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2006-04-06 12:53任艳普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人格美的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对生活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思想,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爱,懂得什么是美,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这些都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解决。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自身的价值,也必须培养、发展人的健康人格。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呢?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当然不能游离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离开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学生人格的培养就没有了附着点,成了空谈。在语文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学生对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主体身份的自觉认知。它体现为主体地位上的自立、主体权利上的自决和主体精神行动上的自由,它体现为不断进取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何唤醒学生自主意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呢?

(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积习是扼杀自主意识的重要根源。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业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魏书生教育改革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以上认识经验,要落实新课标,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就要率先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天地和氛围,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分析,勇于提出创见。

(二)要给予学生自主权利

魏书生课堂教学的最大秘诀就是与学生“商量着教”,与学生商量着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突出的是一个“学”字,突出了一个“学”字,学生就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要培养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经常让学生相互质疑、讨论答辩,让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充分给学生自主权。

(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习惯

呼唤自主意识的觉醒就要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使“主体”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重视学生心灵中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个性。而学生要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力争由自在的人变为自由的人;由蒙昧的人变为理智的人。为此大力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学习习惯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对学习结构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语文学习中预习、复习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勤于练笔、修改文章的习惯等。

二、陶冶学生健康情感

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他不仅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要贯穿于作品之中,而且还悟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教育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沟通作者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目的。当学生走进课文的艺术之宫时,神经细胞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对琳琅满目的语言珍宝作种种品味、鉴赏,寻幽探胜。在多姿多采美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下,灵性为之开窍,入境、入情、入理地汲取课本中的丰富养料,取得一个又一个顿悟的飞跃。渗透于语文课文当中的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语言范式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学生深层心理上,使他们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塑造。

那么,怎样突出“情感教育”呢?

(一)语文教师要充满激情

所谓“激情”就是指强烈激动的情感。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其他学科不同,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自身的形象、气质、谈吐、兴趣爱好包括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都对学生的性格形成、人格塑造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语文教师讲课有没有激情,讲课是否声情并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吸引力和课堂的吸引力。所以说激情是语文教师的一项最基本且很关键的素质。只有教师的激情讲解、激情示范诵读,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这方面,很多语文教师已有不少成功的典范。2003年,在新乡有幸欣赏了著名语文教师韩军老师讲《大堰河,我的保姆》,韩老师那激情饱满、抑扬顿挫的诵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之中,为学生进行感悟文本、品析语言、审美欣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可以说,激情是许多语文专家们成功的法宝之一。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传情

情感派的于漪老师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灵感、激情和艺术风格的结晶。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必须深入进去,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或通过充满感情的课文朗诵,或通过富有激情的语文赏析、描绘,或诱导学生展开联想,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进而思想上得以升华,情感上受到陶冶,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凭它鲜明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爱国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些美文佳作,可以说,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光彩,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能体会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气魄。读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人想到作者在暮霭苍茫之中眺望西方上空,悄然产生一种思乡之情的惆怅。在苏轼《赤壁赋》中能体会到作者月夜荡舟、饮酒箫歌的那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从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可以感悟到清净自性的空灵美、安谧闲适的意蕴美、物我为一的整体美,读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感化。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感悟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让学生形成美的人格,在阳光下美丽的成长。

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表现为探索、创新、奋力拼搏、献身事业、为社会服务,这是学生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要素。《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渴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实践者、创造者。”创造性是人的生命力的最高表现,是个性的动力源泉,也是个性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想象是创造之母”。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发展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利用相关课文或故事:在学习有“空白”美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时,或是在给学生讲一段无结局的故事时,鼓励他们去想象、推测故事的结局。(二)利用艺术作品(美术、音乐):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或让学生听未曾听过的音乐,推测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景,尝试将美妙的音乐想象成动人的图画,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或作品的主题。例如在讲《天上的街市》前,给学生播放钢琴曲《星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时顺势引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利用报纸传媒:首先让学生只看报纸标题,不看内容,根据标题猜想(写)下文,然后核对报纸,检验自己猜测的信度。(四)补叙课文:在许多课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补叙课文能让学生把作者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五)换结尾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出新的结尾。

说到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发展以及发展机制的问题。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和基础工具课,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若能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而且还可以产生人性、人格的升华。

(任艳普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人格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背课文的小偷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好美的雾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