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成就

2006-08-05 08:14高永华
做人与处世 2006年6期
关键词:马拉多纳鱼食点菜

高永华

成材成功有许多条路可走。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另类的成功方式,那就是“玩”。有些人玩得出奇,玩得出新,玩出了个性,玩出了特色,也玩出了成就。其实,从个人的兴趣点出发,以“玩”的轻松心态对待事物,往往更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迷恋足球的学生成了足球评论专家。

肖兮小时候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由于玩足球玩得入迷,学习成绩受到一定影响。中学时,他成了足球队队长。他最崇拜马拉多纳,立志做中国的马拉多纳,于是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肖拉多纳”。他经常上网翻阅电脑资料,自己还创办了一个足球网站,登载足球评论、足球动态、球队球星资料等。玩得多,看得多了,他在网上发表的球评文章,往往见解独到深刻,与众不同,产生强烈反响,他的“才华”也开始引起了足球界的关注,被中国最大的足球报《足球》所看重。2002年4月,年仅19岁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肖兮,放弃学业,进入这家报社工作,被聘为国际版编辑兼足球评论员,成为这家报社唯一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编辑。

●爱吃的馋嘴姑娘成了美食家。

湖南姑娘唐新琴从小爱吃。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当编辑,更是出了名的“馋猫”,她收入的80%都花在吃上,到长沙两年就吃遍了各大酒楼,到外省开会、出差一定会遍尝各大菜系。就这样吃菜吃出了名堂,一看菜就知什么味儿,点菜成了特长。于是,朋友拉她当导吃,不但吃得好,还省钱,人们给她取了个绰号:“美食MM”。她因爱吃、会吃而名声在外。很多外地人请她去导吃,酒楼也请她去指点不足。她向酒家提出改进方案,建议酒店设专人来分析顾客所点的每张菜单,从而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来确定赠送什么菜,让老板茅塞顿开。后来,长沙一家大酒店高薪请她做兼职膳食顾问,专门负责点菜事宜。如今她受雇于多家酒店、宾馆和旅行社,成了名副其实的点菜师、美食家。

●喜欢钓鱼当上了诱饵公司老板。

汪峰在工作之余迷恋钓鱼。为了钓鱼,他买了摩托车,一百公里范围内的水库、鱼塘都有他的身影。不论哪里有比赛,他一定参加,每每获奖。他琢磨鱼食的配料,把家里的各种食品都用上了,厨房成了实验室。在鱼塘边,他可以一蹲三天三夜,观察各种鱼的生活习性,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他往池边一站就知道哪里有鱼,哪里没鱼。他配的鱼饵,鱼儿喜欢咬,他掌竿从来不曾空手而归。如此垂钓上瘾,以为乐事,后来干脆辞职办起一个诱饵商店,自己当老板,专卖渔具鱼食,很快打开局面,生意红火,不久又在外地开了分公司。

上面几例虽属个别现象,但却值得我们思索。“玩”之所以能成就事业,就在于它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和实践方式。首先,玩者几近痴迷程度,异常专注,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某一特定的领域聚焦,更容易深入事物内部,发现规律和本质。同时,对于他们来说,玩中有乐趣,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乐此不疲,能长期坚持,这样就为学习和实践创造出独特的条件,自然能钻深悟透,进入一般人不可能进入的层次。

再次,在“玩”的过程中,人们少不了与情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切磋交流,相互启示,这样很多难题便更容易被破解;同时,玩无止境,人们往往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向专家请教,向书本学习,又会实现理性升华,把他们引入到理论层次。这样一来,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就不足为怪了。

最后,大凡玩者在起步阶段往往并没有明确的创业目的,大多只是为了好玩,感到身心愉快而已,这样没有创业压力,玩得怡然自得,更容易提升自身水平。但是当他们玩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自发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甚至与事业相联系,或者他的成就开始引起广泛关注,这样在有意无意之间,就会把个人爱好与社会需求相接轨,顺理成章地转化为事业,获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一概否定“玩”,应对“玩”的价值给予新的认识。只要不是玩歪的邪的,不违法乱纪,不影响他人,那就可以“玩”,“玩”深、“玩”透,在玩中展现个性,发挥特长,说不定可以玩出一些特殊人才呢!

猜你喜欢
马拉多纳鱼食点菜
马拉多纳的护理人员将受审
会点菜的人,混得不会太差
迭戈·马拉多纳
我不是马拉多纳
我不是马拉多纳
疯狂编辑部之点菜风波
奇葩的点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