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晓菊没有到北京之前,从电视上已经看到过画面里那些北京的样子,也听到过一些在北京的打工人的生活,只是对于自己到北京后会有怎样的生活没有什么方向明确的预估。所以奔北京而来,一是因为高中没考好,再就是高中都没考好的她已经失去了未来的方向。同村的女孩说要到北京打工,问她,你去不去?她说,我去。当她和几个同村的女孩一起坐上火车时,还难以揣测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出村口坐上通向火车站的公共汽车时,晓菊的母亲和另一个女孩的妈妈追过来让她们回去。那个女孩被妈妈拉下了车。晓菊的胳膊有一刻觉得要被母亲从身体上扯下去了,但她忍着撕心裂肺的痛感,坚持到母亲松手下车离去。几个女孩虽然都是第一次出门,但并没有人担心在北京的未来。那么大的城市,活的方法多了,怎么都能活。她们达成共识,反正是不回村了。
几个在奔往北京之前对生活并没有明确规划的女孩,其实在她们离开居住的村庄之前,跟这个千里之外的落脚地已经有了丝丝缕缕的关系。出北京西站后,她们先由其中姑姑在北京打工的女孩引路,到了南三环外一栋老旧的居民小区,那个女孩的姑姑帮她们找了一套合租的房子。女孩们将从这里出发开始找寻能够支撑自己最终留在北京生活的职业。她们很快发现,在北京这种地方工作的岗位很多,但像她们这种没有学历也没有特殊职业技能的女孩很难找到符合自己心理预期薪金收入的工作。那个有姑姑在北京的女孩第二天跟着姑姑去洗浴中心工作,余下的人心有不甘,每天在是随便找个工作干着,还是不找到想干的工作不罢休之间鼓噪挣扎。晓菊来北京之前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家里也并没有给她的北京之行有所支持,她必须尽快找到挣钱的工作才能让自己留在北京。看到小区门口的通知栏里张贴的那家职业学校培训班招生的小广告时,她开始有些迟疑。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中讲明,报名参加的人员不用交学费,可以学习各种面点制作技艺,还可以有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报酬。当她走进这所位于一家食品厂里的职业学校时发现,这家学校打着职业培训的旗号来换取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实际上是为了招收便宜好用的打工人。学员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在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老师傅带领下制作各种面点。同来的女孩都无法理解晓菊的这个选择。每天八个小时交给所谓的职业学校,每月换回来的报酬除了交合租房房租外所剩无几,这是去当苦工。女孩们劝晓菊,你要挣这份钱还不如在村子里别出来了。晓菊说,这是在北京挣的400块,肯定跟在村里挣400块不一样。虽然学校看着像是骗我去干活儿,但可能真的学到东西呢。
上学时晓菊就清楚,学生要得到老师的好感和表扬必须考高分。进入职业学校后,她发现在技能上要出类拔萃并不容易做到。学习的东西相对简单,制作包子、饺子、面饼等面点,很快就能上手,然后开始重复劳动。有些东西机器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但这家食品厂坚持使用人工,一是重在成本考量,再就是有些成品用人手制作出来的效果还是比机器更有卖相。同样围着一张很长的案子工作,那些心灵手巧的学员,领导走上一圈就能把她们挑选出来,并且号召大家学习。晓菊在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领导的夸奖。几个月过去,领导看到晓菊手中出来的东西,只对她说过一句话:“成,学得挺扎实。”晓菊还没有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领导已经从她身边走了过去。
