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

  • 朦胧诗的技艺困境
    要:北岛作为朦胧诗时期的代表诗人,其后期对于朦胧诗写作的反思令人瞩目。在意象使用问题上理解这种反思,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朦胧诗为何陷入了表意上的困境。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海子、骆一禾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诗人对意象的使用观念和创造力源泉。关键词:朦胧诗;意象;技艺;个体化北岛自己也曾在出国后进行过反思,“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1]值得注意的是,受惠于食指的他,却用一种

    民族文汇 2022年7期2022-04-02

  • 选本视野中朦胧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1980—1985)
    □ 赵目珍朦胧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69年前后的白洋淀诗人群。大约十年后,北岛和芒克主编的《今天》文学双月刊以油印的方式创刊,第1期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啊,母亲》,芒克的《天空》《冻土地》《我是诗人——给北岛》,以及北岛的《回答》《微笑·雪花·星星》《一束》《黄昏:丁家滩——赠M和B》等12首诗①,算是朦胧诗(有的学者称之为“新诗潮”)正式诞生的标志。此后的第2期到第9期,以及其后出版的三期“《今天》文学研究会内部交流资料”还陆续发表了芒克、食指、

    新文学评论 2022年3期2022-03-22

  • 浅谈自荒原中破土的“朦胧诗
    六七十年代的“朦胧诗”,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经历了时代动乱的青年作家们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对社会上的黑暗产生质疑,提倡追求自我追求幸福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在诗中以丰富饱满的意象、含蓄朦胧的手法将这种质疑与追求表现出来,造就了崭新的“朦胧诗”。“朦胧诗”具有意象含蓄朦胧、语言新奇陌生化、注重对自我的追寻等特点,是时代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关键词】 朦胧诗;意象朦胧;语言陌生化;自我【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1年40期2021-10-26

  • 李商隐“朦胧诗”教学探微
    、隐晦多义的“朦胧诗”,这些诗用词精工、典丽,但内容却扑朔迷离。教学时无法通过准确把握事实真相来理解诗歌主旨,只能遵循贯穿始终的情理逻辑,以语言美的感知为基础,走向情感美的清晰与明朗。关键词:李商隐 “朦胧诗” 教学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留存至今的诗歌约有六百首。其政治诗、咏史诗和咏物诗中都不乏佳作,但唯独抒情诗代表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成就。只因在他的抒情诗中,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或是《锦瑟》这类以首字为题的诗,大多诗旨含混、诗境迷离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2021-08-06

  •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可忽视的作用。朦胧诗的经典化过程蕴含着多重话语的交锋,其编选版本的流变折射了文化权力在不同时代的更易。文章从图书出版的角度分析朦胧诗的经典化建构过程,从历时性的维度探讨朦胧诗选本的差异及其演变成因,同时对朦胧诗新编版本进行评述。【关  键  词】朦胧诗;经典化;出版;流变;潜经典【作者单位】韩喆,春风文艺出版社;单英琪,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

    出版广角 2021年22期2021-01-13

  • 朦胧诗对传统的背离
    张明荟摘要:“朦胧诗派”是一个很奇特的存在,抛却了赞歌、颂歌的内容,开始书写与“大写的我”相对立的“小我”,而“小我”通常是要受到集体,甚至是历史的排斥,所以自我要重新历史化,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本文旨在以北岛诗歌为中心,从北岛诗歌意象的破碎性、主题的悲剧性,对朦胧诗中涉及的意象进行简单地再解读。关键词:朦胧诗;北岛;意象19世纪80年代兴起的朦胧诗派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常以模糊性、隐喻性和多义性的面目出现,表达自己对于时代、传统和西方现

    文存阅刊 2020年18期2020-11-06

  • 生活、批判与沉默
    至今,研究界对朦胧诗的认识和评价仍然在不断变化。此前,学界认为其独特形式和自我书写彰显了文学的主体性价值;近几年学界批评其形式过盛,自我表达过于狭隘,缺乏现实内涵和社会性价值。从历史语境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批评均有所偏颇。朦胧诗的价值不只在于独特的形式和个性化的表达,更在于青年们苦闷、失落而又饱含激情的复杂精神状态的呈现,具有真切的现实精神表征和历史内涵。而后起朦胧诗潮流则确实普遍缺乏现实内A,似乎只剩下形式美感和自我表现的空壳。但朦胧诗的这一变化有复杂的历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年3期2020-10-27

