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性、差异性和主动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关注的三个问题

2002-04-29 01:40顾志跃
人民教育 2002年8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级课程

顾志跃

全面性、差异性和主动性是当前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要关注的三个主要问题。

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学途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落实对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性教育与培养。

差异性则是对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具体的操作要求,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地安排好适合每个人的学习与活动。

主动性表现为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种主体性发展是通过学校创设各种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的。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的健康、充分和可持续地发展。这种教育理想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观念的层面上,而是必须落实在行动中,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来实现。抓住了全面性、差异性和主动性,就抓住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只要我们认真地从这几个方面去做,就一定能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取得好成绩。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种要求首先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从能够操作与考核的角度出发,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职业素质等方面,其中政治思想素质内含国家观念与爱国精神、时代意识与责任感、遵纪守法、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素质内含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身心健康素质内含卫生与保健、体育与锻炼、心理健康、审美观与能力,劳动职业素质内含劳动态度、劳动技能、职业知识、择业能力。这些要求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总目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征。以国家观念与爱国精神为例,小学低年级的具体要求是知道国名、国旗和国歌,会唱国歌,升旗仪式能行礼;小学高年级的具体要求是知道国家概况和地理常识,知道作为中国人应该因国家的强大而自豪,也应该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初中阶段的具体要求是进一步知道有关国家的知识,关心国内外大事,能够维护国家荣誉;高中阶段的具体要求是能从政治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能够从国家利益出发处世为人。这些培养目标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考核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果的质量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制度,运用学生评价手册等方式,落实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之中,使之具有可实施的载体。

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还必须注意两类不同教学目标的落实。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扩大了对知识的认识与内涵,提出知识除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应该包括以经验知识为主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为编码知识,其主要特征是可以用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清晰地表述。对这类知识,学生主要是学习,即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等教学过程,掌握这些知识。围绕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里通过引入、讲授、辨析、练习、作业、考试等措施施教,这就是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这一点是我国教师的强项,基本上每一个教师都是依据这种想法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现在的问题是随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学校的教学功能在不断地扩大,培养目标从过去的以双基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主扩大到除了双基之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智能和非智力因素与“双基”不一样,不是可以清晰地写出来的编码知识,而是更多地与学生的个人经历、体验有关的经验性知识,又称为默会知识。对这类知识,学生主要是靠习得的,即通过参与某一项学习任务或者活动,首先感知一些东西,然后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体验,再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内化成为自已经验的过程。围绕着学生的感知、体验、感悟和内化,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任务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在这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经验的形成和优化。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原先知识传授的全新的教学过程,需要学校创造出一些新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出一些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来实现。

随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的落实,教育功能不断扩大,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现行的学校课程设置主要从培养目标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出发,设置了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围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与学展开的,尽管也涉及到学生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由于缺少计划性和针对性措施,大多属于自然影响与渗透状态,其作用是有限的。要加强对学生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光靠这种自然影响与渗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学校还必须在课程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为此要改变学校原有的课程观,建立新的大课程观。从现代学校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承担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与潜能。这两大任务体现了学校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要求,需要学校通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型来实现。同时,学校不但要落实国家课程大纲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必须关注学生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必须落实对这两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可以通过开设系列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方式,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感悟,并且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基于这些想法,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为目标的学校大课程观可以表述为:

每所学校都可以从上述框架中找到思路,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开发自己的学校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这一价值观的形象表述。许多学校也是把它作为办学的努力目标与方向,在积极地实践着。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句话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是很难的。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一定会表现为他们学习需求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只是个性特长方面,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而且在同样的学习任务面前,其理解与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快慢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一听就懂,有的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反复操练才能掌握。这种学生学习需求和状态的差异性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种挑战,要么用统一的大纲、课程、教材、教学要求所有的学生,其结果只能是选拔,即一部分能通过这些考验的学生可以升上去学习更加高级的课程,通不过的则被淘汰;要么学校从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创设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任务,让学生选择,以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学习需求。从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的角度看,最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个别化教学,但这种教学的成本之高是许多人都无法承受的。我们现在学校实施的是班级课程授课制,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许多学生,但最大的问题是同一性,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实现个别化教学的效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分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常用手段。通过一定的前置性考试,按学生的学习程度编班,有利于教师实施同步教学。早期的分层教学主要是学校分层,即通过选拔性入学考试,把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学生组织在一个学校里学习,有利于群体的因材施教。但这种做法随着义务教育的法律化、普及化越来越走不通。在一个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里不可能出现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实施不同水平义务教育的做法。为此,在就近入学,混合编班的前提下,人们开始尝试在一个班级内部实施分层教学的做法。按学习成绩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水平,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案,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上课。这种做法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肯定是有效的,但由于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且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駕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难以大面积推广,于是人们开始从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考虑改革的思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是班级课程教学制,即一个班级一个教室一张课程表。这种教学组织体制的优点是成本低,管理方便,但因为它是捆绑式的,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满足不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从统一的班级课程教学制中打开一个缺口,每周拿出几节课时开设选修课,采用走班选读的办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的设想是对一些学生学习分化比较大的学科教学,如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初中的数学、外语等学科,是否也可以打破原来的班级,采用按不同水平重新组班上课的做法。这种想法已经在全国不少地方的一部分学校中开始了试点,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是在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层面上,对如何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出的改革。这项改革吸收了东方班级课程教学制与西方个别课程教学制的优点,采用了混合课程教学制的方式,不仅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价值观,而且还是对建立现代学校教学组织管理新体制的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实施这一改革的关键是必须确保原先班级课程的主导地位,个性特长的选修课和不同程度的走班课只能占部分时间,不能作为主要的手段,否则很容易本末倒置,步入以前按成绩分快慢班的歧途。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价值观的核心命题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操作要点是学校要创设各种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和任务,有意识地让学生作为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从扶到放,逐步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经常涉及的重要领域。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的学生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同的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教师都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对象,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主要是学习,因此接受应该是他们的最主要任务。这就把学生放到了一个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样的教师是很难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关系的,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求教师建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具有主体发展能力的人,即使没有教师的教育,他们自己也完全可以完成社会化,教师的作用只不过是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过程,因此只能引导与指点,不能替代。引导与指点的最佳途径是尊重学生,通过平等对话,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只要学生想学、愿学,在教师的帮助下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了。因此,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不能只看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或者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基于这种想法,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一开始教师就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案,让教案变成学案,这样学生才能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此外,学校还应该在课外活动、学校生活的日常管理、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让他们担任主角的机会,把学生推向第一线,让他们自制自理、自律自强,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实践证明,学校让学生自己做的事情越多,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越好,越不让学生自己做,学生就越得不到发展。当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放羊,学校什么都不要管,必需的指导和培训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起责任的。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各种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包括提问、讨论、表达、交流等技能,都得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起。因此,提倡主体性教学的关键不是具体形式或者方法的改变,而是观念和角色的变化,不是学校什么都不要做了,一切让学生自己来,而是要更多地从创设机会,提供条件,给予指导,鼓励评价等方面下功夫,学校实际上承担的责任会更大。

上述这些方面,既是这几年来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涌现出的新思想、新做法,也是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只要认真地按照这些方面去做,就一定能提高我国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班级课程
班级“无课日”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