一同从村里出来的女孩听晓菊说在职业学校边学习边干活儿,都认为她可能是上当受骗了。晓菊没有这种感觉,也不想跟大家争辩。因为学习和工作强度比较大,职业学校为学员免费提供宿舍,晓菊拉着她的背包和编织袋去住宿舍,搬离开了那套合租的房子。搬到宿舍后,她觉得自己有很多空闲的时间,便在日常规定学员必须完成的那些活儿之外,多给自己安排了一些活儿干。蒸包子、馒头等面食要使用蒸屉,老职工和学员因为劳累会将它们随意摆放在工作间里的任何地方,直到第二天工作前才将它们集中清理后使用。有一天,当班上的人们都离开时,晓菊觉得自己身上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就在工作间里来回走了两遍,开始清洗当天使用过的蒸屉。这种用竹子制作的传统蒸屉,由于湿气没有散尽有较重的压手感,晓菊展开双臂一次只能搬动一个。清洗过的蒸屉十二个叠放成一摞,晓菊的胳膊只能放到这么高。那天她整理好的蒸屉叠放了二十摞。从这天开始,她每天下班后会把使用过的蒸屉清洗整理好,两个胳膊酸痛但心情愉快地离开。
晓菊额外付出的劳动,职业学校和食品厂都没有给予报酬。她也没有要求。每天她都是第一个来到工位,每周的休息日她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情要做都会来无偿加班。父母虽然不同意晓菊来北京,但仍然牵挂女儿到北京后的生活。母亲给晓菊打电话,问她,你到北京都去哪儿玩了?晓菊说,我哪儿也没去,没时间。父亲问她,天安门你也没去吗?晓菊曾经跟父母说她有一个愿望,如果到了北京一定要先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父母问她为什么到了北京哪里都没有看,她也说不出为什么。这时她觉得自己需要检讨一下,到北京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为什么还没有去看升旗?她想了想,觉得自己不是忘记了来北京之前的心愿,而是在等待给自己一个去看升旗的契机。她不愿意因为美好的心愿那么轻易地就被兑现,稀释掉对美好的渴求。
二
食品厂突然关门不再继续经营,失去依托的职业学校自然也就办不下去了。女孩们停下手中正在制作的包子议论纷纷,觉得毫无征兆。这太奇怪了。晓菊认为这事并非不可理喻。老板要怎么做,咱们这些干活儿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呢?她没有抱怨,只是遗憾,为了留在北京又要重新去找一份工作挣钱。
曾说过晓菊学得挺扎实的学校领导把晓菊叫到一边,对她说,学校不办了,这些学生里我觉得你最可惜。你要是没有别的活儿干,我给你介绍一个地方。他打了一个电话,对晓菊说,你去吧,好好干,别给我丢脸。晓菊只听同学说这位领导是副校长,她心想,你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丢你什么脸?但她还是使劲给副校长鞠了个躬表示感谢,然后按照副校长的指引去找一家经营烧麦的饭馆经理。
烧麦店坐落在一条有很多旧房子的街道,周边那些建筑呈现出一片破败之象。晓菊觉得一路走过看到的景物还不如自己家乡的县城气派,她想不出为什么北京这种地方还有这么破破烂烂的房子。经理告诉晓菊,这家在清朝中期开业的烧麦店,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我们是中华老字号。经理对晓菊说,像你这样的能进我们烧麦店,得好好感谢老陈。晓菊那一刻有些发愣,不知道经理让她感谢的老陈是什么人。后来她想可能是推荐她来的副校长。但那所职业学校已经停办,她又没有那个人的联系方式,要感谢也是无门。经理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姓李。李经理只是烧麦店的经营管理者,并不会做烧麦。他让晓菊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白色的高帽子,引她走进操作间,指指在案子边制作烧麦的十多个老师傅。这些都是你的师傅,他交代晓菊,跟着好好学。
晓菊吃过烧麦。在她的家乡那边,包烧麦用的是跟包包子和包饺子一样的圆形的面皮,包进去的是用糯米调的馅料。她进入的这家北京的老字号制作的烧麦显然与她南方家乡的烧麦完全不同,放在一个个大面盆里的是羊肉大葱馅、猪肉大葱馅和三鲜馅等几种不同的馅料,擀面棍儿更是从来没见过,后来师傅们告诉晓菊,这个工具叫走槌。用走槌擀出来的一张张面皮,从那些面案师傅手中飞出来落在案子厚厚的面粉上,就如同一个个散落开的花瓣,这些花瓣填进馅料包成烧麦,然后上锅蒸熟。历史上烧麦曾有过多个别名,其中一个叫“稍梅”。传说有这个称谓就是因为蒸熟的烧麦形同盛开的梅花,形美味香。晓菊看得心中痒痒,很想赶快上手制作烧麦。但这家挂着“中华老字号”招牌的烧麦店与职业学校对实习人员的使用要求不同,手艺不到百分百合格的人不许可正式上岗。晓菊被分配做一些案边的辅助性工作,她天天忙碌在制作烧麦的案子周边,很多案子上要用到的物品都是她配送上去的,但那段时间,她觉得这张案子距离自己十分遥远。那张案子好像是乘风破浪的邮轮,而她只能漂浮在邮轮边的海水中等待船上的人向她伸出援手。
