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都市中的野生动物邻居

2024-12-31 00:00:00金雯俐
检察风云 2024年24期

上海,这座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国际化大都市,以繁忙的节奏和璀璨的夜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这繁华喧嚣的背后,我们或许会忽略一个生态秘密: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中,有一些野生动物正与我们共同生活。它们并不像动物园里的同类那般被精心照料供人观赏,而是以一种隐蔽又自然的姿态,巧妙地融入城市中,与我们共享这片繁华又充满生机的土地。

上海属于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长江与大海的交汇处。这里四季分明,日照较长,雨量充沛,极利于动植物成长繁殖。有这样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地质基础,千万年来,上海地区的生物得到了蓬勃发展。这里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地,是江海洄游生物的必经之地。来自遥远地域的生物,为上海带来丰富、多样、深邃、壮丽的生命故事,把上海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使许多野生动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曾几何时,长江口附近的白豚是这片水域的骄傲,如今只剩下残肢遗骸。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獐和狗獾等野生动物也曾繁衍生息,却逐渐失去了栖息地。如今,很多物种,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记载中去追寻它们曾经的足迹。但在某些角落,仍有一些顽强的生命在与人类共存。

城市野趣

长江奔腾万里,汇入东海,造就了长江口区咸淡水混合,冷暖水流交替的条件。多样的水文环境可以满足不同鱼类的需求,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幼鱼提供适宜的饵料,使得不同的鱼类分批在长江口区产卵繁殖,长江口常年可见鱼卵和仔鱼,成为我国优质的鱼类产卵育幼场之一。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是许多江海洄游鱼类的必经之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华鲟,这种古老而珍稀的鱼类每年都会从海洋溯流而上,回到长江产卵,完成生命中的重要一环。刀鲚和鳗鲡也是上海地区的江海洄游鱼类代表。除了这些珍稀的洄游鱼类,上海这份独特资源还常常会出现在上海人的餐桌上,比如小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许多家庭喜爱的食材;而松江鲈鱼,因松江府所产而得名,更是上海的特色,被誉为“江南第一鱼”,深受人们喜爱。

流经数千里的滚滚长江,每年携带来3亿吨泥沙,为这里的土地带来丰富的养分,孕育了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上海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在候鸟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的中路,每年有大量的鸟类途经此地。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途经东滩的鸟类在栖息期间,可获取充足的营养,这对完成迁徙或越冬,从而在来年繁殖,具有重要意义。崇明东滩已记录到的鸟类数量有300多种,每年有超过100万只次的候鸟在此栖息或过境,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

而在东滩不远处,我们身边的小区、公园里,鸟类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自然的机会。喜鹊以其黑白相间的羽毛、清脆悦耳的叫声,成为了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小巧的麻雀也很常见,它们带有褐色羽毛和短而尖的喙,在树枝间跳跃、飞翔。你经常见到的那种全身乌黑的鸟,可能是乌鸫,它们的喙细长而稍曲,歌声悠扬动听。珠颈斑鸠颈部下方有环状斑纹,在草坪、树林等地方蹦蹦跳跳地觅食和栖息。

白豚骨骼标本
乌鸫珠颈斑鸠

与此同时,一些小型兽类也以独特的方式栖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公园绿地之中。刺猬、松鼠、黄鼬和貉等都是在上海较为常见的小型哺乳动物。背部布满尖刺的刺猬和尾巴蓬松的松鼠,相信大家一眼就能认出。黄鼬就是俗称的黄鼠狼,体型细长,毛色鲜艳,近年来随着绿化的改善,常在上海各个小区出没。貉,它的面部有黑色“眼罩”,体形中等,毛色较为暗淡,也成为了上海不少小区里的新邻居。

夏夜里,公园绿地、湿地和水边常常开起音乐会,这是蛙类在呱呱地唱着歌。饰纹姬蛙、泽蛙、中华蟾蜍等纷纷加入“演奏”,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它们捕食周围的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如黄蜻、白纹伊蚊等,为控制害虫数量、维护生态平衡作出重要贡献。昆虫与我们的接触更为密切,是城市中最丰富、最活跃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构筑起复杂的社会网络,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

曾经,上海科技馆附近有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小湿地,吸引了大批生态爱好者。如今,上海自然博物馆发起的“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吸纳了4万多名“城市公民科学家”共同参与。通过拍照录音等方式,共同鉴定了5600多条昆虫资料,新增了100多个上海昆虫新记录,也加强了科学家与公众的联系。

城市动物管理新挑战

上海以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不少野生动物的栖息,为了维护这份良好的生态,我们市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一些看似善意的举动,如喂流浪猫、随意放生等,其实对生态系统是巨大的威胁。

流浪猫并不是野生动物,它们因饲主的随意丢弃而流落在外。对于城市生态来说,流浪猫是外来物种,它们的加入很可能破坏了原本平衡的城市生态系统。猫是顶级的掠食者,会捕食城市中的小型动物,包括鸟类、哺乳类、昆虫等。这些小型动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流浪猫的捕食行为会导致这些小型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流浪猫还可能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如猫抓病、弓形虫病、狂犬病等,这些疾病不仅对猫自身的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公共卫生造成潜在威胁。并且,流浪猫的繁殖能力惊人,一对成年猫及其后代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后代,导致流浪猫数量激增,增加了城市动物管理的难度,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种出于善意却同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做法——随意放生。新闻报道:上海的苏州河因市民盲目放生而出现大量死鱼。苏州河作为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放生的鱼类如果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很快就会大量死亡。这些死鱼在水中腐烂,会释放氨氮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水质,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如果随意放生非本地物种,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本土生物数量减少,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大量无序的放生行为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且,为了及时清理死鱼、打捞外来物种等,环保部门不得不进行紧急打捞作业,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上海目前已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公共水域放生(增殖放流)活动的意见》,对科学放生的程序、地点、方式、禁止放生生物品种都作了详细规定,有放生需求的市民应依法依规放生,共同守护良好生态。

繁华都市中,许多我们未曾留意的野生动物邻居正默默地与我们共生。我们应怀敬畏之心,保护这份和谐,共同守护这份难得的生态平衡,勿让善意之举成为破坏之源。

(本文作者为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服务部部长,曾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十佳科普使者”)

编辑: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