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音的“听说矛盾”

2001-07-23 15:42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1年11期
关键词:表象发音成人

钱 文

在儿童语音发展初期,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语言学上称为“fis现象”。在一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儿童将塑料玩具鱼读成“fis”(正确的发音应是fish),而当成人故意模仿他的发音,也把鱼读成“fis”时,这个男孩却努力试图纠正成人的发音,他着急地说“不是“fis,是fish”,并重复几次,一直到成人改口说fish时,他才认可。于是这种现象就被称作“fis现象”。

其实,“fis现象”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在1~3岁儿童的身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它表明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听辨语音的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在大脑中贮存的语音表象是以成人的正确发育为标准的,但是他的语音发音能力尚不健全,从而导致听音和发音的脱节与不同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语音的听说矛盾现象。

在中国,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也有这种现象存在,如儿童将“吃饭”说成“却饭”,将“书”说在“西”。但是一旦成人模仿他们的发音时,他们却往往不能明白成人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在与幼儿的对话中,故意模仿其不正确发音的现象比比皆是。成人或许以为这样能让儿童听懂自己的话,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其实这种教育策略并不明智。一方面儿童并不会因此而更好地理解你的话语,甚至可能听不懂你的意思。有研究表明,3岁儿童更能辨认陌生成人以正确发音所读出的词,而对于自己的发音反倒不易辨认。试想儿童对自己的不正确发音尚不易辨认,更何况成人模仿的不正确的发音呢?另一方面,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儿童建立正确的语音表象,有时还会干扰儿童已经形成的正确但不能准确发声的语音表象,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儿童形成错误的语音表象。当儿童长大以后,成人还要再耗费精力去纠正这些不正确的发音。

因此,成人对于儿童语音发展初期的发音不清现象,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要坚持正确的发音,因为儿童不但能听懂正确的发音,而且他们正以成人的语音为蓝本,构筑着他们自己的语言大厦。

图/石湾

猜你喜欢
表象发音成人
I’m a Little Teapot
成人不自在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