烧麦店的李经理在给晓菊指点师傅时,并没有指明哪一位是具体负责教导晓菊的师傅,也没有哪位师傅主动招呼晓菊靠近身边。一个合格的烧麦要经过十六道工序的操作,最关键和最有特点的是走槌制皮和包制成型,没有口传心授很难掌握制作的要诀。虽然心中充满焦虑,但晓菊坚持把每天案边的杂活儿做好。看哪位师傅口渴了,她在墙边桌上的二十多个杯子中及时找到那位师傅泡茶水的杯子递上去;看哪位师傅在活动肩背,她就过去帮着捶上几下。这时她如果提出有关烧麦制作的问题,师傅们会随口指点上几句,有喜欢聊天的师傅也会多说上一些。每天,晓菊会比师傅们提前两个小时到店,独自练习制作烧麦。她按照听到和看到的师傅们的操作手法进行复制,用走槌把一个个面剂子擀成有二十四道褶儿的烧麦皮,然后放上馅料包成一个个烧麦。开始走槌擀出的面皮上的褶子数量总是难以控制,包馅也总是包得很难看,为避免浪费原材料,晓菊不敢使用调制好的肉馅,就把擀得不成型的面皮和包得不成样的烧麦撕扯成碎片用作馅料,反复试验。手上常常被磨出血泡。她没有时间等待血泡自愈,就用针挑破用餐巾纸压迫片刻继续下一步的操作。随着手掌上老茧的迅速增厚,她制作烧麦的技艺已经烂熟,但师傅们并没有允许她上案操作。晓菊,茶!那个时候人们习惯将水果罐头瓶子用作水杯,可以一次泡满茶水喝上半天。心直口快的师傅接过晓菊手中的茶水时会安抚她几句。没有这么快就上案子的,且学呢。晓菊说,我天天都在学。师傅们笑起来。老年间都要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徒。晓菊争辩说,这都要进入新世纪了。师傅们严肃起来,说,什么年头都得讲规矩。晓菊觉得这话无法反驳,转身去为另一位师傅取茶杯。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机遇让众多从事经营的人异常兴奋,烧麦店接到了多年未有的大数量订单。一家公司的年会指定要上几百斤烧麦,师傅们喊晓菊,你别在旁边戳着了,过来搭把手。从这天开始,晓菊正式和师傅们一起上案操作。李经理到操作间巡视时很是惊讶。晓菊,你的速度可比老师傅们都快。他大声说,太棒啦!店里就需要你这样的。老师傅们停下手中的动作,有个叫陈四得的老师傅用走槌在案子面上敲了一下发出很大声响。他问李经理,你是不是现在就想把我们这些人都开啦?李经理忙说,对不起,是我瞎说。他边道歉边退出操作间。晓菊对师傅们解释,经理瞎说,我没有那么好。陈四得用走槌点着晓菊阻止她。你小点声,他说,我们骂他没事。你要让他听见对你可不好。
陈四得是烧麦店里年龄最大的师傅,他曾在中国美食节上制作烧麦,获得了代表餐饮业最高水平的“金鼎奖”。晓菊到店后与各位师傅接触的时间都很有限,天天忙忙碌碌并没有感觉到陈四得偶尔对她的关注。陈四得对晓菊来说是个高不可攀的人物,她还没有做好面对面向他请教学习的准备。李经理对晓菊的这次突然表扬,虽然操作间里面正在制作烧麦的人们并没有明白其真实用意,但的确提供了晓菊和师傅们直接沟通的契机。陈四得对晓菊说,孩子你天天干的事我们都看见了,不用经理表扬,让他表扬不是什么好事。晓菊搞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简单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愿。c0db95fd050dd042bc043b0d716d4be9她说,师傅们让我踏踏实实跟着学,我就很满足了,别的我不关心,也无所谓。
师傅们每天制作烧麦期间总有缓手的时候,有聊天的闲心时,就会跟晓菊讲讲这家烧麦店的一些前尘往事。现在跟晓菊一个案子上制作烧麦的人是陆陆续续调进店里的,陈四得在烧麦店年头最久,他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管理烧麦店的上级集团公司给他办了两次返聘手续仍然把他留在店中。他的年龄虽然大过晓菊的爷爷,但晓菊觉得他看上去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年轻。晓菊问陈四得,师傅您是不是因为在饭馆干,才把自己养得这么好?陈四得说,餐饮是伺候人的,是最受气的行业,干餐饮的人心胸得开阔,才能在这行一直干下去。晓菊问陈四得,您准备干到什么时候?陈四得说,快了,这就该歇了。旁边的师傅们听见,说,这么多年了从来没听陈师傅您这嘴里说过不干这句话,这会儿怎么放得下了?陈四得说,那是没见到能接班的人。大家问看到谁了。陈四得说,还得走着瞧瞧。
