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脑身边的谋士

2000-06-05 06:55
东西南北 2000年10期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李光耀贝克

明 亮

贝克:不露声色,切忌锋芒

布什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得十分谨慎,善于在顾问和智囊的意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用他们去执行自己的意图和决策。

早在1980年夏天,布什在和里根决一雌雄的总统竞选进程中,由于支持者日益倾向于里根和竞选经费匮乏,行将败北。而布什本人却不愿面对现实,不肯承认败局已定,仍在坚持,对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胜利奇迹仍抱有希望。

这时,他的竞选经纪人、密友和高参詹姆斯·贝克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乔治,我们的竞选已经毫无希望,你必须要知道当进则进,当退得退。也许这句话你不愿意听,但现在你非听不可:你现在必须退!”布什权衡再三,听了贝克的话。事后布什说:“一个好的竞选经纪人必须具备很多优点。他必须把候选人不愿听到的事告诉他。”

在里根选择竞选伙伴,即决定副总统的提名时,是很费了一番周折的。里根先是选定了前总统福特,后来才改为布什的。在这一过程中,贝克一直在布什身边,为其出谋划策,而由于各种政治传闻四起,布什表现得沉稳不足。这时,贝克劝告他,最终结局尚未到来,稍安勿躁,静观其变,甚至当福特亲自向布什证实里根已选定自己为副总统候选人时,贝克对泄气的布什依然提出:作为政治家,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善于不露声色,在这关键的时刻,千万不可忙于抛头露面,切忌锋芒毕露。没有多久,里根改弦易辙,终于选定布什为自己的竞选伙伴。

布什记住了贝克的不要抛头露面和锋芒毕露的忠告,在政治舞台上始终站在里根的身后,无论是什么场合从不越雷池一步。用布什自己的话来说,他身体从不挡住里根总统的光辉。

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时,当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正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戈尔巴乔夫一得知这一竞选结果,就立即要求单独会晤布什。布什因为里根还没有卸任,不敢自作主张,就询问贝克等人的意见。贝克给了他两条建议:一是在目前情况下不宜和戈尔巴乔夫单独会晤;二是在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的正式会谈中少说话,不要把自己的底给别人掏去了。

布什完全接受了这些意见,在会谈中,尽管有里根在场,戈尔巴乔夫还是对布什表示了极大的热情,而布什脸上毫无表情。会谈结束时,里根举杯说:“我提议为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为你和布什副总统在1月20日以后将要取得的成就干杯!”戈尔巴乔夫在和里根干过杯后,转身对布什说:“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一个协定。”而布什只是举起手中的酒杯一笑带过。那种神秘莫测的姿态令戈尔巴乔夫颇费一番思索。

布什上任后任命贝克为自己的国务卿。贝克给布什提交了一份有关苏联事务的分析报告。布什从这份报告中吸取了许多的东西,加深了他对苏联事务的了解。他终于得出这样的结论: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多元化政治很快就会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于是,布什提出他的前任们梦想过、但却从未有条件提出过的一项瓦解东欧国家和最终导致苏联垮台的新的、重大决策——“超越遏制,结束冷战”。

在布什的任期内,贝克代表布什8次去中东地区,穿梭往来于那些君王和将军之间,为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辞辛劳,无以复加地表现了一个谋士对领袖的忠诚和崇信,同时也在这种“穿梭外交”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谋略才华和纵横捭阖的才能。

吴庆瑞:让“居者有其屋”

李光耀的成功,最关键的是他知人善用。后来证明成功的、当初作为新加坡起步阶段的一个重要政策——“居者有其屋”就是李光耀善用人才的结果。

民富国强都得靠人治。所以执政伊始,李光耀就打出了他的一面大旗:“人才治国”。当时,脱颖而出的当数后任财政部长的吴庆瑞。

新加坡独立没有多久,政治局势还不稳定。那时国家领导人还常常步行于市井之间。有一次,吴庆瑞看到一个男人害怕摩托车放在街上会丢失,竟然扛到楼上的家中去保管。看到这普通人艰难攀登的情景,他感慨万千,回来后就对李光耀说:“一个人为自己的摩托车尚且如此牵肠挂肚,如果给他一座自己的住屋又该当如何呢?”吴庆瑞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家庭如果在新加坡有座屋他就会热爱这块土地,就会离不开它,就会认真刻苦地来建设它。

