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奇庙一个奇人一段奇缘

2000-06-05 06:55徐志耕
东西南北 2000年10期
关键词:神龛沙湾烈士

徐志耕

一段生死之缘

在福建省惠安县,四乡八村的人们常会涌到一个叫做西沙湾的海滩边,到一座名为“解放军庙”的殿堂上去烧香燃烛,磕头祭拜。当地的旅游部门已把这处名为“天下第一奇庙”的解放军庙辟为一个景点,引四方客人来此瞻仰 。

建造这座解放军庙的发起人是一位65岁的归侨老妇,她叫曾恨。她的名字、她的身世、她一生的爱恨情仇和这座奇庙都有一段难舍难分的故事。

那是1949年9月17日,那年她才13岁,她是一年前由母亲带着从新加坡回故乡的,那时她的名字叫曾阿兴。当时,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福州,正南下追击敌人。

这天上午,大队解放军开着6艘机帆船由平潭岛南来,他们在崇武海边集结,要去解放厦门。

阿兴站在不远的地方出神地看着这一队士兵。她是跟母亲到海边来的,母亲在滩头的番薯地里劳作。

突然间,滚雷般的轰鸣声由远而近,一瞬间变成了尖利的呼啸。从大海方向飞来的轰炸机像一队凶狠的黑鹰,机翼上有醒目的青天白日徽记。

战士们立即就地隐蔽,老百姓们四散惊逃。敌机盘旋了几圈后,突然一个俯冲,朝着西沙湾海滩投弹轰炸!

阿兴在原地惊恐地大哭!

就在这时,5位解放军战士跃出洼地,像箭一样向她奔去!

战士们过来了,妈妈也闻声赶来。他们被眼前的悲壮场面震惊了:少女的身上,扑倒着3位解放军烈士。不远处,还有两个倒下的战士,那两个战士,是向她奔跑过来时被敌机的弹片击中的!

人们慢慢地移开少女身上烈士的遗体。阿兴铭记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染血的军装左胸佩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洗得发白的军帽上有一颗火一样的五角星!

妈妈李面热泪滚滚。她要女儿和她一起跪下,向救命恩人磕头!

这一天,有24位解放军战士倒在了这片叫做西沙湾的海滩上。。

这一天,妈妈对女儿说:“解放军救了你的命,你要一辈子爱解放军,反动派炸死了解放军,这仇恨你要记住一辈子。以后,你的名字就叫‘曾恨!”

安息在西沙湾的英烈,受到了崇武人民的敬仰与爱戴。烈士墓旁,曾恨的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按照当地风俗,搭建了一间小屋。小屋正中安放着一块木板牌位,上写“廿四英烈之灵”。

从这天起,母亲带着女儿天天来这里烧香磕头,祭奠英烈。

强烈的思念化作了姑娘虔诚的劳作。她把母亲的梳妆盒改做了一个神龛,她做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泥人,画上眉毛眼睛,染上绿色的军装,帽子上描一颗红星,胸前用白纸贴上一块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终于,24位英烈整齐地摆放在了这一个神龛里。她把它供奉在家里,她天天拜谒英烈,她天天和亲人们说话。

两代人执著的信念

曾恨结婚了,有了儿女,她经常带着儿女去海滩边的小屋点香祭拜。后来“文革”的动乱狂涛也席卷了海边的小镇。

因为有海外关系,因为是归侨,更因为曾恨为解放军烈士设神龛、烧香烛,这不是迷信是什么?曾恨受到了冲击。

那个用母亲的梳妆盒改制的神龛被造反派砸烂了,建在墓边的小屋也被造反派们作为“四旧”强行拆除了。

后来,她听说解放军也是有单位有代号的,就开始寻找。1949年9月17日在西沙湾的那支部队,费了不少周折,终于,她知道了在西沙湾战斗的部队是华东军区十兵团二十八军八十四师二五一团的官兵。这支部队从崇武南下后,立即协助兄弟部队攻打漳州、厦门。接着,又渡海金门。可惜,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英勇地牺牲了。

部队的同志告诉她:“这支部队已多次整编,要查找烈士们的姓名很难很难,军队中这样的无名英雄很多很多。”

曾恨听了,泪水长流。但这更坚定了她的决心:我要世世代代纪念解放军烈士,我要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解放军的救命之恩。