北京为迎接二○○八年奥运会,需要改造提升城市面貌。烧麦店所在的街道位于老北京中心地区,被确定为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街区,但要赶在奥运会开幕前完成对街面建筑的拆除翻建。烧麦店作为老字号可以原址回迁。回迁前这两到三年的翻建期间,烧麦店的上级集团公司租赁了一处位于二环路外,面积相对较小的房屋继续经营烧麦店,但只能保留一小部分员工,年龄较大的老职工被安排提前办理退休。晓菊问陈四得,师傅,领导肯定得让您留下。陈四得说,我自己想走了。晓菊问他为什么这次想退了。陈四得说,手艺你都学会了,有你留下就够了。晓菊不知道该怎么接这句话。陈四得端详着晓菊,你跟我说句实话。他问晓菊,你到底姓什么?晓菊说,我姓陈。晓菊发现陈四得的眼神变得有些古怪。师傅您哪里不舒服?陈四得说,你果然姓陈。他说,三年困难时期,我有个孩子,是女孩,养不起,就给人了。你妈姓什么?晓菊说,我妈叫陈平平。陈四得眼中闪烁着金光。你妈也姓陈?晓菊笑了起来。我问过我妈,她是我姥姥的亲生闺女。再说,这岁数也差着好多呢。您要喜欢我您就直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用非跟我攀亲。陈四得有些气恼。咱们两个谁跟谁攀亲?晓菊说,我跟您,好多人想跟您,我是抄上了。陈四得神情很是沮丧,说,没人想跟我攀亲,不然怎么我做了大半辈子烧麦,到现下眼前能顶用的就你这么一个。
烧麦店旧址翻建完成回迁之时,店里除了李经理,晓菊成了店里从业时间最长的人,她承担起向新进店员工传授烧麦制作技艺的职责。有个新员工叫李兰,也是来自南方的女孩,看上去聪明伶俐。李兰问晓菊,什么时候包烧麦的手艺能赶上她。晓菊说,我学烧麦的时候,师傅们一天擀十斤面的皮,我就擀二十斤三十斤的皮出来。她捋起两只胳膊的袖子,露出手臂。李兰招呼大家围过来看。晓菊的右胳膊明显比左胳膊更粗壮一些。她告诉李兰,先实打实地干,把基础练好了,就什么都学出来了。烧麦皮用走槌擀出来,一般上面会出现二十四个花褶儿。有电视台的记者来做报道,拍摄完晓菊擀出来的烧麦皮,会拿起来数数上面的花褶儿。有时他们能数出几十甚至上百个花褶儿。晓菊在镜头前展示的时候,动作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展示后,那些新员工围在她身边赞赏时,她又有些虚脱的感觉。李兰问她怎么了。她说,烧麦皮上的二十四个花褶儿代表二十四个节气,我们只要能出二十四个花褶儿就可以了。有来采访的记者跟我说,二十四个花褶儿是二十四节气,那一张面皮就代表了一年的时光。我在同样一张烧麦皮上擀出了更多的花褶儿,是不是我在往里面折寿啊?李兰感到晓菊很好笑,把这话大声说给那些新员工听。他们不理解晓菊这话表达的是什么寓意,说,师傅你老了,跟我们有代沟了。
晓菊这时突然意识到自己也许该找个人结婚,她对自己说,开始过另一种生活吧。
三
晓菊第一次对爱情产生感觉是在租赁房屋作周转店继续营业的那段时间。这个店面虽然面积狭小,但处于众多高大写字楼之间的地带,顾客多了不少年轻白领。这天傍晚,一个坐在靠窗座位上的男孩引起晓菊的注意。已经被提升为烧麦制作领班的晓菊,常常会走到大堂来观察顾客进食烧麦时的各种反应,以改进技艺。桌边那个男孩穿着讲究,桌上放着一大束扎好的红色玫瑰花。他没有点餐,眼睛专注地望着窗外。晓菊从走过身边的服务员手上接过水杯和餐具,送到男孩的桌上。您需要点餐吗?她问男孩。男孩客气地说,稍等一下。晓菊转身离开桌子的时候,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推门走进店里。她坐到男孩的那张桌子边,男孩把玫瑰花递给女孩。女孩把玫瑰花抱在怀中,两个人低声商量片刻,站起身一起离开了烧麦店。晓菊走到桌前收起未用的餐具。她看到窗外有很多捧着玫瑰花走在一起的男女。今天是什么日子?她自语的声音被正端着烧麦上桌的年轻服务员听到,她告诉晓菊,今天是情人节。
情人节正逐渐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晓菊觉得老字号也应该抓住这个商机,那个女孩拉着男孩离开的画面让她心中隐隐作痛。她决心要让约会的情人们走进烧麦店。她虽然还没有过约会的经历,但也感觉这个日子让两个相爱的人面对只是一款食物的烧麦是有些寡味。烧麦店受经营品种的限制,要吸引顾客只能在烧麦本身深度挖掘。那些日子,放在桌上后被女孩抱入怀中的那束玫瑰花一直在晓菊的眼前浮动,不时与她手中制作的烧麦叠化在一起。烧麦本身的造型就如同一个花朵,师傅们没有说过烧麦究竟应合着哪一种花,那它为什么不能是玫瑰花呢?