李光耀听后怦然心动,下定决心要使新加坡这块土地能留住一切移民,一切愿意为它效劳的人。此后,他领导政府随即投入了使每个公民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家——“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

也正是这个吴庆瑞向李光耀推荐了银行家和企业家林金山为建房发展局主席。为了这个计划,吴庆瑞把一批有才识之士聚集到了一起。有意思的是,吴庆瑞还让林金山把我国著名诗人杜甫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镌刻在建房发展局门口的一块牌子上。

这个住房建筑的速度是快得惊人的。有人计算过,前3年所建造的房子几乎是每35分钟就要建起一套单元住宅!

吴庆瑞的“居者有其屋”的策略在新加坡建设初期稳定民心、防止人才外流、同时吸引人才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希拉里:丈夫上前线,夫人作谋士

美国总统竞选过程充满无情和残酷:除了官场关系、金钱和势力的作用、相互无所不用其极的竞选手段外,一纸谎言,一件“桃色新闻”就会使候选人在关键时刻中箭落马。

也许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深切了解,克林顿当年对是否参加1992年的总统竞选一直犹豫不决。可希拉里却不这样看,她认为较之美国总统这样一种伟大的前途来说,个人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或依然存在的“桃色新闻”是无足轻重的事。她劝说克林顿参加总统竞选,说一切都将安然无事。但在私下里,她却深知只要克林顿一宣布参加总统竞选,他就是被送上了候选人任意挑剔和横加指责的“审判台”。

正如希拉里所料,克林顿一宣布参加竞选,袭击总统候选人的“桃色新闻”就席卷而来。但能权衡事情轻重的希拉里马上行动,没有因此去谴责自己丈夫,反而对克林顿加以安慰。她立即与竞选班子的人开会商讨对策。希拉里认为与其在竞选的后期,不如现在就顺水推舟,着手解决克林顿“桃色事件”所带来的种种麻烦。

于是,希拉里重新设计了克林顿的外形,剪去了他垂颈长发,从动作到他讲的话,事无巨细,无一遗漏。希拉里总结出历史上美国总统竞选的一条重大经验:美国选民往往对一名不忠实于自己的妻子的候选人持保留态度,而丈夫即使不忠实但妻子知道又能容忍的话,这种情况下持保留态度的人就会大幅度减少。

希拉里决定先下手为强,与其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牵着舆论走。她把那些对克林顿的“桃色新闻”紧盯不舍的记者们请来和他们一起进早餐,并为克林顿设计了一个化险为夷的记者招待会。会上,克林顿充满感情地说:“我们的关系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没有过困难。不过,我们感到我们俩人在一起时很好,我们对我们承担的义务有信心。今后,不论我是否竞选总统,我们打算在一起再过上30年或40年。”克林顿说这番话时,希拉里一直目不转睛地微笑着看着自己的丈夫。这番表演令记者们在瞬间就转变了立场,不再去追究克林顿的风流韵事。

希拉里还为克林顿策划了一次电视记者采访,让克林顿对记者说:“我承认做错了事,我承认由此引起婚姻生活中的痛苦。”当电视记者对此进行诘问,这婚姻有问题是否意味着分居或私通时,克林顿的回答是含蓄的:任何美国人,至少是结婚已有多年的美国人都懂得这是什么含义。这时,紧挨着克林顿而坐的希拉里笑眯眯地说:“在任何一对婚姻中,结成伉俪的俩人之间总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是夫妻间的事。我认为,如果我们人人都没有自己的隐私权的话,那才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真正危险所在。”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反对党和社会党对克林顿“桃色新闻”的指责和抨击一个接一个,正是夫人律师希拉里等出面捍卫了克林顿,让他跳出了一个接一个的灭顶之灾的漩涡。

巧的是,在6年后的克林顿绯闻案中,希拉里如法炮制,帮了克林顿大忙。然而,作为谋士,更作为一个女人,希拉里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其野心的:礼尚往来,现在该是克林顿为她的竞选效劳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李光耀贝克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呜嗷,怪兽登陆
新加坡呼吁正确纪念李光耀
迷你贝克街
爱冒险的贝克(二)
李光耀生病住院
为赖莎而唱
李光耀:新加坡资政访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