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文集》将出版

1981-07-15 05:54高尔太
读书 1981年11期
关键词:陆海孙犁凌云

高尔太

著名作家孙犁的著作集《孙犁文集》,已经编选定稿,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集收集了作者从一九三八年迄今所著短、中、长篇小说,散文,诗歌,理论,杂著等二百九十余篇,共一百五十多万字,分为七卷,五册。《文集》中编入了作者过去未曾收入著作集和新发现的一部分作品,如短篇小说《琴和箫》、《第一个洞》,散文《王凤岗坑杀抗属》、《积肥和择菜》,理论《论说书》、《看过王秀鸾》等。全部作品,按照分类编年原则重新编排,对以往某些分类不当的篇目进行了调整,付印之前,作者本人并约请有关人士,对全部作品进行了认真的校勘、订正,书末附有《孙犁著作年表》。

补白

说李商隐的一首诗

嫩箨香苞初出林,

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寸心?!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题目叫《初食笋呈座中》,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大和七年到八年,是李商隐跟随华州太守、兖海观察使崔戎时,在其幕府宴席上所作。现在有的注本认为是诗人以竹笋自喻,表现个人心情的作品。一些文学史家们也这么看。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李商隐诗选》解释这首诗说:“诗中以初出林的嫩笋自喻,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也表露了对政治上遭受摧抑的不满和对前途的忧虑。”

联系诗人创作的背景来看,这样的解释似乎牵强和狭隘了些,想提出来商榷一下。

诗里流露出一种不满情绪,这是很明显的。但是这种不满,绝不是个人情绪。就个人来说,诗人当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他先是受知于大官僚令狐楚,“自从夜半传衣后,不羡王样得佩刀”,真是洋洋得意,连宰相(王祥)都不羡慕了。紧接着又受知于另一大官僚崔戎,“丈人博陵名王家,怜我总角称才华,华州留语晓至暮,高声喝吏放两衙。”那种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心理,溢于言表。《初食笋呈座中》一诗,正是这时候在崔戎幕府中写的,怎么可能有被摧抑的感觉,从而产生什么个人的抵触情绪,以致于要在珍馐罗列的宴席上,发出“忍剪凌云一寸心”的责问来呢?

我认为,应该把这首诗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作为一首忧国忧民的政治诗来理解。诗中的“座中”,不是具指崔戎,也不是具指同席宴饮的衮衮诸公,而是泛指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从这个角度来看,下文“皇都”二字也就合情合理了。诗中的竹笋,不仅仅是自喻,而是整个有才能、有进取心和崇高理想的青年一代的象征。李商隐常以国事天下事为念,“欲回天地入扁舟”,是有唐一代少数以政治诗著称的诗人之一,当时的许多政治情况和政治问题,包括一些军事问题,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所以他的诗,不仅有深厚缠绵的情感,而且有广阔的胸襟、有巨大的生活和历史的含量。他的诗歌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同他的这种心理结构和感受方式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是他早年的作品,那时他还没有受到后来所受到的种种挫折和忧患,所以清新之中,还流露出一种锐气。今试为解说:

“嫩箨香苞初出林,”

箨是笋衣,苞是笋心,即所谓“忍剪凌云一寸心”之心。“初出林”,从竹林中出来。“出”有超越的意思,说幼笋蒸蒸日上,即将高于成竹。全句是一种象征,象征生机勃勃的年青一代,即将超过成年人而更向前进。我国诗人常常以这样一种象征,来表现他们对新生力量的歌颂。所谓“春入烧痕青”;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所谓“旧游一别无因见,嫩叶如眉处处新”;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是这样一种歌颂。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竹,也有诗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更分明地表现出对于新一代的深情期望和良好祝愿。

“於陵论价重如金。”

