强。好在第三联奇峰突现,没有让这首诗继续往下掉。“鸟坠炎洲气,花飞洛水春”,炎热得连飞鸟都要坠落的南方,与四季如春的洛水相对照,当日的歌舞场上人,就是眼前的天涯不归客,如此看来,种种罪案,也都是果报了。

神龙元年,张说返京再过端州,高戬已经去世。他来到昔日和高六一起喝酒、唱歌的驿站,一个人面对着江上落日。山川犹是,斯人不再,两年前说“于焉复分手,此别伤如何”,是因为相信还能再见面,高戬的死,使得这一幕再也不会出现。

《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是一首怀人诗。第四联的“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说的是门前那条大路,也隐喻着人生之路,他喟叹,每个去南方的人都要走这条路,然后再经由这条路返回,区别在于有的人活着走出来了,有的人被永远地封在了这条路里面。

从这两首诗约略可知,张说诗的风格总体显得平稳而流畅。他没有沈、宋那种把诗写得精美工巧的能力,他的诗里也没有特别漂亮的对偶句,尽管他们都是宫廷诗人出身。但他有一个特别的优长,他擅于在诗中处理感情,并且懂得如何加大叙事的成分最终达到抒情的效果。

张说对叙事的重视,或许来自他接受的古乐府或更早的建安诗歌的影响,他习惯于在诗中凝视某一个特定的物像,一只鸟,一棵草,或一个人。南行途中经过衡阳时,他看到雪地上低飞的一只大雁,那只雁似乎是专门在衡阳道上等着他。他幻想着乘上大雁,回到家乡和爱人相拥。天空中飘落一根羽毛,似乎在告诉他,长情敌不过岁月流转,他将和江树一起慢慢变老。

一雁雪上飞,值我衡阳道。

口衔离别字,远寄当归草。

目想春来迟,心惊寒去早。

忆乡乘羽翮,慕侣盈怀抱。

零落答故人,将随江树老。

如果把这首诗的前四句单独提出,把张说的名字遮去,说这四句来自古乐府,怕是很少会有异议吧。看到鸿雁飞过天空就想到爱人,希望鸿雁传书,这是汉代文人的常规思路。适当的复古让张说的诗句变得随意而清新。

这种对物/人的凝视,也可以在他对一个担着青草的牧牛人的书写中看到。

塞上绵应折,江南草可结。

欲持梅岭花,远竞榆关雪。

日月无他照,山川何顿别。

苟齐两地心,天问将安说。

那时已是冬天,他正翻越梅岭,那个担着青草的牧牛人出现在道旁。牧牛人把青草带回家去是要编织绳子的,这是南方的农事,由此他想到北方的牧牛人,这个季节应该采摘好了棉花。诗的第二联说,梅岭的花开得如此灿烂,他想要采摘梅岭上的花朵,与榆关的雪比高。万岁通天元年,张说随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风雪漫天的榆关,正是当年经行处。至此,这首诗显出了一般谪臣之作所无的放旷。最后他说,日月照着山川,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只要两地心齐,就可以告诉上天彼此安好。

他的流放是因为名誉的担当,有这一份正义在,他不像后来的谪臣怨气冲天。他也没有像后来的沈、宋、杜写下那些声嘶力竭的长篇歌行体。张说是一个对绝句情有独钟的作家,这种诗体要求作家有捕捉巧思和设置隐喻的能力,在这个狭窄的领域里,他避免了与沈、宋等宫廷诗大家一较短长。

“去国年方晏,愁心转不堪。离人与江水,终日向西南。”类似《广州江中作》这般的朴素风格,甚至会让我们想到陈子昂。当年武攸宜大军征契丹,两人都是帐下幕客,戎机之余谈文论诗,陈子昂又是那么一个好议论的人,他受其影响也不是没有可能。

神龙元年正月丙午(二十五日),老迈的武后下了台,张说不久就接到了回京出任兵部员外郎的命令。刚刚过去的春节,他说他的心与北斗星的斗柄一样,一向在向着北方转,照此下去,春天他就可以重返洛阳。《钦州守岁》说,因为他守着“诚”,他的预感终于应验了。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贬所钦州湾有一地,名合浦,据说合浦东二百里有一杉树,叶落,随风入洛阳城内。去岁,北方来使返京,张说一再相问,“秋雁逢春返,流人何日归?”眼下,当他昔日的同僚们一个接一个南窜之际,他这片“合浦叶”,终于幸运地回去了。

