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的传播途径研究

2024-12-15 00:00:00曹铁铮曹铁娃
国画家 2024年4期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二十世纪天津美术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E20006。

摘要: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以开启民智、培养美术人才为己任,在时代变革中担当起传播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社会责任,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助赈救灾的历史洪流中。天津美术社团以集体教学的方式,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美术专门人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播,利用本地颇有影响的报纸杂志等传媒迅速传播美术讯息,扩大受众群体,依靠和凭借组织者的个人能力与人际网络进行宣传,传播效果显著,为天津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美术教育;传播途径

民国时期天津涌现出众多美术社团,成为推动天津美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天津的美术社团以开展美术教育为主,体制较为完备,会员众多,在天津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天津画派”,美术社团以开启民智、培养美术人才为己任,在时代的变革中担当起传播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社会责任,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助赈救灾的历史洪流中,为天津区域文化书写了光辉的一笔,时至今日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对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的研究还处于史料搜集与整理起步阶段,本文从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传播途径的研究视角出发,钩稽文献,探讨天津美术社团的传播途径和历史贡献。

一、以集体教学的方式,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美术专门人才

民国时期虽然正规的学校美术教育发展起来,但难以满足民众的美育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拜师的方式学习绘画的,美术社团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美术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天津的美术社团大都具有业余美术学校的性质,具体体现如下。

(一)美术社团科目设置比较全面。如绿蕖画会设国画组和西画组,苏吉亨、孙小梦担任国画组指导,下设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四科,赵人麐、李捷克担任西画组指导,下设木炭、铅笔、粉条、水彩、油画等科。1929年,绿蕖画会更名为绿蕖美术会,增设昆曲、书法和美术摄影组,由昆曲名家童曼秋担任昆曲组指导,津门名家王君石担任书法组指导,北平著名艺术摄影团体“光社”社员张云阶担任美术摄影组指导。其他画会的教学活动也都有明确的分科,城西画会主要教授国画山水、人物、花鸟等,陈恭甫、陆辛农、李珊岛、陈缘督、周让担任教授;[1]阿伯洛画院教授西洋画和实用美术;恽派工笔画研究馆设有西画班、写意中国画班和工笔仕女班;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主要教授中国古典绘画与刺绣;湖社画会天津分会最初名为“天津国画传习所”,设有山水、花鸟、人物专业,学生可以兼习各科,由陈少梅等湖社成员任教授。

(二)美术社团大多数拥有固定的公共授课地点和规范的授课时间。绿蕖美术会初期临时会址设在河东中学的两个教室内,授课方式分为每周长期授课和每年暑期短期集中授课两种。1930年,河东绅士为绿蕖美术会捐助了校舍,位于河东施馍厂,环境很雅静,共三间,分别作为国画室、铅笔画室和水彩画室。1930年底,湖社天津分会在筹备之初曾刊登了《湖社试办天津国画传习社简章》,简章中规定山水画科的上课时间为周一、周四早班,周三、周六晚班;人物画科的授课时间为周一、周四晚班,周二、周五早班;花卉画科为周二、周五晚班,周三、周六早班。时间为早班九点至十二点,晚班三点到六点。另外为方便社会学员学习,还设有星期班,星期日早晨九点到十一点学习山水,午后一点到三点学习人物,下午四点到六点学习花卉。可见天津国画传习所的教学时间基本为全日制,学生可单习一科,或选择多科。湖社天津分会最初地址设在天津日租界荣街中国土产公司楼上,但因学生规模迅速扩大,1931年底另觅新址为英租界内的广东路崇仁里四号。1933年天津国画传习社更名为湖社画会天津分会,增加了函授课程,并准备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作品展。

城西画会上课时间为每星期三、六、日下午,学生入会后学业为三年,地址位于天津城西北角文昌宫东的天津广智馆后楼。其他美术社团也有固定的会址,阿伯洛画院地址位于天津法租界三十七号路元德堂三号;恽派工笔画研究馆地址在天津南马路;三六画会地址设在英租界朱家胡同六号美艺商店内;天津漫画研究会地址位于河东特二区二马路;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地址在英租界五十六号路福顺里二十七号。蘧庐画社比较特殊,专收女子学员,地址设在陆辛农家中,但上课时间比较固定,为每星期一、二、四下午授课。