  • 重新走入朦胧诗的必要和理由
    和发掘可以将“朦胧诗”时空边界构成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其组成部分也发生了明显扩大和变化。随着当代诗歌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相关学者也必须进一步重新廓清和探讨关于“朦胧诗”的相关问题。关键词:朦胧诗;认知;理作者简介:袁应该(1975-),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6-0-02时间可以将很多东西抹平,但是随着相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6期2020-09-14

  • 作为“朦胧诗”论前史的“人民”诗学
    摘要:在“朦胧诗”论争甫发生的1980至1982年间,论争的核心尚不在青年诗人的叛逆性问题,而在他们是否有资格忝列“人民文学”传统。公刘和谢冕都着意调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公刘把握“人民的悲欢”以为评价原则。在对“人民”诗学的掘用上,谢冕较公刘走得更远。就理论本意而言,“人民”诗学建设意指诗法的“大我”原则对“小我”的容纳,“人民”群像之中可以出现表露特定类型的个人情感的“英雄”及“斗士”。在“朦胧诗”论争复杂的理论局面中,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人民

    求是学刊 2020年1期2020-02-26

  • 两个版本《朦胧诗选》的出版考证
    自1980年“朦胧诗”这个诗学概念诞生以来,中国出版界出版了大量以朦胧诗命名的以及和朦胧诗有关的朦胧诗选。其中,出版年份最早、发行数量最大、再版次数最多、读者评价最好、社会影响最广、文学价值最高、畅销时间最久的朦胧诗选本,首选由辽宁大学中文系女学生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编选的,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朦胧诗选》。众所周知,《朦胧诗选》是一本畅销不衰,好评不绝的诗歌选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本《朦胧诗选》居然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由辽宁大学中文系编印的内部

    当代作家评论 2019年4期2019-11-12

  • 朦胧诗的经典化历程研究
    志刚摘  要:朦胧诗这一诗歌体裁的形成,具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也正如此,朦胧诗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朦胧诗是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通过这种方式,朦胧诗极大地扩大了自身的受众基础;其次朦胧诗是对现代派文学创作方法的一次有益探索,在当时的改革开放环境之下,大量的国外文学传播到国内,从而影响到了那个时期的诗人群体,因而在其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以朦胧诗的形式探明了我国文学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从背景和概念入手,对朦胧诗诞生的原因和诞生过程之中所引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2019-09-16

  • 浅论李商隐朦胧诗美学特质
    键词】 商隐;朦胧诗;美学【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8—0096—01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因被卷入“牛李党争”而屡受排挤,爱情之路也一波三折,加之晚唐“凄婉哀怨”的诗风影响,使本就敏感的诗人更加多愁善感,种种境况为李商隐营造了创作朦胧的氛围。李商隐的朦胧诗在诗歌意象的创造上有独到的见解,使诗歌具有别致的朦胧美的风格。凄 美由于李商隐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多离别的感情生活,使其诗歌本身就具有

    甘肃教育 2019年8期2019-05-21

  •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分析
    施旸摘要:朦胧诗和传统诗歌在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区别,它更加追求思想和艺术表达的自由性。在传统诗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朦胧诗更为注重内容的延伸感以及内涵的探知性。因此也造就了朦胧诗鲜明的审美特性,这在诸多的朦胧诗作品中得到了体现。本文将结合相关作品对朦胧诗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关键词:现代诗歌;朦胧诗;审美特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出现了一些借鉴西方现代派表现方式、与当时现实或者浪漫主义风格皆不尽相同、侧重于表现变化多端、曲折丰