他是作为与张昌宗斗争的落难英雄获赦,返京出任新职,自然欣喜欲狂。“雷雨苏虫蛰,春阳放鸴鸠”,震天一声雷响,他这条冻僵的虫子终于复活了。这想都不敢想的好事降临头上,他这个“流人”怎不雀跃、欢呼,看到道旁的一枝花,他就忍不住想笑,看到一片返青的草色,就忘记了所有忧愁。

“见花便独笑,看草即忘忧”(《喜度岭》),类似句子的一次次出现,可见他真的喜不自禁了。而这一切,自是归功于“盛明”之世的重临。当然,士人的声誉,也是他翻盘的最后一点本钱。

度过梅岭后,张说即沿湘江北上。经洞庭湖入长江,溯江西行至荆州,再北上襄阳,还东都,抵达洛阳应已岁暮。《荆州亭入朝》记叙回京路线,“巫山云雨峡,湘水洞庭波”,一串地名叠加,可见急迫。

过荆州时,已是暮秋,他有诗赠相遇的旧客,“危石江中起,孤云岭上还。相逢皆得意,何处是乡关。”值此大流放的神龙元年,兴冲冲返回东都的他也真是一片“孤云”。但前头还有“危石”在等着他。

8

被流放的珠英学士们陆续召还了。李峤得讯最快,从贬所通州回到洛阳,授吏部侍郎,不久又迁吏部尚书,神龙二年正月入相。

贬谪最远的沈佺期也在神龙二年春获知消息后启程,到京后授为起居郎。《喜赦》诗有句,“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肆眚”,即赦罪之意。

但这些人谁也没有郑愔见机得快。郑愔因二张之事贬为宣州司士参军,到了贬所又因坐赃犯事,于是畏罪逃归洛阳投靠武三思,为谗害张柬之等五大臣暗中擘划,很快被武三思擢为正五品的中书舍人。

由于揭发有功,郑愔的仕途开始一路开挂。神龙二年春天,一些回来得早的珠英学士刚到洛阳的时候,郑愔的新宅已经开工,他风风光光准备前往长安接受新职了,这让一帮老朋友很是眼热。

刚从峰州回到洛阳的杜审言参加了郑愔入京的送别宴,一向桀骜不驯的杜在《泛舟送郑卿入京》诗中称郑愔“宗伯”。按照上古典籍《周礼》,只有辅佐天子掌管祭礼和宗室之事的礼部尚书和侍郎,才被称作大宗伯、少宗伯。或许郑愔在酒宴上已经透露,自己马上就要升任太常少卿了,才会引来杜审言这么热切的追捧。

杜审言在峰州时,本已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以为新皇再也不会把眷顾的目光投向他们这班老臣了。他把自己比喻为一个薄命的小妾,“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新爱”当政,前景黯淡,他已经做好准备,接受秋天的团扇一样被抛弃的命运了。

北归途中,杜审言经过南海县的乱石山(今广州白云山)。此山不高,每年春秋时节,白云蓊郁,也大有可观处。他在这里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南海乱石山作》。但奇怪的是,诗里丝毫看不到赦还的喜悦。

这首诗对险词的运用,简直可以与后世的韩愈媲美。“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面对这样夸张的诗句,我们不禁疑惑,他写的是耸出地表不过几百米的小山吗?他写的,或许是心底的一堆乱石吧。

三月底,杜审言抵洛阳,他的朋友、“四友”之一的崔融已先他一步从江西袁州召回,出任国子司业。杜与崔融交情最契,几年前,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杜审言从吉州回到洛阳,是崔融让出自己所任著作佐郎,并说动武后授予杜。

杜、崔两人很快在洛阳会面了。杜审言为这次会面写下了一首五言排律《赠崔融二十韵》,从诗中的“三川宿雨霁,四月晚花芳”,可知他们重晤的时间在神龙二年(706)四月下旬。

“十年俱薄宦,万里各他方。”“十年”是说他们订交的年头,自万岁通天元年(696),杜审言送崔融随梁王东征契丹,至此正好十年。“万里”,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他们所走过的谪途。久别重逢,说说这些年各自经历的一些事,能活着相见已是最大的福报了。

按照叙事的“三段法”,此句尚是起意。然后进入主体部分,即对两人至老弥笃的友情的书写。杜审言说,这些年流放他乡,故园荒芜了,人也老了不少,欣慰的是老友的坚贞的气节依然如故,虽然荣辱起落会影响人与人的交往,但友情依然是这个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朋情讵可忘”。

接下来是相聚时欢畅场面的描写:“琴樽横宴席”。宴席上有酒,有琴,还有文坛种种轶事交流。宴毕,他们还骑上马,出门观赏四月的花事。刚下过雨,城里城外,路边的花开得格外好。结束这些描写的时候用了一个典,“兴酣鸲鹆舞,言洽凤凰翔”,其本事是东晋名士谢尚,能作鸲鹆舞,席间朋友相邀,“便著衣幘而舞”。可知酒至酣处,杜还为老友乘兴舞了一段。