(三)美术社团有明确的教学宗旨和艺术主张,具有普及美术教育的功能。民国时期天津大多数美术社团自觉承担了面向社会开展美术教育的社会责任。湖社画会天津分会最初名为天津国画传习社,提出“本社以传习国画造就美术专门人才为宗旨”,各班招收总人数在一百人以上,办学规模较大,培养美术专门人才。陈少梅在主持湖社天津分会期间,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代表人物有杨清我、冯忠莲、韩百里、孙天牧、黄士俊、卞继新、张慎言、邵芳等人。绿蕖美术会成立之初就以普及美术教育为己任,受到社会欢迎,办学规模扩充很快,1928年成立时,会员有32名,1929年不但增加了办学科目,会员也增至123人。1930年绿蕖美术会更换会址,会员增至150余人。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绿蕖美术会在各种艰难环境中逐渐发展壮大,会员众多,影响较大。

其他美术社团也大多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如城西画会是专业性美术社团组织,以提倡美术为宗旨。[2]阿伯洛画院以提倡美术,养成艺术专门人才为宗旨。为天津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的发展有着自身的文化资源与地缘优势,美术社团业余美术学校的教学方式积极推动了天津美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探索了中国画教学的新形式,传播了美术观念,引发了公众对美术教育的关注,为天津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了更多美术家和民众加入美术社团,从整体上提升了美术社团的水平和影响力。

二、通过举办展览、利用报刊宣传进行有效的传播

(一)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通过举办各种展览的方式,宣传社团组织形象,加强社员间的交流,扩大社团知名度与影响力,引起画坛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向社员民众普及美术知识,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展览形式以面向社会的学员作品展为主,还有赈灾展、联合展和学员内部交流展等。

面向公众的学员作品展是民国时期天津各美术社团举办的最主要的展览形式。以绿蕖美术会为例,绿蕖美术会创办十年间举办了十次会员作品展,向社会展示社团的教学成果,在普及美术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扩大了社团的知名度。

1928年暑期结束,绿蕖画会为宣传成果,在天津大华饭店举办第一次作品展,展出中西画作品二百余幅,反响热烈,会员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绿蕖美术会会员人数已增至123人;[3]1929年6月,绿蕖美术会接着举办了第二届作品展。[4]这次展览展出学员作品129件,作品不拘一格,包括国画、西画两部分,展出的优秀作品被陆续刊登在《北洋画报》上,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绿蕖美术会再接再厉,于1929年8月接着举办了第三届作品展,在介绍会员作品的同时,希望得到社会上艺术爱好者与鉴赏家的批评指正;[5]1930年11月,值绿蕖美术会创立两年半的时间,并且有了新会址,绿蕖举行了第四届作品展,分为两期,先后展出学员中西画作约三百幅,学员收藏的名人字画约二百幅;[6]1931年7月,绿蕖美术会举办第五届学员作品展,地址设在特二区粮店后街,展出会员中西画作各一百件;[7]1931年8月30日至9月8日,暑期班学员的作品展在河北中山公园美术馆内举行;[8]1931年11月,时局发生变化,日本侵略者加快侵华步伐,试图将天津变成第二个沈阳,在天津制造暴乱,史称“天津事变”,导致绿蕖美术会的教学几乎陷入停顿状态。但绿蕖的会员很快又重新聚集起来,1932年7月,绿蕖的学员在位于河东的会址举行了第七届作品展;[9]1932年9月,绿蕖美术会在永安饭店举办第八届暑期作品展,[10]共有四十余名学员的作品参展,会长苏吉亨的近期作品也参展;1933年9月,绿蕖美术会已成立五年,在法租界永安饭店举行第九届作品展,展出会员中西画作品;[11]1934年9月,绿蕖美术会在永安饭店举行第十届作品展。[12]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绿蕖美术会停止了所有活动。

面向公众的学员作品展是美术社团向社会展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拉近了社团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在普及美术知识和普及美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天津美术的发展与繁荣。

(二)报刊等近代传媒的发展为天津美术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传播媒介和舆论影响。在民初即已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天津报刊《大公报》和《益世报》经常报道文化艺术活动;《北洋画报》是天津地区最早发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该报持续关注京津两地的艺术活动,大量报道两地画展、古今画作、艺术评论、书画家润例;《天津商报图画周刊》也非常关注报道美术展讯。

以著名的《北洋画报》为例,自1929年至1938年的十年间,《北洋画报》持续报道了天津著名美术社团的活动,包括会员画展、赈灾画展、社团游艺会,社团主要成员或组织者的个人画展和社团的相关动态等,特别是对美术社团的重要活动发布预告和追踪报道。1929年6月13日至25日《北洋画报》连续用六期的版面追踪报道了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第一届毕业成绩展。