晓菊尝试往烧麦中添加爱情元素。这时,在食品中添加营养元素已经成为潮流。她将胡萝卜和菠菜分别榨成汁,添加进面粉做成烧麦皮。烧麦的中间形成花瓣部分使用添加了胡萝卜汁的面皮,外面一圈用添加了菠菜汁的面皮,包好的烧麦就有了绿叶配红花的视觉效果。使用的馅料参考传统三鲜馅的配料,把猪肉换成玫瑰花,仍保留马蹄、虾仁。虾仁去头、皮和虾线后,一半切丁一半切泥入馅,没有肉馅调配但鲜味浓郁包裹感更强,同时满足一些女孩不食红肉的特殊要求。她把这款新品端到桌上请李经理品尝。李经理对烧麦的外观和口感大为赞赏,但对晓菊研发这种小众口味并不认同。这只能推几天的品种,不值得你这么费劲。他劝晓菊,你多琢磨些能给店里带来大销量的品种。晓菊没敢拿这款烧麦去征询老师傅们的意见,在老字号的菜单里任何一款新品种的加入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李经理作为管理者,态度随时可能发生转变,而老师傅们如果出现反对意见,那她费尽心思的这款烧麦可能永无出头之日了。
转机出现在烧麦老店迁回旧址重新开张时。众多新闻媒体过来采访,记者们举着话筒、摄像机、手机等各种器材伸到李经理的脸前,他们打断李经理的老生常谈,纷纷询问老字号有什么新举措。李经理张口结舌时突然想到晓菊让他品尝过的情人节特供烧麦,我们有!他大声说,我们这百年老店特别为新世纪的年轻人创新了新品种。此时刚过元旦,李经理组织玫瑰花货源,让晓菊马上推出为情人节研发的品种。我们现在就要预热。他对晓菊说,你赶紧给这款烧麦起个名字,我让他们上新菜单。晓菊事先没有准备,她说,就叫玫瑰烧麦吧。新闻媒体在报道烧麦店重新开业时,主要介绍了这家百年老店即将推出的玫瑰烧麦。那一年的情人节还没有到,已经有很多年轻顾客成双结对地进店来专点玫瑰烧麦。情人节过去了,仍然有些男女要求点这款玫瑰烧麦。
玫瑰烧麦创制成功,晓菊感觉老字号的创新发展似乎已经得到了更多顾客的认可,但餐饮业的店铺以维系老顾客为主,新老客源兼顾并不容易做到。众多新开的餐厅饭馆主要以吸引新客流为主,一时红火,但以营销概念为多,产品内容并不厚实。餐饮业新店开得多,倒闭得也快。晓菊被任命为烧麦店的厨师长,要为烧麦店提供的内容负责,不能违背传统,也要让老顾客有新鲜感,让新顾客愿意登堂入室。这让她常常彻夜无眠。也就是在这时,她迎来了自己那段短暂的爱情。
全国餐饮界在上海举办美食节,晓菊作为京城餐饮老字号的代表之一前去展示烧麦制作技艺。她表现出色,最终获得了陈四得曾经获得过的“金鼎奖”。在这过程中,她结识了同样从北京过去参赛的李超。李超是烹饪专业的科班出身,就职于一家川菜馆。他身材不高,但长得结实有力,面色红润透着光泽。他待人和蔼,刚接触他的人都觉得他作为一个男人常常表现得过于羞涩。这个时候餐饮市场对创新川菜接受度很高,李超作为年轻厨师本来没有机会代表京城川菜界参加全国展示交流的,但他创新的两道川菜推出后很受市场欢迎,就职的餐厅因这两道菜生意十分红火,引起了餐饮界的关注。李超在美食节的展示中获得了“银鼎奖”。从领奖台下来,李超主动凑近晓菊。他告诉晓菊,他也到烧麦店吃过玫瑰烧麦。晓菊问他,你说实话,味道怎么样?李超很诚恳的样子说,味道真的好,摆笼上桌的样子也好看。晓菊问他,那你女朋友觉得好吗?李超没有回答女朋友对烧麦的感觉,他沉默片刻,说,我们已经分手了,不合适。晓菊觉得很尴尬。你不会说你们分手是因为吃了我的烧麦吧?李超说,那倒不是,他们家还是不喜欢她找厨师。晓菊对这个理由有些气恼。那分了好。她安慰李超,不然你会难受一辈子。李超问晓菊,你在情人节的时候,会跟你男朋友吃玫瑰烧麦吗?晓菊说,我没有男朋友。李超说,那就好。晓菊问他,你什么意思?李超有些尴尬,正好有人过来招呼他,他便走开了。在回北京的飞机上,李超换到了挨着晓菊的座位上。一路上,李超并没有跟晓菊说上多少话。出机场时,他只是留了晓菊的手机号码,两个人就分开了。
晓菊一直觉得李超真是一个羞涩的男孩,对这样的男孩她心中有种天然的好感。她记不清当时要为情人节推出玫瑰烧麦心中是否已经产生了对爱情的渴望,但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她肯定产生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远离家乡,在北京除了烧麦店周围的一切仍然都很陌生。在遇见李超之前,晓菊从未有过跟男孩子约会的机遇。从上海回到北京后,李超频频联系晓菊,晓菊自然接受了这个男孩的追求。
晓菊问李超,你为什么喜欢我?李超说,你长得好看。晓菊觉得这不是实话,你说点真的。李超想了想,说,是真的,你在做饭的这些人里面肯定是最好看的,这你信吗?晓菊知道自己不是那种让人一眼就记在心里的女人,但自己肯定是可爱的。村子里的大人们一看见她就说喜欢她,从小学到中学,老师们也都说她可爱。只是到北京后,没再听到过这种夸奖。李超是第一个说她好看的。晓菊那一刻心里觉得乐了一下。她问李超,你是真的想要跟我结婚的吗?李超说,是啊。李超是北京人,但出生在远郊区,他一个人在市里租房子住。他告诉晓菊,我在这里没什么熟人,特想有个家。后来她把李超的这句话讲给烧麦店里的同事们听时,大家让她去问问李超,是因为爱晓菊而想跟她结婚,还是因为想有个家才要跟晓菊结婚。晓菊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去问。只要两个人是真心喜欢对方,那么其他并不重要。两个人原本各自租房居住,确定关系后,因为晓菊是自己租住,李超是与人合租,晓菊便让李超搬到了她租住的房子里。两个人一起攒钱准备买房的首付款。