於陵是地名,旧为汉代於陵县,唐时属淄州,即今山东邹平一带,地与诗人当时所在的兖州邻近,《王生诗详注》引《竹谱》注称:“有笋最美,正兖海地也。”说明当时那一带盛产竹笋。价是价值,金是黄金。价值结构包括许多范畴,如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实用价值……等等。黄金作为最高的经济价值,在这里是代表价值结构的全体,而不是专指经济价值。就经济价值而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土特产在产地都不会很昂贵的。全句连接上句,在这里也是泛指,从当地产品兴起,以竹笋的昂贵,象征青年一代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即所谓“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

皇都,皇帝实行封建统治的都城。一般都认为是具指唐代首府长安,我看恐怕不是。作者当时不在长安,而且从於陵到长安也太跳了,文字缺乏内在联系。我认为皇都就是皇都,代表“座中”所属的那个封建剥削阶级的统治。“陆海”二字,《李商隐诗选》中注解为“陆地上物产丰饶的地区,因其如海之无所不出,故称陆海。”这个解释也过于牵强。如果真是这样,全句也就应理解为皇都(长安)中有无数陆海,或者皇都(长安)和陆海两地都盛产竹笋,显得很不自然。联系上下文,全诗的逻辑结构就更混乱了。为什么从於陵一下子跳到长安呢?为什么产量高的东西反而不能剪了吃呢?都解释不通。所以我认为,“陆海”二字,从字面上应理解为山珍海味,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山珍海味代表统治剥削阶级的各种特权享受。全句说皇都山珍海味无数,意思是“你们享受到的东西已经无法统计了”。连接下文“为什么一定要横着心吃可宝贵的竹笋呢?”才能够顺理成章。

“忍剪凌云一寸心?!”

忍,忍心,残忍。《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说凡人都有同情心,忍心就是没有“不忍人之心”,即没有同情心;剪,剪除,在这里有摧残和压制的意思;凌云,高大。李贺诗:“古竹老梢惹碧云。”“一寸心”而又“凌云”,是把时间因素作为一个参数包括在里面了。寸心如不剪除,将来必然凌云。在这里是用以象征有才能、有上进心和崇高理想的青年一代。全句的意思是呼吁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以国家社稷的未来为重,珍惜、重视和爱护青年一代的雄心壮志和远大前程,而不要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横加压制和摧残。联系上句“皇都陆海应无数,”呼吁里又带着某种温婉的谴责:好象说“你们的山珍海味已经吃不完了,为什么还要暴殄有崇高价值的天物呢?!”其文约,其辞微,而旨高意远,寄托遥深,对李唐皇朝提出了诚恳的批评意见。

但是处在没落过程中的剥削统治阶级,是不愿抑止也无法抑止自己的腐化堕落的过程的,诗人的意见等于白提,只能被人们当作抒发个人情绪的作品来看待了。诗人所处的晚唐,正是李唐皇朝走向没落和腐朽的时代,阶级矛盾的加剧,导致了剥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各地危机四伏,藩镇跋扈,朝臣结成宗派,他们一面互相勾心斗角,而在任何代表未来的新生事物的面前,却又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恐惧和不安,而同心协力地要加以剪除和扼杀,从而导致了更加动荡不安的局面。李商隐作为统治剥削阶级的一员,虽然写作此诗时尚未卷入牛李党争,但已经对于那种总的形势感到不安和忧虑,以致于在箫鼓宴乐的时候也无法忘怀,而情不自禁地要借题发挥,从“初食笋”兴起这样一首“怨诽而不乱”,满腹牢骚而又不失“温柔敦厚”的所谓“诗教”传统的小诗了。而这也就是此诗出现的时代背景吧?

艺术的欣赏,也如同美的欣赏,必以主体的心理感受为中介。所以任何艺术形象在被欣赏的时候,必然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不同比例的组合。所以欣赏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创造的成份,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诗无达诂”。假如别人的理解和我不同,那么这是很自然的,一点也不奇怪。但我希望我的理解能被别人理解,所以百忙中匆匆写了这么些,“书被催成墨未浓”,望指正。

猜你喜欢
陆海孙犁凌云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陆海之纵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孙犁与求助者
Q萌霸气凌云秀
洱海太湖石
残荷新爱
晚年孙犁
作家孙犁的“吝啬”
作家孙犁的“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