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读壤塘

2004-04-07 15:42庄春辉
中国西藏 2004年2期
关键词:藏文寺庙藏族

庄春辉

壤塘,一个被世人称为“财神坝子”的地方。坐落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西北部,系阿坝州的四个草地县之一。著名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指挥部已决定设置于此。这里以其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貌,充满着种种匪夷所思的神奇与奥秘。

棒托寺石刻大藏经及塔林

棒托寺坐落于距壤塘县城50公里的茸木达乡茸木达村境内 ,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 ( 红教 ) 寺庙 ,始建于元代 ,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规模宏大的石刻藏文大藏经堆和巍峨壮观的大佛塔群而著称。是历代无数藏族工匠师通过宗教的折光,艺术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和追求生活真谛的结果。因而,人们赞誉它不仅仅是藏传佛教文化孕育的奇蕾,而且还是一座蕴藏丰富、包罗万象的藏传佛教文化宝库,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映照着古远的过去,斑斓的今天和神秘的未来,它映现出一个民族思想和心灵的历程、映现出如则曲河奔涌一样的文化变迁史和心理结构变迁史。

棒托寺背面是千态百状的青山,前面则是奔腾不息的则曲河,左右两侧便是开阔的锦绣谷。石刻藏文大藏经,顾名思义,就是用铁器等金属工具将卷轶浩繁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整套逐字逐句镌刻在一块块石板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藏文《大藏经》是一部最为丰富、最为完备的佛教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刻藏文大藏经不同于藏区普通形成的玛尼石刻堆,它是一项将《大藏经》整部镌刻在石板上的伟大文化工程,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为独步古今中外的一种文化景观。棒托寺的石刻藏文大藏经,是用不规则石板正反两面精心镌刻后,再按经文类别和顺序页码垒叠成的长方形石经高墙。据测算,仅露出地表的经墙左长46米,右长39米,左宽16米,右宽13米,左高9.7米,右高9.2米。那散布在8座巨型佛塔群之间的石经高墙,是用80多万块不规则的石板刻制而成,系四川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的石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是佛祖释迦牟尼语录的译本,镌刻于明代正统年间,距今已有265年;《丹珠尔》是后世佛教大德高僧对《甘珠尔》的解释与论述,镌刻于清末,距今已近一个世纪。

走进棒托古刹,走进无言地矗立在天地之间的大佛塔群和石经文化长城,就像走进了理想的人间净土与现实交融的世界。棒托古刹石经文化长城决不仅仅是一种奇景的展示,它历经千秋风雨,之所以屹立到今天,是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重负,凝固了过去时代的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苦恋情结。

走近棒托寺,你会发现一堵堵用石板砌成的文化长城墙面刻意设计的众多窗口和每个窗口中显出的十分醒目的石经目录,以及六字真言等咒语。各类形态各异的石刻佛像也是石经墙中最引人注目,并具有高超艺术水准的宗教艺术品。靠近石经墙细看,你会发现每块石板阴阳两面都镌刻着藏文印刷体经文,其经文疏密有致,刀法精巧,运笔严谨,且图文并茂,素雅别致。这样宏大的石刻藏文大藏经有共性、有个性,浑然一体,体现了外观物质形态与内涵精神意蕴、感情特征与理性规范,不愧为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棒托寺石刻藏文大藏经散发着幽幽的古朴气息,它跨越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积六百年山川灵气和信民虔诚之心血于一体,有着极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无声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我们研究藏族历史、藏传佛教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宗教学角度看,镌刻石经是宗教在施主和工匠心里泛起的神奇意念的结果,被视为对佛的虔诚使然,一部好的石经往往是技艺和心理意念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

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位于距壤塘42公里的中壤塘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头,北依壤巴拉(藏语意为财神)山,似金虎横卧;南临自东向西北蜿蜒流淌的则曲河,形如青龙游于前。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由藏洼、确基、泽曲三大寺庙所组成,是我国目前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根本道场,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小西藏”之称。

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寺庙殿堂的雄伟,还在于它有着极为丰富的馆藏、众多充满雪域风情的唐卡画、巍峨壮观的大佛塔群和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大小佛像,更在于它有着独特的精雕细刻的巨型立体坛城群。

据史书记载,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系嘉摩擦瓦绒的大德高僧宗然那西日从西藏学经归来,秉承普东·乔勒南杰上师的旨意而建成的一座名刹,此为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之基。后经历代增筑、扩建、雕琢、装点,规模渐臻宏伟。觉囊的脉系自14世纪中叶传到这里,从此脉脉相续,沿袭至今。觉囊派奉时轮金刚为圭臬,且保存了最完整的传承。按藏族通行的说法,修持时轮有成者临终可往生美妙无比的天国“香巴拉”,因此,这块地方被不少善男信女视为圣域。觉囊派在中壤塘能够落地生根并幸免于难,可谓得益于觉囊派高僧大德高瞻远瞩的政治主张和游刃有余的政治手腕。为了避免重蹈觉囊派在西藏消亡的复辙,他们一方面亲自进京朝觐,主动向明朝中央政府拴头,请求招安保护,明成祖皇帝当即赐“执照”允许其归化,并划定了保护管辖范围;另一方面则施展政治手腕,巧妙地游刃周旋于“五山八坝”的豪强和大施主之间,成功完成了觉囊派的复兴大业。清代雍正年间,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逐渐取代了西藏拉孜觉囊寺的殊胜位置,成为了觉囊派的复兴基地和根本道场。