天津另一家著名报刊《益世报》也持续对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所、绿蕖画会、恽派工笔画研究馆等举办的系列展览活动、社团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报刊媒介这种宣传促进了美术社团的宣传思想和学习成果在社会上的快速传播。“它与美术展览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了绘画社团对于社会美术教育的步伐。”[13]这种传播方式影响力广泛,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重视,传播范围远远超越了社团和书画圈的小众群体,扩大到习惯阅读报纸的民国社会新兴阶层,对于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天津美术社团的影响迅速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融入全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浪潮中。以《北洋画报》为代表的报刊对女子美术社团的关注和报道,开辟了新风尚,为鼓励和倡导女性从事美术活动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依靠组织者的个人能力与人际网络进行宣传

(一)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的发展与传播也得益于社团组织者的个人能力与影响力。以湖社画会天津分会为例,湖社画会初来天津之时,正是天津美术社团方兴未艾之际,湖社画会要在天津立稳脚跟,除了湖社本身的影响外,湖社画会天津分会的主持人惠孝同、陈少梅、刘子久等人拓展的社会传播网络功不可没。

湖社决定到天津创办湖社“天津国画传习社”时,委托惠孝同任负责人。天津租界聚居着逊清帝及其追随者和民国政治名流,他们与湖社画会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14]惠孝同不仅是湖社的副总干事,他的家族与清宗室有密切的联系。惠孝同本人与溥佐、关季笙、恩稚云、溥毅斋等人合作的画幅《松风草堂合作山水》曾在上海、大连、沈阳三地的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巡展。惠孝同到天津主持工作,比较容易打开局面。1931年5月,惠孝同因父亲去世,回家丁忧,天津分会事务由陈少梅、刘子久主持。

陈少梅是金城最小的弟子,资质聪颖,17岁时声名鹊起,金城为他取号“升湖”,寄予厚望。湖社画会成立后的展览中,陈少梅的作品已备受关注。1931年湖社派陈少梅和惠孝同到天津主持成立湖社天津分会事务。初到天津,陈少梅就以其精湛的画艺和爽朗豁达的性格,征服和结识了天津的观众和社会名流。陈少梅到天津后不久,就经由徐宗浩推荐获得一项重要作品委托。徐宗浩,字养吾,著名书画家兼收藏家,湖社画会会员,是陈少梅师辈。徐宗浩与天津实业家周学熙交往甚密,周学熙十分认同徐宗浩的作品,委托徐宗浩为其父周馥和其母吴乐作画传,徐宗浩同意为其父作《周悫慎公百龄追庆纪念图咏》,并力荐陈少梅为周母作《周母吴太夫人百龄追庆纪念图咏》,当时周学熙对陈少梅不太了解,有些犹豫。徐养浩诚挚表示陈少梅比自己画得好,打消了周学熙的顾虑。陈少梅为其精心创作了八个情节:《樵汲养亲》《九都避寇》《孤村送别》《东流脱险》《节饰祭品》《清斋礼佛》《归帆偕隐》《崇坊表德》,画作于1933年冬完成,“画格古媚精妍,高标清雅,灵隽健朴,秀逸之气扑人眉宇”[15]。画作得到了委托人的高度认可,周学熙将其刊印成册,流传于世。