    北方文学 2019年2期2019-02-02

  • 朦胧诗“起点论”考察兼谈其经典化问题
    晓明认为:“把朦胧诗看成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起点,这可能是一种暧昧而吊诡的做法。新时期文学是一次主流文学的命名,而朦胧诗在其萌芽阶段,却是产生于对主流思想文化的怀疑与潜在反抗……”在新时期文学命名的政治性被充分反思的今天,这种说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将朦胧诗看成80年代文学的起点,是否就会实至名归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采取朦胧诗接受史研究的角度,将朦胧诗起点论重新问题化,在研究朦胧诗是不是起点之前,先研究朦胧诗是怎样成为起点的,将朦胧

    当代作家评论 2018年1期2018-11-12

  • 浅谈新美学原则的确立与朦胧诗
    以质疑和突破,朦胧诗也在此时期应运而生,虽然没有获得主流文学的话语权,但它对现代文学和新诗的影响至今仍然延续,其艺术成就和时代意义仍然值得研究和继承。本文介绍了朦胧诗的产生和时代背景,以及三个崛起等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并对它的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表达一些观点。关键词:新美学;朦胧诗;当代文学作者简介:李梅月(1988-),女,汉族,湖北黄冈市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比较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I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2018-10-27

  • 浅析朦胧诗《致橡树》
    摘要:朦胧诗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诗坛的一个新生力量,虽是新生力量却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轰动文坛。它主要展现的是作者要创作真正的文学,是中国当代诗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致橡树》也是代表性作品之一。在该作品中舒婷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突破原有爱情诗的观念限制,向世人展示了作者本人的爱情观,这也是朦胧诗倡导“诗的自觉”回归文学本身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试图从艺术手法、表达情感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来简略评析这部作品。关键词:朦胧诗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2018-07-24

  • 浅谈朦胧诗的教学
    罗曼摘要:谈到朦胧诗,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把它与朦胧诗派联系在一起。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关键词:朦胧诗;意象;知人论世谈到朦胧诗,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把它与朦胧诗派联系在一起。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形成了朦胧诗派,后继者有海子等。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

    东方教育 2018年8期2018-05-31

  • 论先锋性视域下的诗情想象
    键词:先锋性;朦胧诗;先锋诗歌;日常化表达先锋性如现代性是一个过程,是经历之前种种文学思潮和相关经历的情感体验而渐成。朦胧诗自兴起以来就有先锋的特质,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流派,其张扬的诗歌精神和探索意向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崇高历史的担承。对于此阶段的诗情转换探讨,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意识形态与诗情想象的层面,而这些层面势将揭示出诗情想象与当时代抒情与叙事经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转折与先锋诗歌文学从来就不是脱离政治和其它而单独发生的,它是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2018-03-14

  • 朦胧诗中的自我意识
    任毅内容摘要:朦胧诗诞生于“文革”十年浩劫的后期,朦胧诗人们从集体意识中觉醒过来,在诗歌中加入自我意识以及个体情感,将对“上山下乡”、“阶级斗争”的批判融入对时代和民族命运的反思中。诗人们的诗歌中虽然有“个体”与“集体”的呼应,但是对于集体意识往往是表现出“离经叛道”的模式,更崇尚自我意识,在诗歌中强调、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回归。朦胧诗对自我意识的开发和对现代主义的利用,为后来的第三代诗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空间,对个性解放时代的新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关键词: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2期2018-02-11

  • 朦胧诗寻找主题的当代审视
    要:“寻找”是朦胧诗的一大主题,本文对朦胧诗的寻找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对“美好人性”和“人生理想”的寻找是朦胧诗人共同的情结和创作主题,并审视其在当下时代与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朦胧诗;主题;寻找;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成长于文革时期的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等,并没有因为十年的动荡和浩劫向命运投降,灾难和厄运反而使他们变得顽强、深沉。他们以诗歌书写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6期2018-01-12

  • 舒婷朦胧诗中的童心探析
    摘 要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舒婷朦胧诗的研究大部分是围绕女性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两方面。发掘舒婷朦胧诗中的“童心”可以体会到诗歌纯美的一面。舒婷能放下束缚,直面自己的心灵,以一颗“童心”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朦胧诗富有童趣,以孩子般的视角来直观世界,以孩子般纯真的心境来面对快乐、忧愁、痛苦和疑惑。舒婷的纯美的诗句是对人内心情感的回归和关怀。关键词 舒婷 朦胧诗 童心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有著名的文艺观点“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1期2017-09-01