二○○八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成功举办奥运会,可以为正在高速发展的北京在世界赢得更多声誉、更多机遇,参与其中者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回报。李超在他工作的餐厅每天忙于菜品的创新,晓菊也开发出了奥运五环烧麦。她将紫甘蓝汁、墨鱼汁、胡萝卜汁、鸡蛋黄、绿叶蔬菜汁分别加入面粉,制成接近于奥运五环标志颜色的烧麦皮,然后分别填入不同的馅料。蓝色烧麦皮放入猪肉大葱馅,黑色烧麦皮放入墨鱼韭菜馅,红色烧麦皮放入羊肉大葱馅,黄色烧麦皮放入猪肉玉米馅,绿色烧麦皮放入传统的素馅。奥运五环烧麦的样貌表意明显,馅料富含能补充身体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和推崇。奥运会顺利闭幕后,政府表彰相关人员,晓菊也上了光荣榜。
晓菊的兴奋感还在涌动,李超告诉晓菊,他要去美国,那边一家中餐馆邀请他去做主厨。晓菊问他,你想好了?李超说,想好了,那边他们答应给我的钱我在这里干多少年也挣不出来。晓菊很失落。李超说,等我在那边站住脚就接你过去。晓菊问他,我不像你,那边有人吃烧麦吗?李超说,你手艺那么好,不做烧麦做别的也能做得好。晓菊不想跟他争论这个。她要求李超在走之前两个人把结婚证领了。李超问她为什么。她说,你不在我身边,我也好跟人家说我是有主儿的人了。李超开车拉晓菊回了趟晓菊老家。离开十年,这是她第一次回家。她有种刚到北京时的陌生感,好多都变了。父母劝她,村里这些年发展得好多了,你要在北京混得不好,就回老家来。晓菊安慰父母说,我在北京都熟了,回这里反倒成新人了。回来的路上,她觉得自己对父母说的话有些不实在,她实际上并没有熟悉北京,除了工作和生活,出租房和烧麦店之间的路,她并没有到北京的其他地方逛逛。她对开车的李超说,等回北京,你带我好好玩玩,我也多知道点,也好对别人说我现在是北京人啊。
李超并没有给晓菊更多熟悉北京的机会,从家乡回来不久他就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就在李超离开后不久,晓菊发现自己怀上了李超的孩子。她打了几次电话才联系上李超,问李超她该怎么办。李超说他刚到美国不可能回北京,晓菊现在来美国也办不下手续。晓菊并没有想到美国去找李超,她是希望李超肯定一下这个刚刚孕育的生命存在下去对他们两个人未来生活的意义。李超希望她去做人工流产。不是我不想要这个孩子,他说,而是这个孩子不在咱们的计划之内,现在真不是要孩子的时候。李超没有再做别的表示。晓菊举着手机呆了半天,然后挂掉了电话。她决定不再跟李超说有关这个孩子的任何事情。
四
晓菊后来反思这段婚姻失败的原因,认为当初制作情人节主题烧麦的时候,她只是在恋爱的男女身上看到了商机,并没有将对爱情的理解投入其中,所以她的情感才会破裂失败。在自己没有经历爱情之前,一定不要为别人设计感情产品。
经过反复思量,晓菊仍然舍不得放弃这个已经孕育在她身体中并在一天天成熟的生命。她打电话告诉李超这个决定。李超说,你要愿意,生下来可以让孩子随你。后来餐饮业的同行告诉晓菊,没有等到晓菊的孩子出生,李超已经在美国那边跟餐馆老板的女儿举办了婚礼。孩子要出生的时候,晓菊请母亲到北京来帮忙。母亲看晓菊辛苦的样子不忍再回村里,留下来帮着晓菊带孩子。晓菊和烧麦的缘分没有因为儿子的加入出现断裂。她敞开衣服把乳头放进儿子的嘴中,看着乳房在儿子的吸食中微微抖动,常常陷入遐想。孩子的父母都是做餐饮的,她想,他长大了或许也是当厨师的命。
晓菊又制作出了北京烤鸭烧麦。烤鸭是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把烤鸭和烧麦结合在一起,吸引了更多来到北京的旅游者。这次新品推出时,晓菊没有再躲避师傅的评判,她邀请陈四得到店里品尝了烤鸭烧麦。陈四得问她是如何处理鸭肉入馅的。晓菊告诉师傅,选用的是焖炉烤鸭,因为焖炉烤鸭制作时不用明火,从鸭架上取下的鸭肉做馅更为嫩软而不油腻。在分割时,把鸭皮和鸭肉分开切,切成黄豆大小的颗粒状,然后再拌上鸭酱,包入烧麦皮中。为了让饮食清淡的顾客消减鸭肉入口的油腻感,烧麦皮中加入了山楂。山楂选用新鲜采摘的,洗净去核儿,然后熬制成山楂泥,晾凉以后,用山楂泥和面,醒二十分钟后擀制成烧麦皮。陈四得说,你比我们那会儿懂得多,出来的活儿更讲究了。晓菊问陈四得,师傅,您觉得我的活儿成了?陈四得说,你总叫我师傅,但我从来没正式收过徒,你这么叫不觉得亏得慌吗?晓菊笑了,有些憨憨的。有没有拜过,您都是我师傅。她说,我叫您师傅您肯答应,我才是赚了。陈四得站起来,说,咱们还是正式举行个仪式吧。