同陈少梅在津门交往的画友还有赵元涛、严六符、严七符、吴云心、卞惠新、赵君达、王颂余、黄耘石、刘子清、巢章甫等人。吴云心曾在《益世报》《益世晚报》《天风画报》《民国日报》等报刊任职,1947年陈少梅在永安饭店举办画展,吴云心以“甲乙木”的笔名在《益世报》副刊《语林》撰写《看陈少梅画展》一文,评价陈少梅的为人和作品:“我看了陈先生的画,见了陈先生,他谈到他展览的成绩,很是兴奋。陈先生的画风一向是那么清隽。在今日,人们的心情像需要一些清凉的色素,正好看一看陈先生的画。”[16]随着陈少梅在天津美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展,《北洋画报》多次刊登陈少梅的作品,1935年7月6日,陈少梅在永安饭店举行画展,同月《北洋画报》先后三次刊登陈少梅的作品,[17]可见其在天津文艺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刘子久本为天津人,金城得意弟子之一,湖社的骨干教师和画会评议,[18]在湖社举办的“中日绘画联展”的巡回展和五次成绩展中,刘子久的作品受到各界的关注。刘子久早在中学时代就与严智开相熟。严智开,画家、教育家,是著名教育家严修的第五子。严氏家族在天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严智开倡导下,天津成立天津市立美术馆,他本人任第一任馆长,[19]1934年严智开接到教育部聘书,赴北平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临行前,严智开邀请刘子久任天津美术馆秘书兼国画导师,[20]可见严智开对刘子久的信任。严智开倡导美术教育,支持湖社画会在天津的发展,为湖社在天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刘子久与陈少梅同为湖社天津分会的导师,两人为金兰之交。刘子久将天津所结识的文艺界人士引荐给陈少梅认识。严智开的侄儿严六符,师从刘子久学习山水画,经刘子久介绍与陈少梅相识。严六符敬佩陈少梅的才华、人品,常与陈少梅切磋书道、画艺,收藏了陈少梅的一些作品,曾作为教学画稿给自己的学生临摹,还将陈少梅的作品推荐给亲友。严六符向吴玉如先生请益书法,将陈少梅引荐给吴玉如,后陈少梅一直以后学的身份与吴玉如先生保持交往。

陈少梅、刘子久与活跃在天津画坛的社会名流与文艺界人士保持着密切联系,扩大了湖社天津分会的影响力,两人授课又极其认真、负责,[21]所以湖社天津分会在天津不但立稳了脚跟,其影响也足以和天津本地的规模较大的美术社团抗衡。湖社天津分会为天津传统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天津画派的传统画家大多数与湖社有着血缘关系。[22]

(二)绿蕖美术会在天津发展了十年的时间,其影响能与湖社抗衡,会长苏吉亨功不可没。苏吉亨,字昌泰,是陈师曾的学生,中国最早的美术史教材,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就是由苏吉亨记录、整理、绘制插图的。苏吉亨在绘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本人有魄力、有胆气,具有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办事绝不轻易中途放弃。绿蕖美术会发展的十年,在天津连续举办了十次会员作品展,多次赈灾展览,苏吉亨以废寝忘食、百折不回的精神,在简陋、艰难的环境下将绿蕖美术会创办下去,多番的困难都被他设法摆脱过去了。在忙碌绿蕖美术会各项事务的同时,苏吉亨自己的绘画作品也经常参加会员的作品展,扩大美术会的知名度。他本人多才多艺,在绿蕖美术会举办的游艺会上,他化装出场,演出新剧,颇受观众欢迎。“绿蕖新年化装游艺会,在元旦后一日举行于河东中学礼堂……苏吉亨黑髯下垂,戴土耳其式纸帽,似东方哲学家。”[23]作为会长的苏吉亨凡事亲力亲为,画会组织的演出也亲自参加演出,十分富有亲和力,也很能带动整个社团的气氛。

苏吉亨本人作为女师学校艺术副系的教师,在社会上有较好的影响力。1933年6月20日,女师举办画展,展出约四百件作品,硕果颇丰,《北洋画报》如此评价:“女师画展,作品共约四百件,右图所刊其数幅也。此画展纯为学生之作品,其意仅在出其学画过程中之成绩,以收切磋观摩之效。故在质之方面,不能以成熟作品求全责备;其于量之方面,则可以出品之多,判其为学之孜孜不倦也。况其画不乏粲然可观者,又其教师‘老黑’(苏吉亨)之力焉。”[24]1935年5月18日,女师图画副系举办第五届成绩展,《北洋画报》在报道中同样对苏吉亨大加赞赏:“本记者以体育术语,誉为‘三项全能’,苏君殊足当也。”[25]

苏吉亨本人能力极强,身兼多职。1933年7月天津群一社成立,苏吉亨被推选为社长,1934年苏吉亨与漫画家周维善等组织成立天津漫画研究会,会址设在河东特二区二马路。他一人兼职于三个社团,可见其具有相当优秀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充沛的精力。《北洋画报》对其组织的天津漫画研究会评价为“将来沉寂之天津艺术界,必增进一番新景象矣”[26]。