  • 对比“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的创作基调
    国诗坛崛起——朦胧诗派、第三代诗人。首先出现的是朦胧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诗人,在诗中高声呼唤英雄主义借此来揭露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夷。第三代诗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韩东、于坚等人为代表,摒弃朦胧诗派的英雄主义,以他们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表现平民主义,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诗歌中体味凡俗生命中所包含的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两个诗派的诗歌在创作上价值取向的不同。关键词:朦胧派;朦胧诗;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歌;英雄;平民作者简介:李彦儒(1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2017-08-11

  • 顾城朦胧诗的语篇解读
    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由于他的诗极具思想内涵,也引来了读者的颇多争议。以往学者大多从文学欣赏角度进行研究,很少从语言学的视角对其作出分析。因此,对他的诗作语言学阐释很有必要,这样更有利于对其诗作的语篇进行正确而有效的解读。关键词:顾城;朦胧诗;语篇解读一、引言对于朦胧诗,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晦涩难懂,难以体味其意象化的朦胧美。众多的朦胧诗人之中,顾城的诗具有意象层叠、思维跳跃的特点,即便是逐字咀嚼其诗句,也不一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GOODBYE, BEIJING
    oetry (朦胧诗, “misty poetry”)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its abstract, “un-Chinese” content and obscure from, like montage.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ra definitively ended with the arrest of the Gang of Four in 1976. On hearing the ne

    汉语世界 2017年4期2017-07-31

  • 迷茫的时代,光明的心
    特殊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理性批判意识,是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本文从北岛的《履历》入手,探讨北岛的诗歌中所展现的强烈的时代精神、批判精神与理想精神。关键词:北岛;时代;《履历》;朦胧诗;[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履历》是属于北岛早期的作品,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凝练的语言、反常的逻辑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文革十年的荒诞与非人性化。从诗歌内在的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2017-05-18

  • 文学受众视域中的朦胧诗创作
    学受众视域中的朦胧诗创作王俊虎 邱跃强(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文学受众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和时代等因素的变化,文学受众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一切,将导致诗人的诗歌创作发生变化。朦胧诗经历了由地下时期到正式登上诗坛时期的转变,与此相应,其文学受众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所有这些变化,都对朦胧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学受众;朦胧诗人;诗歌朦胧诗创作,主要是指以舒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22

  • 朦胧诗的多向表达与解构
    摘要:朦胧诗自从产生之日起,一直都没有形成固定的形式,但因其独特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影响,形成一个崭新诗群。朦胧诗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但其独特晦涩难懂的表达又让教师和学生望而止步。关键词:朦胧诗;多向表达;解构朦胧诗向来是中学生畏惧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这种诗歌主要表现诗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往往借助象征等手法来内隐诗人的情思。人类的精神世界本来就纷繁而微妙,再加之以诗歌的朦胧表达,必然会给学生的鉴赏带来很大压力。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期2017-02-16

  • 北岛《回答》:理性姿态的思考,掷地有声的回答
    内容摘要: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北岛的诗歌风格以深沉、冷峻、凝重著称,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作《回答》以其贯穿始终的理性批判精神、深沉的历史哲学意识和强大的语言艺术张力,引发了新一代青年对使命、对抱负的追问与思考。关键词:北岛 《回答》 朦胧诗 迷惘 理性 批判精神北岛的名作《回答》一诗,写于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政治色彩浓厚,表达了作者对“文革”时期黑暗、荒谬的现实社会的痛恨和挑战,表明了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定决心。铿锵有力的四个字“我