晓菊以为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高兴地答应下来。她没想到陈四得比她更看重这件事。陈四得到烧麦店上级集团公司的领导那里提出收晓菊为徒的要求,公司特别为这件事举办了一个并不复杂但十分庄重的仪式。师徒名分明确后,老店重张后从不主动回店的陈四得,不时到店里来走上一趟。晓菊请陈四得批评指点,陈四得却很少发表意见。这天午餐时间过后,两个人在店堂的桌旁坐下。陈四得问晓菊,你又琢磨出什么新品种没有?晓菊说,最近没有。陈四得说,我给你个建议。他问晓菊知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晓菊说,当然知道,我是从农村出来的。陈四得说,你研制出了那么多烧麦新品种,很好,我觉得你该做做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烧麦。晓菊问师傅为什么要做这个。
陈四得说,二十四节气是咱们中国人特有的,以前人们靠看节气种庄稼过日子,现在虽然不兴这个了,但二十四节气还能管很多事。咱们吃饭穿衣养生,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以前顾客走进咱们饭馆吃饭是为了什么?为了活着。不吃饭不能活啊。可现在人们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讲究吃出营养来,咱们的烧麦要是不只能管饱,还兼有营养养生功能,不是更好吗?你好好琢磨琢磨二十四节气,这个最好。陈四得说他一直想做来着,但他对这个营养搭配不大会,一直放在那儿了。晓菊答应下来。好,我跟您一起琢磨。
晓菊到互联网上查资料,网上没有的就到图书馆去找。从中医药养生角度讲,在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每个节气人们都需要补充不同的微量元素,来应对季节时令变更时外部对人体的影响。中国传统饮食上已经有很多应对二十四节气的食品,但在品种和味道上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制作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烧麦,通过面皮和馅料的不同搭配,完全可以满足顾客的节令食品需求。陈四得与晓菊探讨,每到入春,到清明节,天南地北都吃青团,一个团子打天下,你的烧麦有什么招儿?晓菊说,青团吃了那么多年了肯定还得吃,我查了有关营养方面的书,在春天为了弥补冬季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要多吃些凉性食物。春笋、荠菜、韭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吃梨、百合起到润肺的作用,加强呼吸道的抵抗力。还有香椿,好像北京人最喜欢吃香椿。陈四得点头表示认同。他说,原先北京城里没有如今这么拥挤,好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种香椿树,上树摘香椿叶是好多孩子都爱干的事。香椿的吃法也很多,我以前也用过好多种馅,后来一计算成本,不是什么样的馅顾客都喜欢,馅的种类备多了,卖不出去店里就亏了。加上老北京的顾客口味单一,不像现在外地人这么多,好多就不做了。晓菊翻着手机继续念她查到的资料。香椿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可补虚壮阳固精、补肾养发生发、消炎止血止痛、行气理血健胃等。陈四得问她,你知道哪里的香椿产得又多又好吗?晓菊调皮了一下。您不是说北京城里的人们都种香椿吗?陈四得瞥了晓菊一眼。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晓菊忙告罪,说,我查了,食用的香椿以山东、河南、河北栽植最多。陈四得点头表示认可。那猪肉香椿烧麦就算一种?晓菊说,我还想了几种,猪肉荠菜烧麦、猪肉春笋烧麦、韭菜鲜虾烧麦、猪肉百合烧麦,这些都可以做。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晓菊和陈四得师徒两人顺着这个路子,拿出了适合二十四节气的烧麦食单。李经理既兴奋又很为难。晓菊,他说,咱们烧麦店的食单原来几年换一次,你当主厨后一年要换几次,现在照你这么干,半个月我就要新印一次单子,这彩色图文的不少花费啊。晓菊说,那是你老土了,你给换成平板电脑不就成了,花一次钱省几年的事。李经理说,那你上这些烧麦得把我换平板的钱给挣出来,不然这钱你给出。晓菊说,你要这么说那咱们就打赌,咱们两个谁输了谁出买平板的钱。李经理有自知之明,赶紧落荒而逃。跟你赌,谁赌谁输。
二十四节气烧麦的推出使烧麦店的营业额稳步提升,以前由于客流不稳定,每月销售额时高时低。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显然迎合了国人需求,销售额几天一个小高峰。李经理去集团公司开会,兴奋地跑回来告诉晓菊,集团准备推荐你当市劳模!他鼓动店里的同事让晓菊请客。晓菊说,等批下来我再请你们。李经理不答应,说,给你报上去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你这业绩没跑了。晓菊其实很愿意请客,被推荐做北京市劳动模范的确是件很开心的事。她打电话给烧麦店旁边的蛋糕房,订了一个大蛋糕,让蛋糕店等下午大家午休息时送过来。
