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一生只为诗词而来

2024-12-17 00:00:00
读报参考 2024年35期

11月24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安静地去了,享年100岁。当晚10时多,南开大学迦陵学舍门前,陆续有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自发前来,会集于此,献上菊花等寄托自己哀思的物品后,鞠躬志哀,静静伫立,向着寒夜中的迦陵学舍,默默哀悼:“叶先生,一路走好!”

捐出全部财产助推古典文学

叶嘉莹,1924年生,北京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聘为客座教授。

叶嘉莹始终心系祖国,自1979年开始,每年回中国大陆讲学,先后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1993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2007年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后,定居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发布的讣告写道:“叶嘉莹先生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叶嘉莹先生以她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

“回顾我平生走过的道路,诗词研读并不仅是我追求的目标,更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美好、高洁的世界。”叶嘉莹曾说,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走入诗歌世界的大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为读者搭建起走进诗词的门径。早年,我的老师顾随先生是这样引领我的,我也要引领更多年轻人。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辛苦所要做的事情。”

《诗刊》主编李少君表示,叶嘉莹先生最伟大的成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她甚至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先锋作用,“百年前,新诗的崛起,使得旧体诗被忽略或怠慢,大家都热衷于写新诗,是叶先生用她的一己之力恢复了中国古典诗教传统,把旧体诗重新带回到当代文坛。可以说,她是恢复旧体诗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读其书,诵其诗,知其人

叶嘉莹辞世了,曾与她一起工作、听过她讲课的学生回忆起一个个珍贵瞬间,无不唏嘘不已。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与叶嘉莹“携手日同行”的日子已有20多年了。自2012年3月起至2015年9月止,春夏之际,她都陪同叶嘉莹一起飞至温哥华共同工作、生活和学习,见证了叶嘉莹简朴生活、惜时如金、坚强豁达的珍贵瞬间。

2015年,张静曾协助叶嘉莹编选《给孩子的古诗词》。当时,张静初选了近300首的古典诗词,供叶嘉莹拣选,没想到第一轮讨论时,叶嘉莹就把李商隐的《天涯》给删掉了。“叶先生说,李义山(李商隐,字义山)的《天涯》是首好诗,我可以跟你讲它是好诗,你也可以跟学生讲它是好诗,但是我们不能给孩子们讲这首诗,不能让孩子们刚开始读诗就读这么悲哀伤感的作品。” 于是,换上了王安石的《题何氏宅园亭》。

多年来,叶嘉莹笔耕不辍,传道无歇,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著作200余种,可谓著述等身,声华盖代。研究者陈凯所著的《千川映月唱莲歌:叶嘉莹著述版本图录与提要》搜集整理了叶嘉莹主要著作版本的书影。

陈凯曾在南开大学商学院读本科和研究生。上学期间,听过叶嘉莹讲课,他在获知叶嘉莹逝世的消息时说:“突闻先生逝世,难抑悲痛。先生讲课时,始终站在讲台上,我印象很深。她讲到自己漂泊海外的生命历程,讲到自己所遭逢生离死别的苦痛悲歌,讲到自己归国传道,特别是授业南开的人生选择,这些都深深感染了我。”陈凯感叹道,“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诗歌塑造了叶嘉莹先生的坚强心灵,给予了她生生不息的力量,所以,她有着坦然面对一切苦难的从容。也正是从那之后,他就慢慢开始阅读叶嘉莹的著作,“读得没有逻辑也没有章法,看见什么读什么,买到什么就读什么”。陈凯记得,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迦陵著作集》,有中华书局出版的《迦陵讲诗》,也有叶嘉莹的传记《红蕖留梦》《沧海波澄》等,更重要的是,叶嘉莹丰沛的生命轨迹和精深的诗歌哲学,在陈凯的阅读世界里渐次铺陈开来,其广大精微的诗教传承,为他烛照了通往诗歌国度的门径。也正为如此,他开始着手编写叶嘉莹著作的版本图录,“希望能让更多喜欢诗词、喜欢叶先生的人,能更好了解先生的著作,读其书,诵其诗,知其人”。

(摘自《北京晚报》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