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不会缺席:余华英为何会被判死刑

2024-12-17 00:00:00
读报参考 2024年35期

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余华英拐卖儿童发回重审案一审宣判,判处余华英死刑。记者采访多名受害人及家属、律师和办案人员,起底拐卖贵州、重庆等地12个家庭17名儿童的余华英。

拐卖12个家庭17名儿童

61岁的余华英户籍重庆大足,小学文化。她的犯罪是从贩卖亲生骨肉开始的。

1984年,余华英结识重庆大足籍男子王某文,两人结婚后育有一女。1992年,余华英在重庆一家面馆打工时认识了龚显良,在未与王某文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与龚显良同居并产下一名男婴。由于关系不合法,余华英和龚显良便将男婴卖掉,从此开始了疯狂的犯罪之路。

1993年正月初七,千家万户沉浸在阖家团圆的欢喜氛围中。在贵州省遵义市火车站站台上,余华英拐走6岁男孩蔡小平(化名),使其与家人骨肉分离30年。

1995年,余华英伙同龚显良在贵阳市南明区将5岁的杨妞花拐带至河北省邯郸市,经人介绍,以3500元卖给一户聋哑人家庭。

1996年7月,贵州省都匀市西园村小河边,8岁的小兰、6岁的小北(均为化名)被余华英、龚显良拐卖。

这一年,两人先后拐卖4名儿童。

原审一审、二审法院均审理查明:除拐卖小兰、小北外,余华英还于同年10月在贵阳市东山仙人洞路口附近将5岁的小龙(化名)拐走,以12500元卖至邯郸;随后,两人回到重庆大足将5岁的小友(化名)拐走,以12000元卖至邯郸。

2022年,寻亲成功的杨妞花在贵州报案,警方将余华英抓获。

2023年9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余华英拐卖儿童罪一案。法院经审理查明,余华英于1993-1996年期间共拐卖儿童11名。一审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余华英不服判决,向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贵州省高院认为,原判遗漏了余华英其他拐卖儿童的犯罪事实,部分事实不清楚,为查清全部犯罪事实,应予重审。

2024年10月11日上午,余华英拐卖儿童发回重审案一审公开开庭。公诉机关指控,余华英在原有查明事实基础上,另涉新的拐卖儿童案件,其拐卖的儿童人数从11名增至17名。

12个家庭、17名儿童,原本幸福的生活都中止在余华英的黑手伸出的那一刻。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余华英往往早有预谋。她物色有儿童的家庭,通过租房成为其邻居,关系熟络后再通过买糖、买玩具的手法拐走儿童。

蔡小平便是被余华英“跟我一起走,买糖给你吃”的说法骗走的。

在遵义市火车站站台上,6岁男孩蔡小平和哥哥一起捡酒瓶。这时,余华英带着一个小女孩出现。在毫无防备的蔡小平面前,余华英使出惯用伎俩。“(我)在火车站附近到处寻找目标,看他在捡酒瓶子,我过去骗他说带他去买糖,然后就带上了火车,直接坐车到河北邯郸。有一家要买去做孙子,当时大概卖了4000元。”余华英供述。

同年8月,遵义市发生另一起案件,两名男孩被余华英和同伙拐卖至邯郸。“我们租房后发现有一家,两个男娃娃,大的5岁多,小的3岁左右。有一天,孩子妈妈出门去扫马路,我就和龚显良带孩子跑了。这一次和之前一样,我们连衣服和行李都没带。”余华英供述。

1996年7月,小兰、小北也被余华英以类似方法拐卖。

小兰的陈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有一个小女孩来我们家,叫我和弟弟一起去她家玩,有一男一女两个大人在家,拿零食给我们吃,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睡着了,醒来之后发现在车上……

姐弟俩失踪后,他们的母亲一直在“丢孩子”的地方苦守,希望孩子能回到身边。27年后,她已头发花白。孩子被拐后,一家人四处寻找,广东、福建、湖南、云南、四川……但令人失落的是,两个孩子始终杳无音讯。直到2023年6月,司法机关利用图像比对技术侦破案件,小兰、小北这才有了下落。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0月25日上午,法庭宣判被告人余华英死刑时,杨妞花的泪水夺眶而出,庭审现场的受害人及家属泣不成声。杨妞花在庭审后说:“正义不会缺席,这是余华英应该受到的处罚。”

杨妞花的代理律师、河北十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文广表示,随着几次庭审的进行,余华英的犯罪事实越来越清晰。“维持死刑判决意义非常重大,既给受害人和家属心灵以抚慰,也对人贩子起到巨大震慑作用。” 作为刑法体系中最高处罚,死刑是法治社会对抗野蛮犯罪的最后防线。揭开所有罪孽,判得明明白白,不仅是对所有受害家庭的交代,更体现出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统一。

庄严判决惩治犯罪,同时修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需要更完善的制度安排。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彭新林分析,被拐卖的儿童在重新回到原生家庭后,通常会有心理创伤。他们在被拐卖期间可能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也失去了与家人相处的宝贵时光。这些家庭需要稳定、可靠的支持系统,帮助其重建生活秩序。

打拐仍在路上

余华英案也是一起面向社会的法治宣示。长期以来,拐卖儿童是最为沉痛的社会话题之一。丧尽天良的人贩子改变了多少孩子的命运轨迹,摧毁了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很多父母未能等到团聚的一天便抱憾而终。正因如此,我国一直对拐卖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从2021年开始,公安机关开展“团圆行动”,对历年未破的拐卖积案全部重新梳理、逐案研判,一批批被拐多年的受害人回到家乡。2023年,全国拐卖案件数较2019年下降66.6%。随着技术手段发展,DNA比对、数据库建设、跨年龄段人脸识别技术、虹膜技术等运用,也为全国范围内寻找比对拐卖人口、寻求案件突破点提供了助益。

以更大视野来看,从网友在社交媒体接力扩散寻亲信息,到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引发强烈反响……多方力量不断汇入,“宝贝回家”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呼唤。

专家也呼吁依法从严、从重打击贩卖儿童行为,铲除犯罪土壤,从根本上预防贩卖儿童犯罪。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表示,保护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学校、家庭应联防联动,防止此类悲剧发生。

天理昭昭,正义不会缺席,打拐仍在路上。

要看到,相比其他形式的犯罪,拐卖大多数没有犯罪现场,线索比较少,要侦破早年案件难上加难。眼下,网络平台因匿名性、跨地域性等特性,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藏匿和交易的空间,可能让拐卖犯罪行为有更隐蔽的生存土壤。相关方面仍要健全常态化机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反拐防骗宣传。更重要的是,要继续对拐卖犯罪施以重典,以更多案例宣扬“恶有恶报”的世道观念,让人贩子受到更大震慑,不敢再将手伸向孩子。

“个人之勇是孤胆,社会之勇称其为群英,国家之勇就是法治中国。”这是杨妞花在法庭之外援引的某媒体评论。那些泯灭人性的罪恶,受害人记得,社会记得,法律更会记得!

(本刊据《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日报》等媒体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