崔融的身体已在流放袁州的一年里严重毁损,再加上为武则天作哀册文,又作《挽歌》,用思精苦,在武则天袱葬乾陵前因悲伤过度去世了。朝廷对他潜心写作《则天实录》和哀册文的表彰,是追封其为清河县子。

杜审言闻讯大恸。《新唐书》本传载,“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缌麻为古代五服之一种,以疏织细麻为丧服,服丧三月。“服缌”,一般用于中表兄弟之亡。崔融曾鼎力相助落难中的杜,杜视友如亲,故有此举。

崔融是没有机会再写应制诗了,接下来的五年,是杜审言等一帮深受中宗信任的景龙学士们享受文学荣光的年代。

神龙二年(706)岁末的长安,安乐公主产男满月,中宗、韦后上门庆贺,刚刚就任国子监主簿的杜审言和李峤、宋之问、沈佺期、张说、阎朝隐等随行赋诗,揭开了中宗朝庞大的应制诗文写作运动的序幕。

是夜,杜审言以一首《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深获帝心:

戚里生昌胤,天杯宴重臣。

画楼初满月,香殿早迎春。

睿作尧君宝,孙谋梁国珍。

明朝元会日,万寿乐章陈。

“天杯”,皇帝亲自出席的宴会,对应着诗题中的“侍宴”。第三联写公主产男的荣贵,过渡到第四联,想象明日元旦朝会时的歌舞升平,拼接得如流水无痕。谁也没有觉得这些阿谀之词有多么肉麻。

对杜审言等这一班吃过苦头的诗人来说,洛阳的一页是翻过去了,他们现在是在重新成为帝国中心的长安。他要享受官身和文学带给他的双重荣耀,他完全有理由相信,明年的春色会更加迷人。

已经有人在附和他了,滞留洛阳的才俊们,赶紧都到长安去啊!

“分明寄语长安道,莫教留滞洛阳才。”(于季子《早春洛阳答杜审言》)

9

公元707年,神龙三年改元景龙元年,一年两号,自九月分。尽管权力之争使宫廷一次次喋血,却也不能阻止一个短暂的游乐年代的到来。

杜审言死于景龙二年(708年)秋,这年五月,他刚刚获授声名显赫的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从发病到去世,缠绵床榻“十旬”,亦即百余日,宋之问几乎每天都去探视。他陪着将死的杜审言说了许多话,回忆年轻时共同经历的磨难,还有文酒销磨的许多快乐时光,还特意谈到他会善待杜的妻儿。

宋之问在祭文里说,二十岁左右起,他就与杜审言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一同入崇文馆为直学士,又一同窜贬于山海。凡尘世间的苦难与荣耀,他们都一同经受了,只恨时运乖蹇,时间流逝又太快。

杜审言弥留之际,宋之问和武平一等一众朋友侍在床侧,只等着他咽气,没想到只有出气没进气的杜审言悠悠醒转,对他们又说出一番话来。《新唐书》本传载之: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先说自己病成这样,这一次怕是真挺不过去了。下一句大言炎炎,高自抬举。我活着时,压你们太久了,我快死了,你们终于可以大感欣慰了,只可惜你们中没一个人可以接替我的成就。

是对着一帮老友临终故作谐语,还是到死也改不了恃才傲世的臭脾气?从杜平素的行事作派来看,更像是后者。此老口无遮拦惯了,总作惊人之语,从来不怕大风闪了舌头。

杜审言死后,宋之问等一班朋友共护灵柩,归葬于洛阳偃师首阳山之东。大学士李峤出面,为他奏请追赠著作郎,俱见古道热肠。这个“矜诞”了一辈子的家伙,他交的这些朋友还真是不赖。

宋之问称道老友的诗歌,“言必得俊,意常通理”,意思是诗都作得很漂亮,能读通,又合乎诗律。“其含润也,若和风欲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这话出于目光挑剔的格律诗大师宋之问之口,是很高的评价了。

在历数杜审言和“王杨卢骆”四人的命运归宿后,宋之问得出一个结论,太出色的才华会招致神灵的忌讳,开花而不结果的,实在太多了。

注释:

?譹?訛吉州,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江南西道,吉州上,隋庐陵郡。”当时州治庐陵,在今江西吉安市。

?譺?訛儋耳为古部族名,在今海南省,汉武帝时置儋耳郡,唐改为儋州,在今海南儋州。

责任编辑 喻向午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