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小品的可看性

2006-07-24 23:37王密根
艺海 2006年2期
关键词:接受者小品喜剧

王密根

喜剧小品是时代的产物。

新对期以来,戏剧小品以潇洒轻盈的步伐,从艺术院校表演教学的谖堂登上戏剧舞台,走入电视荧屏,日益显示出越来越迷人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其中的喜剧小品,在正剧、悲剧类小品中更是一枝独秀,在与流行歌曲、相声等大众艺术门类的角逐中,也是一路走红。这其中的奥妙何在?我觉得,奥妙就在其可看性。

可看性一说,在浩繁的艺术理论类著作中较为少见。我理解,大致是指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通俗晓畅,容易为大众接受。是观赏性比较强的另一种表述。

一、喜剧小品的可看性,首先在其形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品类,小品的问世是新时期的事。以前,小品只是艺术院校的老师在表演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一种形式,社会化的表演活动中只有小戏、独幕剧等形态,并无小品一说。一个小戏的演出时间大致在半个小时劐蹬十多分钟,而小品却在一亥《钟左右。在大众心态颇为浮躁的当今社会,缺少耐心的观众碰上这么短暂的表演形态,自然容易产生好感。更重要的是,小品在艺术的舞台呈现形态上异常丰富,举凡话剧、歌舞、音乐、地方戏、舞剧、哑剧,几乎涵盖所有的戏剧表演门类,对欣赏趣味日益显现多样化走向的观众来讲,又恰好留下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小品存情感形态上包含悲剧、喜剧、正剧,而特别是喜剧形态的作品,正巧契合了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渴求发泄、放松、逗乐的精神需求。

还有一点较为重要的,即是创作手法上,喜剧小品问世之初,传统的编剧技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舶来的、创新的、出奇的各种编剧技法层出不穷,反映在小品文本创作上,不拘一格的写作技巧,又正好适应了观众求新探异的欣赏趣味。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喜剧小品登上大雅之堂后,一个又一个艺术个性鲜明、表演风格独特的喜剧小品演员,如早期的陈佩斯、朱时茂,后来的赵丽蓉、巩汉林,特别是赵本山、高秀敏、黄宏、宋丹丹等笑星,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明星效应,持续地受到观众的偏爱和追捧,一大批灿若星汉的喜剧明星为喜剧小品的走红,带来了旺盛的人气。传统戏曲舞台上“人保戏”一类情况,在喜剧小品演出中同样存在:哪怕是文本较弱的作品,只要是观众喜爱的演员表演,也会异乎寻常地受到欢迎。所有这些,虽然还只是形式层面的因素,但已造就了喜剧小品的轻松、时尚、新锐。有了这些,就不难解释在所有的综艺晚会中,都有喜剧小品的身影,而观众最欢迎的,也往往是喜剧小品了。

二、喜剧小品的可看性,还表现在其内容上。广阔的社会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喜剧小品作家撷取的社会生活材料,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而写成的喜剧小品,要获得观众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诲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包装出来的一些所谓反映现实生活的舞台艺术作品,由于不食人间烟火,或者表现出与大众感受截然相反的思想倾向的,接受者并不买帐。而喜剧小品以它形式上短小的强大优势,不仅删除了演出制作方面的繁复,使得演出投入大为减少,也因为其短小,提供了快速反映现实的极大便捷,较之小戏、独幕剧、大戏反映现实生活相对时间过程较长大大胜出一筹。剧本写作的快手,往往对白天所感悟的事,一个晚上就变成了喜剧小品,第一时间就可与观众见面,这当然就在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作为当今社会的观众,由于社会转型期所造成的生存压力、观念困惑、诉求尴尬……大大消减了他们对除身边现状以外的其它事物的关注热情,替古人流泪,为大侠操心于普通观众已显出几分奢侈,整体浮躁后的的“讲实惠”心态,正契台了以短、平、快反映现实为能事的戏剧小品的内容。而释放生存压力、渴求消闲放松的大众心理趋向,则为在内容上非常贴近生活的喜剧小品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生存环境。喜剧小品的现实题材,当然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成分。在现实中,谁也没有规定只表现哪种题材,而哪些题材不去表现。照道理,无论古今中外、上天入地、神幻魔怪,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题材。喜剧小品不过是以自身的特点,具备了反映现实题材的优势。如前所述,并非一切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都注定会受到观众的欢迎。那么,具有很强的可看性的喜剧小品观众趋之若骛的深层原因何在?

三、喜剧小品的可看性,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情感上与观众的接通。“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苏珊·朗格语)从来的艺术,无不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如果说,艺术创造者在作品中传递出的思考倾向、道德观念、审美理想等要为接受者很快领会还有困难,那么接受者最容易接受的倒是创造者的情感形态。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存其中传递的情感,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接受者认同,能不能引发接受者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

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明确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他认为,一个人“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情感,使剐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的活动。”(《论艺术》第47页,入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舨)这里说的,正是喜剧小品的创造者与接受者这种情感上的接通。一通则百通,可看性存焉;一不通则百不通,可看性失焉!时下很多的舞台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受观众欢迎,除了形式的疏离,恐怕最要命的原因在于情感上的隔膜。有的作品言不及义,竞全成为创作者一己之私的自说自话,一如“胖得发愁的贵妇人”之“愁”,无关大众痛痒,自然不会有大众的感同身受,这类作晶不受观众欢迎是必然的。还有一些作品一味凌虚蹈空、趋炎附势,不表达普通人正常的喜怒哀乐,甚至不近人情,不讲人话,这就难免理所当然她为观众所厌弃。实践中,某些堪称优秀的作品,创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一时不容易为观众接受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由于接受者因自身人生阅历、知识秘累和艺术修养的不足而造成的难于接通,只能是曲高和寡一类了。

当今颇为观众青睐的喜剧小品,从整体上讲,无不具有与观众情感一拍即合,彼此遥联的互动特征。搜索一下小品舞台,无论是揭露贪佞黑恶的丑态,还是抨击现实牛活中的消极面,抑或是调侃人性的弱点,揭示生活的真谛,所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喜剧小品,只要将这一切无价值的撕破,观众一看就懂,一看就乐,联想、想象随之而生,在忍俊不禁或捧腹一乐中,情感高度联通,真是要观众不受欢迎都找不出办法。薪时期以来,每年“春晚”最受大众欢迎的语言类节目中,喜剧小品明白无误地占居首位,《超生游击队》、《警察与小偷》、《打扑克》、《主角与配角》、《卖拐》、《说事儿》……这一个个源自人生社会的作品,凭什么在不同的时空与陌生的观众交流?简言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情感——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对生存困顿者的同情,对弄虚作假者的讨厌,对以势压人者的不满,对自我膨胀者的嘲笑……人生无常,几十年间要经历多少事儿,体会多少情感,诸如幸福、痛苦、获得、失落、满足、遗憾,包括爱、恨、怜、仇……在众多情感形态中,只要在任何一点上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彼此接通,从丽得到接受者的认同,受到观众的欢迎就是很自然的了。

当然,观众对喜剧小晶欢迎的原因,远非一笑即止。喜剧小品的可看性,更在其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导浅入深,知微见著的思想价值上。观众看过表演,品睚人生,能在欢乐中得到启迪,收获感悟,这恐怕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可看性了。

猜你喜欢
接受者小品喜剧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喜剧世界
Flu Study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欢乐喜剧人》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