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支心理战部队

2000-06-14 00:30艾松如石振恒周晓波刘国顺
军事文摘 2000年9期
关键词:海湾战争心理战蓝军

艾松如 石振恒 周晓波 刘国顺

初春的长白山,沟沟壑壑依然白雪皑皑。忽然,一阵隆隆的炮声打破了雪山的宁静,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组织的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拉开了战幕。

“红”、“蓝”两军对抗正酣。“蓝军”武装直升机对“红军”阵地猛烈攻击,巡航导弹对“红军”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英勇顽强、不怕牺性的“红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兵器与“敌”浴血拼杀。“红”、“蓝”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红军”一支特殊的小分队向“蓝军”阵地快速机动。他们在“敌”机的轰鸣和导弹的呼啸声中临危不惧,迅速架起战场运动中广播系统,对“敌”进行战场喊话。新型航模机在预定的“敌”阵地上空打开舱盖,10多发特种炮弹在“敌”阵地上空炸响。旋即,图文并茂的宣传单雪片般飘撒而下……“不要在非正义战争的危险中走下去了……”“你的亲人正盼望着你安全回家……”等宣传标语令“蓝军”上下一阵骚乱。

这是“红军”的一支心理作战部队在战场上对“敌”实施心理攻击。

心战先于兵战优于兵战

心理战并非新生事物。我国古代称之为“攻心术”。我军也素有瓦解敌军的心理战传统。心理战是敌对双方为赢得战争胜利而进行的心理搏斗,其目的是对敌人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动摇敌方统治集团、指挥员的决心,瓦解敌方的民心士气,巩固己方阵线,“不战而屈人之兵”。家喻户晓的项羽垓下四面楚歌、诸葛亮上演的空城计等都是运用攻心战的成功战例。

心理战是伴随着战争产生和发展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也与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结伴而行。权威的军事家们说,人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战争的现实业已多次验证了心理战的威力。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美军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精武器占有绝对优势,可他们还是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时机和渠道展开宣传和欺骗心理战。开战前,他们将调动集结兵力兵器的时间、地点和数量坦然地向外界公开,大力宣传其高精武器的性能及打击力度。有时空袭还预先通报时间、目标和方式,同时频繁通告兵力武器增调情况。这一切正如他们事前估计的那样,给对方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威慑。一份五角大楼的报告称,在海湾战争中投降的7万名伊军中,98%的人承认看过传单,88%的人相信传单的内容,70%的人承认正是传单和广播使他们下决心放下武器的。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指出:“心理战在联军的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伊军士兵开小差或者在我们地面进攻中不战而降,充分证明了心理战的作用。”难怪美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事后得意地宣称:“心理战不亚于核武器!”

能不能“打赢”,

心理战场先过“招”

这个集团军开始组建心理战试点部队时,官兵们不大理解,说我军历来靠勇猛顽强,以善打大仗、恶仗著称,采用心理战会不会给人一种没本事的感觉。

但是,在经过了一次近似实战的对抗演习后,大家的想法变了。深秋时节,这个集团军把部队拉到长白山腹地,上级配发的各种先进武器都用到了演兵场。炮声轰鸣、导弹呼啸,加上路险坡陡、声光电磁等刺激,使战场环境惊险恐怖。这使有的官兵难以承受,变得心情恐惧、心跳加剧、血压升高、肌肉紧张、动作失调,手中的武器不听使唤,“电脑高手”因紧张而双手发抖……专家说,这是一种战场心理致伤。因为高技术武器装备和恶劣的战场环境增大了官兵的心理压力和官兵担心受到打击而心理负荷增大,掌握使用高技术武器的战士也因技术复杂、后果严峻等因素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这种特殊的病症,使美军的海湾战争中尝尽苦头。据报载,海湾战争结束后,参加过海湾战争的有50000多名官兵称他们患有疲劳、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等一连串“怪病”。人们将这种因战斗刺激造成非战斗减员的所谓“怪病”称为“海湾战争综合症”,心理学上叫“疲劳综合症”、“军事精神症”。有人称其患者为“没有伤口的伤员”。