她下决心要修座庙,把解放军烈士供起来,让人们世世代代不忘解放军的恩情。

这是她的夙愿,也是母亲的夙愿。

曾恨的母亲是霞西村人,她早就想为解放军建一座庙。这夙愿一直伴随她走到人生的终点。

“我一定要建成这座庙。”曾恨下定决心,这不仅是对解放军的纪念,也是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她日思夜想,节衣缩食开始为建庙做准备。

四海传扬的感人故事

孩子大了,丈夫死了,曾恨也老了,却依旧痴心不改。

一家人都理解曾恨的心愿,儿女们把积攒的钱交给母亲。钱不够。曾恨卖掉了母亲留给她的金手镯和耳环,但这仍是杯水车薪。

好在时代开放了,曾恨申请了执照开了一家床上用品店,卖了好些年,攒了五六万元。

她开始东奔西跑,找政府、找领导,但答复是:“不行!”

天大的困难吓不倒这个弱女子。终于,她找到了老人会。崇武老人会的人都说:“敬功臣不是搞迷信,我们支持你!”

这时是1994年。获得了领导口头批准,曾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筹建工作。她一边四处筹钱求助,一边住在工地边的一个工棚里日夜监工。

西沙湾建解放军庙的消息很快在崇武、在惠安农村传开,乡村里的人听了解放军救少女的故事一个个都赞不绝口。纷纷解囊资助。一些文化人听了这个故事心潮难平,他们拿起笔,为解放军庙撰写了许多楹联。

曾恨把这些用心血凝成的文字请工匠镌刻在庙内庙外的石柱上。木匠们描金涂翠,石匠们刻云凿龙,更有能工巧匠,按照曾恨的心愿,塑造了27位烈士的塑像。绿军装、红五星,其中一位身佩军号,一位背着药箱。“我把在妈祖庙前牺牲的3位也一起供在这里了。他们都是一个部队的,都是那一天牺牲的。”

天风当歌、大潮起舞庙建起来了,听说曾恨为解放军烈士建庙,有人送来“天下第一奇庙”的匾额,有人送来石刻香炉,还有人以一片赤心雕了一对青石大狮子安放在庙门两旁。

庙堂正中,用玻璃护罩制作的神龛内,分3排供奉着27尊烈士的塑像,塑像旁边,还安放着玩具军舰、坦克和机枪。淳朴的民众坚信,安息了的烈士们仍然需要他们视为生命的武器。

长条供桌上,四乡的人们纷纷来这里敬香点烛,磕头跪拜,他们还奉上水果、糕点、食品和鲜花,他们以民间的习俗,表达人民对英烈的崇敬与纪念。

庙建成了,曾恨总觉得还有事要做。因为前来拜谒的人群中,有不少是部队官兵、干部学生,他们有自己表示悼念的方式。于是,曾恨又有了新的想法:建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

听说崇武兴建了解放军庙,还由于这座庙与父亲的戎马经历有着某种联系,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叶芝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西沙湾,她一字一句地读了铭刻在庙门口的那块《一曲绝唱》石碑,往事仿佛像影片重现,她热泪滚滚。她是叶飞的女儿,这里安息的是父亲部下的27位英灵。她把在西沙湾见到的一切告诉了在北京的父亲。作为当年华东军区第十兵团的司令员,叶飞司令感慨万千,他激动地说:“人民有情。”他拿起笔,在雪白的宣纸上挥毫题词:为了人民,死得光荣。

叶飞司令员的题词送到了崇武,曾恨请来手艺精湛的石匠,把这8个大字镌刻在烈士纪念碑上。

于1997年5月动工的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当年11月胜利竣工。莲花石柱、四对石狮拱卫着高大的丰碑。纪念碑的顶端,耸立着一位石雕的荷枪梃立的解放军。解放军的胸前,披挂鲜艳的大红花。

烈士庙、烈士碑和烈士纪念馆面对大海,在蓝天下庄严巍峨。不朽的英灵和不朽的深情,受到了千千万万人的敬仰!

已经65岁的曾恨老人满脸洋溢着笑容。50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虽然风雨沧桑,她感到欣慰。她的住房就在解放军庙的隔壁,她将终身与烈士的英灵相伴。令她遗憾的是,至今仍不知道这些烈士们的姓名和籍贯,她请烈士们的亲属放心,崇武人民永远把英烈作为佑国护民之神,千载供奉,万代敬仰!

(白秋摘自《现代家庭报》)

猜你喜欢
神龛沙湾烈士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神龛纸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德贤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德贤小学作品集1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龙岐螺阳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龙岐螺阳小学作品集1
高考祈福
天水市民俗博物馆馆藏清代神龛赏析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Do’s And Don’ts In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