    文学教育 2017年1期2017-02-10

  • 浅谈朦胧诗语言的空灵性
    郭鹏龙摘要:朦胧诗具有朦胧美,朦胧诗通过运用多层次、不定性、跳跃性的意象使朦胧诗具有了空灵性。本文以朦胧诗的语言艺术为研究对象,从象征化和意象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朦胧诗语言空灵性的特点。关键词:朦胧诗;意象;空灵“朦胧诗”指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用象征、隐喻、超感、错觉、艺术变形、语言的反逻辑等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创作的新诗。这类诗歌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一反以往诗歌热烈昂扬、乐观慷慨的情调,而以冷色调的朦胧意象以及意象群的多层构建来表现思想感情。本文试

    东方教育 2016年20期2017-01-17

  •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李庆庆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李庆庆“朦胧诗”在我国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从出现之时就不断引起人们的讨论。“朦胧诗”追求一种意识、精神与情思,在诗歌当中展现出青年男女的青春优美,但因为其意识上与思想上的奇诡,内容上的模糊,与我国诗歌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和美学定位都有差别,因此受到了不少诗坛当中的非议。一、“朦胧诗”的起源与成就“朦胧诗”是诗坛在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青年诗歌的分类和讨论当中产生的,从《今天》当中,人们将其中青年

    剑南文学 2016年18期2016-11-21

  •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演变轨迹
    》;九叶诗派;朦胧诗;后现代主义一、二十年代:早期象征主义诗歌1、产生背景象征主义诗歌在二十年代的崛起,符合中国新诗内部规律的发展和演变。首先,早期象征主义诗歌是对早期白话诗严重散文化倾向的一次反拨。胡适在承继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诗界革命”精神后,大力倡导白话诗运动。其次,对外国文学思潮的翻译和介绍,也为象征主义诗歌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2、代表詩人(1)李金发李金发打破题材禁区,赞颂死亡,袭成现代主义文学的“审丑”风气。在诗集《微雨》导言中,他宣称“苟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2016-08-04

  •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
    《锦瑟》被誉为朦胧诗的开山之作,它以含义隐晦,意境朦胧著称。以李商隐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的真正意蕴就显得更扑朔迷离了。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情态、意象,也使它产生了无限的多义性。而我认为这首的美就美在它的多义,美在它的朦胧。关键词:李商隐;锦瑟;朦胧诗;艺术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通读李商隐《锦瑟》这首诗时,就它的美所深深地吸引,觉得它既触手可得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2016-06-30

  • 浅析“朦胧诗”身后的反叛
    刘一乐摘 要: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艺术流派。它的出现带来了现代诗学的全面复苏,它思索中国的“现代化”启蒙合理的人性意识,重建时代自我反思。虽然它本身的“叛逆”精神遭到无数人的批判,但作为时代的产物,仍然有它的强大生命力。本文旨在对朦胧诗的反叛精神本质进行简单的梳理和通顺,体现朦胧诗的反思和启蒙社会的功能。关键词:反叛;思维构思;真实;表現手法;人朦胧诗,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

    文化产业 2016年4期2016-05-30

  • 论顾城诗歌意象表达的魅力
    摘 要:作为朦胧诗派的魁首诗人,唯灵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顾城以一颗童心,创作了无数童话般的诗作。因为独特的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顾城的诗,总是带有纯洁的想象色彩,而这种色彩体现在阳光、白云、山峦和小兽等不同的意象上。顾城运用象征隐喻、抽象变形、感觉沟通、物象重叠、物人转换、因意取向、省略跳跃的表现手法,借由意象表达出作品独有的意象魅力。顾城的诗歌中意象表达充满了其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强烈的童话色彩与深入的自我表现的美学色彩。关键词:朦胧诗 意象 顾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7期2016-05-14

  • 朦胧诗的“朦胧性”及其语言策略
    0013)论朦胧诗的“朦胧性”及其语言策略赵敬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要:“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意味着文学研究要建基于语言的形式分析。就朦胧诗而言,“朦胧性”的根源是语言的审美复活,这一特点被作家充分认识并娴熟运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朦胧诗人具体的语言策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疏离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原有任意性关系,然后再予以重组,造成了诗歌意义的不确定;其次是以“言”绘“象”,“象化”的语言延缓甚至阻断了言意的通达过程,加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5

