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常见、高发且高度复杂的行为,这种自伤被部分青少年作为处理情绪、进行社会性求助的途径。班主任因为工作性质,平日里与学生接触多,和学生关系较亲密,是学校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中的骨干力量,科学认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有效识别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表现,了解校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处理程序和应对策略,对早期发现和预防校园危机事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1-0067-04
一、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定义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指的是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前提下,未经社会或文化认可,对身体组织造成的蓄意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常见的自伤方法包括切割、烧伤、撞击身体部位、严重的抓伤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被认为是心理危机极端行为的过渡阶段,班主任作为学校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中的骨干力量,科学认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有效识别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表现,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对学校危机事件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原因
(一)调节情绪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自我效能感低且容易出现自责情绪的青少年身上尤为常见,他们在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往往已经长期体验过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比如沮丧、愤怒、悲伤、焦虑及无力感,希望通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从不想要的、强烈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获得暂时的解脱。换句话说,伤害自己所产生的疼痛感,被他们当作是应对焦虑或其他负面感受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自我惩罚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被青少年用来表达对自己的厌恶或者惩罚自己,这类情况通常会在有自我批评倾向的青少年身上出现,他们对自己有较高的心理期待,当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或缺乏动力去改变现状时容易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这种行为能缓解他们强烈的或是潜在的内疚感。
(三)缓解情感麻木
对部分青少年而言,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被用来缓解自我认同障碍、人格解体或情感麻木,也会被作为减轻自杀想法或避免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的暂时性措施。当青少年处于此类心理状态时,非自杀性自伤所产生的疼痛能让他们更快地体验到真实感,重新产生情感和身体感觉,恢复行为和情绪的常态化。
(四)社会性求助
部分班主任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一定认知偏差,认为他们是在寻求关注,这样的观念忽略了该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真实原因。事实上,不善于表达的青少年难以用语言描述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感受,也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他们通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传达痛苦或表达求助的意愿,希望能得到外界有效的帮助。
三、早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识别
(一)特质学生成长样态
从家庭关系、成长背景、个性特点、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够让班主任对可能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学生建立特质化、样态化的敏感意识,进行预期性的识别和早期关注,以便更高效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从成长经历来看,学生如果经历过忽视或暴力、重大疾病或校园霸凌等创伤性体验、不良的亲子关系与依恋模式或家庭冲突等,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从个性特点上来看,存在低自尊体验与完美主义倾向、缺乏有效的内在情绪调节机制等,易引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另外,如果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非自杀性自伤相关资源,也易出现从众效应。
(二)早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特征
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种常见、高发且高度复杂的行为,且有一定的隐蔽性,班主任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有意识地关注到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异常点,能够更快速地识别早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班主任要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出现异于常态的人际退缩与回避、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出现饮食与睡眠障碍、情绪波动异常(如焦虑、沮丧或突然的情绪爆发)等,很可能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潜在表现。当学生身上出现不明原因的划痕、刻意避免裸露皮肤、手臂或手腕处突然开始佩戴饰品且很少摘下、刻意隐藏尖锐物品等,班主任需重点关注,可能该生已经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情况。
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如果学生有疑似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痕迹或异常表现,班主任可能会出现沮丧、担心、震惊、害怕甚至愤怒的情绪,这是正常反应,此时班主任需要接纳自己的感受,保持冷静,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让学生理解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下的感受是合理的,尝试接纳已出现的情绪。同时,班主任要对学生出现的伤口进行基础救治,并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医疗护理。
班主任需要将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学生纳入重点关注学生名单内,建立好该生的心理档案,并做好跟踪谈话记录,并逐级报备。当发现有其他学生议论该生的情况时,班主任也有必要做好保护性说明和要求,有预见性地处理好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的连锁反应。
(二)开展共情式辅导谈话
