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引领管理

2004-03-21 01:38
中国名牌 2004年11期
关键词:企业家历史管理

张 柏

在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变革中,中国最早的企业家们依靠自己的胆识和见识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随着日渐紧迫的全球化进程,他们产生了企业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迫切要求,也由此更迫切需要汲取更广泛的知识、研习别人的“成败得失”,用以指导自己企业的实践。于是,松下幸之助、李嘉诚、杰克·韦尔奇等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家,在这个特定的阶段成为中国商界的精神教父和管理楷模;托夫勒、德鲁克、尼葛洛庞蒂等一批世界级的商界思想家,同样在这个时段拓展、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唯西方的理论与经验马首是瞻,完全西化的管理模式并不能解决中国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特殊问题。中国企业吃洋药方致残、致死的现象并不鲜见。麦肯锡便有“南桔北枳”之叹,联通、实达、乐百氏、王府井百货、康佳等企业曾一度风风火火的“麦肯锡路线”走得并不成功。学GE受困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德隆集团的唐氏兄弟、托普的宋如华、三九集团的赵新先都是如此。今年6月,当GE的前总裁、被尊为“全球第一CEO”的韦尔奇在北京与中国CEO高端对话时,“韦师傅”就耸耸肩,对TCL的李东生先生说:“TCL的问题我解决不了。”

不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引进、学习、应用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原本就是照搬西方的。但当这些理论出现“水土不服”,现实促使中国的企业家们在寻找外援的同时,开始内省,他们打开厚重的历史典籍,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中去寻找答案,领悟经营管理之道。

由实及虚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2004年新学年开始,当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与北大历史学系联袂推出了“从历史看管理”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并只针对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招生时,引起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关注——因为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全新的课程,是开“历史——管理学”系统研究之先河。人们不禁要问,“从历史看管理”到底讲写什么?它的意义何在?

针对这些疑问,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天有教授如是解答:

“从历史看管理”课程不是生硬的历史教学,而是帮助学员打开历史这本智慧之书,提高学员再学习的潜质,将历史中蕴涵的管理精髓转化为实践中创新的源泉。“我们将选择一些比较突出的案例加以分析,尽可能地将影响历史事件的诸多细节和相关因素加以确凿描述,由学生自己做出应有的关联认识和判断,从而做到以系统的历史观来看问题。”

王教授强调说,从历史看管理人人会看,而要真正的从历史“学”管理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了。中国浩瀚的历史典籍中所涉及的管理经验确实是方方面面的,中国文化又是一种感悟型的文化。北大光华选择了思想、制度、领导人三个层面,阐述历史向现代人展示的企业组织构架、企业的经营、领导的艺术和企业的传承之道,并以列代政府运作之法与现代企业运营进行比照,如“儒墨道法与企业管理”、“中国古代的君位承继问题对现代企业接班人选择的启迪”、“皇帝的成功与失败: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唐太宗与唐玄宗、清朝康熙与乾隆皇帝的用人行政”等等,帮助企业家真正做到“考古人之成败,鉴今日之得失”。

北大光华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吕峰认为,“其实,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知识、见识加胆识的合体。现代企业中顾问人员、法律人员、财务人员配备齐全,许多具体的‘专业技术问题并不需要企业家精通或亲力亲为。而培养思考问题时的历史厚重感,增加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文素养,才是一个企业家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梳理绵延万里的商业血脉,调动数以亿计的资金,并不是精打细算的小聪明就能做到的,需要的指掌天下、气吞万里的大气概。”

小企业做事,中等企业做人,大型企业做文化,做哲学。一个企业由小到大在管理方面逐渐开始了“由实及虚”,正在成为中国成功企业家的共识。

以虚击实

海尔CEO张瑞敏和成都恩威集团董事长薛永新以“道”、“无为”思想指导企业的管理;TCL的李东生、联想的柳传志一手学韦尔奇,一手学曾国藩;长虹前CEO倪润峰“早年学三国演义,后来学红楼梦”,认为“宁荣二府的管理有问题,长虹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最终倪未能力挽狂澜,但从历史中学习管理的精华已经成为了当代企业管理者的自觉行为。

而这样的要求尤其强烈的体现在已经开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身上。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海外投资企业达7000多家,其中51%集中在亚洲,仅港澳地区就有2000多家。可以说,日韩、港澳台、东南亚所处的大中华商圈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要走向。这一地区恰恰是中华文化影响最大,儒道墨法等各种文化流派盛行的区域。韩国的一些大学保留了“祭孔”的传统,汉语在新加坡等国是官方语言之一。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由于《论语》和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血肉关联,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因而《论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的原初内涵。试想,不具备刻有中华传统烙印的商业思想,又何谈融入当地的商人圈子呢?

中国的企业在走出去,国外企业也在走进来。有这种心得的不止是中国的企业家们。

作为世界上最出色、最具进取心的公司,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进入了中国。GE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就曾感慨,“我们必须到中国去,而且是全身心、全部激情投入进去,否则我们就将失去一个将影响GE未来十年发展的市场。”

目前,在中国共有39万家外资企业,他们每年在中国投入超过500亿美元的资金(2003年数据),他们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步。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中国经济引擎的推动力,他们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第一家肯德基,第一部移动电话,第一次ERP上线,第一批中产阶级的诞生。反过来他们也必须并正在学会怎样尊重中国的社会传统,怎样从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汲取精华,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公民。

作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前摩托罗拉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赖炳荣就将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成功归因为“了解中国文化,尊重中国国情”;西门子中国总裁兼CEO贝殷思很自豪地说“学会了喝茅台酒谈生意”;思科的中国区总裁杜家滨在美国旧金山总部实行“国民外交”,强烈建议“思科总部的每个员工都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现行政策”。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中国的企业发展快、机会多,中国的企业家们目前求知的渴望非常之大,甚至于已经超过那些相对成熟、模式化的西方知名大企业。”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历史与管理之间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举这个例子,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制度安排,与我们今天现实中面对的矛盾是一样的,如管理上的难点‘任人惟贤与‘论功行赏的矛盾怎么解决。一个企业,如果要让每一个过去做出贡献的人都得到应有的报答,很可能与我们在某一个岗位上用最适合的人发生矛盾。陈永贵是一个非常好的农民,以至于论功行赏提拔他当了国务院副总理,这个位置对他而言是力不从心的。还有如乒乓球打得好就可以当体委副主任,歌唱得好可以当文化部副部长……这两者间的素质要求天差地别。越往高层,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对一个专业性人员的要求差异越大。但是,我们过去忽略了这个问题。历史给予我们的,就是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历史的方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因管理而学历史,就是要我们以史为鉴,将自己变聪明起来,看问题更透彻、制定战略更远。”

浩浩荡荡5000年的中国历史向今人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绚烂而华美的故事,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邃思想。当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典籍,那里为我们准备的是一个思想者的盛宴。

猜你喜欢
企业家历史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新历史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