  • 从“再现”返回“表现” ——论当代诗歌写作的误区及突围
    歌;第三代诗;朦胧诗;口语写作;表现/再现诗之“表现”一说本无分歧,其诗意本位不言自明。这也是中国传统诗学与新诗以来的现代诗歌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朦胧诗之后,第三代诗出场,众语喧哗、极为热闹。诗歌由精英化、审美化逐渐转向凡俗化、审丑化,话语策略也由抒情诗(表现为主)转向叙事诗(再现为主)写作。这种再现式的叙事强调“诗到语言为止”(韩东)、“拒绝隐喻”(于坚),他们将表现的语言拉向日常客观物象的再现。这种再现的写作意识也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伊沙、沈浩波等

    学习与探索 2016年6期2016-02-28

  • 文学的“地火”
    叶苏读王干的《朦胧诗价值再认识》,温故朦胧诗史事,可以真切地感知时代生活对文学的激发,可以笃定地确认文学回应时代生活的价值。这是一个帮助厘清文学本义的好话题。朦胧诗之所谓朦胧,首先不是一种诗艺上的翻新弄巧,而是在当时意识形态尚未冰化的背景下艰难发声的必然姿势;或者,朦胧诗根本就是对压制和糟践人性的意识形态的一种回憎与反弹。所以朦胧,是因为发生于政治破局之前;所以依然朦胧,是因为政治新局仅仅凿开一道窄细的缝隙。所以,谢冕先生又把朦胧诗潮喻为运行于地下的“地火

    长江丛刊 2015年3期2015-11-18

  • 朦胧诗”的时代内涵
    表现出时代性。朦胧诗是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体现出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有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类特别关注的精神内涵。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文学色彩浓郁。舒婷爱情诗的创作更是当时诗坛的一股新风。朦胧诗由于其浓厚的艺术色彩及人文价值的体现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关键词:人文关怀;寻找光明;自我独立一朦胧诗派是指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誕生于诗坛,80年代走向鼎盛的,以北岛、舒婷、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2015-10-14

  • 吾吉买买提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志是研究维吾尔朦胧诗歌的明亮窗口,从此进来的外来影响和从而挖掘的民族内心沉淀是维吾尔朦胧诗歌创作的内外动力。我在此主要探讨研究维吾尔朦胧诗人吾吉买买提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关键词:吾吉买买提;朦胧诗;死亡;意象当代维吾尔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必不或缺的一部分,也展现了自己辉煌的发展成绩,同时以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迎接了新时期,走向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新道路。维吾尔朦胧诗歌的独创新颖,正是新时期维吾尔文学变革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对于以严格规范和规则为主的维吾尔传统诗来

    北方作家 2015年4期2015-07-10

  • 托尼•巴恩斯通对中国新时期诗歌的翻译
    尼•巴恩斯通;朦胧诗;新时期诗歌;意象; 声响托尼•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1961 – ),美国诗人、学者和翻译家。青年时代的巴恩斯通曾远游希腊、西班牙、肯尼亚和中国,使其诗歌创作和翻译有着广阔的视野。巴恩斯通的译著包括《空山拾笑语——王维诗选》(Laughing Lost in the Mountains : Selected Poems of Wang Wei,以下简称《空山拾笑语》)、《暴风雨中呼啸而出——中国新诗》(Out of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18

  • 文学史书写视域下的朦胧诗经——以洪子诚四本文学史著作为中心
    史书写视域下的朦胧诗经——以洪子诚四本文学史著作为中心许永宁(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3)文学史作为朦胧诗研究重要场域,在其书写过程中对朦胧诗的经典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朦胧诗文学史书写的缺席到文学谱系的建立,历史轮廓的勾勒和细节史实的阐述以及各种思潮文化影响下的流动,朦胧诗与文学史互为因果,共同参与和完成了其经典化的建构过程。朦胧诗;经典化;文学史的书写;洪子诚朦胧诗传播很重要的一个场域就是大学校园。而考察朦胧诗的经典化过程,不得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2-21

