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途径

2006-08-10 00:00阮桥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8期
关键词:法海三味书屋于勒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爱思考,善质疑是联想和想象思维的主要表现,而语文教学中所依凭的文本很多是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维的结晶,具有表意的多元化和模糊性,表达上的概括化与内隐性等特点。因此,语文训练活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力的思维体操,能适时相机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大胆设疑,深入探疑,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应如何应用呢?

一、变故易常——求新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流,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学生多数都具有从众心理,习惯于依附课本和老师的讲解,缺少自我意识,大大抑制了联想和想象思维。作为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变故易常,调动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不同角度去拓展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对被认为是已成定论的事物获取更多的新结论。它突出的是思维的开放型、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的是围绕同一个问题,从同一端点出发,寻求角度迥异的途径,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探求为数众多的答案,不强求答案的统一。

例如在教学《滥竽充数》时,可启发学生对南郭先生进行新阐释:他没有厚着脸皮再混下去,而是立即逃离岗位,比现代南郭“占着茅坑不拉屎”知趣;他深知自己技不如人,便无须领导做工作,急流勇退,更不搞歪门邪道,拉关系、走门子,主动让有能力者上,品行修养好,思想觉悟高;他不会吹竽,但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大胆加入吹竽行列领取俸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需要这种善抓机遇,与时俱进的人;他的行为,其实是对愚蠢的统治者的藐视、嘲弄……这样,学生在创造南郭新形象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扩展了他们的认知领域,使南郭先生的形象更丰富了,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二、层层剥笋——求深

“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思维的广度、深度是联想和想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事物的本质往往在表象之中,一般人往往满足于事物的表相把握,因而不能有深刻的认识,若肯深入下去,拓展其思维空间,就会有独到的发现,有所创新。教学中,就应善于于无疑处设疑,为学生提供联想和想象的基点,并指导他们深入思考,循线摸索,层层开剥,“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此过程中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质疑习惯及联想和想象思维。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所介绍的三味书屋所挂的画,画的内容很简单,加上作者对其的描写也寥寥数语,粗看似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但如果善于指导学生质疑和探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隐含其中的意义就会非常深刻丰富:为什么到三味书屋读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着这幅画行礼?对画行礼为什么能算拜孔子及先生?要对其行礼的这幅画为什么画鹿呢?且是肥大的伏着的?画上的树为什么画的是古树?然后启发学生释疑:“鹿”即“禄”, “肥大”的鹿即“很丰厚”的俸禄,“伏”即“福”,“古树”即“长寿”,因此此画是“福、禄、寿”的象征;到三味书屋读书对那幅画行礼算是拜孔子及先生,很明显,孔子及先生也成了“福、禄、寿”的代名词。“学而优则仕”,读好书就能做官,做了官,“福、禄、寿”就会齐得,封建教育的内容与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而优则仕”,获取“福、禄、寿”。这样这幅似平常的画就突显其不平凡的意义,学生在挖掘其深层含义的过程中,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培养了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反弹琵琶——求异

“尽信书,不如无书。”针对某一观点、思想,改变原来平常的思维角度,从对立面提出相反的,类似与之矛盾的新见解,这是求异性联想和想象思维的重要表现。它强调的是批判、挑剔和质疑的思维品质,不轻信现成结论,不迷信老师和权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反面去提出质疑,这是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的又一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时,因为按鲁迅先生的观点,法海是封建势力的象征,同学们都会为白蛇娘娘的重获自由而无比欢欣,对法海的所作所为切齿痛恨,对其下场更是欢呼“活该”。这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质疑:本文是为了表达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及鞭鞑,才有本文中白蛇娘娘及法海的结局,如果抛开这一点,法海还是镇压自由的罪魁祸首吗?真的是罪该万死吗?然后指导学生思考:白蛇娘娘的真面目是什么?——妖精;法海是高僧,其职责是什么?——普渡众生。最后得出:法海和尚除妖降怪,其所为是尽忠职守,除恶扬善的义举,应为法海的遭遇鸣不平。这样把法海的结局反过来论一论,就摆脱了对法海原来认识的定势思维,有效地克服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盲从性,迸发出联想和想象的智慧火花,开拓出不落俗套的另一翻天地,增强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

四、别开生面——求巧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其中的“巧”,就包含着把现有的已知的及以往最有关联的知识,把表面显得杂乱、无序、零散的东西,按它们之间相互的联系及内在规律,根据一定的“规则”别开生面地寻求新的切入口,重组成一个“圆满”的结果,以求达到某种巧合。这个过程的实施必须遵循思维的逻辑性、独创性等,包含了由点及面、由现象到本质等多方面的丰富联想和想象。这正如梁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它生动地描绘了进行创造性联想和想象的情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这样对学生设疑:于勒真的永远都是一个穷水手吗?菲利普夫妇就没有发的可能吗?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于勒是水手,在大海常会遇到什么?——台风;这样会有什么结果?——随浪漂泊;这样可能会到达什么地方?——荒岛;这种地方有可能出现什么?——奇珍异宝。然后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构思,把于勒与菲利普夫妇的命运重新演绎。有个同学做得很好,其大意是:一次于勒随台风漂泊到一个荒岛上,这荒岛竟到处散落着金子,于勒真的发了。菲利普夫妇由于上次在船上偶遇于勒后,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而苍老落寞变了样,使回家偿还“损失”的于勒怎么也不肯相信这就是自己的亲哥、亲嫂。在多方周折下,菲利普夫妇终于得到了多于“被于勒吃掉的那份遗产”十倍的偿还,抱着那一大堆金子的菲利普太太,终因过于激动兴奋而死去,菲利普也因此而精神失常,口中终日说的变成“我发了”这句“永不变更的话”。这就是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结晶,在对于勒及菲利普夫妇的“旧知”与“新说”的有机联系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巧妙实行知识迁移,自由驰骋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与习惯,提高了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的沃土和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努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阮桥清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青莲中学)

猜你喜欢
法海三味书屋于勒
三味书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白法海:义务服务十七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法海本非恶僧