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歌剧《波基与贝丝》再度推出

2000-06-13 21:12
音乐周报 2000年21期
关键词:平民黑人歌剧

纽约歌剧院于今春推出了新戏《波基与贝丝》,这出由格什温作曲的"平民歌剧",于华尔街股市翻腾不止的时候再度推出,其意义颇为玩味。

本剧是由黑人作家海沃德1925年的小说《波基》改编而成。出生并成长于美国南方的海沃德,虽出身于贫穷的家庭,但从小却受到了诗人母亲的熏陶,因而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成年后,因诗作享誉文坛,继尔海沃德又开始小说创作。

《波基》一书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书中的波基在现实生活中,是查尔斯顿市的一个跛足乞丐,每日驾着一辆山羊拖拉的小车沿街乞诗为生。一日,他试图枪杀他的情人而被警察所拘捕。由于查尔斯顿市许多民众都认得他,记者们便报道了此一事件。

海沃德依据此一事件的背景为素材,加之平日所观察到的市井小民生活,创作了该书。除了波基之外,书中主要的人物有:克朗,一位卖力气的码头工人;贝丝,饱受克朗凌虐的情人;斯伯汀·莱福,是黑白混血儿的毒品贩子等。

故事发生在一条称为"鲶鱼巷"的贫民窟。在这里人性善良的一面,受到极大的挑战。因为这里充斥着暴力与色情。宗教的情操、爱与关怀备受冷落。在此地任何人、事、物都可以是待价而洁,人人都是"人为财死"的主角。北信与忘恩负义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众人都在为糊口、图温饱而苦苦挣扎着。

《波基》一书出版后,不但立即成为畅销书,而且广受各界的好评。当时北方的白人高级知识分子,为表现他们无私的胸襟与平等的理念,遂倡议将《波基》一书改编成歌剧。于是,便找来格什温与海沃德夫人共同将其改编成剧本,并作曲。于是,平民歌剧《波基与贝丝》诞生。

其实,海沃德本人并不热衷于将《波基》一书搬上舞台。他认为书中的对白是用南方黑人英语腔调所写,搬上舞台后,若用标准发音则会失去原著精神。用黑人腔则恐难被观众接受。此外,他也认为该书很难谱出适合的音乐来衬托剧本。于是,他一直拖延改编剧本的事,直到与格什温会谈后,才正式决定加盟此事。

舞台上的《波基与贝丝》是由海沃德夫人主笔改写剧本,格什温提供大量建议,从符合戏剧演出所需的剧情张力,将角色特质予以适当修改,以此来呈现出丰富的人格特质,而非书中单调而刻板,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性格。剧中角色更贴近真实生活中的人物。

歌词的部分,原始构想是由海沃德夫人担任。但海沃德本人因忍不住要关注此剧,(别忘了他是诗人出身)因此也参与写作歌词或提供作词的意见。其中几条脍炙人口的歌词,如"夏日时光"、"我的男人弃我而去"、"女人只是一时之欢"等,都隐约可见海沃德的笔触。而主题曲"一无所有"的歌词,更是由海沃德与海沃德夫人共同署名。

格什温的作曲,国内乐迷们早已熟知。对于此剧,他很明确地定义为"平民歌剧",以有别于传统歌剧的形象。传统歌剧中的故事主角大都是王子、公主、贵族、富人等,而此剧的主角、配角都是贫民;传统歌剧中的布景大都是富丽堂皇的背景,而此剧的背景却是仇民窟;传统歌剧中的歌词大都是情与爱,格什温对此剧除了情爱外,还注入了金钱的因素,如第一幕中的一段词: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必须要有钱才行。格什温多次重复这段感人的旋律,或许他想换取的不只是观众的热泪,而是更多的理解、同情与共鸣。

《波基与贝丝》在舞台上公演后,获得极热烈的反响。对黑人来说,这是首部全都由黑人演员演出的歌剧,打破了数百年来白人的堡垒;对穷人来说,这是部诉说他们故事的歌剧;对富人来说这部歌剧满足了他们对穷人生活刻板印象的幻想。该剧首次公演时,更是集当时所有百老汇音乐剧优秀黑人演员于一堂,演出之精彩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米丽斯·戴维斯所唱的"逝去!逝去!"已成20世纪美国精典名曲之一;"夏日时光"一曲更是催人泪下。

王果隐译自《纽约时报》

猜你喜欢
平民黑人歌剧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高中生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歌剧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