  • 朦胧诗对诗歌传统的反叛与继承
    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自其产生之时就褒贬不一。在本文中,笔者将朦胧诗回归到历史长河中,结合“古今中外”张力结构理论,具体阐释其相交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反叛与集成的表现。笔者认为朦胧诗是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新表现手法与传统诗歌手法完美结合后绽放出的一朵奇葩。关键词:朦胧诗 反叛 继承20世纪伴随着国内外政治局势的演变,中国文学思潮也是起伏跌宕,波涛浪涌,正是由于其中一些基本因素构成的张力结构往复推移,才形成了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而张力结构从时空层面上看,是古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2014-09-30

  • 浅谈周杰伦的演唱与“朦胧诗”理论
    争议的文体——朦胧诗朦胧诗是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笔者思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什么隐秘的联系?都是以一种模糊方式表现作者或歌者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本文将从朦胧诗的特点和周杰伦的演唱特点方面分析两者的联系。关键词:周杰伦 演唱特点 朦胧诗 联系从网上搜索和资料的查询中,可能由于查询方式不正确或者其他原因,暂时没有查到有关两者之间联系的专著、文章和期刊,以下文字仅代表笔者拙见。朦胧诗,又称“古怪诗”。出现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艺术评鉴 2014年16期2014-09-21

  • 论“朦胧诗”的艺术意义
    关于朦胧诗这里所说的朦胧诗是指《诗刊》1980年8月号登出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之后,把那种“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的诗名之为“朦胧体”之后,“朦胧诗”这个词为大家所接受,于是便把“文化大革命”之后一些具有上述特点的诗称为朦胧诗。围绕着朦胧诗出现了大量争论的文章,形成一种诗歌潮流。朦胧诗并不仅仅是一种诗歌样式,而且是一种诗歌现象。朦胧诗的历史梳理1.发端改革开放之前有一段漫长的时光,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知识分子受到极大

    山花 2014年10期2014-09-16

  • 两代诗人的分歧与选择——关于艾青与朦胧诗人论争的思考
    要的诗歌潮流,朦胧诗在今日已经确立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在其产生之初,却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论争。这场论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刘1979年在《星星》第10期上发表的《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他对“某些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那种思想感情的方式,也不胜骇异”,认为“要真想避免他们走上危险的小路,关键还是在于引导”, 以此来矫正诗歌中扭曲的部分。无独有偶,在此后的论争中,艾青、顾工等人也相继对朦胧诗发难。这批在五六十年代被打为右派,经历了时代磨难的

    戏剧之家 2014年10期2014-08-15

  • 朦胧诗发生的外部动因
    有决定性作用。朦胧诗在发生的最初阶段还是一种缺乏读者阅读的写作,限于小圈子内(如白洋淀诗群)同人性质的交流,基于某一社会阶层的读者群有待建立。在朦胧诗的发生、形成过程中,如何锁定一个新的读者群?如何激发他们对朦胧诗的追寻意识?成为关涉朦胧诗能否成立的重要问题。高考承载着教育与选拔的双重任务,作为教育制度重大变革而恢复的高考制度使中国精英的基本构成模式由重政治向重知识转变,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学员被大学生取而代之。新式学生群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中国社会的固有结构,也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4-02

  • 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的诗坛上兴起的朦胧诗被很多研究人员视为是泊来品,其实这种认为是不全面的,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在创作题材、创作风格、表现手法、意象特征还是意境创造上除受到外国诗歌创作潮流的影像外,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反应时代的发展特点。本文将从朦胧诗的创作过程与欣赏入手,对朦胧诗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朦胧诗;艺术特点;传统文化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8期2013-02-01

  • 朦胧诗:一个需要继续重述的诗学概念
    陈爱中朦胧诗作为汉语新诗史上的重要诗潮之一,已经载入史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载入并非如新月诗派对汉语新诗形式的提倡作为主要功绩一样达成共识,而是在充满争议和悖论中被书写的。尽管有了堪称汗牛充栋的诸多文章和著作的论述,但就是朦胧诗的基本内涵这样最为基本,最为前提性的命题都很难说是清楚的。无论是代表性诗人还是作品,甚至包括具体的时空范围都缺乏更为细致的认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一九八五年由阎月君等人编选,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朦胧诗选》,是影响最大的一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2期2012-12-18