中午的时候,陈四得走进店里。他的气色有些苍白。晓菊问他是不是身体有哪里不舒服。他说,我想吃你的烧麦了。晓菊问他想吃什么馅的。他说,就来你那个猪肉春笋馅的。看晓菊注视他,他解释了一句,最近肚子胀,消化不大好。晓菊当时选定春笋做馅料,的确从中医药书中查到过,春笋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她进了操作间,拿着走槌仔细地擀面皮,没有跟往常那样一次擀出很多张,这一次她就一张一张地擀,每张都要二十四个褶,不多不少。
两笼猪肉春笋烧麦上锅蒸的时候,她过来坐在陈四得面前,觉得有些话想跟师傅说,但一时没想好说什么。陈四得摆摆手,说,等我尝了再说。蒸熟的烧麦上桌,陈四得默默地吃完,然后站起身,往店外走去。晓菊喊,师傅,一会儿还有蛋糕呢。陈四得说,知道。我该吃的吃完了,你好好干吧。
几天后,集团公司向员工们通报了陈四得去世的消息。晓菊对正在操作间工作的众人说,我们给陈四得师傅鞠个躬,他是你们师爷。她觉得那天师傅吃饭时要对她说什么的,可她没有坚持让师傅把话说出来。夏天的时候,师傅来吃过猪肉鲜毛豆烧麦。秋天吃的是鲜虾菠菜烧麦。冬天师傅来得勤些,吃过羊肉萝卜烧麦、牛肉山药烧麦和猪肉莲藕烧麦。师傅还没有吃全过一整年的二十四节气烧麦,晓菊一直想,师傅那天想跟她说些什么?或者师傅知道自己病重,特来跟她告别的?
陈四得去世后,烧麦店上级集团公司的领导找到晓菊。市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评选工作,陈四得是烧麦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他之后还没有被政府认定的传承人。这些年有过不少人跟着陈四得学习制作烧麦,但陆陆续续都没能长久,陈四得也没有正式认过他们为徒弟,只有晓菊正式和陈四得行了拜师礼。陈四得去世前已经向公司建议,推荐晓菊做烧麦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集团公司认可陈四得的推荐和晓菊的能力,他们只要求晓菊跟公司签订一个长期合同,确保她真的想留在烧麦店,一直从事这份工作。晓菊说,从进烧麦店那天起,我就没打算过离开烧麦店。开始只是为了挣工资,现在我已经离不开这个活儿了。集团公司领导很开心,说,晓菊说咱们北京话的话音儿很溜儿啊。
晓菊也很开心,工会通知她,要组织劳模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来北京之前,她就想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这些年她有机会去但一直没有去,其实她是在等一个更好的机会。她相信让她实现愿望的好机会一定会来。当她走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特别的身份。她觉得自己有这个身份才对得起她当初不顾一切奔北京的日子。站在人群中抬头仰望,晓菊心中一片灿烂。
儿子楠楠生日那天,晓菊得知自己被正式批准为烧麦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楠楠已经上初中,从小帮着带楠楠的晓菊母亲此时也在北京。晓菊请母亲和楠楠到店里来吃烧麦。已经上初中的儿子并不喜欢吃烧麦。晓菊拿出一个生日礼盒,又从生日礼盒中拿出一根走槌当作生日礼物送给楠楠。这个礼物让楠楠更不开心。晓菊安慰楠楠说,明年我再送你喜欢的,今年就算你将就妈妈吧。楠楠说,我的生日干吗要将就你?晓菊说,因为今天对我也是个特别的日子。我用妈妈比你多好多年的生活阅历告诉你,有些你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就会很讨厌了,有些你今天不喜欢的东西明天很可能会爱上它们。楠楠很有些不屑地反驳她,岁数大也不见得就见识多。晓菊觉得自己有好多的人生体会要和楠楠交流,但儿子这句反驳的话打击了她的自信,她一时不知该从何处开口反驳她的儿子。母亲闷头吃烧麦,说,你这烧麦还没有我做的好吃。晓菊很吃惊。您也会做烧麦?从来没见过。母亲说,你现在知道了也没用,咱家那边的烧麦跟这边的不一样。母亲转向楠楠,教导他说,别老觉得自己有见识,大人的事你不知道的多了,从小不知道谦虚,长大了要吃亏的。她夹了一个烧麦放到楠楠的碟子里,说,吃。
晓菊感谢母亲帮自己摆脱尴尬。她看着楠楠不情愿地夹起烧麦放进嘴里,回想到北京后这一路走来的过程,心里觉得坦然了很多。她对楠楠说,你现在喜不喜欢并不重要,你是我的儿子,我会等你到喜欢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刘升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