苏吉亨交友广泛,与同行多有交流,1933年9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周怀民、王君异、邱石冥诸君在天津大华饭店办展览,苏吉亨作为东道主,宴请诸位教授,相谈甚欢。《北洋画报》还专门报道了此事:“名画家苏吉亨氏于中元节夕宴北美三教授邱石冥周怀民王君异于太平湖,席中并有由日归国之图案专家褚小石及西画家潘作缘等,席终合作箑面纪念,绘有《五岳图》,以谐音之故,为冯武越所得。”[27]报道中提到的冯武越是《北洋画报》的创办者,在《益世报》任总监察兼撰述,由此可见,苏吉亨与《北洋画报》的关系较为密切。绿蕖美术会创办十年间举办了十次会员作品展,向社会展示社团的教学成果,扩大知名度。而自1929年至1938年的十年间,《北洋画报》持续报道了绿蕖美术会的活动,包括会员画展、赈灾画展、社团游艺会,社团主要成员或组织者的个人画展和社团的相关动态等。十年间《益世报》对绿蕖美术会的发展状况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对社团的动态进行了追踪报道,这也是绿蕖美术会在天津影响广泛的原因。

苏吉亨的绘画作品在社会上被广为认可,他通过举办个人画展,提高社团影响力。《北洋画报》对苏吉亨的画展多有报道,“画家苏吉亨、赵松生之画展,筹备已多日,现已就绪,将于日内与绿蕖画会之夏季展览同时举行,地点拟借市立美术馆。”[28]对苏吉亨的画展进行宣传。苏吉亨本人不仅能画,文笔也很好,在绿蕖美术会成立四年、准备举办第八届作品展之际,苏吉亨在《北洋画报》发表文章记述了绿蕖美术会四年来的成长历程,词情恳切,让社会对绿蕖美术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后人研究绿蕖美术会留下了真实的资料。

结语

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的传播效果显著,为天津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天津美术社团促成了“天津画派”的崛起,为“天津画派”的顺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天津美术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29]其次,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与其他地区相比,更重视美术教育功能,弥补了美术学校教学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在形式上逐渐摆脱了早期文人雅集式的松散形式,是天津美术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再次,民国时期天津美术社团的发展促进了天津画坛走上商业之路,是社会经济与文化结合的表征,也是艺术家受到社会尊重的标志,同时在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助赈救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注释

[1][2]《美术界之佳音》,《北洋画报》,1928年12月22日,第260期第3版。

[3]付晓霞、刘斌主编,《二十世纪天津美术史料整理与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92页。

[4]《记绿蕖画展》,《北洋画报》,1929年6月26日,第337期第3版。

[5]《本届展览的希望》,《北洋画报》,1929年8月17日,第359期第3版。

[6]《这次展览的意义》,《北洋画报》,1930年11月4日,第546期第3版。

[7]《绿蕖美术会1到5日画展》,《北洋画报》,1931年7月2日,第645期第3版。

[8]《绿蕖画展》,《北洋画报》,1931年9月3日,第672期第3版。

[9]《绿蕖画展》,《北洋画报》,1932年6月28日,第797期第3版。

[10]《绿蕖画会永安饭店画展》,《北洋画报》,1932年9月6日,第827期第3版。

[11]付晓霞、刘斌主编,《二十世纪天津美术史料整理与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322页。

[12]《无题》,《北洋画报》,1934年9月20日,第1143期第3版。

[13]苗梦娇,《近代浙江绘画社团美术教育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38页。

[14]葛斐尔,《中国早期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研究——以天津市市立美术馆个案为例》,《中国美术馆》,2011年第2期。

[15]何延、何厚今,《陈少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16]同上,第72页。

[17]1935年7月7日《北洋画报》刊登陈少梅《九松图》,7月11日刊登陈少梅作品两幅,7月18日刊登陈少梅《仕女》。

[18]邢立宏,《从传统到现代——京津画派泛谈》,《国画家》,2005年第4期。

[19]张楠,《民国时期京津两地的传统绘画支持网络:以陈少梅为例》,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7页。

[20]何延、刘家晶,《刘子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21]万新华,《陈少梅绘画研究》,《中国书画》,2007年第10期。

[22]吕鹏,《湖社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89页。

[23]《绿蕖美术会新年同乐专页》,《北洋画报》,1930年1月11日,第422期第3版。

[24]《无题》,《北洋画报》,1933年6月20日,第948期第3版。

[25]《记女师学院图画副系成绩展》,《北洋画报》,1935年5月18日,第1246期第3版。

[26]《无题》,《北洋画报》,1934年1月11日,第1036期第3版。

[27]《无题》,《北洋画报》,1933年9月7日,第982期第3版。

[28]《苏吉亨画展》,《北洋画报》,1931年8月30日,第663期第3版。

[29]薛永年,《不容忽视的陈少梅及其传派》,《中国文化报》,2009年4月30日,第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