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有“六绝”: 一是以泽曲寺42米高的果芒大佛塔与确基寺的康玛大金佛像和三寺供奉的金汁大藏经并称中壤塘觉囊巴寺庙群的“身、语、意”三大所依,让人拍案称奇;二是藏洼寺的立体坛城殿供奉的四座巨大的立体鎏金木质时轮、密集、胜乐、大威德坛城模型,由浙江省木匠用柏木精雕细刻而成,其结构复杂,形制秀丽,工艺精巧,既是精美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艺品;三是其“他空见”理念形态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自空见”理念形态大相径庭。几百年来,引起过不少人对觉囊他空理念的无穷遐想,激起过不少人对中壤塘的无比向往;四是那一座座时轮、度母、尊胜佛母、吉祥多门的大佛塔,千姿百态,林林总总,拔地而起,直指苍穹,显示出藏族古老而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园地中的一朵奇花;五是藏洼寺收藏的雕刻印版规模大、数量丰、涉及面广,不愧为藏族的古文献宝库,尤其是所藏觉囊派大德高僧论著的各种孤本和珍本文献可谓传世珍宝;六是三大殿里供奉的时轮金刚忿怒寓言像,看似双身拥抱像,其并非世俗社会中的男女,而是禅定与智慧的像征,取其定慧结合、悲智双修的意思,其禅理和禅趣耐人寻味。

今天,当人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透过岁月的隔障,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幅记载中壤塘觉囊寺庙群所走过的沧桑岁月的画卷。尽管岁月给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但它那璀璨的宗教文化,鲜明的个性特征,还有那道不尽的藏汉团结诗篇,构成了她永不衰竭的魅力。

日斯满巴碉房

日斯满巴碉房坐落于距壤塘县城88公里的宗科乡加斯满山前台地的石波寨中,是一座非常典型的藏族传统民居碉房,始建于元末明初,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灿烂的民居建筑星河之中,日斯满巴碉房反映了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崇高的审美意识,堪称藏民族建筑艺术宝库里一颗耀眼之星。

在藏区的市井城镇、山庄村寨,到处可见一种崇尚凝重、沉稳和崇高的民居风格。藏族的民居建筑,大部分为二三层的石木结构,主要依据山形地势而修筑,建筑格式为方形平顶,平面略为错开造成体块搭接,各翼以厚实的矩形的块体为基调,耸立而上,逐次收合。色彩上习惯大片石墙上粉白或涂红,嵌上梯形黑框的小窗,具有鲜明的线条和整齐的韵律,既表现了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律动,又表现了沉思的理性和脱俗的风度。在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碉房是藏东地区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分布广,在阿坝州和甘孜州都有,其中以阿坝碉房最为典型。这种碉房一般是三到四层的楼房,朝向大多是南向或东南向,平面方正,外墙坚实。以四层碉房为例,其典型布置是:底层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二层为灶房和贮藏室,三层为卧室,顶层设经堂和晒台。楼上主要房间敷设地板,人席地而坐,屋中间有一小天井贯通楼层,作通风采光之用,各层之间以独木梯相连。底层一般无窗。只设通气孔,二层以上窗口既少又小,且排列不齐。墙身上窄下宽,厚实粗重,有明显收合。整座碉房外形简朴,很少装饰,在山区中显得比较活泼和富有生气。这些碉房,有的临街临河,有的傍山偎翠,特色鲜明,犹如灿烂的山花,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日斯满巴碉房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发现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因此,它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碉房背靠青山,前临绿水,左右两则是乡村公路、农田和石波寨,且坐西向东依山顺势而建。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布局为长方形。碉房共分九层,下大上小,通高25米,自二层起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石墙自底直通顶部,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因而无论侧观或正看均如拾级阶梯一般,十分精美壮观。碉房底层是牲畜圈,二层北为厨房,南为客厅,三四层为寝室,五层为佛经堂,六层以上为杂物库房。自二层起各层均置木质走廊,用于晾晒粮食或乘凉。三四层还建有木质吊脚楼厕所,二层以上每层皆开有一扇大窗户和若干小窗孔,作通风或了望之用。日斯满巴碉房系该地土司为其画师修建的,现已传承使用十三代。根据当地传孙不传子的习俗计算,其建筑年代应在元末明初。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日斯满巴碉楼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先后斥资40万元对其进行了维修。整修后的碉房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走进加斯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加斯满山前台地南沿高高耸立的碉房,远远看去,像高大伟岸的巨人巍然挺立。走近一看,便可发现这座碉房十分浑厚、凝重、雄伟,给人一种崇高、伟力的美感。藏族先民修建碉房既是为了在高寒地区保暖、贮藏粮食,也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扰。因此重在厚实坚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洁,并且大多建于险要之地,以便防守。碉房在布局上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整体意识和非凡的气势。这种民居形式与《史记》、《后汉书》等文献所载秦汉时期盛行于川西北地区的“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十余丈”之“邛笼”建筑可谓一脉相承,具有较高的历史及科学研究价值。

藏族碉房建筑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长期保存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静穆地站立在青山绿水之间,沐浴着日月光华,接纳着山川灵气,一石一木都浸透了藏族古建筑的雄风石韵,信手搬拾一块石片就能触及它数百年的石脉。它反映了藏族人民豁达的气度、博大的胸怀和民族的伟力,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猜你喜欢
藏文寺庙藏族
The Light Inside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信息技术藏文编码字符集扩充集A
《演变》《藏族少女》
中职学校藏文教学之我见
帕奔岗,创制藏文的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