1.不作否认与回避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学生采取的一种非常极端的表达方式,终极目标是为了减缓痛苦,表达求助意愿。事实上,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学生内在已经积存了较多对人际关系、情感互动与情绪理解等绝对化的认知,学生可能通过掩盖伤痕来掩盖自己的羞耻感,而并非想要掩盖痛苦本身。
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不能否认和回避既存的客观事实,否则将会错失学生的求救信号,班主任应尽可能地去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成员关系、成长背景、相关类似事件、人际关系、当前的学习情况、社会支持系统等信息,掌握这些信息能够让班主任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事件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更为清晰的预估和评判,也能为后续的跟进与处理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2.避免负性解读
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时,应避免采用指责性、强制性的方式回应,如“你这种行为能威胁到别人吗?”“你这么做是不是会让父母担心?”“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等,这些语句带有一定程度的偏见色彩,可能会让学生认为班主任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从而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继续伤害自己。
班主任应该用事实语言针对学生的困扰、压力、情绪等交流意见、传递共情,如“这里的伤口会疼吗?”“什么情况可能会让你更想这样做?”“除了疼,你还会有其他感觉吗?”等,能够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客观平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利于重建学生内心的安全感,增强应对情绪困境的信心。同时,班主任通过共情传达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理解,能够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达真实的求助意愿。
(三)选择自我关照策略
青少年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往往是在寻找缓解痛苦感受的办法,从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想法到采取行动之间存在着一个可以暂缓行动的触发点,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从想法到行动之间的时间停顿框架。特别是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初期阶段,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可替代的自我关照策略,多一个思考的过程来延缓冲动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能够有效避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一般来说,自我关照策略有创造性策略,如绘画、写日记、演奏乐器等;延缓性策略,如看电影、洗澡、借助玩偶或宠物做安抚等;宣泄性策略,如跑步、打拳击、大声叫喊等;归整性策略,如整理衣物、打扫卫生、收拾书桌等;社交性策略,与朋友玩游戏、参加志愿活动等。
自我关照的方式也会随着学生的心境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重新讨论适宜的自我关照方式。如当学生频繁地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班主任需要遵循副作用最小化的自我关照策略,与学生商讨可替代性的方式,如用红色蜡笔替代尖锐物品,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的伤害程度。
(四)商讨制订安全计划
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班主任需要有预见性地与学生讨论并制订安全计划。安全计划需要有足够的可实施性和针对性,这对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安全计划一般包括学生可能出现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警信号(行为、情绪、想法的变化)、当下自己可以实施或与别人一起实施的自我关照策略、出现非自杀性自伤想法时的安全联系人、可联系的专业支持(医生、心理教师、心理求助电话等)、可替代的副作用最小化的策略、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或未完成的事等。这些内容是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识别和自我应对方式的梳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应对非自杀性自伤想法的反应机制,在出现非自杀性自伤想法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五)积极协调家校共助
部分家长可能会否认、隐瞒或轻视孩子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有家长会产生自责感和内疚感,这些会增加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的难度。当发现学生频繁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班主任要将学生的情况和跟踪辅导记录汇报至年级部和相关行政部门,综合建议及意见后再与家长沟通。
家校沟通是基于帮助学生的前提,因而,班主任要准确描述事实,告知家长具体的情况以及问题的严重性;调整家长的非理性期待,使其明白停止批评和传递关心并不能立即消除孩子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而是要以温和坚定的态度与其建立良性互动;深入了解该生的亲子沟通方式,帮助家长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重建具有信任感的亲子关系;接纳学生的全部,探讨可行的辅助策略,如在家庭生活中可实施的保护性措施等。
(六)转介和专业干预
当学生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频次高、伤害后果较大,甚至可能存在严重心理危机时,需要及时转介,寻求专业帮助。转介是指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将其转给适合处理其问题的心理教师做进一步的评估和辅导,这是协助学生获得最佳心理辅导方式的一种有效的危机干预处理方法。
在学校里,班主任在进行转介时应优先选择专职心理教师,这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和生理特征做科学的识别,并将其主要行为表现和问题根源提供给心理教师做参考。有时学生或家长会出现反对转介的情况,班主任要尽力缓解他们的抗拒情绪,消除其对心理辅导的误解,达成转介共识,同时,也要配合心理教师关注并反馈学生的日常表现,与家长做好联络和沟通工作。
除此之外,在充分尊重、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班主任也可以与科任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情况和心理诉求,协同科任老师有的放矢地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案,降低其在校期间因学业或人际关系带来的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医教协同: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
[2]梁旻璐,王纯,张培,等.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辩证行为治疗(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5):398-402.
[3]杜庆贵,茅荣杰,徐阿红,等. 120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特征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23,35(12):1242-1245,1252.
编辑/卫 虹 终校/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