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不打折

2000-06-14 07:24文白、皮里
三联生活周刊 2000年16期
关键词:国际航班中国民航包机

文白、皮里

导读:“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票价不便宜且服务也不好,饭是所有国际航班中最差的,上了飞机你就睡觉,眼不见心不烦”

中国无奈

即使你是一个“空中飞人”,也数不清中国的航空公司有多少家,请记住,34家。当你走进任何一幢民航售票大楼,看到一长串各航空公司的售票窗口,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航班、机型、票价都是铁定,你的旅行生活是被规定的。假如时间允许,你惟一的选择是,找一个大公司,找一架大飞机,这是出于安全,而非经济。

中国民航的票价是“一口价”,由民航总局一口咬定,就像电信、电力等行政性垄断行业一样,透着一股霸气,平添消费者许多无奈。当坐着一半舱位空着的飞机,你不禁会疑问,为何不打八折让其满舱,这道10岁孩子都能整明白的算术,让民航的大人们搞得无比复杂。你也许还会疑问,要那么多航空公司干嘛,把几个航班并拢在一起不就行了吗,这道“合并同类项”的算术叫“重组并购”,民航总局的局长也不敢轻易动笔。

对中国人而言,中国民航的票价是贵的,因此“人民航空”至今没有实现“大众化”。然而,坐着“相对宽敞”的飞机的中国乘客另有一番抱怨。一位经常乘坐国际航班的旅客这样评价:“你坐日本全日空的飞机,票价是很贵,但它的服务世界最棒,空中小姐个个漂亮,这是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如果你乘坐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飞机,你就图便宜别挑什么,这是一次实惠的航行。而坐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票价不便宜且服务也不好,饭是所有国际航班中最差的,上了飞机你就睡觉,眼不见心不烦。”

国际价格比

凡事就怕货比货。10年前,位于北京东四的民航总局大楼的售票大厅,每天都挤得满满的,买机票的人手里还要攥着一张“县团级以上单位”开具的介绍信,那时候中国人不挑什么。等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也就知道什么是更好的,全球化伴着波音飞机翱翔至中国,国际意识也就渗入中国人的心田,挡都挡不住。当中国民航置于国际航空市场上,不再是一只白天鹅,而是一只丑小鸭,看着就不那么顺眼了。

首当其冲的是价格。中国民航的票价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之间,将自己置于“又高又低”的尴尬境地。1997年中国民航实行中外旅客票价并轨,平均定价为0.75元/公里,相当9美分,国外的平均价则为20美分。以具体航线为例,在美国,从纽约到华盛顿,飞50分钟,票价是150美元;在中国,从北京到上海,飞一个半小时,票价是900元。中国民航定价标准按美元计算,在世界市场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以人民币计价,相对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中国民航的价格又是偏高的,以平均票价1000元计,相当于工薪阶层1个月的收入,而美国机票的价格只是工薪阶层月收入的1/20左右。正因如此,美国人出远门80%坐飞机,而中国私人坐飞机大约只占2%。

价格成为一道屏障,机舱内空空荡荡,市场上需求浩荡,内外抱怨终于迫使中国民航引进欧美的“打折制度”:加拿大航空公司在同一条航线,票价可以相差几倍或十几倍,从蒙特利尔到多伦多,中午11点的票价是460加元,而早晨6点半的机票,来回程只要66加元。美国三角公司成功开辟佛罗里达旅游航运市场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灵活地将票价定为三种,即21天前订座购票价,7天前订座购票价,航班前购票价。记者询问北京至洛杉矶的机票,代理商纷纷推荐美联航的往返票,往返票价仅高于单程票价1/3,如果坚持要购单程,他们也建议你买往返,到美国以后再去退票。据行家说,在美国打折方式至少有上百种,新加坡航空公司有60余种。

