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来自腮腺包块

1998-12-28 03:05寿柏泉
祝您健康 1998年6期
关键词:涎腺无痛性耳垂

寿柏泉

腮腺位于两侧耳屏前和耳垂后下,是口腔领面部三对大涎腺(腮腺、领下腺、舌下腺)中最大的一个。它分泌浆液、粘液等涎液,经腮腺导管进入口腔,和其他大小涎腺分泌的涎液组成唾液(俗称口水),具有润滑口腔粘膜,帮助消化食物、抑制病菌生长等作用。腮腺也是领面部的多事部位。如冬末春初好发病毒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儿童多见,有较强的传染性,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急性化脓,男性患者还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生育功能。另外还有导管阻塞性腮腺炎、腮腺淋巴结炎等。这些疾病发病较快,常有红肿热痛,人们比较重视,这里不多赘述。

值得警惕的是腮腺区逐渐长大的无痛性包块。为什么?因为该区的无痛性包块绝大部分是肿瘤。这类肿瘤的原发部位多在面部两侧腮腺区的耳垂后下方,自己不易发现,又无自觉症状,常被疏忽,造成不良后果。故有必要提醒人们重视腮腺区无痛性包块的诊治。

下面列举几种临床上常见的腮腺无痛性肿瘤。

1腮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80%。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在30~50岁者多见。肿瘤常发生在耳屏前或耳垂后下方的腮腺区,多为单个,小的如黄豆,大的如拳头,质地偏硬,边界清楚,皮肤色泽正常。因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故不引起注意。此瘤属良恶性之间的邻界瘤。如果不及时手术或手术不彻底,可能由良性混合瘤转变成混合瘤恶变,或恶性混合瘤。笔者曹遇到一个左腮腺混合瘤恶变的病例。患者在10年前左耳屏前发现无痛性包块。当地外科医师给予单纯肿瘤摘除,病理报告为良性混合瘤。术后2年局部复发,又行单纯病变切除术。在10年间,3次手术,3次复发。第4次复发来我处就诊时,肿瘤在腮面部上下广泛扩散。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腮腺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已变成恶性混合瘤,虽辅以放疗,但预后较差。所以,此处有肿瘤必须到口腔领面外科就诊,由专科医师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以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2腮腺腺样囊性癌。容易复发,并可出现远处转移。此癌占口面部涎腺肿瘤的1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包块,常因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延误诊治。如果早期发现,及时彻底切除,预后是良好的。我们在干部体检中遇到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在右耳垂前腮腺区有活动性包块,质较硬,无压痛,皮色正常。初诊为腮腺肿瘤,劝其住院手术治疗。开始患者不相信自己会得肿瘤,后经反复劝说终于同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腮腺腺样囊肿癌。随访20余年无复发,患者至今健在。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和及时彻底地治疗是多么的重要。

3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是大涎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60%~80%发生在腮腺。此癌一般多发于30~60岁,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异。临床表现为腮腺区的无痛性包块,质硬,活动度较差,无压痛,生长缓慢。如出现生长较快、早期疼痛或面瘫等症状,则多为高度恶性的病例。此癌易复发和转移,故应早期彻底切除。笔者曹收治一位男性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患者。他6年前在某门诊部发现左耳垂后有花生米大的包块,无红肿热痛。当时被诊断为“耳后慢性淋巴结炎”。以后每年体检时都发现略有增大,但无痛,故不介意。直到6年后包块明显增大时才来我处门诊。初诊为左腮腺肿瘤(性质待查)入院,行左腮腺肿瘤及其浅叶切除术,病理诊断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放疗,随访9年健在。

4其他。如腮腺腺癌、腺泡细胞癌、恶性肌上皮瘤等,早期多以无痛性包块出现。腮腺区是暴露区,容易发现早期病变。只要提高警惕,及早发现,积极处理,腮腺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是良好的。

猜你喜欢
涎腺无痛性耳垂
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研究
整体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效果及负性情绪影响分析
耳垂有什么用
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耳垂有什么用
警惕善于伪装的肿瘤无痛性征兆
耳垂有什么用
涎腺干细胞在放射性口干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