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考古发现的秦简、中国最早的家书木牍、时间跨度最长的秦汉《质日》、“中华第一长文觚”……它们的身后都有一个如云似梦的美名——云梦。
楚别都、秦重镇,是为云梦
傍晚时分,湖北孝感云梦县城中心的龙岗大道往来车辆不息。徜徉在这座江汉平原一隅、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县城,万事万物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其流淌的文脉,如同穿城而过的9条水系,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县城中的点睛之笔当属位于龙岗大道1号的云梦县博物馆。遥望其仿唐代宫殿式建筑,古朴庄重。还未踏进博物馆,就被外廊上的大型铜版浮雕壁画吸引,云梦史前时代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云梦东周时期秦楚的历史人物依次登场,生动展现了此地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
博物馆内的序厅以开放的圆形造型迎接观众——地面上是双圆造型,内嵌睡虎地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青铜镜,两位威武雄壮的武士各自面对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场面扣人心弦,宛若战国晚期的时代之音;空中,重圆型的吊灯从二楼“坠下”至一楼,高挑空旷。
博物馆中心是红黑色为基调的漆器壁画,半圆形的宽幅画面描绘出云梦之于中国历史的独特篇章。左侧展现楚风,还原楚人的歌舞、战争、出行,显示出云梦作为楚别都的往日辉煌;右侧展现秦风,借用兵马俑秦人形象,塑造秦王与群臣,诉说云梦在秦统一后的风采。
云梦,原为古郧国。东周时是楚国的一个重镇,或称为别都。公元前278年后,云梦属秦,为秦南郡安陆县治所在,并在附近设有禁苑,秦始皇曾两巡至此。在楚秦时期,云梦是南北交融的战略要地、区域中心,曾见证山河一统。
云梦城关,至今保留着东周至秦汉延续使用的一座楚王城遗址,面积约2.18平方公里。据清雍正《湖广通志》、清光绪《云梦县志略》等记载,“楚王城”系春秋吴师入郢,楚昭王奔云梦时所筑。在楚王城遗址的东南郊,正是郑家湖墓地,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墓地年代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处于战略要冲的云梦,曾是秦人东进、南下的重镇。正因为如此,云梦留下了秦汉大一统的深刻印记。
“云梦文物与考古大事记”资料显示,经过三次文物普查,云梦县迄今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649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博物馆内的“古泽云梦”通史展厅对考古成果不断丰富的“云梦史”加以阐释。商代“金道锡行”的沙盘,具像化展示着云梦王家山遗址作为商周南铜北运路线上的一环,将大冶运来的矿石,转运到随州、枣阳,直抵郑州、安阳,从而绘就商周青铜文明辉煌的历史画面。
展厅用双层沙盘附以投影的方式,将“云梦的楚别都时代”复原。沙盘上方是云梦楚王城,下方是楚王城的水系和城墙、周边墓葬,双层沙盘可让观众一边感受别都曾经的繁华,也能清晰了解到云梦如何利用水资源并进行墓葬布局。
秦将白起拔郢后,云梦作为秦楚对抗的兵源地,大量秦墓出现在云梦。展览中,矮足秦式铜鼎与高足楚式铜鼎并排陈列,显示出云梦楚人对旧俗的坚持和秦文化的逐渐渗透。
在“秦汉一统的云梦”单元,纳入帝国版图中的云梦得到了秦始皇的巡幸。此时陈列的陶器充满想象力,色彩纷呈,为博物馆二楼的秦汉简牍专题展览埋下伏笔。
“国宝”问世
1975年,临近年末,云梦县的百姓和往年一样,进行农闲时节的水渠修缮,却意外获得惊世发现。令人称奇的是,墓中没有其他值钱的陪葬品,仅有层层叠压的千余枚竹简,有序地摆放在墓主人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还有用于在竹简上书写文字的毛笔三支,以及修改文字用的铜削一件。
在这片千年前“水天共一色”的古云梦泽,睡虎地秦简问世。这是中国考古史首次发现的秦简,消息很快传开,振奋全国。云梦县博物馆馆长张宏奎介绍,当时整个发掘及相关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馆和孝感地区文物部门共同参与。为了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县委共派4人,护送睡虎地秦简进京。
1976年3月16日下午,睡虎地秦简安全抵达北京站,被护送到五四大街沙滩红楼(北京大学旧址,当时的国家文物局所在地),闻讯前来迎接的有百来人,场面热闹。国家文物局当即表示,运用漆木器脱水技术对睡虎地秦简进行科学技术保护。
与此同时,相关文字整理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当时,文物出版社组织的出土文物文字整理小组,分为竹简、文书、帛书,以及秦简文字整理研究小组。秦简的文字整理难度大、流程复杂:一是释文,把简上写的内容认出来;二是顺简,把出土时已经散乱的竹简在释文的基础上,按其内容进行衔接、编排;三是考订,综合现有的古代文献资料,对照秦简的内容进行甄别考辨,尤其要注意现有的古籍里,根本没有出现过的人物、事件、名称、词语等,务求把睡虎地秦简内容全部吃透;四是注释,把秦简上一般读者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简明的解释。
可喜的是,秦简文字整理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文物》杂志1976年第五期发表了睡虎地秦简的发掘报告,其内容全面、丰富、庞杂,为当时首见。竹简保存得也较好,字迹清晰,仅有少量残简,是我国考古工作的巨大收获。
谈及秦,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它复杂庞大而又严明的律法系统。秦律是中华法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前,古典文献中关于它的记载只有一些不成体系的片段,人们无法一窥其全貌。而睡虎地秦简出土时可谓“空前完整”,它的面世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的研究,对于人们曾经服膺“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历史判断,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物证。
睡虎地秦简后被研究人员分为十个章节,包括《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编年记》《为吏之道》等,细密详备、涉猎广泛。如今,细细翻阅简牍专家整理研究的资料文献,便可从中觅得诸多与当下不谋而合,甚至穿越古今的精神遗产和治国之道。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所评价,云梦睡虎地所载秦律已形成相当完备体系,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制文明,证明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
步入“简牍圣地——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厅,多项“之最”与“首次”在一张张老照片的映衬下,彰显出云梦在考古史上与众不同的地位。展厅内,呈现了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木牍家书、龙岗秦简、睡虎地汉简、“中华第一长文觚”等珍贵文物,展示了秦、楚文化的逐渐融合,证实了云梦是楚秦汉嬗递——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的重要节点。
展览中,43枚睡虎地秦墓竹简和10枚睡虎地西汉墓竹简等简牍文物,是特意从上级收藏单位借展而来。二者分别出土于1975年和2006年,11号秦墓与77号西汉墓,南北相距70米,入葬时间相隔60年,挖掘出土时间跨越31年——让这片千年前“水天共一色”的古云梦泽,更添传奇色彩。
更为惊奇的是,细细阅读简文发现,展览中先后陈列的秦汉《田律》律文大致相当,均列举了春夏季节禁止做的事,是汉承秦制的直接体现。“这条律文的内容,以及所属的律篇名《田律》,说明汉律基本继承了秦律,其中秦简残坏的文字甚至可根据汉简补充。”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说,律文根据自然规律,对保护生态和环境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体现了两千年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田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