  • 被“误读”的西方现代主义
    产,特别是围绕朦胧诗的种种争论的展开方式与方向。关键词:朦胧诗;误读;西方现代主义中国分类号:1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2)1-0034-12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通过对中国语言的“误读”而“发现”中国表意文字的故事,可以说在西方世界已成为了人所尽知的故事了。而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后毛泽东时代中国诗人们接受埃兹拉·庞德现代主义诗学以及由此造成的跌宕起伏的朦胧诗运动的故事。本文将聚焦于中

    华文文学 2012年1期2012-04-24

  • 朦胧诗的追寻主题及现时意义
    容摘要:本文对朦胧诗的“追寻”主题进行分析,并突出其“追寻”主题下的现时意义。“追寻”是朦胧诗歌共同具备的精神特征,这种精神对当下仍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关键词:朦胧诗 追寻 现时意义“朦胧诗”,一般认为是1980年前后出现的,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朦胧诗历史地位的被认可,与诗歌评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三个崛起”有关,这“三个崛起”分别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

    文学教育 2015年4期2010-11-18

  • 朦胧诗命名的意义及其限度
    637000)朦胧诗命名的意义及其限度郑加菊,粘招凤(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1970年代末,朦胧诗以异端的呐喊给那个时代带来了难得的思想冲击力。朦胧诗的命名表达了当时诗歌的外在美学特征,暗示了当时诗歌创作环境的艰难,而且展示诗歌内容揭示了人内心的隐秘、直接指向心灵的品读的特质,命名在这些意义上很好地传达了它自身的涵义。但是当时代过往,朦胧本身的含混意指使得其之后的诗歌在某些方面难以逃越它的美学牢笼,成为新诗歌发展的桎梏。回到朦胧诗命名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2010-04-07

  • 论“朦胧诗”中的新文学传统因素
    摘要:“朦胧诗”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相隔了一段时间的距离。但新文学传统中作为重要思想范型的内容如“人的文学”、“立意反抗”等,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仍然在“朦胧诗”中得到再次显现。文章即从以上两个方面阐释了“朦胧诗”中显现的新文学传统因素和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关键词:新文学传统 “朦胧诗” 人的文学 反抗意识 中图分类号: I 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92-021 引言 新文学之“新”相对于古典文学之“旧”在形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5期2009-08-07

  • 转型时期建构中国诗学的可能性
    十年代迸发的“朦胧诗”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决不亚于“五四”白话诗的出现,从某种意义说,它是新诗的第二次革命。“朦胧诗”这个最初含贬义的名词,由于论战双方的沿用,逐渐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朦胧诗”使诗歌从工具性功能中解放出来,强调了艺术的本位,并最终确立了诗歌艺术的本位原则,使多元的发展呈现不可遏止的态势,它所具有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放性为自身赢得主流地位。然而对于“朦胧诗”的精神之流与知识定位的认识尚未完成,所以探索朦胧诗的诗学价值,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2009-06-20

  • 诗意朦胧 深情绵绵
    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人舒婷在1970年代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诗篇名作,欣赏它需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一是朦胧诗。关键词:舒婷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朦胧诗 爱国主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人舒婷在1970年代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诗篇名作,欣赏它需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一是朦胧诗。一、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纵观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凡是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2期2009-06-13

  • 论北岛前期诗歌的怀疑与叛逆精神
    创作历程以及与朦胧诗派相关的诗歌特征来论述北岛前期诗歌所具有的怀疑与叛逆精神。关键词:北岛 前期诗歌 怀疑与叛逆 朦胧诗1.文革背景下的北岛1966年至1976年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刚从战争创伤苏醒过来的中国所造成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文艺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劫难。“十年文革”好比一把巨大的枷锁锁住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人们失去了方向,造成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文革”是在中国遭受多年的战争灾难后重建家园的背景下发动的。残

    新课程学习·下 2009年9期200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