“如果不重视心理战研究,必将在未来战场上吃亏。”现实让官兵们猛醒。这个集团军成建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了一支心理战试点部队,对其进行特殊训练。他们分析海湾战争以及科索沃战争中心理战的运用,请专家教授开展“心理学基础知识讲座”,编制心理战教学和训练光盘、外军心理战软件和录像片,整理出一套可供师、团组织运用心理战的演练文书……

笔者在这个部队演兵场看到,作战心理的训练是惊险而残酷的。他们将官兵拉到实地观摩地雷、炸药、炮弹实爆景象,体会被坦克、装甲输送车碾压的感觉,进行在炮火、染毒、强光等条件下通过障碍训练,以及夜间单独按方位角行进,在狂风、暴雨、大雪等恶劣自然条件下站哨,在密林、沟壑、深山、荒原、坟地等险恶地理条件下潜伏和捕俘。此外,他们还在断粮断水、通信中断、孤立无援的特殊条件下磨炼官兵野外生存的心理适应能力。

为了使训练经常化,集团军投资建起了战场环境模拟室和心理测试室。模拟训练中,他们设置了炮弹的爆炸、子弹的呼啸、呛人的硝烟、飞机和坦克的轰鸣、耀眼的闪光等恐怖景象以及战场上的伤、亡、残等血腥情景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武装直升机的突袭、遭敌强大电子干扰等残酷、激烈的音像同期立体综合战斗环境,使官兵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生理体验达到一定的紧张程度。如此训练,是为了让官兵从中学会自我调节,培养他们在危险困难的条件下保持勇敢沉着、敢打必胜的心理素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笔者在该部队训练中心超大屏幕上看到这样一幕:“红军弟兄们,你们的月津贴还不够我们的零头,何必在疆场效力呢?”这是“蓝军”运用先进手段向“红军”阵地投送的传单。“红军”官兵看后异常气愤,采用航模投撒、发射宣传弹等方式进行回敬:“蓝军朋友们,你们知道在为谁而战吗?你们的所谓国家首脑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为个人竞选拉选票而把你们推向了死神的怀抱。当你们在战场流血的时候,你们的家人正在天天为你们祷告,并加入到反战游行的行列里。”“红”、“蓝”两军在不停地进行较量。

我军是正义之师、文明之师。我们研究心理战,是为了取得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对抗的主动权。反心理战,并不意味着消极防御,而要强调积极进攻。我们既要有坚固的反心战之盾,又要有锋利的心理战之矛。为此,在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同时,这支心理战试点部队又加大了对敌心理进攻训练。

他们根据未来战争中不同的作战对象,各个战斗时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设置不同的心理进攻方面的战术情况,准备了一整套针对主要作战对象的心理战调研资料,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心理战行动预案。

这支部队培养了一大批懂得心理战运用、明白心理战指挥的人才,重点造就一批信息设计编辑人员、外语节目主持人、网络信息传输员等人才,组成了信息制作、广播宣传、信息发送等专门小组。他们还组织了利用大众传媒等舆论工具、军事行动、战俘和民间传闻制造信息等基本方法的训练,建立了高标准的图文信息制作室和音像信息制作室。

截止目前,他们已研制出多种音像信息宣传光盘、图文信息宣传单和实物宣传品。

他们在发挥水漂、空飘等传统投送载体的基础上,研制“撒手锏”手段,摸索出了地面运动广播、空中战场广播和网上传播通信以及多渠道进行高空抛撒技术,从而做到了多形式、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布和投送信息。笔者看到,从这支心理战试点部队发出的都是真实的信息、正义的宣言、和平的呼声。在与“蓝军”的多次对抗演练中,这支心理战试点部队的出色表现,令“蓝军”指挥部大伤脑筋,不得不将加强对“红军”心理战防御的内容纳入作战计划……△

猜你喜欢
海湾战争心理战蓝军
你不懂“蓝军”
海湾战争以来约旦伊拉克关系研究
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研究
信息时代的心理战研究现状
上世纪海湾战争对中东格局的影响及启示
新蓝军,新气象
“海湾战争”商标大战终审判决
绑架不是祸
绑架不是祸
心理战,还是盘外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