折扣恶战

这样好的制度到了市场,却很快演变成一场“折扣恶战”。代理商首先是抵制,认为价格公开后没有利润可言,随后发现市场并非如此,大多买票人都不知道自己能享受的优惠幅度,几乎没有代理商主动向购票者介绍详细规定,含糊的信息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可观的利润。代理商并未满足于此,又违规发展出二级、三级、四级代理点,甚至把机票发给私人去卖“流动机票”。部分航空公司在竞争的压力下,优惠幅度突破40%的底线,最低的卖到三折。

风行欧美的“票价折扣体系”到了中国,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航空公司没有在复杂的市场中控制信息的能力。欧美敢做,因为每一家航空公司都有一个庞大的计算机订票系统,售票人与购票人的不确定性被控制在合理范围。

从1997年的11月至1998年的4月,中国民航顶不住25亿亏损的压力,在市场化进程中退了回去。1998年5月,民航总局实施严厉的“禁折令”,票价改革流产。仅仅半年时间,消费者还未觉醒,市场还未启动,民航以“避免恶性竞争”为由,重返“绝对行政垄断”。

民航总局一位负责人称,“美国民航在价格从管制到非管制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度竞争,付出了10年亏损的巨额代价,这个教训中国应该吸取。”这个坎儿能绕过去吗?低价吸引客流应该有一个“赔本赚吆喝”的阶段,人气旺则财源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很普通的规律。

好处落到谁的手里?

1999年7月,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就机票价格问题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近1000名乘客进行专项问卷调查,只有近二成的消费者对实行统一机票价格无所谓,其余消费者干脆持否定态度。但是,消费者个体面对中国民航的庞大体系,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无奈更多于愤怒,抱怨无济于事。

不过,精明的消费者也发现一种无形力量可以撼动“行政垄断”。在深圳,满街散发着优惠航班的价目表,从深圳到北京的同一航班原价为1400元,但有不同的“实际价格”,一家代理处卖1190元,一家卖1100元,一家卖1040元。

旅行社与票务公司把消费个体凝为整体。旅游行业曾抱怨,1999年的民航“禁折令”让国内旅游业损失10亿元。中乔旅行社说:“航空公司和代理人之间始终是不公开的打折,旅行社拿到的机票,比规定的九折价格要低得多,有些航线甚至是五折票。很多游客通过旅行社出行,就是旅行社的票价比其他渠道来得低,这给我们组团提供了条件。”

中国国际旅行社票务中心总经理顾汉兴说,旅游团的客流量比较大,客源稳定,一般提前半年或一年就组好团,跟航空公司打好招呼。对于这样的大客户,理应打个七八折。而且旅游团旅行和商务旅行应区别对待,商务旅行一般都是公费,不在乎钱花多少,只注重能否准点到达,而旅游团以自费居多,对价格就比较敏感。

在“折扣恶战”那阵子,最大的获利者是旅行社与票务公司。民航曾抨击,好处并未落在消费者手里,几乎被中间渔利。但“禁折令”后,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也是“中间层”,它们无法推翻民航总局的行政命令,但能够迫使航空公司违令让利。

在广东,包机公司已形成强大势力。同样从广州飞往北京的航班,有的座无虚席,有的上座率只有二三成,满座航班的散客拿到的机票折扣为6.5折或7折,团队可低至5折。这一切皆为包机公司所为。

包机公司的力量就是手里攥着的客户。在民航制订航班时刻会议上,小航空公司不能参加,但大包机公司必有代表列席。有时航空公司无法实现的“加开航班”计划,包机公司可以“搞掂”。ッ窈阶芫衷谑谐∩嫌渤乓桓雎⒍霞鄹瘢所付出的代价是需求不足;消费者被迫接受的垄断价格,压抑需求冲动或支付更多。一手攥着需求,一手捏住供给的“中间人”,把两手玩得团团转,获利滚滚。谁更聪明?

猜你喜欢
国际航班中国民航包机
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应用于中心摆药的效果评价
国际航班上最常听到的空乘英语
新加坡
通告
抗战中国民航秘闻之中航“桂林”号客机被截击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6年分类索引
全自动单剂量药品分包机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加强行政管理 提升办学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